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遍地伤花/80后新活力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之前周克每次去看望他外祖母,她总会一次又一次地提起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周克的母亲。

有时候想想,死亡和血缘真的是一对奇怪的合伙人,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错综复杂,互相纠缠,无从厘清。而血缘本身就充满神奇,可以将一个人的气质、容貌、性格,等等,以隐蔽的形式传递给另一个人,让他们彼此相像,并且为他们建立一种稳定的关系提供可能。从照片上看,周克外祖母和周克生母也是很像的,类似于巩俐和章子怡。周克外祖母在看女儿的照片时,稍不留神就会觉得是在看更年轻的自己,让她欷欺不已。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一些经历,外祖母对死亡这个词特别敏感,她怕死。她曾希望能通过血缘,通过生儿育女这么一种方式来延续生命。如果她的血液仍然在另一个躯体内流动着,那么死者的一部分自我就仍然存在于生者的血肉之躯内,这多少能够部分地打消死亡给她所带来的恐惧。

不幸的是,她的两个孩子都在她之前离她而去。

年轻时的外祖母曾经有过一个儿子,他是周克母亲的哥哥。年幼的儿子在房间里甜蜜地做着梦的时候,勤劳的母亲把房门轻轻地带上了,跟着就下楼去清洗儿子的尿布。过了一会儿,这孩子醒了。他还不会走路,在地面上茫然地爬行一圈后,又无师自通地扒开了门。他出了客厅,继续往外爬,结果从楼梯上摔了下去。稚嫩的头骨撞在坚硬的墙角上,磕了个洞,鲜血像蚯蚓一样从头骨的缝隙慢慢涌出。受了这样的伤,自然是很痛的,他却只是叹息似的发出了一些很轻微的声音,就去了另一个世界。

直到血蚯蚓由鲜活变成干死,年轻的母亲才想起楼上的孩子。当时并没有不祥的预感,她很从容地把芬芳的布片晾在同样芬芳的阳光下,擦干双手,这才开始上楼。和孩子在楼梯上相遇的那一刻,她也觉得有些意外,接着便突然尖叫了一声。这般撕心裂肺和用力过度的叫喊,使得她好像一下子老了十年。

外祖母原来在大家心中有着美好的形象。自从失去那个孩子,许多人对她的看法,就开始逐渐变了。因为她有四只虎牙,便有人将她想象成一只会吞吃自己儿子的老虎。周克出世前那一年,他的外祖父又意外地遭受车祸,去世了。在众人那里,外祖母的形象又发生了一点变化:她是一只会吞食自己儿子和丈夫的老虎。

对于这些闲言碎语,周克外祖母原来并不相信。直到接二连三的变故出现,她才开始对命运感到恐惧。尤其是周克母亲去世的时候,她心里的恐惧到达了顶峰。

周克母亲的去世,意外地切断了血缘的延续,这让外祖母悲伤极了。她在惊恐和悲伤中抓住了两根救命稻草:周克和上帝。她皈依了上帝,从此十字架不离身。说起那些和她有血缘关系的死者,她总忘不了在心里说,求上帝宽恕;而当她用粗糙的双手抚摸周克,她会说,求上帝保佑。

她用了很多时间来进行漫长的忏悔,抗拒可怕的隐喻。她的赎罪与拯救之途是从拔牙开始的,她蹑手蹑脚地走进了一家很小的私人诊所,让牙医替她拔掉了虎牙。随之而来的口腔发炎,折磨了她整整一个月。她喜欢吃果汁软糖、奶油饼干和杏仁巧克力,可能和这些习惯有关,还不算太老的时候,她的牙齿就全都烂掉了。看着空洞的口腔,她稍微安了些心,新的忧虑却随之生出——她担心上帝会听不清源自内心、却经由漏风的嘴说出的忏悔和祈祷。结果,她又在另一家私人诊所配了一副假牙。

两个孩子相继去世后,周克就成了她体内血液唯一一股幸存的支流。周克连话都还不会讲,她就送了一条带有十字架的银链给他。据说这是从一个德高望重的神父那里得来的,颇有神性与灵性,链子的做工,却未免糟糕。在十字架的一面,耶稣低垂着头,很瘦,接近周克后来在经书上所见的面目。这位受难者的大腿,却是一条粗、一条细,仿佛得过小儿麻痹症。而在十字架的另一面,耶稣的头微微上仰,胸肌发达,看上去完全不像受难者,倒像是优秀的体操运动员。可惜他的手臂又是一只长、一只短。不过不管怎样,周克是不敢随便摘下这条项链的。

