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找毛乌素(中国沙漠的绿色传奇)/绿色中国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梦作为有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绿色之梦。绿色中国梦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梦,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梦。

在这个历史机遇下,五洲传播出版社拟推出“绿色中国梦”丛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讲述中国推动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深度展示中国在环保领域对国民的承诺和对世界的贡献。

肖亦农所著的《寻找毛乌素(中国沙漠的绿色传奇)》为丛书之一,记录了作者在寻找毛乌素沙漠的大明沙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作者向读者提供了大量相关信息及内情故事,令人得益多多,感受深刻。

内容推荐

作者肖亦农在创作《寻找毛乌素(中国沙漠的绿色传奇)》时,毛乌素沙漠已经快消失不见,沙漠如何会消失不见?答案就在这本书中。本书是“绿色中国梦”系列之一,作者以纪实文学的方式,运用讲故事的的手法,记录了自己在寻找毛乌素沙漠的大明沙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全书共分为五章,其中,既有中国政府投资治理沙漠的故事,又有专家学者、民间组织和当地群众努力治沙的感人故事,钱学森、宝日勒岱、殷玉珍等名字,与毛乌素沙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今的毛乌素沙漠,已经从肆虐的沙魔,被人类驯服成乖巧的沙宝贝,当地群众已经与沙漠和谐相处,从沙漠中刨出了金元宝。

目录

引言 毛乌素沙漠的秋天好喧嚣

第一章 苍鹰盘绕的灰沙梁呀,那是我的家乡

第二章 毛乌素沙漠,一片远去的云

第三章 泛着青色雾霭的远方啊,那是牧人的梦想

第四章 草原上最诱人的花香,是那五月开放的玫瑰

第五章 骏马似箭掠过草浪,高亢的嘶鸣留在路上

尾篇 想起了郭小川

试读章节

一、毛乌素、黄河与无定河

60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一群鄂尔多斯乌审部落的游牧人驱赶着如云锦般绚丽的羊群、牛群、马群穿行在如大海般的茫茫沙漠之中。他们在沙漠中艰难跋涉了多日,干渴难遏。头上的太阳火辣,脚下的沙粒也像是被烤熟一般,一群探头探脑的蜥蜴不时表演着单爪撑身的高难技艺,倒换着被热沙子快要烫熟的爪子。死寂的沙丘还不时闪动着让人心悸肉跳的星点粼光,一堆堆干枯的草枝,散落的白骨,无不散发着死亡的气息。

牧人们爬上一座高高的沙梁四处眺望着,天穹下,仍是望不到边的月牙状的莽莽黄沙。水源和草地在哪里呢?恐怖悄悄袭上人们的心头。于是,牧人们跪了下来,默默地祈求着长生天……

几只刚出生的小春羔围着一个老额吉凄凄地叫着。她艰难地从马背上解下一只几乎干瘪的盛水的皮囊。旁人劝阻她,说这可是您老人家的活命水。老额吉拔下皮囊的塞盖,喃喃地说:羊命也是命哇!小羊羔们吮吸着水,快活地摇动着小尾巴,老额吉眯缝起眼睛舔着干裂的嘴唇。

爬在沙梁上吐着舌头呼呼喘气的几只牧羊犬,不时地耸动着鼻子,像是嗅到了什么。它们汪汪地吠叫不止,然后像箭矢一样飞速地射进了苍黄的天地里。

老额吉睁开眼睛,脸上浮起了丝丝笑纹,牧人们感到了希望的真实存在。

终于,牧人们走进了一片沙漠绿洲里,他们眼前是一片没有尽头的茵茵草滩,滩里还有一泓碧水。人们喝够了水,才发现这汪水有些涩,并且滑溜溜的,都摇头称其“毛乌素”,意即不好的水。老额吉告诉人们,不好的水总比没有水好。众人点头道:马儿跑的地方少弯,老人说的话没错。于是,这群游牧人在这里驻扎了下来。

绿色的草滩上落满了云朵般的毡包,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从此,这片含水沙漠有了自己的名字:毛乌素。

这是我所知道的关于毛乌素沙漠名称的来源。

毛乌素沙漠究竟有多大呢?我只知道它是中国的四大沙地之一,面积有4.2万平方公里。我从青年时期就生活在毛乌素大沙漠里,感到毛乌素沙漠就像一头头巨兽组成的偌大迷宫,不管你走出多远,只要抬头毛乌素沙漠就赫然屹立在你的眼前。

