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如果爱如果艺术
内容
编辑推荐

刘海燕所著的《如果爱如果艺术》讲述爱上一个大师或天才,就得接受他对你灵魂的炙烤。怎样更高贵地去爱这个世界,爱那些特立独行的生命,当然也在同样的水平上爱自己?真正的大师,不会妥协,不会被时代改造,相反,他能创造一个时代,他经过以后,那个时代就有了不一样的精神气质。

内容推荐

刘海燕所著的《如果爱如果艺术》讲述:这样两个人相遇,不发生故事是不可能的,相爱,相毁,或者别的什么情感事故,总之要发生。上帝创造这样的人,要是他们违规,而不是守约和趋于完美。他们相遇,并且极大地违时代之规,违现实伦理之规,违艺术之规,像一枚炸弹,投进他们的时代,投进艺术史,注定要闹出声响的。绝非刻意,是天才的内火使然。天才之间的事件,一旦发生,就不纯属个人,它更属于艺术史塑造艺术史的灿烂辉煌。

《如果爱如果艺术》中真正的大师,不会妥协,不会被时代改造,相反,他能创造一个时代,他经过以后,那个时代就有了不一样的精神气质。

目录

一旦写作生涯被思想照亮——由伍尔夫谈起

绝对地写作,绝对地爱——流年中的杜拉斯

天堂的,和过于尘世的——因为你爱上了罗丹

家庭怎样才能跟上天才的方式——由托尔斯泰夫人的晚期日记谈起

简洁生活与多重生活——波伏瓦的写作生涯分析

谁在创造精神事件中的高贵与美好——记忆萨乐美

你怎样穿越人类生活的风暴——政治天职、哲学天职、爱的天职

试读章节

一旦写作生涯被思想照亮——由伍尔夫谈起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在一所没有辉煌历史的高校里读研,幸运的是我沉人书境,那些夜与昼,我和我的师兄们,激烈的心情,激动的表情,基本来自书中,当然是大师的书,大师成了我们日常的粮食。我就是在那时遇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虽然我已经不是太青春,但离理解伍尔夫还隔着一段岁月,即便如此,奇迹依然发生着,看过伍尔夫的那些评论文字后,再看别的文字,或者再看这个世界,角度和感觉就不同了。

我初涉评论之路的眼睛,是伍尔夫给的。这是迟早要发生的事。因为,在我看来,没有谁比她的评论文字更具美质,同时背靠信念,又一语中的,一旦遇到她,就意味着永远遇到;那时,对于文艺学专业的研究生,尤其是一个女研究生,不读伍尔夫是不可能的。

当然那是90年代初,在一些中文系学生的脸上还能看到文学的光芒,今天不读谁都是可能的,如伍尔夫所言:过去总是完整地进人心灵的各种情绪,如今在门槛上就裂成了碎片。

跟随伍尔夫,我看清了勃朗特姐妹那狂风呼啸的天空——人类天性中巨大的、潜伏的某种激情。尤其是伍尔夫说:艾米莉是一位比夏洛蒂更伟大的诗人。因为夏洛蒂写作之时,她用雄辩、华丽而热情的语言来倾诉:“我爱”,“我恨”,“我痛苦”。她的经验虽然强烈,却和我们本身的经验处于同一水平上。而《呼啸山庄》中,却没有这个“我”。有爱,然而却不是男女之爱。那促使她去创作的动力,并非她自己所受到的痛苦或伤害。

她朝外面望去,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不堪的世界,于是她觉得她的内心有一股力量,要在一部作品中把那分裂的世界重新合为一体。她的力量是一切力量中最为罕见的一种。

艾米莉的世界,伍尔夫让我看到的艾米莉的世界,风扫大地一样,摇动着我的欣赏习惯,我的情感逻辑,我感到自己不是向前走了一步,而是跑了一段。伍尔夫对人类情感的大气象的描述,对非爱非恨、无以名状的情感区域的肯定,使我知道了我的笔触将来要寻找的东西。

从伍尔夫开始,我真正体会到我必须到大师的世界里去寻找我在现实生活里永远找不到对应的那些;从那时起,我记住了伍尔夫对女人们说的那句话:一定得说你的美丽,还有你的平淡的容貌,对你有什么意义。这后半句,可以成为容貌平淡的女人们的座右铭。回过头来,发现自己潜心生活,以笨拙的方式写作,不是全部,但与上帝给予的这平淡多少有关,它帮我更可靠地贴近人生中的一些基石。

