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念楼骄--蒋祖烜建筑随笔/建筑与文化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直到离开它时,才真正注意它。它是一栋老楼,一位老友,我们的老家。

省委宣传部曾经在这栋老楼第三层办公,许多年在这里流逝、许多人在这里往来、许多事在这里定格。我有缘在老楼度过十几年光阴。第一次走进大楼时,不到而立之年;分别时,已接近知天命的门槛了。

起初对老楼的印象,一是气度不凡,沉着冷静,透出无声的威严;二是环境幽雅,环抱在绿森林之中,周围几乎看不到别的建筑。直接感受到老楼恩惠的是,楼内因空阔造成的小气候,冬暖夏凉。从炎热的外部世界回来,跨进一楼大堂,顿觉凉风扑面。其实,当时楼里的冷气未开,只是最热的几天,从防空洞输送来了天然冷气而已。

也曾经为它的陈旧失修而静脑过,有一年大雨倾盆,雨水从天花板飞流直下,淋湿了我的书桌和资料,以后类似的节目经常重演,直到维修队来了一次彻底的检修。走廊里的灯泡瓦数较低,照明度不够,朦朦胧胧的,让人感到些深邃和神秘。我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我的奋斗、苦乐、进退、荣辱,生命中的一万多个日子,有将近一半浓缩在这栋体量巨大的建筑里了。

从没有用心多看过它几眼。最初的陌生感消退之后,渐渐被一种漫不经心的麻木替代了。上楼、下楼、进楼、出楼,脚不点地,顺理成章。直到那一天,突然得到要暂时离开它的消息,陡然生发对这栋朝夕相处的老楼的情感。停下匆忙的脚步,环顾相伴多年的老友,才发现它不同凡俗的美。

这是一栋砖混结构的建筑,尽管只有四层高,但它的造型不是那些大同小异的“方盒子”可以比拟的。主体建筑一字展开,中央部分以方形攒尖屋顶突出,给沉稳平实的主体造成向上和提升的感觉。建筑立面干净利落,窗户之间的灰色面板凹凸错杂地安排着,造成特殊的韵律节奏。空间尺度宜人,宽大的窗户、宽阔的走廊、超拔的层高,采光、通风良好。使用功能齐全,六个会议室、四个进出通道,满足办公的需求,方便人员的组织和流通。建筑材料受到时代的局限,并没有使用如今流行的高档大理石、大块面镜面砖、珠光宝气的玻璃幕墙、闪闪发光的金属配件。水磨石的淡彩地面,勾画着湖湘气韵的装饰图案;纯铜的饰物拉手,磨洗出岁月的光亮;清水红砖砌体正直平稳、严丝合缝。精工细作反而营造出沉着与大气之美,简洁而绝不烦琐,质朴而绝不奢华,从容而绝不漂浮。在香樟林起伏的绿浪中,老楼像岛一样坚定、沉稳,大方中透出精致,朴素中闪耀着华彩。一定出自一位高手,我想。

请教单位的老同志,听到老楼的一些掌故。最光荣的,是当年毛泽东主席从附近的宾馆散步到大楼的前坪,与普通机关干部打招呼,合影留念。最传奇的,是泥水工刘师傅,反手砌砖,又好又快。最搞笑的,是当时含有的水磨石地面和暖气系统,被外人越传越神:地上打滚不沾灰,烧火取暖不见火。但对建筑师的说法各不相同,有的说是苏联专家,有的说是日本友人。于是,越发想问个究竟。

在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的名单中,我发现了短短的一行文字:“湖南省委一号办公楼,建成年代,1952年。”查阅《中国现代建筑史》,发现了老楼的名字,还找到了建筑师的名字——吴景祥。张傅先生的《我的建筑创作之路》一书给我指引了新的线索:“上海陈垣、吴景祥一行来京,商讨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上海!于是集中查阅上海方面的资料,终于,在同济大学的一本论文集中,我找到了建筑师供职的单位——同济大学建筑系。P2-3

后记

2002年的冬天,我在北京某部挂职,客居京西。一天,忽然收到了著名建筑文化学者杨永生先生的来信。此前,我就杨先生的新著《中国四代建筑师》写了一篇简短的读后感。杨先生在信中说我的意见与某些专家的意见颇为相似,因而推测我是学建筑的,为什么又供职在出版部门?对这意外的评价,实在是有点惶恐,又还有一丝得意,恰如学生见到了老师带有鼓励的评语。

