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乡中国(下)
内容
编辑推荐

周其仁《城乡中国》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一脉相承。

《城乡中国》是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关于中国城镇化这一焦点问题的鼎力之作。

在《城乡中国》一书中,作者用经济学视角解析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厘清迷雾预见中国城乡发展的大趋势。

他借城乡之分野,把脉中国经济,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城乡中国》用清晰的逻辑、简洁的语言、浅显的实证、趣味的叙述,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本质深入浅出地分享给大众。

陈锡文、文贯中、李培林、李铁等各路专家学者强力推荐!

内容推荐

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娓道来,试图增加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认识,找出沸沸扬扬的城镇化改革的症结,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分隔。也期望让更多的读者通过《城乡中国》了解和思考今日的中国和未来的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和触发点。

本书为下册。

目录

|第六部分|寻找突破口|

 “政社合一”的长尾巴

 也谈“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政产不分,遗祸无穷

 农村确权要到户

 拖延改革,永无宁日

 为什么宅基地流转后来居上?

 分宅基地的游戏

 “房地分离”是奇迹

 超强的土地需要

|第七部分|治标分歧路|

 土地用途管制的起源

 土地用途管制的后果

 制度成本,兹事体大

 逼出来的“增减挂钩”

 挂钩主体是怎样产生的?

 政府主导的增减挂钩

 郫县的佐证

 土地收益分配与权利的制度安排

|第八部分|“挂钩”三岔口|

 走出“半拉子”改革工程的第一步

 市场版的“挂钩”(上)

 市场版的“挂钩”(下)

 “土地交易所”破土而出

 土地的市场流转不可阻挡

 从产权的角度看土地流转

 国土部怎么成了“供地部”?

 行政之手不高明

 土地配置,何难之有?

 分权、分责、分利

|第九部分|思维的辨析|

 辨“土地供求无弹性”

 辨“给农民权利会损害农民利益”

 辨“土地涨价要归公”

 辨“建筑不自由”

 辨“土地配置靠规划,不靠市场”

 规划出错催生市场

 管制不当激活黑市

 法外行为一分为三

 “非法”帽子满天飞

 同地同权的宪法依据

 农地农房入市,会天下大乱吗?

 农房入市早就发生了

 收权容易还权难

 改革要改也要革

 房转地转,帮衬人转

|第十部分|形势比人强|

 打开城乡间的市场之门

 以城带乡“新土改”

 缘起上海的“三个集中”

 “地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凤凰社区飞凤凰

 土地入市的路线图

 转让权的政治经济学

跋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试读章节

凤凰社区飞凤凰

2013年12月20日,深圳市拍卖了一幅土地。不少媒体报道,“深圳打开利益死结”,“新土改破冰,首宗农地入市”,“小产权落地”,标题醒目又养眼,令人目不暇接。很正常,倘若没有新鲜刺激的内容,早在1987年就拍下第一锤的深圳,土地拍卖怕是上不了新闻头条的。

当天,我和两位同学就在现场。我们是专程前往观摩这场颇有标志意义的土地交易的。说新闻“标题党”抓眼球但不准确,似乎不困难。但轮到要我们自己来刻画这场土地拍卖的特别之处,却也不容易。该拍卖土地1.46万平米,成交价1.16亿人民币,地价款“70%归深圳市政府”、“30%外加建成后物业的20%,归深圳保安区街道的凤凰社区”。问一句吧:如果所拍之地是国有土地,收益何容凤凰社区分享?如果不是国有土地,又何以堂堂皇皇合法地公开拍卖?

不怕见笑,能把问题问到这个“水准”,是我们二十来位北大国发院的老师同学,在深圳土地问题上调查了一年之久的“成果”!话说2012年年初,深圳方面召开过一个土地制度改革的研讨会,请来专家很少,但主办方介绍情况详尽,又不公开报道,摆明要认真探查解决实际问题之道。会后东道主问我有没有兴趣做深入调研,其时我们的成都研究已近尾声,遂回应回去问问各位同好。