外祖母经常给周克零用钱,给周克任何她觉得好的东西,讲故事给他听。这个外孙有着俊美的外貌,她希望自己能把他明珠似的托在手掌上,让他时刻闪耀着快乐、幸福的光芒。外祖母的爱,给了周克许多温暖,使得他的童年生活只是惨淡而已,却还不至于到暗无天日的地步。

成年后的周克,却不忍心继续用这位老人的钱,更不想接受这份沉重得让他有些喘不过气的爱。并没有想过要伤害外祖母,可正是他的婉言拒绝,伤透了老人的心。她一面掉眼泪,一面说:“想不到连你都嫌弃我了,我可是你外婆呢。上帝啊,想不到竟然连我外孙都嫌弃我了。”

看到一双苍老的手在胸口前不停地画着凌乱的十字,周克心痛不已,只得对她百依百顺,她给什么就拿什么,她要什么就给什么。

P9-12

书评(媒体评论)

李德南的“80后”主人公不再流光溢彩,撒娇卖萌。相反,他们的青春心事重重,荡若漂萍,幸运从未光顾,梦想早早夭折。时代如同残忍的继母,直把骨骼未成的儿女推进命运的悲风。这是心碎的诗篇,却从加缪式的冷峻里得温暖;这是迷茫的呼告,却在忍住的眼泪里求安慰。每一个生活于此的真实之人,都会从这部小说中认出他强作欢颜的姊妹弟兄。

——批评家 李静

诗意,浪漫,哀而不伤。我在李德南的小说中看到了这些优秀而日渐稀缺的文学品质。《遍地伤花》经营的文学氛围如诗如梦,底色却是苍凉的。我很好奇,是什么让他如此思辨深刻、少年老成,也许答案就在他的作品中。

——作家 王十月

《遍地伤花》融智性与诗性于一体,在消费文学所塑造的小资假面之外,重绘“80后”的精神肖像。

——作家 弋舟

后记

为时代的失败者造像

这部小说,动笔于2007年。

它起源于一个情境:一个二十来岁的大男孩,在得知女友怀孕后开始失眠。他独自面对漫漫长夜,在黑暗中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不断地回望自己的来路。直到另一个夜晚,他向女友求了婚,才终于卸下了心头的重负,总算是睡着了。

也许是和个人的性情有关吧,我不太喜欢过于激烈、极端的叙述,当时也有意以小说的形式为同代人——也就是今天大家所津津乐道的“80后”——写一首唯美的抒情诗。遗憾的是,写到中途,小说的味道就变了,“抒情诗”竟然成了“讽刺剧”,还有些“后现代”。这些变化,一度让我非常苦恼,觉得自己的美好想象被什么给破坏了。

不管怎样,小说的初稿还是完成了。紧接着,我去了上海大学,在哲学系读研究生,开始读大部头的学术著作。也是在这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这种变化并非全然是坏事,而是有合理的一面。从抒情到反讽,首先和小说的主人公告别了青春期(生理或心理意义上的),开始进人另一人生阶段有关;从更深的层次来讲,这也正是转型时期中国的现实处境,尤其是“80后”这一代人的现实处境。

“80后”出生、成长的这二三十年,中国大陆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化,例如精英文化的衰落和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兴起,互联网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市场经济的转型和物质主义的盛行,大学生由万众瞩目的“天之骄子”变成了就业困难、竞争激烈的“蚁族”……种种变迁如此迅猛,影响范围如此深广,几乎每个人都不得不被裹卷前行。