我于建筑是个实实在在的门外汉,35岁前没有意识或者思考过建筑与我的关系,无缘对面不相逢。被领进建筑文化之门,纯属偶然。6年前,因公参与一个建筑项目的装修与考察,我被广州美术学院附属的集美建筑公司的几位建筑师撩动了潜藏的好奇,以后读楼、读建筑书、写一些读后感,几致越陷越深,不可收拾。

建筑是如此普通。每个人几乎每天不可能真正离开建筑一时半刻,在建筑的空间里、建筑之间的空间外、建筑的光影之中。我在长沙的居所面对烈士公园,开阔的水面之外是绿树,绿树背后是湖南电视台的发射塔。在北京,客居莲花池,远处最显眼的是中央电视塔,时刻提醒你处在资讯时代,同时也提醒你处在建筑时代。有一位纽约艺术家的行为艺术,一年之中不进任何建筑,可是还是逃脱不了建筑的场和影子。

建筑学是如此高深而玄妙,设计、土建、结构、材料、给排水、暖通,科学严谨,必须丝丝入扣、分毫不差,在数学、力学、光学、材料学的组合中,来不得半点马虎;建筑学又是如此艺术,山墙、重檐、柱式等名词,通透、光影、对比等动词,与雕塑息息相关,与环境的美与协调密不可分。这些年听了一些专业课,读了不少专业书,有意与建筑界的专业人士接近,却仍然在壮美的建筑大厦的柱廊间徘徊,登堂入室还是遥远的梦想。

我始终固执地认定,建筑物是最强大的艺术作品,就拿它与美术作品比较吧,它的幅面、展出的时间、使用的颜料、影响观众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可同日而语。

遗憾的是中国建筑木结构的传统习惯,导致许多精美绝伦的经典作品毁于一旦;遗憾的是中国重文而轻工的传统,导致社会对建筑的普遍漠视和建筑文化普遍缺失。建筑的优与劣,无关紧要。因此出现大量古旧建筑的拆毁,大量不堪入目的仿古不成仿洋不类的建筑垃圾,对建筑师的不尊重等等。

我也曾经浪漫地设想,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单位,应该为社会贡献建筑的美,最好成绩是功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甚至哪怕就是为审美而独立诞生和存世。其他艺术样式不都有许多并不讲求实际功用的先例吗?为什么不允许建筑艺术破例一次呢?

这里收集的主要是我阅读建筑的感受和心得,也有几篇关于建筑图书的读书笔记和介绍水彩艺术家的文章,因为水彩和建筑艺术的关系是如此密不可分。

当今时代建筑物的生成繁衍已经超出了雨后春笋的速度和密度,人们开始关注它的同时难免有许多意见,有时候我们埋怨甲方的独断和武断,有时我们指责建筑师的盲从、媚俗和唯利是图,而不能坚持职业操守和艺术理想。但我们很少看到对自身的反省,假如社会大众的建筑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假如有人敢于挺身而出维护历史、景观与环境,我们期待的大地上诗意地安居将为时不远了。这是一项需要积以时日的工程,我乐意为之尽一砖一瓦的薄力。

