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党费(精)/赵奇连环画作品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连环画是绘画的一种。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一般以线描为主,也有彩色等。现代风行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或“小书”,也有将电影,戏剧等故事用掇影形式编成连环画的。本书就是根据王愿坚同名小说《党费》创作,由赵奇绘编。

内容推荐

王愿坚的《党费》讲述了:

1934年4月,闽赣粤的红军主力,奉命北上抗日,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一小支部队,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为了保存力量,我们的部队暂时转移到山上。这样一来,党和群众失去了联系。

八角坳的黄新是个忠诚可靠的女同志, 自从和党失去联系后,她就继续领导和组织群众对敌斗争。但是,她也时常为没有党的指示而苦恼,正在这时,上级党委派老程去和黄新接头。老程了解了情况,传达了党的指示。临行前,黄新把保存下来两元银洋的党费交给老程带走。因为没有指示,老程不便带走。黄新同时考虑到,山上同志的声活很苦,交钱还不如交实物好些。

后来,黄新使用党费买成盐,腌了一些青菜,准备送给山上的同志吃。当老程第二次找她时,黄新就把腌菜交给他带走。正在这时,老程被敌人发觉了。黄新连忙让他藏在阁楼。当敌人快要搜到阁楼时,黄新用了个调虎离山计,一边向西跑,一边喊着让老程快跑。黄新就这样牺牲了,救了自己的同志。

最后,老程把黄新同志的党费——腌菜,带上了山去。

本书是《党费》的连环画作品,由赵奇绘编。

试读章节

每逢我领到了津贴费,拿出钱来缴党费的时候:每逢我看着党的小组长接过钱,在我的名字下面填上钱数的时候,我就不由得心里一热,想起了1934年的秋天。

1934年是我们闽粤赣边区斗争最艰苦的开始。我们那儿的主力红军一部分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了,一部分和中央红军合编,准备长征,四月天就走了。我们留下来坚持敌后斗争的一支小部队,在主力红军撤走以后,就遭到白匪疯狂的“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坚持斗争,我们被逼迫得上了山。

队伍虽然上了山,可还足当地地下斗争的领导中心,我们支队的政治委员魏杰同志就是这个中心县委的书记。当时,我们一面瞅空子打击敌人,一面通过一条条看不见的交通线,和各地地下党组织保持着联系,领导着斗争。敌人看看“整”不了我们,竟使出了一个叫做“移民并村”的绝“着”:把山脚下、偏僻的小村子的群众统统强迫迁到靠平原的大村子去了。敌人这一“着”来的可真绝,切断了我们和群众的联系,我们各地的组织也被搞乱了,要坚持斗争就得重新组织力量。

上山以前,我是干侦察员的。那时候整天在敌人窝里逛荡,走到哪里,吃、住都有群众照顾着,瞅准了机会,一下予给敌人个“连锅端”,歼灭个把小队的保安团,真千得痛快。可是自打上了山,特别是敌人来了这一手,日子不那么惬意了:生活艰苦倒不在话下,只是过去一切生活、斗争都和群众在一起,现在蓦地离开了群众,可真受不了;浑身有劲没处使,觉得真憋得慌。

正憋得难受呢,魏杰同志把我叫去了,要我当“交通”,下山和地方党组织联系。

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可是打心眼里高兴。只是,这件工作跟过去当侦察员有些不一样,任务是秘密地把“并村”以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沟通各村党支部和中心县委——游击队的联系,以便进行有组织的斗争。去的落脚站八角坳,是个离山较近的大村子,有三四个村的群众新近被迫移到那里去。要接头的人名叫黄新,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媳妇,1931年入党的。1932年“扩红”的时候,她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了红军。以后,她丈夫跟着毛主席长征了,眼下家里就剩下她跟一个才五岁的小妞儿。敌人实行“并村”的时候,把她们那村子一把火烧光了,她就随着大伙来到了八角坳。听说她在“并村”以后还积极地组织党的活动,是个忠实、可靠的同志,所以这次就去找她接头,传达县委的指示,慢慢展开活动。

这些,都是魏政委交代的情况。其实我只知道八角坳的大概地势,至于接头的这位黄新同志,我并不认识。魏政委怕我找错人,在交代任务时还特别嘱咐说:“你记着,她耳朵边上有个黑痣!”