我也知道,并非每个“80后”都活得这么不堪。记得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曾这样描述欧洲社会转型的时代:“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那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有着一切,我们的前途什么也没有;我们大家在一直走向天堂,我们大家在一直走向地狱。”类似的悖论或张力,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而言,也在在可见。面对它,我们难免会觉得百感交集。然而不管是怎样艰难的时势,都是能造就一些英雄的。即使是从代际的角度看,也有不少“80后”是如鱼得水、青云直上的。他们的成功,也得益于这个时代。若是换了另一个时代,他们出场时,或许就不会这么华丽,这么众声喧哗,这么魔幻、摩登。只是在我身边,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时常会有一种失重的感觉。时代的变迁,存在的不确定性,使得不少同代人的性格里都带有浓重的悲观气息——所谓的“末世情绪”,许多人的精神内部,都有一些黑暗面。和许多的“60后”、“70后”相比,“80后”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却也不得不承担一些可见或不可见的风险,付出沉重的代价。我注意到,许多同代人并非生来就没有信念、没有信仰,只是现实太复杂,变化太快,个人又太渺小、太无能、太无力,有时候不得不匍匐在地,甚至因失去生活和意义的支点而被飓风卷起,落入深渊。

这个时代的成功者,那些随风而起却有能力、有智慧御风而行的成功者,所得到的赞颂和关注已经不少了。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将目光投向那些心思散乱、肉身沉重的失败者,用文字来记录下他们绝望的眼神,或是无奈的叹息。换句话说,我希望以小说的形式,为这个时代的失败者造像。

我所写的,大多是一些正在沉沦或早已沉沦到底的人。让他们沉沦的原因,除了大面积爆发的时代病,也和命运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关。命运是无法解释、无从追索的,是更可怕的深渊。每个人都有他的时势,也都有他的命运。每个人的言与行,都会受制于他的具体经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是经验主义者。

也许是因为我也隶属于这个时代吧,对于小说里的一些人物,我的态度也是吊诡的。我“创造”了他们,让他们从“无”成为“有”,这过程如此艰辛,我如此执着,对他们却谈不上喜欢;有时候,感觉他们离我很远,在另一些时候,又觉得离我很近;我偶尔也会和他们一样恍惚,犹豫不决,又不认同他们那含糊的态度,更不主张消极。在我看来,一个人在面临困境的时候,不妨先压下飞升的愿望,努力站稳,也可以适当地弯腰,甚至匍匐在地,但最好不要让自己的心灵也跟着下沉,放任自己一味地往阴暗里走。否则,人生就真的再无希望可言了。以暴易暴,以恶制恶,“以反叛的形式追求幸福”并不是什么好办法,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和时代对抗,和命运争辩,往往是要失败的。我小说里的一个人物就是这样,他挥出去的每一拳,最后都落在了自己身上。我为他所受的伤害而感到疼痛,也为小说里另一些人物的遭遇和命运而揪心;我试图理解他们,又希望能和他们保持距离。也许,作为一个作家,我正是以这种暧昧的方式,来和这个时代建立起血肉相连般的关系。

借此机会,我还得说些别的事情。

读研究生以前,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学术研究。我得承认,当时选择进哲学系,多少有些“曲线救国”的味道——我还不想工作,同时希望能有机会继续念书。有长达两年的时间,我常常在创作和研究之间徘徊,并因此在写作上经历了漫长的停顿。徘徊和挣扎的结果是,我终于发现学术研究也有可爱的一面,并立定主意“以学术为业”——既是职业,又是志业。

“重返”写作的路途,是我没有料想到的。我得感谢谢有顺、王十月等老师的鼓励,感谢我在上海大学、中山大学的同门,还有我的朋友们。小说里《那些年》这首诗为“80后”诗人胡桑所作,它写出了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有的感受,与我的小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感谢胡桑慨然同意我将它收入本书。至于我的家人,说再多的谢意都嫌不够。

