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构虚三集
内容
编辑推荐

郭平主编的《构虚三集》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科基地班(2008)小说创作课的学生作品集。

本课程以文学创作为中心,着力提升创造能力与表达能力,冀与语言文学的研究性学习构成飞翔的双翼。

内容推荐

《构虚三集》简介:写作是一种精神的行走,而真实的、真诚的、自由的精神行走,应该是无所谓道路的。如果他将别人以文字的方式留下的痕迹作为道路,跟随着往前,可能也会是一种旅程,会见到风景和光亮,甚至会得到超过他自由、自主行走所能得到的东西,但这种行走,不会有真正的发现。

然而道路早已存在,在我们的精神乃至生命诞生之前,道路就已经存在,光亮也已经存在,而且,有些还是伟大的道路和光亮。我们的确只须把我们的步履踏上那些伟大的道路,就可以将我们的魂魄安置妥当。

《构虚三集》由郭平主编。

目录

总序

序 皈依——关于写作

风景

没入水中

出海

碧落玉盘

声音碎片

镜子

花家村的小学

江湖

等待柯多

其实我也讨厌你

明白

河岸

重新读懂父亲

眼睛

无物之阵

瑞秋的朋友

舞祭

老人与猫

银灰色的死

袍泽

沉默者

只属于你我

我怀念的——那些人、那些事

念想

泡桐的栖所

没有翅膀的动物

葬礼

后记:我们的小说

小说创作实践感想

试读章节

风景

朱俐俐

汽车站的候车大厅里混杂着关东煮的咸鲜味和玉米棒子甜甜的味道,其实我一直都觉得这两种味道混在一起很不好闻。

一如既往地,我提前了将近一个小时到达车站,除了性格因素的敦促,还因为潜意识里面总觉得车站也是家乡的一部分,即使是异地的车站也一样。大厅里人很少,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听得到行李箱滚轮与地面之间呼呼的摩擦声穿梭在一排排药白色的金属候车椅之间,偌大的候车大厅安静得让人紧张。然而就是这很少的人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坐在相对聚集的一边,留下另一边很大的空白。我猜想大概没人愿意让自己显得古怪。有了这个猜想,我决定跟从这种不单纯的默认,这没有抗争的必要,便走向他们,随便选了个位子坐下,开始了漫长的不知所措。

总得找出点事情做一做来打发这将近一个小时的等待时间吧。十米之外有一个小小的书报摊,但我不想在这里看书读报,就像困顿的时候被要求背书那样,我预见到自己将会老半天也不翻一页,而一直盯着手机看也会很累,这本就是个让人劳累的发明呵。吃东西吗?有几个看上去不错的摊点,可是正如开头所说,整个大厅的气味都不太友好。我的鼻子比眼睛灵敏得多,鼻炎带给我的困扰显然大大小于近视,我相信气味是胜过相信画面的。

环顾了一下四周,大家都是一样的状态,手里握着手机或各种纸张一刻不停地看,似乎整个人都走进纸张成了铅字。有的时候真的觉得候车大厅形似图书馆。

想来想去不如选择观察大家,就这么看着他们,看他们的不安、欣喜、无聊、焦急……只要愿意挖掘,生活里所有的情绪都可以在车站看到。在这一点上,无论汽车站、火车站还是机场都是一样的。

那么我要从哪开始呢?

斜对面坐着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干干净净,腿上摊着份报纸,穿着西服西裤,却偏偏搭配着运动鞋,保险推销员的形象。在我盯着他看的几十秒里,他的眼睛一直在盯着同一页报纸上的同一个区域,正如我想象的一样。不过我无法得知他只是单纯地放空还是在投入地思考,但是更愿意相信他是在小心翼翼地心算本月月绩。

男人身边隔两个位子的地方坐着一个穿着中学校服的短发女孩子,抱着一本又大又厚的书在看,眼睛和书紧紧贴在一块,是我的话早就头晕目眩了;猫着腰,即使坐着也能看出大概是有些驼背的;假装看得很认真——离自己很远的地方每走过一个人就抬起头看一眼,将自己的不专心暴露无遗。抬头的一瞬间,眼神里尽是烦躁和委屈。我想着那书大概真的太无趣了。

