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主不是万能的
内容
试读章节

认识刘瑜是从她的《民主的细节》一书开始。在一次做客某门户网站时,该网站让我给读者荐书,我不假思索就写下了这本书的名字,然后附上一句话:从小处了解大民主。

似乎从这本书开始,刘瑜的名气在国内一日千里,扶摇直上。

一开始,我把她当成了苏珊·桑塔格式的女人,美国的苏珊·桑塔格拥有一大堆桂冠,比如“美国公众的良心”、“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是很有力量的一位女性。不过,刘瑜却说自己不认识她,而且也做不成她。刘瑜说自己其实是一个随和的女性,甚至有时随和得没有了自己的原则。做事认真,但不较真。

有人就说,读刘瑜的文章,发现女人看政治,没有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理想化的东西,却像管老公一样对政府,双手叉腰,说:“上个月你钱花哪去啦?你这个没良心的坏东西!”——这种比喻很让人乐不可支。在刘瑜眼里,这样的质询其实就是民主的体现。事实上,民主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劳什子,也不是什么抽象概念,它具体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当中。而我们每个人,对公共生活或者说对权利的来源,以及权利如何使用这些问题的关心,也是一种比较本能的事情。

说到底,关心民主,本质上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不得不承认,在这样一个不鼓励女性关心公共事务的大环境里,而且在众多70后女性更喜欢个人叙事偏好“私”话语的背景下,突然有这么一位跳了出来,关心政治提倡民主,有那么点突兀,但也将她给凸显了出来。于是远在英国剑桥教书的她,就这么出口转内销似的,在中国红了。

红了后的刘瑜,干脆选择了回国。她说自己是研究社会和政治学的,时逢大转型的中国,要比英国热闹多了,还恰恰能提供多种研究样本。这也给了我和她对话的方便。从互联网上的电子邮件联系,直到某一晚在北京著名的万圣书园的咖啡吧,笔谈加面对,我们来来回回了多次,终于把这个对话给搞定了。

而万圣书园附近的清华大学,则是她人生以及事业的新落脚点。我回清华就是回来过一种在我看来更舒服的生活而已

王千马:今天能在这里见到你,很高兴。但我还是奇怪,你干吗要从英国跑回来?

刘瑜:从英国跑回来其实是很个人的选择,我觉得在那边太闷了,太孤单寂寞,我觉得国内热闹一点,朋友也多一点,而且真正从事业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回国也是迟早的事情。因为我从事的是社会科学、政治学的研究,回来的话,离现场更近一点,离你所关注的问题的现场更近一点,像中国当下的变迁等等。我有时候跟朋友开玩笑说,在国内我去参加一个饭局都是做一次田野调查那种感觉,无论从个人的角度还是从事业的角度,对我来说回国都是一个比较自然的选择。

王千马:你有没有想过,剑桥在名气以及实力上很多方面要比国内高校好。在清华或者北大读书的学生,都喜欢往国外跑……国际化么。你倒好,反而回来了。你不怕自己到时被同化么?

刘瑜:我觉得现在是一个所谓的全球化的时代,如果说我生活在15年前,回国肯定会犹豫,因为那时候互联网还不发达,你想接触到英文的最新的期刊,英文的最新的研究,都会相对困难一点。但现在来说,这些就变得非常的简单。何况在北京这个地方,国外很多学者到中国来,我还是会经常接触。另外,说实话,在清华这个平台上,我到国外去访学、开会都很容易——所以从学术上来讲,无论是从信息的获得,对最前沿研究的了解,还是从学术交流来说,回国不回国区别不是那么大,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至于你认为国内外的教育制度很不一样,而且国内的教育制度经常被人诟病,这也是客观现实。但是,像我在清华,至少到目前为止我知道,基本上我想开什么课我就可以开什么课,比如说我要开一个课名叫民主或者叫民主化,这是没有问题的。另外,我要怎么讲,只要我不往最刺激的那个方向讲,大体来说都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所以,如果有一天你真的遇到了所谓的被同化,我觉得你不要去怪这个制度,肯定你自己不够坚定。

王千马:你这种说法让我有些惊讶。清华虽然在梅贻琦时代有教授治校的好传统,但后来随着清华的院系改革,以及“文革”时的撤并,它的一些好传统似乎都被推翻了。没想到现在清华还会给你们这些做老师的这么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会对你是特殊优待吧?

刘瑜:没有,大家都是这样的,我们系同事今年开了一个课叫“民主与当代政治生活”,一听这个题目就有点敏感。还有一个同事开“宪法政治学”的课,同样听起来就有点敏感。其次,你上课的时候,保守一点讲可以,往敏感的方向讲也可以。我的意思是,当下的制度,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点弹性都没有。

王千马:谈到你的回国,不是我一个人好奇,事实上,网络上也有很多人说,你回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太早了,这让人想起了当年的王小波……这话感觉很悲壮。

刘瑜:没有任何悲壮感,而且我回国,也不知道什么叫“早”,什么叫“晚”,在这件事情上我不太在意别人怎么说,只需要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就可以了。另外,我回来也不是为了做一个什么大英雄,也不是要回国来改天换地,我就是回来过一种在我看来更舒服的生活而已。我觉得只有特别特别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才会在那计算自己什么时候回来的最佳时机,给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什么的。我们关心民主,本质是关心自己

王千马:不管怎样,还是欢迎你回来的。刚才我进来这家书店时,在销售榜单上也看到了几种民主话题的新书。记得有本是叫《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一时卡壳忘记是谁写的了。