2002年12月8日谨识于京西莲花池

2010年8月15日改定于长沙蓉园

目录

序一

序二

1 楼之趣

 念楼骄

 冬曰的光线——毛泽东文学院素描

 都市的淑女

 都市的山岭

 永恒岳阳楼

 桃花仑的绿洋房

 悉尼湾的风帆——悉尼歌剧院印象

 庭院深深深几许——同杨慎初教授关于岳麓书院的对话

 梦想,浮出水面——目击国家大剧院建设工地

2 屋之品

 风景这边独好——我眼中的欧洲民居

 绿荫里,彩珠点点——外国民居的群落

 大师不嫌小制作——外国住宅经典作品

 墙面鲜花相映红——外国民居的外墙

 无边光景一时新——外国民居的格调与时尚

 别有滋味在前头——外国民居的风格

 人居相依更宜人——外国民居的变迁

 小屋

 假想新居

 我爱我家

 装修大纲

 装修札记

3 城之韵

 凝固和流动的交响——云南丽江大研镇访古

 永不回来的风景

 哲意与诗情的漫步——关于湖大建筑与景观的随想

 长沙老房子

 老的,也是美好的——走访大码头的老巷

 天人合一,文野归真——番禺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景观印象

 知仁园记游

 色泽的魅力

 尺度的魔力

 心情在坦途上飞翔

 建筑艺术的高地——巴塞罗那速写

 香港岛建筑印象

 读城札记

 让城市造福人民

 与时俱进的城市文明

 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关于常德城市的对话

 我们共有一个城——关于长沙城市的对话

4 筑之理

 为了忘却的纪念——“益阳三周纪念馆”设计方案(建议案)

 湖南辣椒博物馆筹建方案(草案)

 遥聆大师——读黑格尔《美学·建筑卷》笔记

 回到常识——读《明天的花园城市》

 为中国建筑师立传——读杨永生《中国四代建筑师》

 建筑文化启蒙书——读《细说建筑》

 原野上的殿堂

 这就是家的地方——《湖南传统民居》序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湖湘文化访谈之十五

 边缘的美景——黄铁山和他的水彩艺术

 七问张举毅

 美景如此生成——读陈飞虎的建筑风景

 彩色的抒情诗——记张小纲和他的水彩画

 聆听阳光——李水成水彩画印象

 贴近大众的建筑书——近观当代建筑文化图书出版

 确立更高远的目标——给一名建筑系大学生的信

后记

序言

我和祖烜只有一面之缘。去年麓山枫红的一个秋夜,在橘子洲改造建设指挥部那栋英式老楼会议室里,讨论橘洲的整体规划,漫长的说明论证会一直开到深夜,祖烜不仅听完;还与我作了交流。一个与建筑和规划毫不搭界的行政官员,对这个领域表现出的热情与耐心,让我感到意外。

最近,祖烜的好友力军先生送来这部建筑文化随笔书稿,再次让我感到意外。这部洋洋十数万言的集子,涉及建筑、规划、景观、园林等多个领域,不仅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有许多独有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读来轻松随意,给我启发和享受。

在中国追赶世界的步伐中,建筑业态的综合水准是最直接的指标。因为历史欠账,我们与发达国家有一些距离是无可厚非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缺乏一种理性的氛围,缺乏对先进建筑文化的科学阐释,缺乏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现代建筑理论体系。围绕建筑问题,讨论甚至交锋开始多起来,已经标明某种程度的觉悟,但不够系统、不够广泛、不够深入。有时责难多于建设,坐而言多于起而行。

因此,读到祖烜的专题随笔,我感到一种对谈知音的喜悦。如果我们的社会大众,特别是那些有权决策的甲方,也能读一点规划常识,懂一些建筑与景观,或许要少一些判断与决策上的遗憾,新城市与新农村的规划与建筑,或许更合符逻辑与规律。

我要向祖垣的新作面世表示祝贺。

俞孔坚

2009年5月6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建筑艺术品,既是一种理性产品,同时又是艺术品,更关乎一种觉悟修养与灵魂的提升。维克多·雨果说过:“在一幢建筑物上的两样东西:它的功用与它的美,其功用属于其主人,而它的美丽属于全世界……”

建筑对灵魂的抚摸与安慰,是复杂而葥致的享受。由蒋祖烜编著的《念楼骄》汇集了作者多年来阅读建筑的感受和心得,以及一些关于建筑图书的读书笔记和建筑美术的评论,贯注着作者对建筑审美与文化的殷殷之情。《念楼骄》由楼之趣、屋之品、城之韵、筑之理四部分构成。这样编次体现了作者对建筑文化和审美由情入理的独到领悟,有助子唤起读者对建筑与文化的兴趣与思考。

编辑推荐

由蒋祖烜编著的《念楼骄》内容介绍:建筑学是如此高深而玄妙,设计、土建、结构、材料、给排水、暖通,科学严谨,必须丝丝入扣、分毫不差,在数学、力学、光学、材料学的组合中,来不得半点马虎;建筑学又是如此艺术,山墙、重檐、柱式等名词,通透、光影、对比等动词,与雕塑息息相关,与环境的美与协调密不可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念楼骄--蒋祖烜建筑随笔/建筑与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祖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38870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53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