就这样,我收拾了一下,换了身便衣,就趁天黑下山了。

八角坳离山有三十多里路,再加上要拐弯抹角地走小路,下半夜才赶到。这庄子以前我来过,那时候在根据地里像这样大的庄子,每到夜间,田里的活儿干完了,老百姓开会啦,上夜校啦,锣鼓喧天,山歌不断,闹得可热火。可是,现在呢,鸦雀无声,连个火亮儿也没有,黑沉沉的,活像个乱葬岗子。只有个把白鬼有气没力地喊两声,大概他们以为根据地的老百姓都被他们的“并村”制服了吧。可是我知道这看来阴森森的村庄里还埋着星星点点的火种,等这些火种越着越旺,连串起来,就会烧起漫天大火的。

我悄悄地摸进了庄子,按着政委告诉的记号,从东头数到第17座窝棚,蹑手蹑脚地走到窝棚门口。也哿隆,天这么晚了,里面还点着灯,看样子是使什么遮着亮儿,不近前是看不出来的。屋里有人轻轻地哼着小调儿,听声音是个女人,声音压得很低很低的。哼的那个调儿那么熟,一听就听出是过去“扩红”时候最流行的“送郎当红军”:

……  五送我郎当红军,

冲锋陷阵要争先,

若为革命牺牲了,

伟大事业侬担承。

……

十送我郎当红军,

临别的话儿记在心,

郎当红军我心乐,

我做工作在农村。

……

好久没有听这样的歌子了,在这样的时候,听到这样的歌子,心里真觉得熨帖。我想得一点也不错,群众的心还红着哩,看,这么艰难的曰月,群众还想念着红军,想念着扯起红旗闹革命的红火日子。兴许这哼歌的就是我要找的黄新同志?要不,怎么她把歌子哼得七零八落的呢?看样子她的心不在唱歌,她在想她那在长征路上的爱人哩。我在外面听着,真不愿打断这位红军战士的妻子对红军、对丈夫的思念,可是不行——天快亮了。我连忙贴在门边上,轻轻地敲了敲门。

P15-24

序言

在摸索中走过

赵奇

作为连环画,首先表达的是对文学的尊重。为了这份认识,这次重印《爬满青藤的木屋》和《党费》的时候,我想将原著——那两篇发表在不同时期的小说和画而放到一起。这样,虽然文字长了,并且与画面有时脱节,但我觉得文字所生出的内容,那种感觉,对于读者而言会是更有益处。感谢本书的出版者,他们接受了。

我总以为,文学表达的东西是深刻的,文学依据故事存在,而故事本身不一定是文学的意义。连环画恰恰-是利用画面,作为另一类读者,把说不尽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也正是绘画作品的一个特点。为什么有了小说还需要绘画呢?“这不尽的内容”是否还有意义呢?这的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暂且放下理性分析的方式,直接面对画面,直接地感受它的特殊之处——那就是意味深长的东西了。我们谈连环画的创作,如果画面的努力仅仅是把文学的意思再说明出来,也许就失去了绘画的意义。绘画所做的,它的解读,实际上是一种创作:它通过自己的形象在对内容做着自己的诠释。艺术作品的本质不是会议讨论的总结,也不是法律文件,它因创造而产生的意境,是让我们能生活进去。因为连环画的画面与文字的相互依靠,我们把这种关系当成了制作广告说明图,那么,读者就无法进入到阅读与欣赏的层面了。这样,我在创作连环画的时候,没有像有人说的那样,把通俗性、把易懂、易明白的要求看得重要。我在想,哪有把好东西弄得大家都不懂了呢?朴素,我这里换了一词,以示我的追求,我觉得那是作品的品质,作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好了。所以我在画面上尽量不去修饰什么,我只是努力地想尽办法去表达形象。现在看出来,那些画面,在语言的表现上,其实手段有点乱套,没有成熟画家的风范。好在有了朴素的意识,使得别人还能看一看。