怎么可能没兴趣?深圳首开国有土地市场公开交易之先河,名满天下。更重要的是,这个城市率先——迄今为止也是惟一——完成全部土地国有化,后续究竟如何,不来此深入一下,总有缺憾。过去对深圳的调查,企业、产业和创新的题目碰过不少,偏偏土地方面的,还一个都没有。现有机会上门,积极响应者众,大家一拍即合,2012年的寒假和暑假就全都泡在深圳了。上课时回校区,做的则是案头工作。一年多的时间,访谈记录外加收集到的文档、照片,收获之丰,远超预期。东道主后来有没有觉得“请神容易送神难”,我辈当不知道(一笑)。我们自己收获满满,怕要消化多年,方知养怡之福。调研成果,来来回回改出一份综合报告发表(“城市更新的市场之门——深圳经验”,刊《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有心的读者或可找来作为参考。

感受深的,是城市土地全盘国有化引发的麻烦无穷。对那段宪法公案,本书做过梳理(见“‘城市土地国有化’的由来”,以及“全盘土地国有的第一步”)。不过再次细读1982宪法,在“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表述之后,还有一句,“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也许可以这样解读:属于国家所有的,仅“城市的城区土地”而已,因为宪法还很明确规定,“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集体所有。“城市”涵盖城区与郊区,既然后者土地法定为集体所有,那么全部城市范围内之土地,在逻辑上不可能都属于国家所有。

事实上,《1982宪法》颁布后,并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或县级市,真的实施了全部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理由有二:一是现在的城市,市域范围一般都划得很大,既有城区也有郊区和农村——以至于出现了一个老外不易听懂的术语(“某某市的城镇化率”)——没必要把全部农村土地划归国家所有。二是“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虽有了宪法根据,但把世世代代农民的土地划入国有,要履行征地手续,要支付补偿,还要安置原来土地的主人,不是说国有就国有那么简单。

深圳却是唯一的例外。作为毗邻香港的特区城市,深圳增长迅猛。尤其邓公南巡之后,中国的市场化开放度急速上升,深圳的城建呈现比近代上海更猛烈的扩张势头。这个新兴城市平均每年新增建成区的面积,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带一个中等县级市的市区面积。原来不过广东省一个县的幅员,即使全部建成城区也难满足需要。深圳大量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的要求,不能不受到土地管制政策逐年收紧的掣肘。1992年,深圳市出台《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暂行规定》,对原特区关内的农村土地实行“统征”,即把那里的全部农村土地转为城市国有土地。2004年,深圳市又在特区关外实施“统转”,即把全部关外农民转为城镇居民,以此实现全域土地的国有化。从细节上打量,2004年的“统转”沿用了1992年“统征”时的土地补偿标准。问题是12年来深圳地价早已翻番。结果,“统转”广受抵制,出现了关外地区“违建”和“抢建”高潮。据2010年深圳完成的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问题违法建筑信息普查资料,全市违法建筑35.7万栋,建筑面积3.92亿平方米,用地面积131平方公里。如此规模的“法外土地”与“违建”,颇为罕见。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生活在“违法建筑”里的外来人口,差不多占到深圳总人口的一半。与一个“正规深圳”并列的,还有一个由原村民、“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受单位”(“统转”之后,理论上不再存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生活在违建里的庞大外来人口组成的“非正规深圳”。这里,名义上城乡已完成一元化,但又隐隐生成了一个“法内”与“法外”交织的新二元世界。

焦点在“违建”。以“正规深圳”的眼光看,只要土地不合法,上盖的建筑当然就不可能合法。但恰恰是数万栋深圳建筑物下之下的土地,历史遗留的权属纷争一直紧紧地纠缠着当下的活人。访谈多了,我们发现那叫“一块土地,各自表述”:“正规深圳”认为“应转未转”,“非正规深圳”则认为“应补未补”!闹来闹去,政府宣示“全部关外土地属于国有”,原村民及其“集体经济继受单位”却争分夺秒起楼、建房——我们课题组的张惠强给这类行为命名,叫“种房保地”!从旁观察,还是老乡实际,要土地干嘛,还不是加盖了物业才能有收益?你说是你的地,那我盖我的房,横竖建了楼、收到租,土地国有化不国有化的,有什么关系嘛?

