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501位艺术大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501位艺术大师》深入介绍有史以来世界各地的501位艺术大师,其中有画家、雕塑家,还有混合媒材、摄影和装置领域的艺术家。

虽然本书以人为主线核心,但也绝非简单的名人录。按年代排序,全书选取艺术史的创造者,将其人生故事展开。这一叙事过程也就描绘了不断变化的艺术“面容”。本书主编史蒂芬·法辛为英国知名的艺术史著作人和艺术教授。

内容推荐

作为《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的姊妹篇,《501位艺术大师》深入介绍有史以来世界各地的501位艺术大师,其中有画家、雕塑家,还有混合媒材、摄影和装置领域的艺术家。有关这些艺术家的生平小传简明扼要,事实丰富,集中起来就构成一部非正式的插图版艺术史。每篇紧凑的传记中都对传主的艺术创新成就和文化影响力作出评价。

此书对入选人物研究透彻,同时兼顾阅读趣味,信息量充沛,全面涵盖人类艺术史。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大师到印象派画家,从使用混合媒材的立体派大家到后现代的录像艺术家,无不兼收并录。文字传记的配图中有传主肖像,另有作品概目提示读者可去哪些画廊和博物馆观赏该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作。大多数条目中还附有艺术家本人或评论家的名言警句,精辟而富于启发,让我们对艺术家及其创作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本书主编史蒂芬·法辛为英国知名的艺术史著作人和艺术教授,撰稿者团队由评论家、艺术史学者以及艺术家构成,堪称国际阵容。他们的评介体现了真正兼容并包的导引功能,让读者去接近艺术世界中那些最重要的男女成员。书中论及的很多大师杰作以高品质的精美插图呈现,此外还有艺术家在工作状态时的留影。艺术爱好者及喜欢逛博物馆的读者,如欲寻得一份可靠的艺术鉴赏参考资源,不妨时常翻阅本书,获取资讯,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些奉献出传世杰作的艺术大家。

目录

引言

艺术家索引

16世纪前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1900年代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术语

索引

撰稿人

图片来源

致谢

艺术史的三联画(代译后弁言)

试读章节

安德烈·皮萨诺ANDREA PISANO

生平:约1270年生于意大利彭提德拉;约1348年卒于奥维耶多

艺术特色:金银装饰造型、建筑和雕塑;哥特式创作技巧、高度细节化的人物造型、逼真可信的圣经故事场景、对形式的自然写实处理

皮萨诺的首个重要作品(文献记录确定是其作品的一共也只有两件)是为佛罗伦萨圣乔瓦尼广场洗礼堂南入口所制作的大门。此门由该市的羊毛商人行会于1322年出资,以青铜材质制作,用来取代原先的旧木门。每扇铜门上包括十四幅画板,外围加上框线。其中的十幅画面,每幅都固定在一个四叶花形状的底板上,描述了该市保护神施洗者圣约翰的生平。下方的左右共八幅画面,则是各种善行美德的拟人化女性形象。

艺术史学家查尔斯·艾弗里(Charles Avery)对那些异常精妙和极端细节化的人物造型如此评价:“形象尊严、庄重、富丽……让人想起古罗马的葬仪艺术,带来如同宏伟纪念碑般的感觉。”皮萨诺为这些场景加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逼真度和庄严情绪,所有图像都以镀金高浮雕的方式呈现。比如,《施洗者约翰被斩首》(1330一1336)中的情绪极点部分是通过年轻行刑者紧张的姿态来呈现;圣约翰跪着,行刑者则高举屠刀。

从构图上来看,人物所置身的空间景深小,仿佛如同舞台背景一般,这与乔托处理形式时所采用的自然主义手法关联紧密。而在皮萨诺随后的一个邀约创作中,这种关联得到了更明显的强化。1337年,他承袭了乔托的角色,担任佛罗伦萨大教堂钟楼的工程主管,完成了其中的众多浮雕。在这个教堂项目的设计上,皮萨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进了乔托原先的出色构想与成果,至今都存有争议,但人们认为他至少创作了钟楼中相当数量的六边形和菱形雕刻。1347年,安德烈·皮萨诺被任命为奥维耶多大教堂的工程主管,但翌年便罹患黑死病,不幸辞世。

皮耶罗·洛伦泽蒂PIETRO LORENZETTI

生平:约1280年生于意大利锡耶纳;1348年卒于锡耶纳

艺术特色:锡耶纳派宗教壁画;对各类情绪强烈的圣经故事片段的描绘富于戏剧性:写实的场景;协调的色彩;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表情令人感同身受