身边隔我两个位子的地方,一个孩子正由妈妈样的女人抱在怀里安静地熟睡,呼吸均匀,身体小巧、弯曲,嘴唇湿润,眼睑微微颤动。母亲则只是温柔地看着孩子,偶尔还腾出一只手把车票从口袋里掏出来确认一番。

然后我就想为什么大家都隔两个位子坐着,如果人不是这么少,大家是不是就会挨着坐。然后我就想起我看过的一个研究报告,解释了为什么大家在电梯里的时候总喜欢看数字的变化。因为每个人都会无意识地给自己定一个安全距离或者说空间,不愿意让除了很亲近的人之外的旁人走进来,而在电梯狭小的空间里面,大家的安全空间不得不有了重叠,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私人空间被侵占了,只好焦急地希望早点结束这种被侵犯。然后我就想这大概也是大家不坐在一起的原因。

右手边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大概是小卖部老板家的孩子,穿着过大的外套和一双会发出唧唧的声响的鞋子,连贯而有韵律地走着,偶尔会有俏皮的停顿。鞋子的声音很美好,快要把大家的沉默融化了。

左手边有个打扫卫生的阿姨,一只脚似乎不太方便,走起路来稍显吃力。地面已经很干净了,可是她还是要一遍一遍地扫,似乎要扫出什么宝贝才甘心。

身后似乎有女生低声啜泣的声音。我回头看了女生一眼,她背对着我,高高的马尾,是我憧憬的头发长度,头绳颜色鲜亮、相当抢眼。旁边站着一个男生,皱着眉头,我没看清他的脸,就看清那个紧锁的眉头了。我怀疑他就是女生哭的原因。因为不好意思始终回头看他们,我便转回头来。

P1-3

序言

骆冬青

年华似水,浮生若舟。

人类最初的文字,或即来自有意无意的刻画。是为了给生命留下痕迹,不甘雪泥鸿爪的泯灭?还是为了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往还,抗争时空的限制心灵?无可追溯。刻痕在何时变成了“字”,组成了“文”,“人”,由此才越来越成为“人”。这,则是可以肯定的。

古人云:仓颉造字,天雨粟,夜鬼哭。古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西方哲人云:语言乃存在之家园;人是符号的动物……

生命之舟上刻画的痕迹,就成为生存的寄寓,成为创造的运演,成为文化的密码,成为人从自然世界挣脱之后的“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构成元件。

由此,产生了“说文解字”的学问,催生着“文心雕龙”的创作。

汉语言文学的大学教育,其根本意义正在于此。一方面,是对汉语言文学既有成果的解读、探索,借此,展开一个个奇妙、精微而又普遍、博大的“世界”。是谓“说文”与“解字”。语言学与文学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上,逼近着相同的目标。另一方面,是“雕龙”的“文心”。世本无龙,屠龙之技注定无所用;但于虚构的神楼意阁上雕龙,画龙而点睛,人类生活中终有龙飞凤舞的神奇世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文心”的“雕龙”,是人类心灵不甘束缚于现实,勇于怀想天空、凌空蹈虚的天马行空般大精神大智慧的创造。于是,人类才拥有“心有天游”的浪漫与超越,精神的大自由大解放才推动着文化形态的神奇嬗变。“文心”实乃“人心”最为精要的内容。是故,古人不无神秘地宣称:诗乃天地之心。司马相如才貌似狂妄地放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文心雕龙”,正是文学创作从神思到情采、从原理到功用的精辟说明。

然而,大学“文学院”教育与艺术院系教育的一个重要差别,莫过于创作的缺位。对于热爱文学的求学者不啻惊雷的断喝,就是大学中文系不是学创作的,甚至是不提倡文学创作的。“说文解字”是正宗,而“文心雕龙”是小道。本应是第一义的文学创作,反而在教学中被贬入冷宫。殊不知,简单的道理是,没有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何所凭依?

