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澧华六讲曾国藩
内容
试读章节

晚清重臣曾国藩

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世纪大讲堂》的演讲(2006.3.17)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提起晚清,可能很多人都会说,这是一个距离今天最近的变革年代.因为它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确,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许多的新鲜事物涌入了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许多有识之士,也开始走上了探索求富和求强的道路。所以我们的《世纪大讲堂》栏目也会从四月的第一周开始,连续五周,为您推出晚清人物系列。我们将会为您介绍,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这些家喻户晓的晚清人物,曾经有过怎样痛苦的思考,又有着怎样艰难的抉择。而今天我们首先要推出的,就是晚清重臣曾国藩。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晚清动荡的政治舞台上,他又曾经起过什么样的作用。有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澧华先生。欢迎您。

王先生,我们得知您是学文学的,而且还是文学博士,但是为什么会对曾国藩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感兴趣呢?

王:因为在20多年前,我大学刚毕业就进入到《曾国藩全集》这个课题组,然后就持续了十多年,一直自始至终完成了这个工作,接触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所以这么一个机会让我走进了曾国藩研究领域。

主持人:都接触过哪些有关曾国藩的史料呢?

王:他上奏给皇帝的奏稿,给朋友的书信,给下级的批牍,以及日记、诗文等等一些类型。

主持人:在接触这些史料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哪些信件、诗文或者是日记等等,让您印象特别深的?

王:他早年的一首诗,其中两句我特别有印象,诗中说“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但是他晚年,也有两句诗,让我感慨万千,叫做“苍天可补河可塞,只有好怀不易开”。早年的进取与壮志,晚年的伤感与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主持人:从20多年前,您开始接触曾国藩很多史料,一直到现在,进行了这么多年的研究,尤其是当年学术气氛可能还不像现在这么活跃,这么自由,那个时候研究曾国藩,会不会有很多的难题?

王:当然,一言难尽。不过,我觉得知人论世是最难的。有句熟语叫做“谈何容易”,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回到一个历史的本来的面目,是要有个过程的。

主持人:研究了曾国藩这么多年,我想您对他一生的故事也了解了很多。有没有哪些细节,让您特别感动?

王:曾国藩是“理学名臣”,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规行矩步”,“诚心敬意”。但是他在生活中,很难让人想象到的,他竟然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他的小女儿在《回忆录》里面说到,她当年想要做一个刘海,把头发拉得长一点,她父亲就开玩笑说“好的,好的,挺好看,我请一个木匠,给你做一个大架子,支在你的额头上,这样你的刘海就会更加漂亮”。也就是说,曾国藩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总是以他理学家的那一面出现的,他是一个立体的、丰富的形象。

主持人:我想王先生是通过20多年的研究,对曾国藩的一生都有了许多细节上的了解,而且可能在这个研究当中,也可以和曾国藩来神交,有着很多深切的体会。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请王先生给我们进行今天的主题演讲,《晚清人物系列之曾国藩》。

王:借助于《世纪大讲堂》这么一个机会,我愿意把我这20多年来对曾氏文集史料的发掘整理以及产生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做一些沟通。我想谈三个问题。

一、一个成功者的形象及其历史坐标

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成功者的形象及其历史坐标。

在19世纪的这么一个历史时代,距今195年前,在湖南的一个穷乡僻壤,曾国藩出生了。离现在168年的时间,他在北京考中进士,取得了进入文官队伍的学历资格。那么,曾国藩首先是科举道路上的一个成功者。他考秀才很不容易,考进士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冲击,并且考中以后,名次不高,只有三甲。后来他通过最后一搏,即经过新科进士最后的考试——“朝考”,得到了道光皇帝的青睐,把他从第三名拔置到第二名,所以他进入了翰林院。一般来说,三甲是很难进入翰林院的,他进人翰林院,表明他有了冲击高级文官的学历资格。这是他的第一个成功。第二个成功呢,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成功者。在封建时代的晚期,宋明理学已经成为封建思想的一个指导。他从早年就开始专注于理学训练,最终使他成为晚清的一个理学名臣。从这一点来看,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成功者。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所处的历史时代,在他进人到封建政权机构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冲击中国的大门,英国的船队已经一次一次地北上游弋,鸦片战争已经是一触即发。这是他所处的第一个时代背景。第二个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并且横扫大半个中国。在这个时候,他受命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人生阶段,冲击他的第二个人生高峰,就是治国平天下。

P1-3

目录

写在前面

晚清重臣曾国藩

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世纪大讲堂》的演讲(2006.3.17)

 一、一个成功者的形象及其历史坐标

 二、走向成功的几个关键

 三、“内政内行,外交外行”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因素

众说纷纭曾国藩

在曾国藩家乡湖南双峰“富厚大讲堂”的讲演(2007.11.26)