我们对这位14世纪意大利画家(活跃于1306年至1345年间)的生平所知甚少,甚至对其存世作品的年代先后顺序也难有定论。据称,他生活于锡耶纳,那里是中世纪晚期托斯卡纳地区的主要文化中心。他现在被尊为中世纪艺术向文艺复兴模式过渡时期自然写实风格倡导者中最知名的人物之一。

据传,皮耶罗·洛伦泽蒂与他那同样知名的弟弟安布罗乔·洛伦泽蒂(Ambrogio)一起都是锡耶纳画派宗祖杜乔的学生。他尝试将杜乔的风格与佛罗伦萨大师乔托的特色,以及乔瓦尼·皮萨诺(Giovanni Pisano)那动感的雕塑加以整合融汇。

皮耶罗·洛伦泽蒂的作品色彩和谐,擅长将圣经故事场景中的情感张力突出呈现在逼真写实的画面环境中。以其在阿雷佐的圣玛利亚教堂和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大教堂的作品,皮耶罗实验性地采用以假乱真的三维透视手法来描绘建筑和背景,画中人物血肉丰满,真实鲜活,表情令人感同身受。他从拜占庭艺术转身,以透视技法和自然写实的风格获胜,因此被尊为文艺复兴的先驱之一。他的画作中,景物描绘逼真,服饰样式繁复细致,带给观众更深刻的印象。

他的画面叙事非常丰富,而且常常出现一些非本质、非必要的幽默细节。比如,在《最后的晚餐》(约1320—1330)中,他安置了一条舔盘子的狗,而一旁的仆人正在刷洗清洁餐具。这些看上去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的添加却被一些史学家解读成更深层次的宗教寓意。洛伦泽蒂在1348年的一场大瘟疫中辞世,这场瘟疫使锡耶纳减少了一半人口。

西蒙·马蒂尼SIMONE MARTINI

生平:约1284年生于意大利锡耶纳;1344年卒于法国阿维尼翁(亚维依)

艺术特色:锡耶纳派画家;擅长宗教主题,比如祭坛画与私人邀约创作的祈祷画;肖像画;优雅而创新的三维立体人物造型

西蒙·马蒂尼生于意大利锡耶纳。当时的锡耶纳是主要的文化中心,仅仅有佛罗伦萨能与之比肩。马蒂尼早年生平不详,但据信曾在锡耶纳宗师杜乔·迪·博尼塞尼亚门下学艺。佛罗伦萨画家乔托当时已颠覆了哥特与拜占庭绘画的传统,培育出一套新规则,成为文艺复兴艺术的基础。

已验证为马蒂尼手笔的第一个作品是位于锡耶纳市政厅的《庄严圣母子》(约1316)。这幅优雅绘画的三维形态与空间表现逼真可信,在当时可谓激进之作。由于马蒂尼的作品获得了高度评价,从1317年起,安茹(金雀花)王室便给予他不菲薪资。在这些资金协助下,马蒂尼完成了一项巨大的艺术工程一一阿西西圣方济各大教堂圣马丁礼拜堂的壁画系列。

及至14世纪20年代,马蒂尼已非常富有。1324年,他迎娶画家利波·梅米的妹妹乔凡娜为妻。他与妻兄合作完成了很多作品,其中知名的有《天使报喜,两圣徒在场》(1333)。14世纪30年代末期,他移居阿维尼翁。那是一个兴盛的文化中心,也是教廷宗座的新驻地。北方欧洲与意大利艺术的交汇为国际哥特式艺术奠定了基础,而马蒂尼成为其中的领军人物。他的题材选择与对主题的处理方式也体现创新精神。《在神庙找到耶稣(耶稣一家)》(1342)中,他对耶稣一家的描绘聚焦于福音书里提及的一个时刻,表现了圣母试图去理解她儿子身上的神性,而这一点此前的艺术家都未曾刻画过。P18-20

序言

这里没有梵高?也没有达·芬奇?更没有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简直让人难以相信!

当然了,只是玩笑而已。这些显赫“大腕”都被收录在册,同时还有另外498位艺术世界的名家得以携手入围。

不仅在本书伊始,而且也可能是在即便读完此书之际,读者必然会产生如此疑问:收录501位,是太多?还是根本就不足挂齿?501位听起来确实挺多。书中所录艺术名人,有不少我甚至闻所未闻,还有更多的则是我只知其名但未曾亲见其作。我想,这种既有熟悉感,又伴随着陌生讶异感的阅读过程,应该是很多读者共同的感受。而且,毫无疑问地,这种体验也是翻阅本书的乐趣之一。