中国大学史上曾有诸多文学大师在“中文系”任教,培植“灵根”,播撒“情种”;许多一流的文学、语言学、文字学研究者往往自文学创作“转行”,别辟学术新境,卓然树立风范。如王国维、鲁迅、闻一多、周作人、陈梦家,等等,等等,均将文学的激情与想象成功地融铸到学术探索之中。国外大学则多聘请著名作家任教,开设文学创作课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辈学者唐圭璋、孙望、吴调公、吴奔星、常国武等先生,亦兼善文学创作,重视文学创作的“文心”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本来,文学研究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以意逆志”,还原创作者的心态意向;具有创作的体会,或至少有“拟创作”、“内摹仿”,才可以真正求得“文心”。而这一点,在日渐僵化冷漠的学术体制中越来越被挤压窒息。创造精神的枯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了学术精神的生机丧失。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挑明了创造性思维对于一切科学文化探索的重要性。

本于是,我们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激活本土资源的淀积,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开设了写作系列教程,以文学创作为中心,着力提升创造能力与表达能力,冀与语言文学的研究性学习构成飞翔的双翼。

本书系有课程的现场呈现,亦有历年师生创作成果的汇集。无疑,水平或有高低,课程或有不足,但亦有卓然成家的创作者显示实绩,更有不必妄自菲薄的诸多探索。谨此呈现于读者之前,以求砥砺,以求鞭策。

刻舟求剑,虽迹似愚妄,但有求剑的真心真意在,自有不容非笑者存焉!

无论如何,我们留下了生命的痕迹。

是为序。

后记

我们的小说

徐中浏

写下这个题目的瞬间,我的心中便已战栗起来。倘若题目缩小成“我的小说”,或者扩大为“小说”,都不至于感到这样的一种紧张——我如何能够代表班上其他同学,说出他们的想法呢?我甚至连给“我们的小说”加上一个恰如其分的修饰语都不得:“稚嫩”?虽然就不完全的统计,确实有不少同学是第一次创作,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抑或“第一次认真的创作”,用班长张钰的话说,“如果没有郭平老师的悉心指导,或许我们很多人都不会动笔写作,很多珍贵的东西也就被永远遗忘和埋藏了。”然而,朱芷萱和张宇等人的常常创作,亦是我所熟知的(用朱芷萱自己的话说,“从单纯将写小说看做编故事开始到现在,也有五六年光景。”)许多作品的笔力雄健,构思精巧,确实不容我代为谦虚。那么“成熟”?似乎也有些不妥。不过,尽管无法描述,尽管很难归类,然而这三十篇小说摆在一起,确实能窥见一些隐隐的共性,而其中很大的部分,是郭平老师带给我们的。

“我们的小说”,自然要由“我们”来共同感悟和总结,而我又是一个执著于归纳和统计的人,所以四处将大家的感悟总结了来,以免失其偏颇。然而在细读了所有人的感想后,我唯一能够归纳出的,却是郭平老师在08级文基班的眼中,是一个无法归纳的人。大概正如夏竹筠同学的意思:“说到对郭平老师上课的印象,一时竟有些语塞,它仿佛已经融入我生活的每个细节,自然而琐碎。”而在张钰看来,老师的“儒雅,博学,豁达与亲切”在大一时的代课时已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脑海里,当时的郭平老师,剃的是能看出头颅的短发,静静地走进教室,似乎还带着走错教室的疑惑,并不起眼。然而那一堂关于写作,关于意义的讲课,着实震撼了不少人。黄栩科私下里曾经和我表述过,那一节课是他觉得收获最大的写作课(大意如此)。

然而在小说的创作实践上与我们短兵相接地厮缠,与仅仅一节课的写作普及相比,毕竟是不同的。郭老师时常提到写作时“把自己切开了,揉碎了”的一种状态,在执教我们的过程中,似乎也时常出现在他自己的身上。如果说维特根斯坦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看到他咬牙切齿,满头大汗的“思考”过程,那么郭老师时常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一种淡定优雅,然而有着某种高于语言可以描述的“思考”。或者也可以说,是创造?“郭老师才华横溢又低调得很,为人为文都极其真诚,让学生在听到或看到他对自己小说的点评(不管是赞赏还是建议)后,愿意将心情无条件交付给他。”(朱俐俐)而陈余认为,“郭老师在我的印象中是真诚、诚恳而且有着一颗细致温柔体贴的玲珑之心的人。正因为有一颗玲珑而真诚的内心,简单的生活透着感动和丰富。”郭老师也评价,也修改,也创作,在贴近我们心灵审视我们内心声音的时候,也把自己的心思投放到笔与纸的战场,与我们赛跑、拼杀……确实,这都是我所不曾想象过的。从小到大,老师之所以是老师,总是因为他们从来不犯锘,从来不在操作的战场上给学生示范(也是比拼),从来没有权威被挑战的危险。郭老师,不同。何况,又是小说呢?“郭老师是个对人对事认真而专注的人,这份专注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写的每一篇作品,无论我们的文字是多么地生涩稚气,老师都愿惫将自己摆到一个与我们等同的位置上,与我们专注地对话,这样的平等使得从未尝试过的我们不再惧怕提笔。”唐闻君的这句话大概流露出与我心中相似的感动,以黄梦菲的话说,是“赋予生命小说的浪漫,给予小说生命的尊严。”这给了我们浪漫,也给了我们作为学生,与老师展开真正意义上对话的尊严。谢冰雪一句简短的,却包蕴深刻的“温厚如父,精深包容。”也许很适合描述难以描述的郭老师。