P2-4

目录

刘瑜:关心民主,本质上就是关心自己

徐贲:政治八卦的公共意义

冯雅:空谈普世价值观,解决不了中国目前的问题

翟华: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制度”很浅薄

田原:说“中日 终有一战”是不负责任的与爱国无关

加藤嘉一:中日两国人民对对方兼有自信和自卑

李旻泰:韩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包含着一点同情

徐滇庆:在加拿大,地方政府的权力非常有限

连鹏:中国的未来要看90后甚至00后

王晓鹕:南非依旧是中国的前车之鉴

序言

跨国公民,又叫全球公民。在全球化时代,这样的人实在是太普遍了。无疑,此书里的刘瑜、徐贲、玛雅、翟华、田原、加藤嘉一、李曼泰、徐滇庆、连鹏、王晓鹏这十人,正是这些跨国公民的代表。

在中国,跨国公民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留美幼童;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一批人怀抱着人生梦想以及改变自身命运为目的而出国,成了“洋插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透露,自1978年以来,106万中国学子留学海外,他们在异乡的土地上挥洒汗水,并积极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在世界逐渐掌握话语权,这些“洋插队”也开始改变“把异乡作故乡”的心态,积极回国创业成为“海龟”……沐踏着留美幼童的足迹,穿过“洋插队”的身影,浴着欧风美雨,他们长成了全球化语境下的跨国公民。

美国著名民调专家约翰·佐格比曾于2009年将18~29岁的美国年轻一代称作美国的第一代跨国公民,他们对二战、冷战完全没有记忆,因此最有可能在美国的中东外交政策方面主张平衡,最不可能主张跟伊朗打仗。他们更有可能拥抱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对应的是,中国第一代跨国公民虽然在70后甚至60后中已有零星出现.但80后以及90后们是在全球化、市场经济以及互联网兴起等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更有可能意识到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平的。’

他们不再“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期救亡图存,也不单为了追求个人幸福,或是改变人生命运。他们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毫无障碍地进进出出,如电子产品的按钮那样自如地来回切换,甚至乐此不疲。在他们身上,有中国性,也有世界性。中国性的他们,会站立在中国的立场上触摸世界;世界性的他们,却能在世界的高度上打量中国。他们满心希望中国和世界能形成良性共振,而不是恶性循环。他们是热血的亲历者,也是清醒的围观者……他们要想成为真正的跨国公民,除了要摈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超越自身国籍的局限之外,还必须要有全球意识,以及积极追求普世价值。他们身处在哪里不重要,是什么样的血缘不重要,是追求“救亡图存”还是“个人幸福”也不重要,但他们必须要坚定地站立在平等、自由、反战,以及环保等全球立场之上,并为之摇旗呐喊或践行理想。

书中采访的十位活跃的跨国公民兼意见领袖就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畅谈这个时代的三个主题:民主、全球化和生存尊严——希望能给如今出国求学或者回国就业的“海龟”们,还有满天飞并有多重国家生活体验的人们找到一种心灵诗意栖居的理由。

关于民主,曾远在英国剑桥教书的刘瑜,被誉为“很有力量的一位女性”。她认为民主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劳什子,而是具体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当中:她认为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一定要依赖于那些草根力量的蓬勃兴盛,中国的未来必须翼望于这种活跃的民间社会力量才能够发展的起来;她认为中国的70后女性对中国公共事务并不关心,是一个断层,而作为同样的70后女性她愿意呼吁一下“关心民主,本质上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关于全球化,来北大进修的加藤嘉一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成功了,他频繁地出现在中国的各大媒体上点评时事,并表达自己对中国的某些看法,他还真诚地发现了中国的美,他被大国给诱惑了。从人生的长河里看,作为一个以后立志从政的日本人,他宁愿被大国诱惑,为以后的仕途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履历。

关于生存尊严,田原是一位诗人,也是精神世界最纯真的人,他去国怀乡在日本已经有20年左右的光阴,并获得日本第60届H氏诗歌大奖。他说在那里除了严谨之外,学会了两件事情:谦和和感恩。他认为诗人应该跟政治保持“九米的距离”,与政治保持距离,也更容易超越于政治。看到国内诗坛“梨花体”和“一把豪乳”乱飞的现状,他想提醒那些写了几首不错的诗后膨胀的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要学会谦卑。这类诗人大都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刻薄一点说,是一种无知和浅薄;而国内外有大成就的诗人不但十分谦卑,还都具有优秀的心灵气质,因为谦卑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让人收获生存的尊严。

这些跨国公民们爱母国,也爱移居国。反过来同样成立,也正由于他们在国与国之间来回生活或工作,人生便有了双重经验甚至是多重经验。他们会用世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母国,也会站在母国的立场来打量世界,来为母国和世界寻找一种新的平衡。

内容推荐

跨国公民,又叫全球公民。在全球化时代,这样的人实在是太普遍了。无疑,《民主不是万能的》里的刘瑜、徐贲、玛雅、翟华、田原、加藤嘉一、李曼泰、徐滇庆、连鹏、王晓鹏这十人,正是这些跨国公民的代表。

王千马著的《民主不是万能的》中采访的十位活跃的跨国公民兼意见领袖畅谈这个时代的三个主题:民主、全球化和生存尊严——希望能给如今出国求学或者回国就业的“海龟”们,还有满天飞并有多重国家生活体验的人们找到一种心灵诗意栖居的理由。

编辑推荐

中国如何积极融入世界,又如何在世界的游戏规则下发展自己?站在中国的立场读懂世界,站在世界的立场读懂中国。跨国公民的中外生存及比对,由陌路到融合,从彼岸到此岸。刘瑜&加藤嘉一等跨国公民观世界看中国。

在王千马著的《民主不是万能的》中,10位意见领袖畅谈这个时代的三个主题:民主、全球化和生存尊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主不是万能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千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47410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082-53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7: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