书中所涉人物在时间和地理维度上的分布极为广泛。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开始,到生于1974年的一位当代伊朗艺术家结束,本书令人欣慰地提示我们,无论是在书名中还是在最初的编撰构想中,主创者并未在“艺术家”这个名词前加上“西方”这个限定词——不管是以隐蔽的手法或是出于默契。

一个常规的见解认为,艺术未必会随着时代更替而进化(相应的一个推论:艺术也并不会随着时间演变而退化;但不幸的是,有时候我们很难对此说法抱有信心)。有些最早期的艺术创作,以其自己的方式表现出强大的原初震撼力,令后来者难以逾越。随着时间改变的,只是艺术品呈示自身优异特质与水准的方式。

因为历史潮流的变迁起伏,我们会发现在不同的时代、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一特定艺术家的创作,看上去比其他时段或其他人的作品更能与当代审美合拍共鸣。关于本书主编史蒂芬·法辛对于过住历代艺术家的选录,应该有着广泛认同。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人选已经被反复确定,世所公认。随着时间流逝,那些未能在艺术殿堂中赢得一席之地的艺术家,也只能湮没无闻,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但毋庸讳言的是,越是接近本书的结尾部分,事情的不确定性就变得越发强烈。我们不禁会遐想,两百年后,倘若再有人编撰一本类似的书,今日的艺术世界在他眼中将是何等模样?而当我们在此言说之际,艺术家们则依旧在相互竞争,期望着能脱颖而出,赢得这艘“荣誉方舟”的最后几张船票,让自己的名字传诸后世。至于前面提出的“501这个数目是大还是小”的疑虑,我们不知何时才能更进一步,将其改换成另一种问法:这501人不仅是艺术名家,而且是最卓越的扛鼎巨匠吗?

杰夫·戴尔Geoff Dver

杰夫·戴尔(以摄影专题写作荣膺国际摄影中心/ICP“无限”大奖)

2008年6月于英国伦敦

后记

机缘巧合,接连翻译了史蒂芬·法辛主编的两本艺术史图书,分别是手头的这本《501位艺术大师》与2012年初印行上市的《艺术通史》:再加上同属图文馆书系的那本《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另有译者,出版于2013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将法辛的这“三部曲”——既然我们这里的前提语境是美术,称为“三联画”当然更为应景——集结完毕,相当于是为中文读者奉上了一套完整的艺术史与艺术鉴赏读本。

顾名思义,《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自然是从作品赏析的角度来呈现艺术史;《501位艺术大师》则是以艺术创作者为主线,串联出一条由公元10世纪中国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直到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影像与装置艺术家所构成的人物脉络——这约略一千年的艺术史便集中凝聚于501位艺术家身上:而《艺术通史》的历史情境视野则更为宽广,从史前岩画到创立于1999年的英国“困守主义者”(Stuckists)团体,从古埃及墓室浮雕到当代东亚艺术,无所不包,着眼于从一个全程化、全景化、全息化的视角来审视回顾人类艺术演化与流变的发展历程。

我凭一己之力翻译的这后两本,仅从体量上而言已经超出100万字,所以不难想象,法辛主编的这三本读物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当丰沛。而且,本着精益求精的学术立场或日操守,我还根据所有可以获得的最新可靠资讯对《501位艺术大师》和《艺术通史》所涉的艺术家生平以及书中极个别几处的内容进行了更新与修正——比如最近这几年亡故的艺术家,就有必要更新其辞世年月(最迫近的一例参见《501位艺术大师》495页新西兰画家拉尔夫·霍特雷卒于2013年2月),又比如,《艺术通史》英文版123页一时疏忽,为圣约翰加上“报喜天使”的头衔,中译故而修正为“施洗者约翰”,再比如,《501位艺术大师》原文612页引用的拉丁语momento mori有拼写小失误,已经修正为mementomori(意为“谨记死亡”):因此,无论是一般的艺术鉴赏爱好者,还是业内的艺术与艺术史入门研究者,又抑或是最常见的漫游博览型阅读者,大约都可以在随意翻看或精心细读这“三联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指向其兴趣归旨的章节与片段。

与已经翻译引进大陆图书市场的其他艺术史专著相比,法辛“三联画”最大的特色应当在于其内容之新。就《艺术通史》而言,20世纪至今所占的比例超过全书的37%。而《501位艺术大师》中,仅对生于1900年以及之后的艺术家的介绍便已达到全书篇幅的37%——更何况,如果从虽然出生于19世纪但对20世纪迄今的艺术生态景观带来决定性影响的高更、梵高、马蒂斯、毕加索以及彻底颠覆传统艺术根基,让艺术思维与表现形态都得到彻底解放的“捣蛋顽童”杜尚算起,此书针对现当代艺术的探讨描述则超出全本内容的一半以上。