之所以在谈及小说创作的时候往往不免波及教授小说的人,可能是因为小说这个东西,确然更能影响人的心灵,也许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就是我们心里的一个小小的声音,平时被压着,在课程的要求下,猛然地醒来,弹开,并且在笔下铺陈出去。一个有名的叫黄执中的辩手说过,他觉得“辩论比演讲简单,演讲比聊天简单。聊天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在我看来,聊天又比写小说简单。越是贴近自己,越是血淋淋地相关,越是欲言又止,提笔忘言。我们的小说中,与自己亲身经历或生活环境相关的,基本上占了绝大多数。写“我”的某次经历的、写某个同学的、写一些细腻的个人情感的……特别是最初的几次尝试中,看着作品中的主人公甚至很多人觉得像极了作者。正如李璐瑶所言,“半年的小说创作课,没有学到怎样精妙的技巧。倒是在很大程度上让我去回顾自己的人生,观望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下笔成文,文中的人物、环境总带着自己生活的影子。在小说中,能够再一次选择,可以随心地安排,就像一个世界中的造物主,调遣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才是一种发乎性情的创作吧。”张律说,“在过去,我一直是一个忠实的小说看客,喜欢看小说,也喜欢品味别人笔下的小说主人公五味俱全的丰富经历。那时觉得小说无非就是讲述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但是在真正有了切身的小说创作经历之后,我才发现完成一个故事并非我从前想象的那样简单。也许很多时候你的心中会闪现出有趣的故事碎片,而当你面对一个空白的WORD文档时,便会发现除了故事本身,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你去设置和考虑。”

“设想了若干题材,却总是无法将其拓宽发展,涂涂改改,删删减减,往往花费了很长时间也仅仅只能拼凑出几百个不甚满意的字符。”金玉洁面临的困难几乎是每一个同学都曾面临过的。而突破这种困难,凭借个人的顿悟,毕竟是有所缺损的。郭老师在课上的讲述、指正,以及一学期来为大家深为熟悉的2号仿宋字体展示的学生作品和他自己的创作,让我们这些在纸上散开各自发挥的个体,在那个时刻相聚,进入同一个视角和故事,思索着同一个灵魂的命运——而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感到孤独。黄伟说,“每次在教室拜读老师的作品或者观赏同学们自己尝试创作的小说,内心都有种想让大家鉴赏自己作品的冲动,所以对于作品构思有很多次的冥想,对于创作技巧也在课上分外关注,正是这关键之处让我能在短短一学期大幅度提高创作水平和对于文学本身的更加客观的认识。”这是交流的内容带来的影响。林梦洁说,“郭平老师的课给人一种平等交流、亦师亦友的舒心感。万事开头难,然而,正是这种交流讨论磨合的氛围,将首次进行创作的我逐渐领入写作小说的殿堂,最终尝到了果实的甜蜜。真心感谢郭平老师的谆谆教诲,这门课真的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这是从形式上带给人的浸染。而用沈蓓蓓的话说,“是一个类似于brainstorming的过程,闪耀着灵感的火花,让我们受益匪浅。”不管如何,带给我们的,对于小说这一全新领域的令人惊喜的认识,都是值得铭记的。“我想,这学期的小说创作课程无疑是成功的,无关写作水平的高低,至少它激起了我们的创作热情,这该是最为值得祝贺的地方吧。”(刘丽)邂逅郭平老师和他的小说课,可算是大学时期的一大收获。他启发了我,让我第一次试着在小说中表现某种主题,而非一贯的工于玩弄字句情节。他授予吾辈之渔,不仅在于写作与评论的技巧,还有师生、同学问交流的快乐。这将是我们班长久记忆的一抹暖色。(朱芷萱)