2012年9月7日

目录

一 往昔光影

二 小罗曼史

三 悲伤之镜

四 在边界上

五 快乐王国

六 落拓诗人

七 海滨故人

八 魂兮归来

后记:为时代的失败者造像

序言

让更多的青年作家发声

谢有顺

多年前我就认为,“80后”这一代作家崛起后,一种深刻的文学断裂才真正出现——变革和断裂是有根本不同的。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他们的出场方式、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前面几代作家比起来,也有着天壤之别。尽管用一个年代来命名一代人的文学,是机械的、不科学的,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也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在固有的文学制度里,之前的几代作家,都是通过期刊、评论家和文学史来塑造自己的文学影响与文学地位的,但随着消费主义的兴盛及网络等新媒体的活跃,在最初那批“80后”作家身上,这种三位一体的文学机制不但发生了剧烈的动摇,而且有土崩瓦解之势。出版社、媒体、读者见面会所构成的新的三位一体的文学机制,成了塑造新一代作家声名的主体力量。他们的写作,多数是读者在场,甚至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通过博客、微博、读者见面会或媒体宣传等,他们能时刻感受读者的存在,读者也能时刻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文学写作重视读者,是值得尊重的选择,读者多与少,能从一个侧面见证他们的写作价值。但是,文学的终极意义,终归不是由市场所决定的。文学关乎人生追问和艺术探索,关乎经验的展开和刻写,以及对人类生活中那些精神疑难的辨识和表达。写作是对这种生活可能性的敞开,也是对一种固化、死寂的现实所作出的孤绝反抗。问题是,在市场意识形态的强力压迫下,不少作家表现出了一种精神屈服性,在写作上普遍接受娱乐化、偶像化和符号化的风习,他们的话语方式、精神姿态极具表演性。有的作者,在媒体前的作态,与他真实的文字水平完全脱节。经验的碎片,浅阅读,削平深度,消费符号与小资趣味,等等,这些都是许多成名较早的“80后”作家作品的显著特征。一旦他们的文学抱负仅仅局限于讲述读者喜欢的庸常故事,并借此获得高份额的市场利益,艺术探索和精神追问很可能就由此停顿。

我想,这不仅是文学的危机,更是一种精神创造的危机、一种写作主体的危机。

类似的作品读多了,这样的作者见多了,难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一代人里,那种经由传统经典浸染、熏陶,苦苦磨练技艺的写作者,难道就真的无从寻觅了吗?

当我的眼光从那些喧嚣的风潮中转离,很快就发现,原来这一代人中也有新的力量在探索、在成长,“伟大的传统”并没有死去。这些作家,其实也写作多年了,并不新,只是他们之前普遍被文学市场所忽略,被同代人所遮蔽,也被批评界所遗忘。他们没有投合于那种新三位一体的成名捷径,而是和前面几代作家一样,以传统期刊作为阵地,由短篇到中篇,由中篇到长篇,慢慢打磨自己的写作技艺,一点点地经营自己的叙事美学。河南文艺出版社“80后新活力文丛”这次推出的三位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成长起来的新作家,他们的存在,构成了我们观察“80后”这一作家群体的新向度。

我重视这种纯粹的文学向度。

王威廉是近年崛起的青年作家,他的写作深刻而凝重,以超越同代人的思辨性不断拓宽小说的文体边界,可以看作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运动在今天的回响和赓续。他的长篇小说《获救者》不只是一次文学想象力的冒险,更是思想与人性之旅的冒险。小说充满了隐喻与象征、思辨与哲理,又笼罩在一层梦境般的荒诞中,是一部突破常规、充满奇思的幻想小说。

《获救者》虚构了一个隐藏在地下的洞穴王国,叫作“塔哈”,全部由残疾人组成。三个年轻人,在盛夏的阳光中误入塔哈,他们逐级参观塔哈的社会,见识了不准谈论尊严的禁忌、疯狂洗脑的净化中心、热衷于社会实验的古怪学者,还有神秘莫测的领袖。王威廉正是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展开他个人关于人类政治与文化生活的思考。塔哈王国原本是为了反对地面上健全人的歧视而建立,但实际上“地下”与“地上”密不可分,他们的“残缺”与我们的“健全”也绝非泾渭分明,两者之间,在精神层面上保持着一种同构的关系。这不禁令人想起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的论述,正是疯癫的存在,才让文明得以证明自身是“文明”的。王威廉在《获救者》中思考了人类的苦难是如何造就,又是如何不可或缺的,显示出了他善于在思想上用力的独特气象。他的这种叙事实践,承传了由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等作家所开创的现代主义文学传统。

李德南也值得注意。他硕士读的是哲学,现在是中文系的在读博士生,主要以文学批评与学术研究作为言说方式。这两年,他用了不少时间来研究“80后”文学,也试图用小说的形式来处理他们这一代人的生存经验。在《遍地伤花》里,李德南以略带哀伤的笔墨,祭奠渐渐远去的青春,呈现出了“80后”这代人在面临人生转折时恍惚、迷惘的精神状态。尤其是他所塑造的周克等“失败者”的形象,因承载着复杂的时代信息而令人印象深刻。李德南的小说有很浓的“学院派”气味,他似乎特别喜欢互文的手法,经常出其不意地引入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昆德拉、纳博科夫、大江健三郎、加缪等作家的文本或人物形象,借此拓展小说的张力,呈现现代西方思想对中国知识人的影响。

