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位民国文化大师的阅世心得(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呼志强编写的这本《20位民国文化大师的阅世心得(珍藏版)》中的每篇文章,都选自民国时期20位文化大师的自述与文集。精彩的片段,展现了对社会的认知和人生的领悟。使读者不必一一读他们的文集,就能对诸位大师有深刻的了解。20位文化大师包括:梁启超、鲁迅、蔡元培、夏丐尊、邹韬奋、许地山、郁达夫、朱自清、徐志摩、李叔同、戴望舒、梁遇春、闻一多、朱湘、刘半农、石评梅、萧红、严复、钱玄同、傅斯年。这些凝聚了大师们的生活情趣、情感和智慧的经典文章,是他们的心灵记录,真实地展现了过去的生活。让读者可以在阅读中直面真实的历史,知晓过去的岁月!

内容推荐

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需要不断地从书本中、生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作为我们生命的养分。缺少伟大精神滋养的灵魂是贫弱的、平庸的,而心灵导师的选择在生命中无疑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20位民国文化大师的阅世心得(珍藏版)》精选20位民国文化大师回忆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这些碎屑凝聚了大师们的生活情趣、情感和智慧,字字句句都是卓越思想的结晶。借助大师的思想与智慧之光,让我们重温过去、思索未来吧!

《20位民国文化大师的阅世心得(珍藏版)》由呼志强编写。

目录

第一章 人之初——劝君惜取少年时

 蔡元培:《我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梁启超:《我之为童子时》

 夏丏尊:《我的中学生时代》

 朱湘:《我的童年》

 邹韬奋:《我的母亲》

 郁达夫:《水样的春愁》

 徐志摩:《孩提时最怕的两件事》

第二章 生活迹——皇天有运我无时

 梁启超:《给女儿思顺的信》

 梁启超:《在徐志摩、陆小曼婚礼上的训词》

 鲁迅:《我的第一位师傅》

 鲁迅:《辫子留存日本》

 蔡元培:《蔡元培自传》

 夏丏尊:《谈吃》

 许地山:《牛津的书虫》

第三章 工作途——吾辈岂是蓬蒿人

 梁启超:《在与司法部部员举行的谈话会的讲话》

 蔡元培:《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夏丏尊:《紧张气氛的回忆》

 戴望舒:《十年前的〈星岛〉和〈星座〉》

 邹韬奋:《一种有趣味的工作》

 郁达夫:《我的写作》

 徐志摩:《编辑副刊》

第四章 伉俪情——一寸相思一寸灰

 严复:《与夫人朱明丽书》

 梁启超:《写给夫人李蕙仙的信》

 蔡元培:《挽夫人王昭联》

 蔡元培:《祭亡妻黄仲玉》

 朱湘:《寄霓君》

 许地山:《旅印家书》

 徐志摩:《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

第五章 忆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

 闻一多:《致父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石评梅:《母亲》

 石评梅:《爆竹声中的除夕》

 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感情的碎片》

 萧红:《镀金的学说》

第六章 念旧友——劝君更进一杯酒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鲁迅:《范爱农》

 蔡元培:《记鲁迅先生轶事》

 蔡元培:《刘半农先生不死》

 夏丏尊:《我的畏友弘一和尚》

 朱湘:《梦苇的死》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

第七章 友朋书——尽日伤心人不见

 严复:《与张百熙书》

 鲁迅:《个人获奖与改造国民性的关系——致台静农》

 鲁迅:《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致〈文学月报〉编辑的一封信》

 蔡元培:《致孙中山电》

 戴望舒:《致艾青》

 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

 钱玄同:《回语堂的信》

第八章 众生像——可怜身上衣正单

 夏丏尊:《黄包车礼赞》

 夏丏尊:《命相家》

 梁遇春:《谈“流浪汉”》

 刘半农:《好聪明的北平商人》

 刘半农:《谨防扒手!!!》

 刘半农:《老实说了吧》

 徐志摩:《泰戈尔来华》

 傅斯年:《汪贼与倭寇——一个心理的分解》

第九章 教育谈——为谁辛苦为谁甜

 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在环球中国学生会演说》

 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

 蔡元培:《教育界之恐慌及救济方法》

 蔡元培:《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演说词》

 钱玄同:《青年与古书》

 刘半农:《我眼睛里所看见的孔德学校》

 邹韬奋:《大声疾呼的国文课》

 傅斯年:《教育崩溃之原因》

第十章 学术辨——雏凤清于老凤声