政府当然拆违。不过当我们拜访了深圳拆违大队之后,才明白那可是一件知易行难的工作。别的不提,执行成本之高昂就令人望而生畏——反正有过花费200万元拆除一栋建造费1200万元建筑的记录,还没算“保持高压态势”的常备行政经费。本国国情,“条条”执法向来离不开“块块”之配合,而深圳关外最基层的“块块”,恰恰就是“集体经济继存单位”!几次集中拆违之后,违建高峰总算被遏制,但行家估计,“违建”的存量与增量,还是与“正建”旗鼓相当。

困局难破,我们的思考也渐入迷茫。过去也有类似的经验:对一个问题完全无知的时候,调查进展快,想法与招数来得更快。可是等到对问题有个七七八八的认知后,却发现研究再难推进,因为真正的难题常常一时无解。几番研讨,我们横下一条心,反正就是不抖机灵。无解就无解,也别冒充我们就比当地人高明。80年代早期第一次会杨小凯就在深圳,他当时的话语我现在还记得清——“来闯深圳的,没有等闲之辈,所以这里人的平均素质远比内地城市的为高”。深圳人没辙的难题,我们才来看了几天就“有解”了?当如此“经济的”经济学者,没什么意思吧。

沉下去,发现“解的元素”就在难题里。本来啊,难题让人难受,当事人总要寻求减轻之道。外来人灵机一动就能有的点子,人家就没有?还是早有人想到过,只是手脚受限做不成?这样想下去,调研工作柳暗花明又一邨,新发现接踵而至。凡可记下的,都记录在我们那份发表的报告里了。印象最深的是深圳的城市更新:无论法外土地和违建多么插花交错,他们设计了一套对路的更新政策化解过去遗留下来的麻烦。细节这里展不开,研究报告里都写了,反正基本思路,就是如果讲理太费劲,那就不妨试一试“讲数”——“法外土地加违建”缴付多大一个代价,政府就让人家分享合法开发的收益。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尽最大努力将多数人的经济活动纳入合法框架。

P249-253

后记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本系列评论开篇的时候,是2012年2月。当时不知写多少篇收场,也全然没有一个写作计划。不过觉得这个题材有意思,偌大一个中国,非城即乡,以人口分布看,城乡各一半,城重乡轻的趋势,却日趋明显。更为重要的是,人口与经济资源在流动中的集聚,欲罢而不能。多少精彩刺激的现象发生其间,激起思考无限。于是再也不顾深浅,写一篇是一篇,也算对得起赶上了的这个时代。

回想刚到杜老门下研究农村发展不久,恰逢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于1984年重版。那是费老1947年的作品,当年在西南联大的教义,后应《世纪评论》之约,分14期连载后,积集出版。记得我们人手一册,读得津津有味。题外话是费老阐释为什么当年要一期一期以短篇发表,答案是40年代末严重的通货膨胀!——“短篇写一篇得一笔稿费可买米”,若等出书,作者怕早就饿倒了——社会学家的经济实感如此之好,顺便也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国富论》、《资本论》那样的鸿篇巨著,是金本位时代的产物。

《乡土中国》刚刚面世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当不足10%。到了80年代,我们读到它的重版时,城镇化率不过20%。那时耳熟能详的中国国情,翻来覆去就是“10亿人口、8亿农民”。不过,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化指数却已经相当可观,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个颇有特征意义的组合——“工业化超前而城市化滞后”。这也激发了我们的最初思考。

问题在于城乡隔离。那是一整套的制度安排,把城乡之间的各个大门都关了个严严实实。举凡粮食、农副产品、农村劳力,进城的路线皆不自由通畅。“市场”成了资本主义的代名词,“计划”则成为社会主义的唯一表征。结果就是严重束缚普通人的经济自由。最为要害的,是不准人们对较高的收入机会做出自发的反应。随着普遍的权利受限,“身份”就越来越有意义。在资源发生争用的场合,或者收入机会显现的当口,“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答案可就有了决定性。

改革拱开了城乡之间的重重大门。不过,先发力的地点不是城市,而是农村。解决长期温饱难题的“包产到户革命”,率先从落后地区的乡村向外蔓延。事后理解,“逼出来的改革”也难以还有别的范式。接踵而来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企横空出世、农副产品与粮食购销市场化、农民工进城,变革顺序差不多都是农村先行、城镇跟进。改革与革命相似,都是“农村包围城市”起家,刨根究底,十白还是“乡土中国”的底气与力量。