由于作品的原因,当然也有我的理解,这些画面看着有点沉重,也许这个事实使人觉得它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连环画。这里我多说一句:为什么把连环画视为它就是大众的读物?——我们说大众的时候,是指文化程度不高,理解能力较差,还处于启蒙时期的特定人群。我没有说错的话,把艺术的接受者分成几堆人,高级的和不高级的吧,问题就显而易见——即使孩子,他们的理解力就差吗?我们给孩子们提供的养料——请接受这种比喻——就可以“兑水”?所谓的通俗于不通俗,完全足人为的勾当。而我在画着的时候,是没有想到给谁看的。

那么,我画着,也就是尽我的力,我在表达着我的感受,于是,就有了大家见到的“我的作品”。关于创作的语言,被称为是什么本来无所谓,对于文学、对于绘画都是如此。如果说不利的因素,我倒觉得是轻率,这是说作者。我又想起了画那些画面时的情况:因为年轻、因为性格所至,我看着脚本就动手了——我后悔当初放松了对原著的阅读,过分地信赖二手货,这真正是初出家门的“毛愣”。但是,也还有着侥幸,年轻人的胆大妄为有时候还可以创造出新鲜的内容。说着这种意思的时候,接着的问题一直折磨着我:为什么不把事情做得仔细一点呢?说实话,我心里足存在歉疚的。——没有也就是没有吧,我把自己的行为留在那里,也就是留在那里了。我愿意今天的读者再看到“我的作品”时能认真地读一读原著,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补充一下画面的不足,将艺术的欣赏过程变得更为丰富。

不过,现在我们所做的事情实际上是为了记忆的。我们知道,并非是什么都可以成为记忆,一般说来,放到这个层面说的话就是有意思的东两了。那时候的连环画可是有许多读者的,它不像今天接受的圈子这么小。一件作品大家争相观看,这情形想想就使人感动。在那个年代——我们放下讨论过去与现在其问的差别,只看现象:一本文学刊物可以发行到几百万,据说《连环画报》最高的发行量是120万份。那么,这是连环画的功劳吗?我以为不是,这是年代,这是生活,我们把感谢应该放到这里。于此,也就没有抱怨了吧?我们把在现实中所遭遇的一切都认为是生活的赠予,这时候的获得,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正是在年轻的时候画到了那样的作品。开始都是发表在《连环画报》上,借着它的势力,使许多人看到了。现在,正是当初看到的人,他们不忘旧情,又想起了从前的生活,是谁的幸运?这又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没有人能说清经历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那么阅读呢?似乎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年纪不大时候读到东西,有些内容可能成为某种情结伴随终生。是的,有许多事实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是以年龄说的,也是与从前的连环画打过交道的人说的。可是,越出这部分读者,对于今天的人们,过去人的经历就没有一点兴趣?比如他们喜欢读什么样的书、看什么样的画,他们有着怎样的情致和爱好,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就不想了解?我想不是的。甚至我觉得,是这部分内容才构成了具体的他们的形象,因此,这部分内容更有吸引力。

一些朋友告诉我说,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收藏记忆,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我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可是,我在想,我们的生活永远是在当下吧?以我的体会而言,现实中的事情,总会使人想起从前,凡是在思想中可以记忆的,我们都会感觉到它的鲜活,那么,从前也就成为了当下。

时间那个容器,承载了我们太多的生活内容,过去从来就不在遥远。在某些时刻,过去的内容像是一种光,会把我们身体照亮。如此,我们看到干净、纯粹的自己。我们也愿意把这些事情作为礼物放在面前,是送给朋友还是自己,就不得而知了。有了这样的心思,我们行动起来不顾其它——又是在重复着从前的错误吧?没有关系,谁能把事情想好了再做?事实是,对于作品中存在的粗糙、不尽人意之处,我们都没有计较。我们放任了自己,在生活的路上,所有人都是摸索着走过。

2010年中秋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党费(精)/赵奇连环画作品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愿坚
译者
编者
绘者 赵奇
出版社 连环画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614512
开本 32开
页数 9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低幼读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