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绽放的军花(人民军队女兵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绽放的军花——人民军队女兵的故事》是一本涵盖女兵实战戍边、训练学院、科研攻关、婚恋家庭等各方面内容的征文集。全书精选77篇文章和百余幅插图照片。文章按内容分为“战火青春”、“血染风采”、“和平女杰”、“五味军旅”等四大章。有战争年代的奋斗传奇,也有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感人事迹和女兵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情感叙述。本书的作者罗际明、徐海平均有军旅经历,其中有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有军队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也有基层部队的普通一兵。

内容推荐

  女兵,是军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中的女兵,更是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当今汗牛充栋的图书市场中,反映女兵生活的书却少之又少。《绽放的军花——人民军队女兵的故事》是我国第一本展现人民军队中女兵风采的图书。

本书的两位主编罗际明和徐海平即通过多种渠道,面向社会征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女兵的故事,内容包括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现在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军女兵参加实战戍边、援外抗灾、训练学习、科研攻关、军民团结、婚恋家庭等方方面面的故事,旨在收集尽可能丰富的“原生态”资料,以展示我军女兵的飒爽英姿、精神风貌,反映她们特有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情感。

本书是第一本全景式描写人民军队自1927年南昌起义87年来几代女兵故事的文集,不讲究“高大全”,而是真实客观反映历史和各个时代女兵故事、情感、精神的读物,书里的故事只是一滴水,我希望它们能折射出中国女兵的光辉。

