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大学教育的任务具有二重性,既要教书,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育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在现实的大学教育中,有一种现象是,由于专业分得太细,重视科学教育,急于培养有用之才,忽视认识人文教育,造成教书与育人不同步。通过加强科学教育,撒出了大量的“龙种”,但是缺乏人文教育的沃土,结果收回的是“跳蚤”。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但知识面窄,缺乏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缺乏较深厚的素养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会创造。科学教育是指提高人的科学知识和能力,增强科学素质的教育;人文教育是指提高人的人文知识和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的教育。这两种教育对人才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都是人类成熟心智的有机部分,并不矛盾。前一个是求诸外,后一个是求诸内。人文精神是人类的终极理想和方向。科学精神在人文精神面前只是一个工具性的东西,科学作为一项发明创造活动,终极目标仍然是为人的。一个是人对外在世界的把握能力,一个是人对内在宇宙的把握能力。它们都是高超的素质,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才能使人类的文明走向前进,人的身心走向完善。科学教育是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的,而人文精神是通过人文教育来进行的。创新人才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力则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来自人文教育,而创造力则来自专业教育。因此,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科学求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以及“如何做”的问题;人文求善,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以及“为谁做”的问题。科学求真应符合客观规律,需要人文为其导向;人文求善,需要科学为其基础。科学与人文都植根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大学教育要在深厚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基础上确立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科学教育体现了科学取向,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文教育的功能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教人学会做人,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为目的的教育。
近年来在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中,由于在思想上、观念上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很大程度上把高等教育等同于科学教育。始终坚持教育界的任务就是教好专业,人文素质培养可有可无,造成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的割裂,以及教育与育人不同步。这样培养出的学生难免存在综合素质偏低、人文修养欠缺、地理和历史基础薄弱、美育观念模糊等缺陷,缺乏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思想理性,造成了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的割裂。
时代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综合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也是新世纪教育的价值观。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才是有价值的人文教育;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才是有价值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是当今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对大学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大学应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教育理念,并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并且不断改进。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013年10月17日
P368-369
十年辛苦起一经
《观沧海》中收录的是我近年来在工作和研究之余写成的一个杂感、读书札记、散文、随笔的集子。对文史的偏好受家庭的影响,起始于孩提时代。中学时代对《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史记》《千家诗》等大量文史书籍多有涉猎,对诸多碑帖在孩提时代就临摹过多遍。在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这些孩提时代养成的偏好几乎没有忘却,作为一种休息方式仍然大量地阅读历史、文学、哲学、美学著作,仍然坚持临帖,正如梁启超所言,把这些作为文人的一个玩法,下棋、打牌需要两个人、四个人。而读书、写作、书法却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自得其乐。
写这些千字文起因于几年前回宝鸡和中学同学的一次聚会,聚会中同学们提出,能否把你的著作送给大家读读,我把自己的经济学著作送了大家,几个同学说你写这些东西太专业,大家读不懂,中学时代你写过许多东西,为什么不写一些大家能读的东西。回来后,利用工作之余,写一些小千字文。后来和西北大学公管院的杨选良教授相识,他虽然学数学,但是旧体诗做得很好,也很有思想,喝茶聊天的过程中,他建议可以写一些读书杂感等小文章,可能比严肃的经济学论文有意义,从那时起就开始注意留心,把过去随意的写作,变成为正式的写作,并把这些小千字文存在QQ空间里,一些同事看了以后都觉得好,茹少峰、何爱平、杜勇、杨选良以及我的一些学生不断地鼓励,不经意间积累了180余篇,我把它取名为《观沧海》,出版此集,聊以自娱,唯此而已。
2013年寒假,我把这些小千字文整理出来形成了这个集子,印了10本,送给了几位领导、同事。大家看后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听取大家建议之后,在180多篇文章中我精选了这些,形成这本集子。在集子的编排体例上,大家建议我把我的一些书法插进去,于是我把文章中一些名诗句写成书法,地质系的朱坤显老师、我院的董秘刚老师和江涛博士帮我拍成照片,加入书中。同时在编辑褚骊英老师建议下,我用自己的书法提写了书名和各篇的篇名,从而使得版式显得雅致一些。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而我是“十年辛苦起一经”,几十年间,朝览百家之学说,暮读诸子之精华,尽管成就不大,但是丝毫不敢懈怠。别人看来十分辛苦,但是自己却由于爱好而感到无比喜悦。
《观沧海》的出版得到了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来老师的支持,同时他也给我提出了比较好的建议。编辑褚骊英在版式设计、编辑、纸张的选择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再次表示感谢。我指导的博士生刚翠翠在整理、校对等方面多了大量工作,在此也表示感谢。
任保平于西大新村
2014年5月1日
往事如烟观沧海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沧海”。“沧海”常意味着博大、雄浑和广阔,所以有人说“沧海无垠路漫漫”。
同时沧海也表达了一种特别的气魄和情调。曹操的《观沧海》中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达了一种博大的英雄气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体现出一种包罗天地宇宙的雄心。李商隐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表达了一种凄婉哀怨的情调,虽然也没有写到人,但使人联想到明月皎洁的夜空下,诗人面对广阔沧海的孤寂。
电视剧《唐明皇》主题曲中有“倚天把剑观沧海,斜插芙蓉醉瑶台”的词句,表达了一种挥剑沙场,铁马秋风,把酒高歌,潇洒痛快的气势。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暗示着实现理想的那一天会来到的,必将大显身手,大展宏图的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唐诗人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表明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的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戚继光也有诗云:“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作为书生,我没有戚继光的英武气概,但却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笔纸上行”的孤寂与情趣。年过不惑,回首往事,感叹世事变迁,学海扁舟,学问增进,人事代谢亦如沧海。我以“观海听涛”的心态来观察世间万象,记录心路历程。
有一段时间每天写一点小品文聊以自娱,偶然的机会几位朋友建议我不仅要写一些学术性极强的文章,写一些有一点哲理的小品文、读书札记、散文等具有普遍阅读性的东西也是比较好的,于是从那时起,就坚持写一些小千字文。我大概把它分了几个类:学海扁舟,记录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中的所见所闻,在广袤的经济学研究中,发现一些真理。书海无涯,主要写在书海的世界中翱翔时,对一些深受启发或机缘巧合偶然而得的著作的读书笔记。人海回眸,写茫茫人海中,相遇的一些人,以此写为传记,纪念那些与我相识相知的故人好友。观海听涛,人生喜乐事,小游记触动大情绪。海不扬波,志在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此心情舒畅之时即触动心弦的一些心情杂记。世海茫茫,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当今时事的一些点评与建议,谋求一个学者胸怀天下的抱负。经过几年积累,已经写了180篇,大约20万字,我从中精选一些辑录在一起,取名为《观沧海》。
任保平
2014年元月于西北大学耕庐
任保平编写的散文集《观沧海》由六部分构成:学海扁舟主要记录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中的所见所闻;书海无涯主要写在书海的世界中翱翔时的一些读书笔记;人海回眸写一些故人好友;观海听涛主要是游记、散文;海不扬波写一些心情杂记;世海茫茫写一些时事点评的杂文。
《观沧海》收录的是作者任保平近年来在工作和研究之余写成的一些有哲理的小品文、读书札记、散文和随笔。集子共收文章一百多篇,在编排上,穿插了作者的一些由文章中的名诗句写成的书法。
全书共分六部分,包括学海扁舟、书海无涯、人海回眸、观海听涛、海不扬波和世海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