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璀璨群星(科协人物采访录上下)
内容
试读章节

“我是非常幸运的”

张亚平称自己与老一代科学家相比“是非常幸运的”,幸运地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幸运地进入科研殿堂并出国深造,幸运地得到中国科学院院长特拨经费回国发展,幸运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省科协主席……

“恰逢其时,感谢改革开放,我接受了正规的基础教育和系统严格的高等教育。中小学时代就开始受《科学的春天》、《哥德巴赫猜想》的感召,加上整个社会对科学的尊重和重视,让我走上了科研之路。”

近年来,张亚平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一次次重大的学术发现和突破——

通过对数千个样品的筛选和代表样品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建立了系统而完善的东亚和南亚人群系统发育关系;系统研究了我国主要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发现东亚,尤其是我国南方及周边地区是家养动物驯化的重要区域;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动物DNA库,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许多濒危和非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澄清了这类群系统演化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在基因进化与生物适应机制研究中新发现了数百个基因,揭示了一些基因和基因家族的起源进化及其与生物适应的关系……

张亚平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访问学者广泛交流。他的学生中有两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有3人获中科院院长奖特别奖。

张亚平的研究和对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我国分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进入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的前沿。

2002年6月,张亚平这位中国青年科学家跟往常一样,依旧忙碌在“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而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贝基基金会和保罗基金会,却把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授予了他,使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

“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是国际上专门针对这一新兴领域设立的重要奖项。大奖的突然惠顾,张亚平倍感“意外”:“国际、国内做得出色的人很多,我能得到这个荣誉是非常幸运的。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里,比我年长的、同龄的科学家有很多,能够得到这个荣誉,一方面是实验室的全体人员和我的共同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另一方面,就是运气。我觉得我的运气比较好,因为我想做的许多工作都做出来了。”柔和的阳光下,张亚平的眼神显得越发平和。

2004年7月23日,张亚平这位当时不到39岁的年轻科学家,与吴曼、李家洋两位我国遗传生物学界的“大腕”人物,共同站到了一个领奖台上。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把“生物科学创新奖”颁给了他。

“人要懂得知遇之恩”

1986年7月,张亚平自上海复旦大学毕业。他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留在大城币,而是选掸了昆明市郊的“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选择了从事动物遗传学研究,投在了细胞进化学专家施立明先生的门下。

“当时我十分喜欢动物遗传学。大学毕业之前,我查了些文献,看到一些施立明先生的文章,觉得他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的研究方向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云南又是一个动物王国,为我将要做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一种机遇。”

当时,施立明先生领导的实验室已是国内动物染色体进化做得最好的实验室。

“在我刚到实验室的时候,施老师敏锐地感觉到世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他想在实验室开辟新的实验领域,因为我是学生物化学,有着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训练,他希望我来在这个实验室开辟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一个大学刚刚毕业,20出头的年轻人,肩负着恩师的信任与器重,就这样从零做起,开始探索新的实验领域。  没有提取DNA微量样品所必需的微量移液枪,张亚平就用微量注射器和烧杯。“当时提取DNA样品时,用的是微量注射器。若干个烧杯摆在那里,用于清洗微量注射器中的残留物。”张亚平苦笑着。

用近乎原始的方法与设备,张亚平完成了当时还没有人系统做过的“猕猴属的线粒体DNA的多态性研究”。

对于这个“处女作”,如今的张亚平津津乐道:“我们先把猕猴的线粒体提取出来,再把里边的DNA纯化出来。然后用限制性酶进行分析,比较它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计算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当时在国内系统地做这方面工作的还是不多的,我们有了新的起点。”

1994年,张亚平的导师施立明院士病故,当时远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的他,怀着对恩师的感念之情,万里奔丧。

施立明院士的过世,使得由他一手建立起来的“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一度失去了领头人,这里太需要一位具有科研激情、才智的新舵手。汲取了西方生物科学研究的思想,加之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独到见解,使张亚平众望所归。然而,当年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条件确实无法满足张亚平的基本工作需求。

“我当时曾想,如果我回来不能从事我深爱的研究,我回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踌躇再三,在回美国之前,张亚平决定到北京拜访一下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争取实验室购买设备的所必需的经费。

百忙之中的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给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张亚平10分钟。

“去见周院长之前,我事先准备了一下有关的材料。当时比较紧张。以前没有拜见过任何大领导,感觉中需要仰视的人,现在要面对面,很紧张。”张亚平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料到,一见面,周院长问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我一下子放松了。”