毛乌素沙漠中湖淖星罗棋布,大小河流有数十条。其中有条名河,叫无定河,顾名思义,即河流无固定的河道。无定河身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碰撞前沿,自古以来,无定河边就是刀光剑影的古战场。晚唐诗人陈陶曾在无定河边徜徉,看着战死士兵的累累白骨,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代代传诵的千古名句。蒙古语称无定河为萨拉乌苏,意即黄水。其实无定河就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流域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大多是被毛乌素沙漠覆盖的黄沙地,蒙古人也称其为小黄河。

黄河被蒙古人称为哈屯高勒,即夫人河。据说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病逝西征路上,其一名爱妃悲伤至极,投身黄河殉情。蒙古人为纪念这位夫人,将黄河称为夫人河。

数万年来,黄河亲吻着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无定河拍击着毛乌素沙漠,带走了鄂尔多斯和黄土高原丰腴的泥土,在黄河中、下游形成了冲积平原。而黄河环抱的鄂尔多斯高原却是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生活在毛乌素沙漠中的鄂尔多斯人世代被沙所累,代代贫穷。

在鄂尔多斯乌审旗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出门一片黄沙梁,一家几只黑山羊,穿的烂皮袄,住的柳笆房。

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毛乌素沙区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正是70年代末期走进毛乌素沙漠的。

二、我的毛乌素沙漠往事一

1977年底,我所在的一支囤垦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的军垦部队,终于落下了人沙大战的帷幕。几百人的连队眨眼就剩下三二十人。盟里要把我们这些兵团战士在全盟范围里就地安置,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道:“随便,只要离开这鬼地方就好。”

刚来沙漠时,我们摆出与沙漠决一死战的态势,我所在的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沿着黄河两岸一下子囤了整整四个师,足足有十万人。我们举着红旗,高唱战歌向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开战。几年下来,我们的确在沙漠里开辟出了绿洲,种上了庄稼,而且收获了庄稼。据说我们生产小麦每斤成本当时已经达到5元钱,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昂贵的粮食生产成本。但我们不算经济账,只算政治账。

两年下来,我们发现沙漠并没有退缩一步,我们开辟出来的绿洲就像沙海中落了几片树叶,沙漠这个怪物只要喘口气,就能把它吹跑。

在那人沙大战的岁月里,为了冬季取暖和平时生火做饭,我们掏沙蒿,砍沙柳,活剥沙漠好不容易长出的星点绿色皮毛。那时我们不知道沙漠也会疼的,也是有感觉的。

P14-16

序言

深秋的毛乌素沙漠天高云淡,不由得让人思绪幽远。驱车行驶在黑油油的沙漠公路上,放眼望去,覆盖沙丘的无边草浪已经呈现了姜黄,草尖上沾着薄薄的白霜。大片大片的沙地柏,绿得发黑、油亮,就像是给沙漠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色绒毡。满山遍野的樟子松、油松挺立在秋风之中;株株柳树、白杨树在高高的蓝天下彰显着难以言状的华贵雍容。云朵般的畜群自由出没在茫茫草浪里。秋意深深的毛乌素沙漠就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俄罗斯油画展现在我的眼前。

霜降一到,草木停止生长,在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上实施的严格的禁牧措施有了松动。牧人们打开了棚圈,将关了一个春夏的马儿牛羊全部赶进了毛乌素沙漠和草原上。马儿牛羊像被大赦的囚犯享受着自由带来的狂欢。

在公元2011年的深秋,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我已经整整在鄂尔多斯高原生活了41年。现在,行进在草浪飘动的毛乌素沙漠上,我不时地问自己:你何时见过这般让人心醉的草原?这还是你的第二故乡吗?

曾经的毛乌素沙漠是个什么样子呀?也许人们已经记不起它的旧日容颜了。毛乌素沙漠又称乌审沙漠,在鄂尔多斯高原就占据了三万余平方公里。它南临明长城,囊括了鄂尔多斯的西部地区,并包括陕北榆林市的安边、定边、靖边、神木等县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都曾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乌审部落的游牧地。乌审沙漠是中国沙尘暴的重要源头。人们说它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我从踏上鄂尔多斯高原那天就知道,乌审沙漠是贫穷的代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曾陪《十月》副主编张守仁先生及夫人陈恪女士去乌审旗巴图湾采风,天降大雨,被困在毛乌素沙漠里。最后碰到一个热心的骑摩托车的乡邮员,才把我们带到了图克苏木的一个牧户家。那家不大的茅屋里挤满了被困在路上的人。我们想找口吃的,可那家粮食已经用光了,好客善良的蒙古大婶只得一碗一碗地给我们上着红砖茶。最后还是那位乡邮员冒雨跑出去,不知从什么地方弄回来了一些煮鸡蛋。那天夜里,牧人家那条大土炕上至少挤了男女老少十几口。