 第一阶段,歌功颂德:生前论功行赏,死后盖棺论定

 第二阶段,求全责备:革命党称其“民贼”,维新派叹其落伍

 第三阶段,景仰与批判:民间笔记讲述逸闻轶事,政党意识造成大起大落

 第四阶段,拨乱反正:大红大紫,矫枉过正

 第五阶段,短暂沉寂:蓄势待发

 展望之一:在基本史料之上,寄希望于建构充分史料

 展望之二:寄希望于世界史视角

 展望之三:寄希望于地方政府

 展望之四: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多主题的研究

 展望之五:有现实目的、有阶段目标、有双效效益的研究

曾国藩与他的同时代人

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坛》的讲座(2007.12.13-14)

 开场白

 一、曾国藩的个人修为和他的行政作为

 二、曾国藩的时代坐标

 三、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四、曾国藩的带兵之道与用兵之术

 五、曾国藩的文字功夫

 六、曾国藩的家族兴衰

 七、曾国藩的家教艺术

 八、曾国藩与他的同时代人

曾国藩与“刺马案”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访谈录(2008.7.1)

 一、“刺马案”是个奇案

 二、“刺马案”是个疑案

 三、曾国藩不太喜欢马新贻

 四、曾国藩怎样对待“刺马案”

 五、郑敦谨为什么归途辞官

 六、曾国藩为什么如此对待“刺马案”

正说曾国藩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访谈录(2008.8.7-8)

 一、曾国藩考进北京城:官场气氛,自身调节

 二、曾国藩日记中的滑稽自省

 三、曾国藩找茬批评新皇帝,龙颜大怒

 四、曾国藩是怎么得罪湖南官场的

 五、攻克武昌,湖北巡抚一职得而复失

 八、祁门被围,曾国藩为何誓死坚守

 九、曾国藩为什么三度参劾李元度

 十、曾国藩为什么主张遣散英国雇佣军阿思本舰队

 十一、曾国藩为什么自剪羽翼,裁湘留淮

 十二、曾国藩剿捻,淮军是否得力

 十三、天津教案的经过,曾国藩是否卖国

 十四、曾国藩对洋务运动的推动

 十五、家庭生活中的曾国藩:对妻俭,对妾细,对弟严,对子温

 十六、曾国藩与洪秀全,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十七、曾国藩的功过评价,对当下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湖南经济电视台“末世危局·洋务大臣曾国藩”访谈录(2010.1.2)

 一、目标是“自强”,初衷是“救时”

 二、“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功夫”

 三、招请容闳,“为中国谋最有益最重要之事业”

 四、造船:“中国自强之基,或始于此”

 五、学童出洋肄业:“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

 六、最大的遗憾是体制局限

序言

写在前面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我最近五年关于曾国藩的六次讲座和访谈。

第一次是来自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世纪大讲堂》栏目组的邀请,时间是2006年暮春三月。在两次电话中,我都几乎是一口推辞,比如“从来没讲过”、“我只做文献”、“十年不做了”,理由一大串,节目总策划向阳先生最后这样回答:“《世纪大讲堂》的宗旨是,‘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我们要做的节目,是电视上的学术思想。这次推出的‘晚清人物系列’,第一位就是曾国藩,其次是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慈禧太后,都是历史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您可不可以先上上网,看看我们的节目……”惭愧,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个节目,而且,上海竟然看不到凤凰卫视。于是上网点击,一看吓一跳,竟然是我湘潭大学的学长王鲁湘开创的栏目,从选题策划到嘉宾物色以及演讲深度,都让人心绪开张,意气风发。第二天,我又收到栏目制作人简承渊先生的邀请信,并附有节目制作程序,“在您大致对我们节目的情况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再次对您发出诚挚的邀请,希望您能够拨冗前来参加我们的节目录制”。于是,我再也没有胆气拒绝这个不一般的邀请。

接下来就是一次难忘的合作。节目编导杨新烨的敬业和爽朗,策划人向阳的热情和担当,制作人简承渊的深邃和开放,主持人曾子墨的沉着和练达,北大听众的专注和犀利,多年好友邱瑞中一家的压阵,让我这个电视节目门外汉的初次亮相,大体过关。当然,现场听众和我本人,都觉得意犹未尽。我后悔的是,干吗要没事找事,事先向上级汇报这个事儿。向阳的《“大讲堂”是个什么玩意儿——(世纪大讲堂)的形态特征分析》,简承渊的《与思想同行——写在(世纪大讲堂)六载春夏之时》,编导杨新烨的《我与曾国藩的神交》、叶叶的《嫁给大讲堂》、史雪颂的《寻找思想的刀锋》以及栏目组的《我们为什么要讲“晚清人物”》,说得明明白白,到底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第二次是接受曾国藩的故乡双峰县的邀请,那是一个以曾国藩的故居命名的新开讲座——“富厚大讲堂”,时间是2007年的初冬。本来,此前一年,双峰召开第二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我在赴韩国任教之前,专程从上海赶到双峰,参加筹备会议。其间议定,“富厚大讲堂”年底开讲,不过,由于会议接连改期,我最终没能从韩国请假与会。为了兑现我对新富厚堂大管家胡卫平先生的承诺,一年后回国,我便第50次来到双峰,与上千名听众交流这么一个题目,“曾国藩研究的阶段性回顾与理想化展望”,介绍众说纷纭的曾国藩。算是我作为一名《曾国藩全集》的整理者、《曾国藩学刊》的创刊人(也是终刊人),对百余年曾国藩研究的个性化思考。在座听众,有学者、学生、地方政府官员,包括来自省内外的图书馆学专家。湖南教育电视台全场录像,现场上网,并且全文播发了讲稿。