原定10分钟的谈话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在科学院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周院长当即决定拨给张亚平15万美元建设实验室。

张亚平经历了这次出乎意料的谈话、“意外”得到15万美元科研启动经费。他还深有感情地谈到其他给予他关心与支持的领导与专家。此后,“人要懂得知遇之恩”这句话就常挂在他的嘴边。

P375-379

目录

(上)

栾恩杰:圆我中华“飞天梦”

胡启恒:平和心态写人生

李振声:麦田里的“金字塔”

杜祥琬:一生结缘“核”与“光”

周为民:把“零缺陷”交给中国航天

庄逢甘:风洞惊雷通天际

李桓英:让世界不再有麻风病

石元春:让土地“种”出“绿金”

张礼和:中国基础药学园地的耕耘者

葛可佑:大众健康营养师

钱七虎:早将热血许轩辕

郑哲敏:应用力学为强国富民助力

李四光:领军新中国科技

周培源:新中国科技领军巨匠

钱学森:和中国科协的不解情缘

朱光亚:转型期的坚定抉择

高士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

茅以升:在科技与人民之间架桥

严济慈:让科学根植中国大地

华罗庚:人民的数学家

卢嘉锡:七十年的科教情结

钱三强:科技将才核弹功勋

王大珩:中国光学园地的开拓者

吴阶平:国之大医

周光召:中国新一代科技领军人

王淦昌:功载青史求新路

(下)

李兰娟:从医生到科协主席

李晓红:科协主席是一种责任

张亚平:我喜欢挑战

王静康:“结晶”事业与科技人生

谢和平:心系人民仰副国家

顾秉林: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欧阳平凯:生物化工领头人

欧阳自远:中国探月的“领路人”

何继善:为地球“把脉”的人

马淑洁:科协可以大有作为

樊明武:执著忠诚写人生

唐启升:“蓝色国土”的耕耘者

郑皆连:中国拱桥建设“功勋工匠”

康耀红:科学与教育的践行者

牛广明:在工作中享受快乐

侯晋川:我和科协有缘有情

田笑明:为屯垦戍边提供科技支撑

叶顺煌:打响科协品牌 服务“海西建设”

邹志强:让科协工作“有为有位有味”

沈文庆:追求科学之美

陈永明:科协工作很基础很高尚

康捷:创新工作模式 服务辽宁振兴

邬丽娜:发挥独特优势 共创品质生活

序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引发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知识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进一步凸显了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任何一个事业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一大批忠诚于这一事业的奉献者,科协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从它成立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科技英才的无私奉献就成为中国科协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资源和不竭动力。正是在他们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之下,中国科协才能够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科技工作者的广阔舞台上,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华彩乐章,科协组织也才能够在社会各界的普遍尊重和科技工作者的充分认可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之年。为了纪念这样一个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重要年份,大力宣传在各级科协组织担任过领导职务的优秀科学家和科协工作者,把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吸引凝聚到科协组织中来,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把近年来《中华英才》发表的科协人物纪实报道辑录成册出版发行,名之为《璀璨群星——科协人物采访录》,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书中所载人物大都胸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他们的精神令人景仰,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品读此书,我们既可以从他们的科技活动中领悟真谛,丰富我们的思想源泉;也可以从他们的人格品质中汲取力量,增强我们为科协事业工作的不懈动力。

是为序。

内容推荐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大力宣传在各级科协组织担任过领导职务的优秀科学家和科协工作者,把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吸引凝聚到科协组织中来,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把近年来《中华英才》发表的科协人物纪实报道辑录成册出版发行,名之为《璀璨群星——科协人物采访录》。书中所载人物大都胸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他们的精神令人景仰,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品读《璀璨群星——科协人物采访录》,我们既可以从他们的科技活动中领悟真谛,丰富我们的思想源泉;也可以从他们的人格品质中汲取力量,增强我们为科协事业工作的不懈动力。

编辑推荐

李四光、钱学森、华罗庚、茅以升、严济慈、吴阶平、钱三强、庄逢甘、钱七虎、高士其……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编写的《璀璨群星——科协人物采访录》收录了49位科学工作者的纪实报道。内容主要涉及他们的科技活动。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很深的感动和很大的感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璀璨群星(科协人物采访录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58685
开本 16开
页数 6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23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76
丛书名
印张 3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4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