很多理工科的同学羡慕我们,总以为我们生活在文学的风花雪月中(当然这也是我们曾经以为的),然而踏上这贼船,才发现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字学的不浪漫,远超他人想象。所幸,遇上了小说创作实践课,在写、看小说的过程中,我才仿佛找回一个文科生的诗意(王一青)。而我们似乎也很少想过操起笔来,书写一番,用小说来表达、塑造自我。因而小说课给我们惊喜甚多,收获甚多。就像杜慧心所言,“写作,真的是一件呕心沥血的事情。而当作品最终完成的时候,又会产生有如看到新生命诞生般的惊喜,就像自己的孩子,不管好坏,都是那么的喜欢,以前的所有,都烟消云散不值一提了。”也如宋歌所说,“等到真正走完整个构思、下笔、修改、成文的过程,才发现,的确,没有什么比‘写’更能给人以慰藉了。”而在侯华敏看来,“虽然作品还是非常非常不成熟的,但是这门课给了我一次尝试的机会,在一次次构思和修改的过程中,新奇的生命体验随之产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班上最有文艺范儿的朱清漾对待小说的态度就更为深沉:“小说写作对我而言就好像是写出了心里的每一个黑夜,那些藏青色的、深沉的黑夜。我感到一种迫切而温暖的倾诉的冲动,同时,在这样的倾诉中看清楚自我。写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然而,写作本身,亦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路,郭老师所强调的文字的“张力”,便需要极大的背负和承担。“路是浮现出来了,走不走,却是个问题。是追求安安稳稳的工作和家庭,还是只注重精神世界的炼造,不顾寂寞困顿?这不得不让人好好思索一番。毕竟人生短暂,世俗功利,而我们都只是凡人。”这是黄栩科作为一个“习惯了理性思维的我(以前是理科生)”所思考的。或许也是所有人都需要思考的。陈毅说,“小说应该承担,然而承担的是什么,会有怎样的影响,在我辈而言,是模糊而不明的。我认为小说虽是虚构,虽是应当承担很多人性的幽暗,然而,我认为它首先应该给人以希望,而不是绝望。绝望,真实存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切实看到。小说当然可以涉及,但若全充斥着这些,才叫文学,才叫艺术的话,那我不会选择这样的文学和艺术。这种将一切都赤裸裸地揭露,并毁弃一切,却不能给人以出路和希望,将人在傻傻的幸福中扔到了无边的黑暗里去,无所建立的小说,我不会过多地去碰,去创作。”而戴俊华对写作的理解,更带有男性的宏观:“我向来认为小说乃至文学于当今之世已趋于式微,但纵观我侪在郭平老师指导下所展现的才气,已远超于我,郭平、诸位同学实皆为我师,并给了我颇多醍醐灌顶般的教育、启发及帮助,于小说之事,我还需努力,希望能以我辈之力重铸小说之辉煌。”

倘若你能够读到这里,那么要么是你真的喜欢这些作品,由文本而获得审美的愉悦;要么就是你认识我们中的一些人,由于熟悉而满足好奇的心情——抑或者,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而对于作者来说,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只要你在读,曾经读过,都是难得的欣慰。每一篇小说,我都细细看过,恍惚间能够从中看出一些人的影子,或许也是自己的影子。熟悉的人中,能看出自己自认为的“了解”的肤浅;不熟悉的人中,会感到难以言说的共鸣。在每一种情节、每一种对话、每一种语言、每一种形式的无限可能性都被无数的前辈大师所累积到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小说?当每一个作家、每一个导演、每一个演员、每一个漫画家都在给我们提供无限丰富的文艺产品的时候,为什么还需要我们来写小说?或许这便是一个答案。

最后,用易相鸥所作七绝结束:

龙蛇满纸翻尘浪,

信笔由缰年少狂。

醉忘凡尘云笺里,

南柯一梦尽荒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构虚三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71095
开本 32开
页数 3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1.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