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壳艇/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老师;他是《儿童文学》第六届擂台赛金奖得主;他是第22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大奖获得者。

他就是李有干。他,潜心儿童文学创作50年,在80岁之际,创作了又一部贴近当下实际的力作——《白壳艇》。

悠悠一河水,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

内容推荐

李有干的这本《白壳艇》为“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中的一本。

《白壳艇》讲述了: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一座为城市提供饮用水的自来水厂,一家在当年侵华日军炮楼废墟上办起来的化工厂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一群孩子,以及肩负着神圣使命的白壳艇和辫子姐姐,共同在龙河畔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大撤离

第二章 女儿沟

第三章 黑天鹅

第四章 白壳艇

第五章 隔离带

第六章 辫子姐

第七章 垃圾山

第八章 虎头鲸

试读章节

石砣爸病了!

石砣爸病得不轻,得的是一种说不清的蹊跷病,前胸后背长了几个疙瘩,起先像一粒粒绿豆,也不觉得疼,后来越长越大,大得像熟透了的草莓,鲜红鲜红的,而且疼痛难忍,村里人见了没一个不摇头,都说恐怕不是好东西。

石砣陪着爸住进医院,把瘤子给摘了,哪知没过多久,它又长了出来,如同疯长的韭菜,割了一刀又一刀,已经动过两次手术,医生说只能用放疗来延长患者的生命。石砣问他爸能活多久,医生见他还是个孩子,难住一阵子,问他家里还有谁。石砣说妈和奶奶都不在了,只有他和爷爷。医生说回去叫你爷爷来。石砣听得出来,爸的病非常严重,活不了多久,但还是硬着头皮说,爷爷身体不好,走不了远路,有什么事尽管说,他扛得住。医生说最多也就三五个月吧。

无情的宣判,如同晴天霹雳!

石砣没想到爸会得这种病,即使老天也有神经错乱的时候,总不该把一连串的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失去两个亲人,奶奶走了'坟上的土还没有晒干,妈跟着离开了,人世,得的都是人见人陷的不治之症。爸再一走,就剩下他和爷爷,往后的日子咋过呢?爷爷七十多岁了,视力模糊不清,腿脚也不灵,走路离不开拐棍。石砣问医生他爸咋会得这种病,医生说原因很复杂,也许与环境和遗传有关。石砣说村里有家化工厂,他爸是厂里的员工,是被毒水害的?医生既没点头,也没摇头,用沉默作了回答。石砣回家问爷爷,祖上的人得过这种病?爷爷说他的父亲活到八十五岁,还能吃两碗饭,属于瓜熟蒂落的自然死亡。他父亲的父亲也就是石砣的曾祖父,活到九十九岁。石砣问他们咋会长寿,爷爷说龙河水养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喝几口大河水就对付过去了。石砣说爸妈和奶奶,吃的也是龙河水,不该得这种蹊跷病。爷爷说现在的龙河,早就不是过去的龙河了。

龙河,像条巨龙横亘在苏北里下河平原上,河面有二百多米宽,是条很大的河,所以又叫大河,向上游五十华里,是碧波荡漾的龙池湖,一个天然的水库;向下游五十余华里,则是浩渺的大海。龙河如一支压不断的扁担,一头挑着海,一头担着湖,把海和湖连接在一起。古老而又年轻的舀城,形似一只偌大的水舀子,平放在龙河边,若不是龙池湖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近百万人口的一座城市,真会把河水舀干。多少年过去了,石砣爷爷粗粝的记忆虽被岁月的流沙磨蚀得模糊起来,但仍记得早年的龙河,清亮得像一面镜子,太阳在天空盈盈地挂着,水里也会出现一个晃动的太阳。天上飘过一朵白云,大河里也会留下棉絮似的一团雪白。女人们早晨起来,都喜欢到河边来照着河水梳头。在地里劳作的人口渴了,到河边俯下身子喝几口,就能生津止渴。可现在,龙河成了城市通向四面八方的主航道,来来往往的行船络绎不绝,总是把河面塞得满满的,载着黄沙石子和各种物资的大铁驳,十几艘排成一条长龙,首尾相连地咬在一起,由一艘机船吃力地拖着,隆隆的机器声从早响到晚,即使风雨天,大河也没有喘息的时候。每当有机轮驶过,水面上就漂起一层油花子'船上抛下来的这样那样的杂物,随着水流的涌动冲到河滩上,堆起厚厚的一层,.散发着刺鼻的腐臭味。还有,距大河不到三华里,在一片废墟上办起来的青龙化工厂,经常往沟河里排放污水,空气中时不时地弥漫着一股说不清的气味。