目录

序一 我们共同的名字:女兵/贺捷生

序二 女兵颂/李韧、邓纯瑜、陆幸生、梁志英

第一辑:战火青春

 参加南昌起义的点滴回忆/彭文遗作

 一位比钢还硬的女革命家/孙纯福

 历尽磨难的红西路军女战士/邓玉平

 百岁女红军王定国传奇/谢亚旭

 为有牺牲多壮志/李琳

 红军夫妻的离别情聚/刘邦琨

 从大家闺秀到军中女杰/汪洋

 我和女儿的生离死别/杨克遗作

 激情燃烧的抗大岁月/方坤

 听妈妈讲战争年代的事情/汪洋

 母亲是新四军文工队员/施立群

 戎马岁月炼就赤胆忠心/李欣

 一张老照片一世战友情/谢建华

 刘伯承送我一支枪/袁淑英

 战友结同心始知相忆深/刘时芬

 南征北战的文工队员/孟静兰

第二辑:血染风采

 敬礼,进军西藏的英雄女兵!/李宗祥

 金珠玛米阿姐/王黎

 战火中燃烧的青春/刘季琰

 朝鲜战场上的生死考验/郝兆南

 情牵上甘岭/韩耀玲

 在朝鲜东海岸的日子/刘忠敏

 两代女兵的战地故事/胡华军

 十岁的志愿军女战士/刘军

 天堂人间,他俩永不失约/李宗祥

 文艺小分队战斗在援越抗美战场/胡克玫

 老挝丛林中的中国女兵/李林

 女儿出生在西沙海战时/邢慧

 军长父亲支持我上前线/成拂晓

 我曾两次走进战争/游泳

 坚决要求上战场/杨宜玲

 小女兵的糗事/赵新红

第三辑:和平女杰

 第一个为新中国捐躯的女飞行员/高金业

 友谊使者出访欧洲/杨冲

 我们为开国将军合唱团报幕/胡克玫

 穿着一只鞋“跑”进军营/薛玉荣

 大漠深处的女军邮员/阎庆玲

 军营引领我且学且成长/刘晓虹

 从小女兵到博士后/徐海平

 高天下的女兵/张林

 太行山中,有一群测绘女兵/门春悦

 终身受益的国庆阅兵训练/高莎莉

 记一次摩托化行军/杜晓明

 两次当“伙头军”/杜江

 被军营“逼”出来的爱好/秦晓华

 我是海燕!/孙建中

 一群女炊事兵“闯”进全军美展/吴琳琳

 换药/张惠群

 骑马挎枪走天涯/刘烈娃

 唐山大地震救灾医疗队往事/王沙宁

 做一回北大荒人/柴英

 汶川抗震救灾前线的女兵们/张曙光

第四辑:五味军旅

 塔城戍边二三事/王玉敏

 五指山下的豆蔻年华/张忆红

 军营里的爱神/刘金炉

 花季,从军营走过/理灵

 小小羽毛球伴我成长/王蓝翔

 爱美女兵的青春留影/施立群

 在关禁闭的日子里/康惠萍

 新兵怕哨儿/燕燕

 入党前后/王希萍

 我们所里的“三朵金花”/张聿温

 新兵连助我起步/刘江江

 从“娇娇女”到合格军人/胡忆征

 尼洋河畔的集训生活/张志红

 我和我的篮球队/卢江虹

 与晓霖大姐共事的日子/罗际明

 我的“成年礼”/顾保孜

 部队生活改变了我/王水红

 别有一番“孕”味/胡娟

 我最后的眠床是书藏/于晓敏

后记/罗际明徐海平

试读章节

一位比钢还硬的女革命家

孙纯福

曾志,女(1911—1998),原名曾昭学,1911年4月4日生,湖南宜章人。最早的红军女战士之一,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陶铸的夫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革命。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是中国共产党七大候补代表,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6月21日逝世,享年八十七岁。

曾志,一个响亮的名字。

她以一名知识女性的身份,早在大革命时期就秘密加入了中共组织,参加了著名的湘南暴动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成为最早的红军女战士之一。

她在回忆录中写道:“对那时的共产党人来说,革命利益高于一切,除了信仰之外,一切都是可以舍弃的,包括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她用革命到底的实践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下面记叙的是她红军时期的故事。

踏着烈士鲜血上井冈山

1911年4月4日,曾志出生在湖南宜章县城。父亲曾祯毕业于长沙法政学院,母亲吴富田是个农民。她出生时取名“昭学”,六岁开始在县城读书,不久送往长沙读书。1924年夏天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1926年初秋,设在衡阳的“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招生。昭学了解到,该所是继毛泽东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之后,第二个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场所,组织学员学革命道理,学军事,学怎样发动开展农民运动。昭学兴奋不已,最看重的是“学军事”,因为她从小就立志当英雄,做现代花木兰,早就渴望成为一名军人。

讲习所设在衡阳惠民中学,昭学马上来到这里报名。接待她的是总队长赵伯诚,昭学说:“我早就想学习军事,我一定要进讲习所,一定会刻苦学习,遵守纪律!”赵伯诚见她决心大,录取了她。在填表时昭学郑重地在姓名那一格里写上“曾志”二字,表明自己坚定的革命之志。

讲习所是国共合作的军队建制,总共有一百十二人,其中女生十余名。总队长赵伯诚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教务主任夏明震毕业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衡阳农民协会的委员长,总务主任兼讲习所党支部书记叫宾利用,下面的区队长都是国民党部队派来的连排干部。曾志一进讲习所,就剪了短头发,穿上灰军装、戴上大盖帽、扎上绑腿、束紧皮带,成了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

讲习所安排了半年的军事训练,科目包括射击、投弹、刺杀、越野、紧急集合,不管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天天不间断。仅十多天,很多人就吃不消了,女兵们更是叫苦不迭。总队长要求十余名女兵全部退学。曾志坚决要留下来,她问总队长,我哪一项科目不合格,哪一次野外训练掉了队?总队长见她态度坚决,各科目训练合格,只好将曾志留了下来。一百多人的讲习所只剩下她一个女兵,她单独住一个房间,所里还专门为她挖了个小茅坑,以方便上厕所。

10月底,在衡阳中共组织部长、教务主任夏明震介绍下,由支部书记宾利用主持,曾志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3月,不满十六岁的曾志以总分第八名的优异成绩,从讲习所毕业,开始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这时夏明震向曾志求婚,曾志考虑到自己还小,没有答应。当时处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衡阳的斗争形势相当紧张,4月初,湖南省委要夏明震和曾志撤出衡阳上南岳打游击,为了便于秘密工作,曾志才同夏明震结了婚。

1927年5月21日,湖南反动军阀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破坏国共合作,屠杀共产党人,长沙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夏明震和曾志带领游击队四百多人在南岳打游击。坚持一个月后,省委调夏明震到郴县工作,担任县委书记,曾志任秘书长。曾志协助丈夫秘密联系农会干部,到临武、汝城、资兴等地了解各县地下党组织情况,收集枪支,组织武装力量,做民团的瓦解工作,为日后的武装斗争奠定基础。

