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是一种易碎品(名家随笔)
内容
试读章节

我家的地震

二00五年十一月下旬,有事去了北京几天后,乘三十七次列车于二十六日早上到家,痛痛快快地洗了一个澡。因为是周末,没有要赶时间的事,便和爬到大床上的女儿嬉闹。好好的,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多少年前,第一次坐夜班火车到了西安后,一连三天,走在街上都还觉得是在火车的上铺上躺着。正以为也是这样的头晕,整个屋子胡乱抖动起来,十几扇玻璃门窗像筛糠似的一齐响个不停。这才明白是发生地震了。

急忙当中,我们要将女儿放到床边掩护起来。五岁多的孩子,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大人们都快乱了方寸,她却觉得有趣,就像要与幼儿园中调皮的小男生一较高下,一蹦一蹦地同地震比谁跳得更高。我们抱她下床,她还犟着不肯就范,情急之中不得不重重地按了她一把,惹得她躺在床边的地板上,一声声地撒着娇,怪我们弄疼了她。那一刻过后,我才体会到,世界上每有灾难时,总会有孩子在父母亲血肉之躯的掩护下,逃过劫难。其时的一切作为全是依仗潜意识安排,没有一丁点的前思后想。那时候的果断与无私,毫无疑问,亦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也只有如此去想,才能解释为人父母的,为何不需要任何的迟缓,就能用生理反应的极限的速度来呵护眼前这个小人儿。

由江西九江波及而来的这场地震,到了武汉后,就成了地地道道的父亲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在我只差半秒钟,就要用自己的身体扑上去掩护女儿时,乱摇乱晃的楼房突然安静下来。见无动静了,我才想到要亡羊补牢,高声强调,要太太和女儿记住,遇到地震千万不要钻头不顾屁股,像平常所说的那样,钻到所谓牢固的家具底下去,那样才是自寻绝路。正确的方法是趴在任何坚固物体的旁边。万一房顶塌下来,被砸塌的坚固物体会扛住塌下来的房顶,有可能在人体上方形成一处三角形的救命空间。我们只顾说话,在地板上躺了多时的女儿,生气地说,爸,我要起来。女儿说了一遍后,很快又说了第二遍。这一次她更生气,不经我们同意,说起来就起来了。还不晓得冲着谁用力地说了一句:地震有什么了不起!

仿佛是女儿的话起了作用,地震波过去后,一家人坚持在屋里吃完早饭。朋友打来电话来催。太太还是不着急,非要将女儿的辫子梳好。我在一旁看着,催也不好,不催也不是。大事临头能从容不迫,世事变幻可宠辱不惊,这心境是没专门训练课的。当然,这些是后来所想:此时此刻,对女儿一对辫子的梳理,应该比逃得性命更为重要。毕竟人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过着平常日子,生死一瞬的事,碰不上几回。真正重要的品质在于,是否慌不择路和饥不择食,是否见利忘义和有奶便是娘。在女儿心里,这一刻我们种下的泰然处之,也许会在未来的岁月里成长为一棵不怕风吹雨打,走得累了后可以放心地停下歇歇荫的长青之树。

梳理得整整齐齐的女儿下楼时,院子里已经有许多人了。大家都说着自己屋里的情形。邻居家的衣柜像是长了脚,摇摇晃晃地在卧室里挪动了好远。对面楼上的一家墙壁裂开了几道缝隙。有人从外面过早回来,说是轻机厂一幢七层楼塌了。一开始听说震中在通山县,后来有了准信,说是在黄梅、九江和瑞昌一带。因为离老家更近,便又忙着打电话回去问情况。一般人还好,只是在保险公司工作的妹妹在开紧急会议,布置理赔事宜。此次去北京新认识的中宣部文艺局的一位朋友家在九江,我打电话过去问候时,他说,真是巧,他正有事往家里打电话,家里人突然在另一边大声说,发地震了。我不停地打电话,接电话。在中学和大学读书的侄儿、外甥女全被老师从屋子里赶到操场。然而,在女儿眼里,这些还不如有小朋友摔跤了。

在外面待到十一点半,见一直没有再震了,便让太太带着女儿继续在院子里玩,自己回屋将没来得及晾晒的衣服挂到阳台上后,见南边卧室的地板上掉了不少粉末,抬头一看,天花板上竟然裂开了几道缝。

说不怕是假的,说特别怕又不像是真的。  太太在院子里坐着不放心,非要带着女儿回家。在电话里说不清,于是索性约上朋友们到外面吃饭,大家都说这种时候一家人一定要在一起。特别是按年龄排为老二的一家,地震时,妻子因为还没收拾好,要丈夫先下楼。丈夫不肯,说这个时候哪能自己先走呢?正说着患难见真情的意义,屋子又颤抖起来。地震波过去后,一看手表,正好是午后一点整。因为酒店的房子是框架结构,大家一直安然坐着。一家人相互看着,一群朋友相互看着,于无形中感觉到一股温馨与力量。

因为地震,爱看书的女儿在我们要她爱护自己的眼睛时,有了一个不肯放下书的理由。女儿每每将书抱在怀里,理直气壮地说,我在找与地震有关的知识。这样的理由真的无法让我们阻止她一连几个小时,一动也不动地趴在那里看书。那个在印尼巴厘岛大海啸中救了许多人的英国女孩,不就是因为记得一点相关知识吗!