不堪重负的龙河,在痛苦中呻吟。

石砣家住在龙河边,属于城市的边缘地带,这里的土地不断被征用,地里长出来的再不是清一色的庄稼,而是一栋栋厂房和住宅楼,呵呵嘞嘞的牛号子被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失去土地的庄户,有的成了厂里的工人,有的在河边找些零活做,仍以大河为生,年老体弱的人,则在厂房的空当里,见缝插针地种些蔬菜卖,过着半城半乡的日子。

石砣爸身强体壮,肩宽腰粗,站着像棵扳摇不动的大树,躺下如一块巨石。石砣爸有着使不完的力气,肩上挑着二百斤的重担,快步如飞地走上十里八里,脸不红腰不闪,腿肚子也不打战。三条汉子抬不动的小木船,他能扛起来,村里人遇到重活都要请他帮忙。石砣爸和睦人,只要是花力气的事从不回口,夜里不睡觉也要帮一把,有时不要人家请,主动跑上门来说,力气算什么,睡一觉就有了。石砣爸很受村里人的敬重,视他为力量的象征。石砣爸没有读过几天书,只能干体力活,责任田被征用后,到码头上当装卸工,仍靠力气养家糊口。

石砣和他爸一样,身体结实得像铁砣,比同龄的孩子高出半个头,百十米宽的龙河,一扑腾就游了过去。石砣很聪明,头脑灵活,两只大眼睛一扑闪就是一个主意,在学校里是班长,在村里是孩子王。石砣很懂事,从不以强欺弱,所以村里的小伙伴都愿意和他在一起。哪家的父母管不住孩子,就来找他相助,只要他说上几句,不听话的孩子就会服服帖帖。

三年前的一天晚上,在码头上劳累了一天的石砣爸,刚回到家里,化工厂的大老板芦祥贵找上门来问,在码头上黑汗流流的苦一天,能挣几个钱?

石砣爸说,你也在码头上做过,还不清楚。

大老板说,当装卸工使的是牛力气,挣到的却是几个小钱,不如;到厂里来做。

石砣爸说,我没读过几天书,吃不了化工这碗饭。

大老板说,我俩是相处多年的兄弟,不叫你做肩扛担挑的重活,技术活没有文化想干也干不了,只是管理污水池,这比当装卸工轻松得多。

石砣爸一口答应下来,对大老板感激不尽。

石砣听在心里,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村里有人想进化工厂大老板总是说化工产品技术含量高,没有高中文化干不了,因此都被拒于门外,对爸怎会网开一面呢?石砣爸说大老板和他是多年的老乡邻,一起喝龙河水长大,后来到码头上当装卸工,又有过生死之交,能不关心他。石砣说有人说化工厂的污水有毒,不能拿命去伴。爸说厂里几百号人,没听说有谁中过毒。石砣还是不想让爸去,爸说他身体壮实,再大的毒性也扛得住。

就这样,石砣爸成了化工厂的一名员工。P1-4

序言

李有干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始终在心中认定,我的今天与他在昨天所给予的扶持密切相关。三十多年前,当我在偏僻的农村走投无路时,是他将我引向了文学世界——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湿润的世界。他给予我的也许超越文学方面。他的性格、作风,甚至生活上的习惯与嗜好,都在那段与他密切相处的岁月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在我的历史里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书写者。对他,我将永远心存感激。、

今天,轮到我来为他的作品写序,心中不免有些惶然,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一拖再拖,拖了好几个月,才终于坐到桌前。这原因大概在我对他以及他的作品太熟悉了——熟悉到将印象全都磨平了。