1928年1月,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失败的部队辗转到了湘南,攻占了宜章,随后又在坪石打了个大胜仗,消灭了军阀许克祥的一个团。

2月5日晚上,夏明震带着曾志到郴州城隍庙去见朱德。这是曾志第一次见到朱德。朱德称赞郴州地下党工作做得好。夏明震和曾志汇报完工作后,离开了朱德住处。

借着工农革命军攻占宜章、郴州的东风,曾志和丈夫更加积极地开展地下工作。朱德和陈毅在郴州地下党组织的配合和支持下,发动永兴、耒阳、资兴、汝城等地农民举行了湘南暴动。暴动波及十余个县,威震湘、粤、赣三省。

就在这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郴州特委没有掌握好政策,农民武装由开始时抄地主豪绅的家,分掉浮财,开仓济贫,发展到后来烧地主的房子,烧城楼,还殃及老百姓。郴州特委实际实行了“焦土政策”,这给国民党军事当局有机可乘,他们急忙调兵遣将,“围剿”工农革命军,地主反动武装民团乘机发动叛乱,镇压屠杀农会干部。

3月15日,苏维埃政府原定在郴州城隍庙广场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政策。隐蔽下来的反动地主豪绅崔廷弼四处煽动说:“共产党烧了我们的房子,我们要打倒共产党!”策动反动武装一千多人袭击苏维埃政府。这时,夏明震和几个主要领导已下山到达会场,曾志看到反动武装民团冲来,想去通知苏维埃政府赶快撤离,可已经晚了一步,敌人已经追来,曾志只得上山躲避。

天黑了,曾志正准备下山,遇到朱德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教导队三十多人,队长是刘云志。一群反动武装民团冲到教导队住地,误以为革命军是农会干部,杀了过来,教导队的同志个个都是军事骨干,清一色的匣子枪,几梭子打过去,叛乱分子便后退了。

一个叛乱头目想继续顽抗,还破口大骂共产党杀人放火。曾志不禁怒火中烧,拿起梭镖猛地朝这头目身上刺去,将他刺倒在地。这是曾志平生惟一一次亲手杀敌人。

面对郴州的严峻形势,曾志决定马上向湘南特委汇报,请求派兵平叛。她随孤立无援的教导队离开郴州,晚上到达永兴县城,很快找到了湘南特委负责人周鲁。

周鲁听完汇报后,连夜找到工农革命军负责同志,请求派兵。工农革命军当即决定派一营兵力,急行军打回郴州,平息叛乱。

P6-8

序言

我们共同的名字:女兵

女兵,是军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中的女兵,更是备受人们关注。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怨仇深!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

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电影《红色娘子军》连歌,把人民军队中的女兵与中国历史上的花木兰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在花木兰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女性的优秀品质,看到了女性从戎的特殊勇气、拼搏精神,这种品质、勇气和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比起生活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历史局限性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具有八十七年光荣历史的人民军队中的女兵,无疑更是“巾帼不让须眉”,更值得树碑立传、载入史册。

她们从农村、城市走出,走进铁打的营盘;她们从闺房、女娃群里走出,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的一分子,在为人民大众和国家民族争自由、谋解放、造福祉的同时,也努力争取实现女性自身的解放。这就从根本上超越了古今中外任何军队女兵的精神境界。在战斗中,她们克服女性特有的生理困难,与男兵并肩作战,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和平时期,她们自强自立自信自爱,努力学习进取,在各个岗位上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钢铁长城上一块块好砖;在军营中,她们是爱的化身,总是把母爱、姐妹情无私地奉献给战友,使钢铁般的队伍充满温馨和韧劲。女兵的矫健身姿,是军营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女兵的甜酸苦辣,是军歌中一个个动人的音符。

然而,女兵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又是新奇的,甚至是神秘的。在当今汗牛充栋的图书市场中,反映女兵生活的书则少之又少。感谢众多的男女作者积极投稿,为本书奉献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和鲜活的故事记录;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两位主编,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七周年前夕推出了这本好书,一本讲述人民军队女兵精神和情感故事的集锦,向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女兵的窗口。