法辛的“三联画”都是由多个作者分工合作、协力撰稿而成,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成书的个性化特征、连贯性与在同一艺术史观和核心审美原则指导下的书写深度,但好处在于,这也同时保证了三本书体现各个不同的艺术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广阔全面的视野、客观中庸和兼收并蓄的整体著述立场、选题重心和切入途径以及行文风格的多样化。此外,多位作者合写一本书,有时不免令人疑虑,担心撰稿人会相互掣肘、彼此脱节,导致整书失控混乱,但好在这种忧虑在法辛的写作团队中被证明是多余的——至少从我个人对原文的解读经历来看是如此:两本书的阅读体验都在完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任何类型的阅读行为,都与其他的社会行为一样,难以彻底免除从众趋同心理甚或是势利心态的干扰——这是我们所了然并只能坦然接受的人性弱点。相较于国内那些先行一步、已经具有一定的读者口碑与受众基础的艺术史译著——比如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三联画”无疑是后来者,但对于所有试图从一个更新更综合的视角来观照和打探世界艺术图景的读者而言,由《艺术通史》领衔的这个“艺术史-艺术家-艺术作品”互为呼应支撑的三角形,必定——或者说应该——不会让这些寻求阅读新体验的艺术爱好者失望,而是为他/她们带来发现的愉悦:三本书的大面积配图与印刷品质也是愉悦的理由之一。此外,《501位艺术大师》翻译完稿之时,恰好传来《艺术通史》初版售罄,第二版已经印讫的消息——这种来自读者的认可自然是从另一面说明了法辛“三联画”的阅读价值。

仅从《艺术通史》中分配给亚非拉与大洋洲艺术的章节与篇幅来看,便可证明法辛的撰稿团队更具有全球化视野,而这显然不单单是为了所谓“政治正确”而刻意为之的一种妥协姿态。遗憾的是,很多西方人主创的“世界”艺术史完全忽略了非西方的地理与文化板块——尽管欧美的艺术遗产及当代艺术活动确实是全球艺术版图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但亚非拉的艺术却也并非一无长物。《501位艺术大师》中也收录了若干的亚洲、拉美与中东艺术家;中国艺术家亦得此礼遇,比如有南宋的“马半边”马远,有当代的蔡国强。之所以如此,原因正如序言中所提到的:“无论是在书名中还是在最初的编撰构想中,主创者并未在‘艺术家’这个名词前加上‘西方’这个限定词——不管是以隐蔽的手法或是出于默契。”

当然,从一个中国人的定势立场来看,无论是《艺术通史》,还是《501位艺术大师》,其中的中国元素肯定都太少了,比如林风眠、张大千、不久前刚离世的赵无极,以及经常“放屁”的艾未未,在两本书中均未有提及。不过,翻看着一部英国人主编的世界艺术史,却怀揣着民族主义的道德正义感去要求公平待遇或者因为自己的族裔被underrepresented(未得到充分呈示)而不禁幽怨地自怜自艾,这难道可以构成一种正当合理的诉求?

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但他没提到读艺术史会有什么后果。他还有言:“想象力被赋予一个人,是对其愿望落空的补偿:幽默感是对其既成境况的安慰。”——此话前半句被《501位艺术大师》误引为与他完全同名的20世纪画家培根所说。综合培根子爵上述这两句话与我自己翻译时细读这两本艺术史的体会,余以为,读艺术史大概会偶尔使人蠢蠢欲动,想象其已变身为拉斐尔、罗丹之类的艺术大师,名满天下,一生中充满激情遭遇……

以这样的态度来读艺术史或观赏世界名作,当然是不值得提倡的——玩笑而已;不过,在这样一个娱乐明星与政商巨头成为众人注目焦点的非艺术的平庸功利时代,能以艺术为事业并富有尊严地生活下去,应当算是一种相对高尚的人生选择了吧。但话又说回来,不理想的生活常常也是艺术创作的诱发因子,比如,这个与意识形态层面官方话语断裂乃至背道而驰的唯利是图的物质社会状态,让我曾经想到一个实践起来极为便捷的艺术创意:将KFC的油炸小海星与甜筒冰淇淋组合成星星火炬的造型,作品题为《此间的少年》——非常容易实施,你确定?

最后,真诚祈愿本书的读者们多多少少都能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而不仅仅是只得到想象力的补偿和幽默感的安慰。

译者

2014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501位艺术大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史蒂芬·法辛
译者 杨凌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2072
开本 16开
页数 64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42
CIP核字 2014118060
中图分类号 K815.7
丛书名
印张 4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70
4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Quintessence Editions Ltd.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