 严复:《天演论》自序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在黄埔军官学校讲》

 夏丏尊:《对了米莱的〈晚钟〉》

 夏丏尊:《蟋蟀之话》

 李叔同:《切莫误解佛教》

 闻一多:《电影是不是艺术?》

 许地山:《近三百年来底中国女装》导言

第十一章 随感录——不记人间落叶时

 梁启超:《在东南大学课毕做告别演讲》

 鲁迅:《“给我一条光”》

 鲁迅:《老调子已经唱完——在香港青年会讲》

 鲁迅:《我的遗嘱:死》

 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

 夏丏尊:《早老者的忏悔》

 夏丏尊:《阮玲玉的死》

第十二章 悟人生——尔曹身与名俱灭

 严复:《遗嘱》

 梁启超:《学问之趣味》

 蔡元培:《中国大学四周年纪念演说词》

 李叔同:《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梁遇春:《“春朝”一刻值千金》

 朱湘:《说诙谐》

 朱自清:《匆匆》

第十三章 抗战记——我以我血荐轩辕

 邹韬奋:《上海血战抗日记》

 邹韬奋:《至忠极勇的前线战士——前线慰劳观感之一》

 郁达夫:《沪战中的生活》

 朱自清:《北平沦陷那一天》

 傅斯年:《日寇与热河平津》

 傅斯年:《中国人做人的机会到了》

 傅斯年:《我替倭奴占了一卦》

第十四章 论国事——岂因祸福避趋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梁启超:《暗杀之罪恶》

 梁启超:《上大总统书》

 蔡元培:《日本对华政策》

 李叔同:《诛卖国贼——不杀熊希龄,不能救吾国》

 闻一多:《给西南联大的从军回校同学讲话》

 邹韬奋:《怎样恢复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十五章 评社会——东来西去人情薄

 鲁迅:《花边文学》序言

 蔡元培:《洪水与猛兽》

 蔡元培:《三八妇女节演说词》

 夏丏尊:《中国的实用主义》

 夏丏尊:《论单方面的自由离婚》

 李叔同:《广告丛谈》

 邹韬奋:《留学热中的冷静观》

第十六章 在旅途——夜半钟声到客船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

 戴望舒:《航海日记》

 戴望舒:《在一个边境的站上——西班牙旅行记之三》

 邹韬奋:《到香港以后》

 许地山:《旅印家书》

 郁达夫:《闽游杂记》

 石评梅:《武昌的名胜》

第十七章 列国志——风物长宜放眼量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

 夏丏尊:《日本的障子》

 戴望舒:《再生的波兰》

 邹韬奋:《巴黎的特征》

 郁达夫:《日本的文化生活》

 徐志摩:《巴黎的鳞爪》

附录:20位民国文化大师生平及成就简介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

注释:美女蛇与飞蜈蚣的故事出自晚清四川人丁治棠的《仕隐斋涉笔》卷六《蛇异》,里面的“应声蛇”与“金色蜈蚣”即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谓“美女蛇”和“飞蜈蚣”。

先生自己虽随便看书,而对于我们未成秀才的学生,除经书外,却不许乱看书。有一日,我借得一本《三国志演义》,看了几页,先生看见了,说:“看不得,陈寿《三国志》,你们现在尚不可看,况且演义里边所叙的事,真伪参半,不看为妙。”有一日,我借到一本《战国策》,也说看不得。先生的意思,我们学作小题文时,用字都要出于经书;若把《战国策》一类书中的词句用进去,一定不为考官所取。所以那时我们读书为考试起见,即如《礼记》里面关乎丧礼的各篇各节,都删去不读,因为试官均有忌讳,决不出丧礼的题目。这样的读书,照现代眼光看来,真有点可怪了。

——蔡元培《我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注释:经书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传。

我母旋又教我曰:“凡人何故说谎?或者有不应为之事,而我为之,畏人之责其不应为而为也,则谎言吾未尝为;或者有必应为之事,而我不为,畏人之责其应为而不为也,则谎言吾已为之。夫不应为而为,应为而不为,已成罪过矣。若己不知其为罪过,犹可言也,他日或自能知之,或他人告之,则改焉而不复如此矣。今说谎者,则明知其为罪过而故犯之也。不惟故犯,且自欺欺人,而自以为得计也。人若明知罪过而故犯,且欺人而以为得计,则与窃盗之性质何异?天下万恶,皆起于是矣!然欺人终必为人所知,将来人人皆指而目之日,此好说谎话之人也,则无人信之。既无人信,则不至成为乞丐焉而不止也!”我母此段教训,我至今常记在心,谓为千古名言。

——梁启超《我之为童子时》

当时赴日留学,几成为一种风气,东京有一个宏文学院,就是专为中国留学生办的,普通科二年毕业,除教日语外,兼教中学课程。凡想进专门以上的学校的,大概都在那里预备。我因学费不足两年的用度,乃于最初数月请一日本人专教日文。中途插入宏文学院普通科去,总算我的自修有效,英算各科居然尚能衔接赶上。在那里将毕业的前二三月,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招考了,我不待毕业就去跨考,结果幸而被录。当时规定,人了官立专门学校,就有官费的。而浙江因人多不能照办,我入东京高工后将近一年,犹领不到官费,家中为我已负债不少,结果乃又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国,谋职糊口,我的中学时代就此结束了。那时我年二十一岁。