现在谈起鄂尔多斯和毛乌素沙漠的生态建设,许多专家、学者都爱引用这么一段流传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顺口溜:“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乱牧闹开荒,70年代沙逼人退无处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

苍黄的沙漠是鄂尔多斯的底色。人们开玩笑说:鄂尔多斯的鸡蛋里都带着沙子。顺口溜中讲的50年代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我是不大相信的。因为在200多年前,清人无名氏就曾填过这样一首词,描述鄂尔多斯的自然风貌:

“鄂尔多斯天尽头,穷山秃而陡,四月柳条抽。

一阵黄风,不分昏与昼。

因此上,快把那‘万紫千红’一笔勾。”

毛乌素和库布其沙漠这两条黄龙在鄂尔多斯搅动翻卷了上千年。扬起的沙尘甚至漂洋过海。本世纪初,我接待过一个日本的环保女作家,她告诉我,毛乌素沙漠的沙尘已经飘浮到了日本。她希望能给她安排一间带独立卫生间的房间,可找遍了乌审旗的招待所,竟然找不到。在伊克昭盟的首府东胜倒是有带卫生问的标准间,可惜自来水管子里没有水,我只得让服务员给她找了个大塑料桶装水。

……

那天,巴巴拉冲我们鞠了一躬。

如今,我没有想到,在毛乌素沙漠一个无名的海子里,竟然汇集着这么多的鸟儿。不光是我,就连在乌审沙漠林业战线工作了大半生的林业专家吴兆军先生也同样有许多想不到。吴兆军先生上个世纪80年代到旗林业局工作,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旗林业局就是被沙漠包围着的两排平房。吴兆军当时22岁,身材挺拔,长着一头浓密乌黑的好头发,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与沙漠搏一搏的雄心壮志。就是在这被沙漠重围的房间里,吴兆军开始了自己的林业治沙生涯。他参加工作30余年来几乎没有离开过林业治沙工作。毛乌素沙漠绿化了,吴兆军的头发却沙化了。

今年深秋,我和吴兆军交谈了一个下午。30年来,他眼见着毛乌素沙漠从城市退出,从乌审草原退出,人们在几十年驱赶沙漠的进程中发展着城市,绿化着乡村牧场。他说起老一辈的治沙英雄谷起祥、宝日勒岱,到现在的殷玉珍、乌云斯庆。我说想听听他的事迹,他摸着稀疏的头发,说:我真没有什么好说的。

谈起毛乌素沙漠的植被恢复,他感慨道:毛乌素沙漠几乎全是人工绿化的,乌审人流了多少汗水啊。

这个秋天,万紫千红回到了毛乌素沙漠,回到了鄂尔多斯高原。现在,乌审旗这个坐落在毛乌素沙漠中的现代化城市,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首家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城镇和“中国绿色名县”。而这一切,离那/卜日本女作家弯着腰呕吐的时间,仅仅过去了八年。

短短八年,乌审沙漠为什么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带着这些为什么,走进了乌审大地和毛乌素沙漠。我想知道,乌审旗是如何走出“寂静的春天”的?

也许,你只有融入毛乌素沙漠之中,亲耳聆听了毛乌素沙漠从远古走向现代的铿锵律动,亲眼目睹了一座座沙漠悄然消失,你才会懂得什么叫心灵的震撼。当你扑下身子追索感受毛乌素沙漠这份变化,你才会知道是十万乌审儿女用生命、汗水、智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卓越的创造力还有渴求现代美好生活的激情,书写了中国沙漠的绿色传奇。

我要向广大读者解读毛乌素沙漠的前世今生,告诉你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毛乌素沙漠。

书评(媒体评论)

“毛乌素项目是成功的范例,将人类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海变成孕育新能源和优质食品的宝藏。”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吕克·尼亚卡贾

“中国内蒙古毛乌素项目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成功实例,其主要特点就是运用统一的管理系统来治理荒漠化,同时发展以‘碳吸收、碳排放、碳捕集’为主的‘三碳’绿色经济。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肩负社会责任、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其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秘书长沙祖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找毛乌素(中国沙漠的绿色传奇)/绿色中国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亦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26379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3241414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6: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