这样就有了第三次,湖南教育电视台趁热打铁,邀我在新创办的《湖湘讲堂》做曾国藩系列讲座。栏目主编田思思女士为了说服我,举出我尊敬的唐浩明老师和谭伯牛先生,我说,这下好了,他们讲过了,我还讲什么?田思思说:唐老师说的,大家一起讲,这样才热闹。末了,她还搬出他们的台长戚人杰,人杰是我的小老乡,小师弟,我又不敢不惟命是从了。这一次,是向家乡父老乡亲汇报,和青年学子连日交谈,因此,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尽可能做了一些资料准备。录制现场,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湖南商学院的学生,有人杰台长,有我在湘潭大学图书馆的同事,我讲得比较轻松。节目责编周辉非常细致周密,他做了许多后期工作,让我十分感动。讲座内容,分七次播出,并制作光盘,向国内外播放。

2008年夏,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几位记者、编辑,通过李鸿章研究专家翁飞先生的介绍,专程来上海,向我了解晚清奇案“刺马案”,重点是湘军特别是曾国藩与“刺马案”的关系。半年前,在《湖湘讲堂》现场,大学生们就齐声呼吁,“讲‘刺马案”’、“讲《投名状》”,我都笑着给挡回去了。现在,央视记者、编导冒着炎热的酷暑,风尘仆仆赶来,也不管你是否同意,齐刷刷打开四支录音笔,我也就索性放开,几乎一口气谈了五六个小时。

我的结论是,“刺马案”是大案、是要案、是奇案,更是疑案。“刺马案”与湘军关系不大,与湘人关系很大,“刺马案”的发生,与曾国藩毫无关系,但是,“刺马案”的审结,与曾国藩很有关系。两个湖南人,一个是钦差大臣、刑部尚书郑敦谨,一个是一等侯、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似乎是把这个大案要案奇案,非同寻常地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所以当时人不服,所以后世人好奇。两三年过去了,这个《探索·发现》,好像一直没有播出。据悉,节目不会放弃,只是疑云有待揭拨。因此,我用访谈录的方式,把那次的口头和文字资料,重新整理,按照时间顺序,列为第四次。

当然,我还有一个很大的心愿,就是期待读者解密“刺马案”。前年夏天,我在伦敦访学,有一天,在福尔摩斯雕像前,我的思绪忽然又回到了南京,张汶祥为什么要刺杀马新贻?他的供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漏洞?郑敦谨、曾国藩的表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异常?中国的福尔摩斯在哪里?

央视记者离开后一个月,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的编导邓纯,湘潭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又带着他的摄制组来到了上海。邓纯在湘大读书时,我在上海师范大学做博士生,尽管没有师生关系,但毕竟是一个系出来的,而且,他还推出过“知青岁月”等精品,因此,我又很给力地当了两天访谈嘉宾。节目原来的名称是《曾国藩的十张面孔》,我觉得很搞笑。不知为什么,后期制作时,栏目组又要换名字,邓纯硬要我取名。我推辞不得,试着写了七八个,结果一个都没有采用,播出时的名称,叫做《近人曾国藩》,一共有10集,大概是要与他们的《凡人洪秀全》配对了吧?其实是我全面的正说曾国藩。这是第五次。

第六次的时间跨度最大,从2009年到2011年,电视湘军的中坚力量,湖南经济电视台的纪录片组组长,一手创制过《常德细菌战》的曾海波先生,通过田思思的介绍,约请我作为策划人之一,加盟“末世危局·洋务大臣曾国藩”这个节目组。曾海波的思想深度、学术视野、媒体良知和历史担当,令我肃然起敬,一见如故。于是,几乎每次相聚,我们都是促膝长谈,一吐为快。到底说了些什么,有没有出格的话,只有去问秋月春风了。

湖南经视的这个栏目组,是一个朝气蓬勃、齐心合力的团队,是一个知难而上、百折不回的团队,是一个充满理想、忧国忧民的团队。此中甘苦,读者可以点击新浪博客,也可以观看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的播放。如果顺利,不出年底,它将会与广大观众见面。

同时接受检验的,还有这本讲谈录。唐浩明老师说得好,大家一起讲,这样才热闹。

王澧华

2011年3月8于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内容推荐

《王澧华六讲曾国藩》具体内容包括:晚清重臣曾国藩、众说纷纭曾国藩、曾国藩与他的同时代人、曾国藩与“刺马案”、正说曾国藩、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六部分。

《王澧华六讲曾国藩》由王澧华著。

编辑推荐

处非常之世,遇非常之事,立非常之功,成非常之人。

《王澧华六讲曾国藩》具体内容包括: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世纪大讲堂》的演讲、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坛》的讲座、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访谈录、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访谈录、湖南经济电视台“末世危局·洋务大臣曾国藩”访谈录等。

《王澧华六讲曾国藩》由王澧华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澧华六讲曾国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澧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6283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0
15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