几个月后,女儿的一个问题又将我们带回到地震的恐慌中。女儿自己从一本书上认识了“掩耳盗铃”这个词。听我们解释之后,她突然问,那不就是钻头不顾屁股吗?怔一怔后,我在心里认同,哪怕是遇上地震了,所想到的也不该仅仅是逃得性命。那一天,早将地震忘得精光的女儿在向位于七楼的家中攀登时,撒娇地问,为什么我们家不住二楼和三楼,害得她天天累得要命。我们就与她笑闹,问她什么时候变成大人物了,只想住别墅,不想爬高楼。没想到她小喘吁吁地认真回答:我当然是大人物,因为将来你们死后,生命要靠我来继承。那一刻我和她妈妈相对无语,好半天才喃喃地嘟哝了同一句话,这小家伙倒是说了大实话,只是太不中听了。从这种本义上看,只要了解到生命的虚虚实实,就能明白,我们穷尽一生所做的许多事情,其实是为着自己生命的延续。

P12-14

目录

序/聂震宁

第一辑 女儿是父亲前世栽下的玫瑰

家庭是人生的港湾/003

大人们真不好玩/005

女儿是父亲前世栽下的玫瑰/008

我家的地震/012

与五岁的女人共进晚餐/015

最好的总是艺术/018

借你的奶奶当母亲/022

儿童情人节是哪一天/027

我们的慧根/030

人性须知/034

我打疼了自己/037

有一个节日叫拔牙/042

惊喜是一只红苹果/045

别在停电时间这个问题/048

第一次毕业/051

在回家的路上长大/054

谁比妈妈更伟大/060

第二辑 人是一种易碎品

为哈尔滨寻找北极熊/069

果园里的老爸头/078

城市也有心事/084

活着真好/087

人是一种易碎品/090

骄傲只是过程/093

直率的背影是什么/097

迷失之悲/101

朴实的阔绰/105

富足与可爱/109

憨态的性感/113

爱超女不做超女/116

生命需要抒情/120

岁月没有情结/125

第三辑 一滴水有多深

心有结菩萨敲/129

地理属于情感/148

像诗一样疼痛/165

寂寞如重金属/186

意识形态的煤/203

在记忆中生长/223

非苦不是灵魂/248

故乡是一条路/275

序言

时下随笔写作成风。与此互为因果的是,随笔的读者甚众,一些随笔集成为热销书籍就是明证。现在,又有一些颇负名气的作家联袂出版随笔,并冠以“名家随笔”结成丛书,亦是一项引人注目的选题。