他对文学的执著,是我在文学界所认识的的师长及友人中,无一个能相比的。二十多年前,盐城还是一个穷地方。那时他在县文化馆工作,任务是辅导业余作者。我的记忆中,他一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路上、在乡下。他个头很高(年轻时是出色的篮球运动员),肩略斜,提—只包,一身干净地走在通往各个乡镇的公路上、小河边、田埂上。尽管他每到一处,地方上的干部以及我们这些翘首以盼的业余作者都尽一切可能招待他,但限于当时的物质匮乏,他仍然是非常吃苦的。寒冷的冬天,手冻得无法提笔,而那些业余作者又急切地想早一点看到被他改过的稿子,他就全靠不停地喝开水来取暖。他一天能喝掉三四暖壶开水。至今我的记忆里仍然保存着一个形象——双手抱住茶杯的形象。炎热的夏天,乡下的蚊子多得用手几乎推不开,真是蚊声如雷,他就钻在蚊帐里为那些将文学之路几乎看成是生死之路的业余作者看稿、改稿。后来,我到北京大学读书了,他仍然一年四季往乡下跑。再后来,这样的辅导就不进行了,但他本人的创作却一直坚持着。他曾是文学讲习所的学员,那时侯,进文学讲习所的人,在文学上没有两下子是不可能进的。他很早以前就决定下来,将自己一辈子交给文学。他不想也不可能改变初衷。这些年,他在苏北盐城就这样孜孜不倦地写着。每每看到他发表出来的新作品,心中总有一种感叹:真是不容易。在中国,一个作家想维持他的创作,似乎都得住到大城市里来,至少是住在省城。这自然也有一定的道理,偏远处容易闭塞,缺乏与外界沟通的条件,一会影响创作本身的发展,二是不容易发表作品。他很踏实地住在那座四面都是水的小城,通过报刊和各种消息的渠道,尽量感知世界,感知审美风尚的变化,然后毫不保守地调整着自己,寻找自己的位置。我每次回盐城,他都要求我在他那里待一些时间,他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给他带来新信息的机会。他凭自己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永不疲惫的心灵及身体,与世界,与文学,与美学的潮流保持着一种青春而又结实的关系。就是在那样—座讲究实际的、缺少足够丈化气氛的、又缺乏文学群体的小城,他几十年来源源不断地发表着他喜欢我也喜欢的作品。这是_个奇迹。我不知道在中国,像这种情况之下还能维系创作并—直保持在一定水平的作家到底还有几个?或许是因为除了文学他就什么也没有了的缘故吧,在我的感觉中,文学已成了他的必需。他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跟文学有关,他的思维的终点,总归是文学。文学给他带来了那个地方上的人所没有的心境,给他带来了年轻(别人对他年龄的估计一般情况下都要低估十五岁左右),给单调无味的小城生活带来了一种不可穷尽的丰富。他是那个地方上最富有、最有情调的人之一。

他的创作,顺从了他的天性与经验,而不是四面八方泛滥成灾的理性。他也缺乏与理性耳鬓厮磨、水乳交融的条件。他选择了朴实一朴实地看待文学,朴实地侍奉文字。他扬长避短,从不去搞文学上的花样,也从不在作品中玩味一个不知来自何方的形而上的、玄而又玄的主题。他要将自己的作品写得自然,就像生活。他在他的经验世界里挑选那些可以进入文学作品的人物、事件、故事与语言。他深知,他最大的财富在于自己的经验。他向我无数次地透露他这_二辈子是不可能写完他这·辈子的。这一点我深信。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他能通宵达旦地向我讲他所经历的一切,他有多得不计其数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一打你都无法编出来的故事。这些年来,他就是靠这些故事支持着他的小说、他的精神殿堂。我也无数次地借用了他的故事——他因为太多,丢弃了许多。他的小说,与时下那些完全靠语言堆砌,完全靠写感觉的小说不是一路。他的小说l可以读,可以被复述。因为这些小说是靠故事而得以写成的。这里面没有多少泡沫,没有多少空隙,只有实实在在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又有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主题。他有时可能在经验面前无法进行超越,但放弃超越对他来说也是明智的。他不是怪人、怪才,又没有那么形而上的人文氛围,也没有人能经常和他谈论一些比较尖端比较抽象的话题,他无法,无法与那个所谓的终极世界相遇。他活在他的经验世界中自得其乐。殊不知,停留与超越都是需要的。世界上的小说家,都像卡夫卡那样去写“城堡”、“地洞”、变形的虫,也是可怕的。