总计我的中学时代,经过许多的周折,东补西凑,断续不成片段。我为了修得区区的中学课程,曾经过不少的磨难,空费过长期的光阴。这种困苦的经验,当时不但我个人有过,实可谓是一般的情形。现在的中学生,在这点上真足羡艳,真是幸福。

——夏丐尊《我的中学生时代》

P2-3

序言

市场经济时代,金钱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社会发展太快,物质非常丰富,但我们的精神世界一片苍白!好多好多的人,周而复始地劳动,懵懵懂懂地活着,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知道该怎么办,茫然无助。都说读书可以慰藉干涸的心灵,但是市场上充斥着发财致富、成功成名的书籍,读了这些,我们的心灵更加无法宁静!

是我们的生活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身心太过疲惫?回望民国时期,那是文化大师辈出的时代。虽然,他们在物质上很贫乏,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很富有,这是为什么?是什么赋予了他们蓬勃的朝气和乐观的精神?

民国是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最为激烈的时期,当时的文人之中既有坚持穿前清官服的前朝遗老。也不乏西装革履的“哈西(方)”人士。民国的一些学者在艰难时世中所创造的学术辉煌,令当下的知识分子汗颜。民国文人的学术功底、治学境界、文章功夫都是今人难以相比的。

这本书中的每篇文章,都选自民国时期20位文化大师的自述与文集。精彩的片段,展现了对社会的认知和人生的领悟。使读者不必一一读他们的文集,就能对诸位大师有深刻的了解。20位文化大师包括:梁启超、鲁迅、蔡元培、夏丐尊、邹韬奋、许地山、郁达夫、朱自清、徐志摩、李叔同、戴望舒、梁遇春、闻一多、朱湘、刘半农、石评梅、萧红、严复、钱玄同、傅斯年。这些凝聚了大师们的生活情趣、情感和智慧的经典文章,是他们的心灵记录,真实地展现了过去的生活。让读者可以在阅读中直面真实的历史,知晓过去的岁月!

本书虽然是民国时期文化大师的阅世感受,但是现在读来,多数理念和观点仍未过时,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仍有指导意义。

譬如,蔡元培在《关于读经问题》中提到:“所以我认为小学生读经,是有害的。中学生读整部的经,也是有害的。”当时提倡白话文,提倡浅显的文字,使大众都能理解和阅读,但是那时候很多学校仍然提倡读经,不仅局限了孩子求知的范围,也禁锢了孩子的童真。蔡元培是教育领域的大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前卫,有实际和进步的意义!

再譬如。书中有些观点或现状类似现代,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

朱自清在《重庆行记》写到坐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站多价贱,排班老是很长,在腰站上,一次车又往往上不了几个,因此一等就是二三十分钟,行客自然不能那么耐着性儿。”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是不是没什么区别啊,公交车还不是一样拥挤!

郁达夫在《国与家》里因为与老婆生气,后来重新又订下了“让过去埋入了墓坟,从今后,各自改过,各自奋发,再重来一次灵魂与灵魂的新婚”的一个誓约。过去有婚约,现在有婚前财产证明,过去注重精神方面,现在注重物质方面!

夏丐尊在《早老者的忏悔》中说:“我们所过的是都市的工商生活,房子是鸽笼,业务头绪纷烦,走路得刻刻留心,应酬上饮食容易过度,感官日夜不绝地受到刺激,睡眠是长年不足的。”现在都市上班族和过去何其类似!

傅斯年在《公务员的苛捐杂税》中提到:“现在公务员的薪俸标准,诚然不大妥当。最高级者,正俸八百,已不比欧洲国家少。而最低级仅数元,相悬太远。”比之现在。并无不同!

俗话说:往事不可追,来世不可待!但是往事并不如烟。往史也不如云。虽然过去的人和事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恍如隔世,似乎联系不大,但是作为一种曾经的存在,作为一种无形的延续,依然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当那些大师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不由得想去挽留,想要回望。如今我们最需要的是心灵的安定,文化大9币的文章可以带给我们思想的沉淀,修养的提升。与大师一道感悟人生。就好像与他们一起交谈、一起旅行那样。了解大师的风范,可以提升我们的品格!阅读大师的经历,可以增加我们的阅历!让我们在这本书里,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回忆与感念远去的文化大师!

编者

2012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蔡元培:《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鲁迅:《辫子留存日本》

邹韬奋:《一种有趣味的工作》

许地山:《旅印家书》

夏丏尊:《谈吃》

徐志摩:《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

郁达夫:《我的梦,我的青春》

闻一多:《电影是不是艺术?》

……

那一代人,无论做学问、讲课、做事情,都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的,学问、工作,都不是外在于他的,而是和自我生命融为一体的。这样,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使他自身的生命不断获得新生和升华,从中体会、体验到自我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欢乐。

——钱理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位民国文化大师的阅世心得(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呼志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496025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1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