在诸类文学样式里,散文是最利于作者表达情思(即感情与意思),也最便于读者接受理解作者情思的一类,而随笔则堪称散文中之精灵。文学的本质是人们对情思的表达,即如梁代诗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言:“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感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英国人爱德华·杨格1795年在《原始作文研究》一书中也作如是说,大意是: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其本质是抒情的,就是发表思考的文学也使用这种原理——只有直接从人们心灵上发生的思想,才值得永垂不朽。六朝文论家刘勰则在《文心雕龙》中直陈文学创作须“因情而造文”而不可“因文而造情”。情思是一切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基础,而其关键之处又在于情思的表达和传播。在文学样式中,诗词歌行是至为抒情的一种,故有清代金圣叹“诗者是心之声”一说,然而,囿于诗词歌行的形式格律,人们情思的表达和传播常常会遭遇技术上的困难。小说戏文也常常源于情思、倚重情思,《红楼梦》就有“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之语,然而作者和读者常常会迷失于“满纸荒唐言”以及“无奇不传”的故事中。在情思的充分表达和有效传播方面,当首推散文,而散文中又首推随笔。随笔叙事抒情说理兼备而又文无定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可直抒胸臆,可俯首低吟,可消愁舒愤,可述往思来,较少矫情编造,较少强词夺理,因而作品的斧凿痕迹较之别的文体要少得多。优秀的随笔往往随意走笔而涉笔成趣、涉笔成思、涉笔成理、涉笔成情,有的亲切自然如围炉夜话,有的意味隽永如老僧悟道,有的如诗歌却明白如话,有的像故事却真切感人,故而士农工商爱读,传播效果深入人心。近十余年来,文坛学界、政界商界乃至广大学子民众,随笔写作持续升温,竟有遍地鲜花之盛况。上溯九十余年,五·四时期,随笔亦十分流行,有如火如荼之势。而纵观数千年中华文化史,每值社会转型期,或值社会思潮激荡期、学术繁荣期、文化交流活跃期,只要不是“文网太密”,总有随笔写作与传播盛行。回望历史,思考当下,随笔盛衰其规律大体如此。今日之华夏,正值社会转型时期,思想解放,改革创新,各种利益关系亟待调整,各种矛盾凸显而多发,各种思潮激荡活跃,各类学术艺术流派放言争鸣,而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受到广泛重视,传播媒体空前繁荣,随笔写作势必汇成澎湃之势。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精于观察、敏于感受、敢于思辨,继而要讨论、要倾诉、要抒发、要交流,随笔文体就是最为自由开放、传播便捷的载体,因而这也将是一个随笔作品大量涌现的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求真务实的时代,文学作品、媒介传播稍微过度的矫情雕饰都会使得读者感到不安,因而崇尚简洁而鲜活的随笔写作,帮助我们更确切地对生存状态加以思考和表达,更好地感受哲学意味、人生况味,因而这也将是一个许多随笔作品深入人心的时代。我们还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海量博客、微博汹涌而至,不断有作家宣称,从此将以博客、微博随笔写作为生,海量博客、微博经过去芜存菁、去伪存真,一定还有大量具有思想性、文学性、学术性的优秀随笔作品得到广泛传播。为此,我们不由得要拍案惊奇:难道这是一个随笔的时代!

现在奉献给诸位读者的“名家随笔”丛书,便是在当下如此这般的随笔热中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编辑而成,奉献给读者。丛书作者均为著名作家。有新鲜出炉的第8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他的随笔集《人是一种易碎品》,一如他获奖长篇小说《天行者》,真切细腻而多情。醒龙的小说大体是以悲苦、尴尬的底层生活状态作为底子,而随笔作品则把生活写得五味俱全,丰富而驳杂,“易碎品”的意象足以让我们领会作家的多情与敏感。全国中短篇小说奖老牌得主陈世旭的随笔集《谁决定你的世界》,继续着他早年间的获奖小说《小镇上的将军》的深沉,作家本来就长着一双蒙难老将军鹰隼一般的眼睛,一个《谁决定你的世界》的书名引领着一大批直面现实的随笔作品,犹如老将军发出的一连串尖锐激越的追问。号称短篇圣手的聂鑫森、阿成二位,分别来自一南一北,都用充沛的情致用随笔来记录历史和关注现实。鑫森的《名居与名器》,前可见古人,后能顾来者,古意盎然,感慨古今;阿成的《风流闲客》,一腔悲悯情怀,寻觅名城变迁,触摸世事沧桑。还有二位来自楚地的高手刘益善、野莽,前者是诗人兼小说家,后者则是小说家兼随笔作家。益善的《秋林集》浸润着冲淡的诗意,讲述着人生的秋林种种平静而哀婉的情思;野莽的《竹影听风》犹如厉风穿过竹林时发出的刺耳啸声,对着世俗发出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一辑六书六君子,面貌气度各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人生态度声气相投,是他们都乐于表达各自对人世间的真情实感,是他们都表达了“从人们心灵上发生的思想”,值得郑重地推荐给读者诸君一读。正因为如此,应几位作者邀约,作为朋友我写下以上的感想,权充作丛书的序。

聂震宁

2011年10月16日于无梦斋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前总裁)

内容推荐

《人是一种易碎品》一如刘醒龙获奖长篇小说《天行者》,真切细腻而多情,把生活写得五味俱全,丰富而驳杂,“易碎品”的意象足以让我们领会作家的多情与敏感。

《人是一种易碎品》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辑推荐

  刘醒龙,现为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专业作家。著有《天行者》《圣天门口》等11部长篇小说,及《凤凰琴》等中短篇小说。有多篇小说被译成英语、法语、日语和韩语出版。《圣天门口》获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大奖。中篇小说曾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六、七届《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奖,《联合文学》奖(中国台湾)。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本书《人是一种易碎品》就是由其编著的随笔作品集。

醒龙的小说大体是以悲苦、尴尬的底层生活状态作为底子,而随笔作品则把生活写得五味俱全,丰富而驳杂,“易碎品”的意象足以让我们领会作家的多情与敏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是一种易碎品(名家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醒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839543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