到了土地市场化,演进的逻辑有变化。出发点毫不特别,那就是铸入法律的“土地不得买卖、不得租赁、不得出让与转让”。城市要用农村的土地,靠政府征用i城内各方要用土地,由行政划拨。这套硬邦邦的体制,最早被对外开放触动——外资要进来,谁给他们划拨国有土地?土地的市场化改革应运而生。不过这一回,发源地是城市:土地拍卖第一锤落在深圳,首批获国务院授权试点的,还包括上海、天津、广州,一律都是大都市。

新一波“土改”源于城市,祸起地价。城市土地不同凡响,不是因为能打粮食,也不是因为能长瓜果蔬菜。城市土地之价值在“位置”——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设施、建筑、项目和经济活动的集聚。这是一个崭新的现象,与世世代代农业文明看重的土壤肥力无关。新变化甚至波及观念、文化与习俗。譬如80年代以降,成千成万负笈留洋的中国学子,再没听说过有费老那一辈的故事——老人用红纸包一捧家乡的泥土给去国他乡的孩子压箱底,叮嘱要是“水土不服”,可以拿一点冲水喝下——时代不同了,乡土之“土”对中国,不如过去那么重要,泥土的神秘性随风而逝。

始料不及,先合法入市者,仅限城市国有土地而已。应该不是什么人顶层设计的结果,因为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根本就没这个意思。比较靠谱的解读,开始是城市土地才卖得起价钱,等到初尝甜头,城市政府就不情愿让农村也来分享一杯羹。“一手征地、一手卖地”的“半拉子”改革工程,就是这么修成的。当然,观念、“理论”、说教也帮过忙,诸如“土地涨价要归公”之说,让明明走歪了的“土地市场化”,看起来还是一副美不胜收的模样。一时间,就算老乡人数再多,天下围城,我自岿然不动,看谁奈何得了“唯国有土地才有权入市”。

正以为城乡土地市场搞不起来,新变革却悄然而至。还是地价惹的祸,看起来“相对价格变动引发制度变迁”,还真是天理不可违。本书基于经验观察,发现拱开城乡土地市场之门,依托的是两条线路并举。一条线路是城市政府想多拿地,能拿尽拿之余,一旦遇到也被高地价惊醒了的农民及其集体,就转向“以城市地租换农民土地”。另一条线路是郊区农民和集体自下而上,“州官入市我亦入市”,搞起形形色色的法外土地交易。两线并轨处,就是那“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柳暗花明又一村!

真的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既然城市能从惯于依赖征用农民之贡赋——粮、米、菜、肉以及一切农副产品——转向依托自由而开放的市场,那么再有十年时光,为什么就不能转到一个城乡通开的土地市场?试看2l世纪天下的城市,无“城”无所谓,无“市”就寸步难行。中国城市倘若无“市”,断然担当不起引领国民经济增长的重任。

时光荏苒,我们有幸亲历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变。城乡中国“城”字当头,可不再是“征”字挂帅。当代竞争力旺盛的城市,无一例外,一概是“市场”打头,以市场机制引导资源的流动与集聚。由此,普遍的财产权利,特别是转让权正得到重新界定。城乡中国尤其需要法治,以在转型时期尽制度化的最大努力,把大多数人的活动纳入合法框架。好戏连台,新型城市化的曙光在前,谨与读者共勉。

书评(媒体评论)

能以生花妙笔,用血有肉的故事和人物为案例,凭借学贯中西的博学和天生的犀利眼光,用清晰得路人都能理解的逻辑,将风尘仆仆、穿乡走村而来的深入观察,整理为生动的文字的经济学家,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可说是凤毛麟角。本书作者便是其中之一。本书更不同寻常之处是,作者不光是个目光如炬的旁观者,更是历史上值得记载下来的几次土地制度试验的直接参与者。现有土地制度的各种演变,包括从彻底私有到走上强制性集体化,这段历史在实行分田单干30多年后的今天,早已成为陈旧往事,为人忘却。可是,只有看了本书的人们才会知道,不但这一集体化制度的残留仍顽强存在,而且现今的城里人和乡下人,每人的命运都仍时时、处处受到这种制度的拨弄,也是为何至今中国仍在为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而苦恼的制度性原因。

——文贯中 上海财经大学、美国三一学院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乡中国(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其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7050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2014162073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