小说是对内心的勘探,是对精神复杂性的描述。《遍地伤花》虽然有一个爱情小说、成长小说的架构,但也不乏对现时代种种精神乱象的揭示、讽刺与批评。阅读这部小说,让我想起格非的《春尽江南》。它们的叙事都冷静从容,不动声色地设置比喻与象征,糅合现实与寓言、诗与哲学,也都以诗人的人生经历作为线索,由此切入不同的社会与精神层面。虽然《遍地伤花》在叙事上不如《春尽江南》那么精致、细腻,但它同样质地不凡。

三位作者中,郑小驴年纪最轻。他在语言和叙事上的天赋,在同代作家中是出类拔萃的。比起一般的作家,他有着更清晰的文学史传承,作品中也贯彻着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精神立场。和他同代的作家,很多都注重现在,书写绝对的自我;他们笔下的经验,常常呈现出极度个人化的色彩;他们所苦苦追问的,也多是情爱的困局,并习惯在情爱的自我表达中夸耀自己独特的生活观。而对于历史,甚至对父母一代的生活,他们甚少有关注的兴趣。郑小驴的写作,却以书写父辈的人生为出发点。近年来,他先后在《山花》《十月》《江南》《西湖》等既传统又不乏先锋色彩的杂志发表了《1921年的童谣》《一九四五年的长河》《梅子黄时雨》等作品。这些作品涉及20世纪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可以看作是余华、苏童、叶兆言等人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在当下的延续。

当然,郑小驴也在试图处理自己切身的历史与现实经验,比如像《少儿不宜》《痒》《鬼节》《飞利浦剃须刀》《弥天》《柏拉图的洞穴》《不存在的婴儿》等作品,或是写计划生育所造成的历史剧痛,或是写城市化进程中乡土世界所面临的困境,或是写“80后”一代在社会历史更迭中的迷茫与挣扎,笔触细腻,叙事老到,也贯注着很强的批判意识。

在很多作家持续地迎合市场和读者,为时代的风潮所裹挟的时候,这三位青年作家都有志赓续一种“伟大的传统”,并试图用自身的艺术实践来丰富这个传统。这种写作值得期许。他们身上那种独异的写作姿态和精神立场也证明,现在试图用任何的总体性来概括“80后”的写作,都是无效的,即便他们从同一个地方出发,最终抵达的也不会是相同的目的地;而文学真正的希望,就在于它总是不断地抵达,又不断地重新出发。面对一个总体性已经彻底溃散、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时代,文学作为个人主义最后的堡垒,它的存在本身便已成了一个象征——过往的岁月告诉我们,这样的象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所照见的,往往是一个时代不为人所知的精神内面。

我期待更多这样的青年作家找到属于自己独有的方式,坚定地表达自我,持续发声。尤其是当这些新的写作面孔集中出现在一个平台上时,必然会凝聚成一种柔韧的力量,在改变我们对一个写作群体近乎板结的印象的同时,也展示出新一代作家完全不同的写作活力。无论他们的文字表情还是精神着迷点,都既新异、大胆,又来路清晰、气场纯正。他们是这代作家中最早自觉接续传统血缘,又最渴望在叙事上寻求新变的,我希望他们能走得最远。

2013年3月28日,广州

内容推荐

《遍地伤花》是“80后”一代知识青年的成长史,它以略带哀伤的笔墨,祭奠渐渐远去的青春,呈现了一代人在面临人生转折时恍惚、迷惘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周克等“失败者”的形象,因承载着复杂的时代信息而令人印象深刻……

《遍地伤花》由李德南编写。

编辑推荐

在李德南编写的长篇小说《遍地伤花》中,“80后”主人公不再流光溢彩,撒娇卖萌。相反,他们的青春心事重重,荡若漂萍,幸运从未光顾,梦想早早夭折。时代如同残忍的继母,直把骨骼未成的儿女推进命运的悲风。

翻开本书,让我们直面“80后”的精神迷惘,重绘“80后”的精神肖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遍地伤花/80后新活力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德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57262
开本 32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10
14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