罗际明、徐海平两位主编都是退役军官,对军队生活十分熟悉。罗际明是一位在云南打过仗、在西藏戍过边的陆军大校,转业后长期从事大型出版集团的领导工作;徐海平出身于一个有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三代女兵的革命军人家族,自己从军十二年,转业后曾经长期从事中国民航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多年来他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军人情结和可贵的社会责任感。自2013年6月开始,两人合作面向全社会征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女兵的故事,内容涵盖实战戍边、援外抗灾、训练学习、科研攻关、生产生活、军民交往、婚恋家庭等方方面面,旨在收集保留丰富的“原生态”资料,展示我军各个历史时期女兵的飒爽英姿、精神风貌,反映她们特有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积蓄正能量。通过一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绽放的军花》文章征集、整理和编辑的工作,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正式出版问世了。

全书共收进七十一篇文章,近百幅照片。文章按内容分为“战火青春”、“血染风采”、“和平女杰”、“五味军旅”四部分。有战争年代的流金岁月,也有和平时期的御敌佳话;有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感人事迹,也有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情感叙述。文章主人公都是有从军经历的女同志,其中有身经百战的女革命家,有军队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有知名的女科学家和女作家,也有各军兵种的普通一兵。不论是女作者还是男作者,他或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是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普通人,她们的故事,或感天动地,或幽默风趣,或催人奋进,或令人深思。

《绽放的军花》是第一本讲述女兵故事的专辑,是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新世纪初人民军队女兵风采的一个历史缩影。我郑重地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希望将来这本书能成为民族文化、军旅文化和女性文化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如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木兰诗》一样,流传社会,激励后人。或许,若干年后的人们,也会像今天的人们讴歌花木兰一样,满怀景仰和爱戴地吟唱着中国红色历史上女兵精神的壮丽史诗……

贺捷生

  2014年6月

后记

当马年的钟声响彻祖国大地的时候,我们完成了《绽放的军花——人民军队女兵的故事》(以下简称:《绽放的军花》)一书的征文、整理工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七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的日子,我们完成了书稿的修改和审核工作。书稿付梓之际,我们仿佛看见来自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和国外作者们的一张张笑脸,在与我们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又一部军旅文化心血之作孕育成形,它将在百花盛开的夏日横空出世,给热爱军队、关注女兵的广大读者带来一份惊喜。

能够做一回征集、整理、出版女兵故事集的实践者,虽然坎坷艰辛,却是其乐无穷。自2013年6月以来,我们怀着“为新时代女兵树碑立传,让读者走近真实女兵”虔诚的心,在网上和网下广泛组织宣传,像大海捞针一样,从大干世界里寻找合适的题材,从茫茫人海中物色热情的作者。组稿工作得到了全国各地退役、现役军人和军迷们的鼎力支持,燃起了作者们内心的军旅文学创作激情。她们潜心写作,踊跃投稿,共同为女兵精神的纪念碑添砖加瓦。没有想到,我们这种纯民间渠道的征稿,竟在短短八个月中收到了四百多篇来稿。我们好中择优,把最合适的文章选出来。有些作者是第一次动手写征文,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尽力帮助作者,反复修改完善,作者们密切配合、精益求精,直到文章质量令人满意为止。

在和作者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分明能够触摸到女兵前辈和战友们内心深处跃动的军魂,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这些都一次次引起我们之间强烈的精神共鸣。我们常被来稿中回肠荡气的女兵精神和浓烈情感所震撼,即使是犯过错误、受过挫折和打击的女兵,她们的酸甜苦辣,也同样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正如一位名人所说:“战士的故事不一定都可歌可泣,但无不与可歌可泣紧密相关。”

征文期间发生的一些感人故事,让我们难以忘怀:

多位八九十岁的老红军、老八路妈妈、开国将校遗孀,打开尘封半个多世纪的珍贵记忆,委托子女或记者帮助整理好她们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革命回忆录,郑重地提供给我们。已故第一代女兵、参加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的彭文妈妈和1938年参军、历经战火考验的杨克妈妈,生前留下了自己手书的革命回忆录,这次也由子女分别推荐给本书出版。捧读这些还带着战火硝烟的珍贵文字,我们仿佛接过了革命前辈一份份沉甸甸的托付,重如千钧,弥足珍贵。