他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家。他不是一个走南闯北的作家。他尽量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对外面的世界并不特别感兴趣——一或者说,他无法走入这个外面的世界。他对外面的世界的解读虽然有深刻之处,但毕竟这种解读对他来说不是他的所长。他索性就不解读,管他呢。他的脚底下有一块奇特的土地,这块土地上活着一群奇特的人,这些人中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一些奇特的故事。他面对这份独特的创作资源,再也无暇顾及外面的世界。风车、芦苇、油菜花、海滩、帆船以及苏北大平原上的一切物象,对他而言,都有说不尽的魅力。他的审美世界就在这里。他的文字像无数的风筝,飘得再高再远,也飘不出他的视野。从他一出道那天开始,他的视野就没有挪移开去。他的作品的价值也许就在这里——它们向我们静静地呈示了一块土地。奇妙的是,这些只是一方土地的人与故事,却一样反映着人类共有的兴趣。世界上的作家有写天下的,有写一隅熟土的。这两者之间其实难分高低。这就好比两个人走路i一个人走路爱仰着脖子朝天上看,一个人走路爱低着头朝地上看。两个人走路方式不一样,但你不能说一个走得有理,而另一个走得无理。李有干先生沉浸在这份地方特色之中,涂抹着一幅一幅使夕队感到新鲜的画面。

他的几乎所有文字,所做的都是感情上的文章。二十多年前,他曾以无数的感情故事打动过我。而至今,他一直还在做这个文章。他或许不是一个思想上的强者,但他却是_个感情丰满的人。他的世界,就是_个感情世界。父与子、男与女、老人与小孩,甚至于人与动物之间,都是一个感情的关系。他将情看得高于一切,看成世界上的最美的东西——大美。写到情,一切好像皆随之有情。写到情,他人为之而心动,为之而净化。他一般不在他的作品中去挖掘思想深度。他一进入一部作品的构思,就被“感情”一词拖曳而去。他无法拒绝它。他对感情的重视,也许并非来自他对文学职能的理解,但,确实切合了文学的功能。从根本上讲,文学从一开始,并不是满足人的理智需要的,而是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人们之所以亲近文学,是因为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出现了感情上的饥荒。文学温暖着我们,抚慰着我们,并在情感方面提升着我们。我们对文学的感激,首先大概在于它在我们处于孤独之时,给了我们温馨而柔和的细语,在我们处于痛苦之时,给了我们快乐,在我们处于沉重之时,给了我们轻松。李有干先生所写的感情,既是我们一般人的感情,又是一些特殊的感情——乡情。这种感情以淳朴、厚重为特色,表达方式直率而不乏单纯。他对这种乡情深有体会,因此才将心思用在这种感情的表达上。这种情感,也许是我们这些现代人、城里人所不且备的——现代人、城里人已丧失了这种感情,也丧失了这种表达方式,但,它却是我们所向往的。它能够净化我们。

李有干先生生活在一个水网世界。这里沟河纵横,满眼是水。他喜爱这个世界,一落笔,每每都要写到水。水的湿润,水的柔和,水的灵性,水的万种风情,他都喜欢。他笔下的人物与故事,往往都与水有关。水使他的文字避开了现代文学的枯涩与憔悴。我能想见,当他动笔时,他的眼前总要出现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和弯弯曲曲的小河,他的耳畔总能听到淙淙水声,他的鼻子甚至能闻到了水与水边、水中植物混杂在一起的、水乡所特有的气味。水不仅是风景,甚至是那些人物的灵魂、心态与生存方式。他的小说是由水做成的。

我将永远祝福他和他的文字。

2011年10月干北京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壳艇/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有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803891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