1948年参军的女兵、82岁的广州作者刘季琰同志,在因腰部手术而住院手术、卧床不起的日子里,得知征文的消息后,心情不能平静。晚上没人时她慢慢爬到桌边,利用半个月时间,艰难地一点点写下四千多字的抗美援朝回忆录《战火中的青春岁月》,再由她的子女敲打键盘,通过电子邮箱投给我们;

湖南作家彭成仁,因喉癌手术,喉管全切除,失去了语言功能。在治疗休养期间,他克服困难,先后三十次登门采访一位女兵前辈,坚持通过写字板与之交流沟通,终于帮助郝兆南同志整理出回忆录《朝鲜战场上的生死考验》,并且反复修改完善,直至被录用;

名震文坛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顾保孜、燕燕、刘烈娃、于晓敏、张聿温、陆幸生等同志,在百忙中专门为《绽放的军花》撰文,慷慨赐稿。新疆作家罗仰虎同志热心帮助我们联系了居住在北京、已102岁的老红军王定国妈妈,由王老的儿子谢亚旭写的《百岁女红军王定国传奇》一文成为这本书的亮点之一。不少男作者热情关注本书,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不吝赐稿,写出了他们心目中可亲、可敬、可爱的女兵们,热情讴歌了她们的时代风采。

作者中还有两位旅居海外的女侨眷:旅美华人胡克玫和旅澳华人张忆红。她们身居海外,心系祖国。不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仍然是曾经在人民军队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光荣感、自豪感,这些都深深融化在她们来稿的字里行间。

我们还把四人和诗《女兵颂》作为序言二,以升华女兵故事集的意境。李韧(已故)、陆幸生、邓纯瑜、梁志英四位作者都是20世纪七十年代初参军的老兵,诗中饱含着他(她)们所代表的无数共和国老兵对祖国、对党和军队、对人民的大爱,浸透着对革命前辈、对女兵战友的深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篇好文章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一本故事集来自千百万人的伟大实践。《绽放的军花》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从微观角度折射了我军女兵从南昌起义的炮火中走来,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争风云,到21世纪现代化军队建设各个历史时期“巾帼不让须眉”的亮丽风采。这些文章,是我军几代女兵战斗生活的缩影,是女兵精神的结晶,是作者捧给读者的一颗颗灼热的心。很多文章具有难得的史料价值和美学价值,可说是女兵馈赠给我们时代的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我们衷心感谢全体为《绽放的军花》一书热情投稿的前辈、战友、朋友。特别是文章最后没有能够上书的作者,同样值得我们敬重,因为他(她)们为本书的出版同样付出了心血,作出了贡献。

我们衷心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对《绽放的军花》一书的鼎力支持和精心打造。春节后,上海人民出版社接受了本书书稿,编辑们进行了严格缜密的反复审查把关,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美术编辑傅惟本为本书设计了亮丽而有时代特色的封面,责任编辑任学刚无数次与主编面谈或者电话沟通,力求把此书编辑制作得尽善尽美。

我们尤其要感谢三位德高望重的中国妇女界老领导对本书出版的鼎力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原主席彭骊云同志为本书题词:“巾帼不让须眉”;贺龙元帅的女儿、刚出生就随军长征的“最小红军”贺捷生将军为本书作序;百岁老红军、“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同志的夫人王定国老妈妈为本书题写书名。三位前辈对女兵的关怀、鼓舞、希望和鞭策,我们引以为荣,铭记在心。

和所有出版的书籍一样,《绽放的军花》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和不足。八十七年过去,人民军队多军种、多兵种、多岗位都有女兵的身影,已经涌现了女飞行员、女航天员和航母女舰员,也有和平时期在我国边境自卫反击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年轻女兵,她们的故事都值得载人史册。但由于联络渠道有限,我们未能征集到有关文章。由于书的容量有限,本书未能收入更多女兵回忆录。整个书稿从内容到形式上也肯定会出现一些瑕疵。我们热忱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历史凝结着苦难与辉煌,历史告诉未来:无论什么年代,女性从军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战争并没有让女人走开,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女性需要付出更大的牺牲。女兵的故事永远值得人们关注,女兵的故事永远讲不完、写不完。我们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参加到书写女兵故事的行列,让女兵精神发挥出永不衰竭的正能量,让美丽的军花在华夏的大地、海洋和天空尽情绽放!

罗际明 徐海平

2014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绽放的军花(人民军队女兵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际明//徐海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4196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1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8
CIP核字 2014143152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