转眼之间,一个人的求学时代已成梦境,世俗生活也已经开始了很多年,我这样一个与社会生活、与人群、不合节拍的人,在世俗生活的裹挟里,曾有几年处在溺水的感觉里。那些年,我把伍尔夫或者别的什么人,都忘了。后来,我的两个博览群书的朋友,也是写作男人,在不同的私人场合,以类似的口气告诉我,你要写伍尔夫那样的评论,字里行间有自己的激情和梦想,其实你的文字里已经有伍尔夫的味道了。我知道他们同样喜欢这个太智慧的女人,但他们不会把她当做旗帜,他们会响亮地说出诸如萨特、博尔赫斯或者福克纳等男人的名字,伍尔夫、波伏瓦等更属于他们的私语。他们把他们所喜欢的时光深处的那个女作家,交给恍惚的我。他们这样提醒的时候,我感到伍尔夫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我,那些曾经的阅读和想象,已经在身体里生了根,即便很多时候,我忘了她,但那些根须依然生长着。

现在,我再次静心面对伍尔夫,流年似水的代价,已经使我能够从生命中去理解伍尔夫急促而炫目的一生,和伍尔夫让我看到的艾米莉笔下那个四分五裂的世界……

如果说,年轻时,伍尔夫给了我初涉评论之路的眼睛,那么现在,伍尔夫给了我理解独异人生的钥匙,在越来越孤寂的人生之旅中,望一望这个眼神回归内心,一只手挡住命运的袭击,另一只手匆匆在纸上记下自己所想的女人,心中就多了些坚定和梦想。

如果这不是一个理想的时代

事实上,哪一个时代都不是为理想主义者准备的。伍尔夫出身不凡,她的父亲是伦敦文化界有影响力的编辑家和文艺评论家,母亲是维多利亚时代贵妇人的典范,有一种建立在克制、同情、无私——即所有文明素质之上的美,在她丈夫看来,她是华兹华斯笔下理想女性的化身,是一个怀着高尚意图给人以警告、安慰和命令的女人。但是伍尔夫也依然不能和兄弟一样就读于剑桥大学这样著名的学府,这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共同的不幸,再幸运的女性也不会成为例外。

伍尔夫的学龄教育只能在家庭完成,幸运的是这是一个非常不一般的家庭,有着丰富的藏书和浓郁的文化气氛。她的父亲,对不同寻常的事物有着鹰隼一样的眼光,在30岁之前是剑桥大学的一位具有坚定男性风度和运动家体格的教师,假期里征服阿尔卑斯山峰,因公开声明自己信仰不可知论,从而失去教师资格。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这样描绘父亲的性格力量,“他突然间把所有多余的东西都抛弃掉……”伍尔夫继承了父亲把观察到的真相与既定规范对立起来的激烈立场,以无限的傲慢挑战凡俗陈规。她父亲的朋友——哈代、罗斯金、梅瑞狄斯、詹姆斯等著名作家,时常会聚在她的家里,这个家庭里充溢着英国文学界最优秀的声音。P3-6

序言

在文字中——关于刘海燕以及她的写作

我在南方楚楚的阳光下走,见到因溽热而常年蓊绿的树木,有迎面而来匆匆疾步的行人,马路上嗖地驰过的车辆。这时,在户外,我总觉得悬浮、空洞、不真实,然后就会烦躁。阴雨天会好些。我有些反季节,别人在幽暗向晚中会感到压抑,我会在梅雨之夕的迷漾中、在隐秘幽曲的蜷缩中感到熨帖。敞开不适应我。过多的趱奔不适应我。那么,什么适应我?是文字吗?

我想是吧。文字适应于那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我惊吓的人。

我在海燕的文字中找到同感。

她曾在《理智之年的叙事》这本书里写到2004年前后的某些日子。她说自己已多日不愿照镜子,是因为害怕见到镜子中自己那张乏味的脸,印证着乏味的生活。我知道,当一个人这样自我描述时,不是因为反讽,而是警觉,有自我惊吓的警觉。此时,更遑论优越。我已经这样自我指证,外部的评价已对这人不起威慑力了。然后我又接着读到她的自我描述:“我这个成为文字生涯郁闷人质的女人,这个在周围找不到精神资源的女人,这个热情一年比一年递减的女人,被生活黏腻着,被写作牵扯着,挣扎着不要向下一步抬起中庸和疲惫的额头。”

我与海燕彼此的理解与信赖,缘自我们常常陷在层叠的心事中。我用了自我惊吓这个词,不知是否准确,只是这个词冒出来了,我尊重直觉,就把它写到这里。我们不是因为自卑而惊吓,而是因为敏感,对时间的敏感,对限度的敏感。这样说好像有些矫情,谁让你怕了?没有谁,是自己。好端端的一个秋阳如丝绸般明媚的下午,却有一阵惊怵滑过脊骨,是时间和限度的疼痛,我们不再年轻。我已经意识到自己是这样了,不与人辩论和抗衡,没有那种战者的热情。我已经自我贬抑了,你还穷追不舍地指证这是耻辱吗?我没有想怎么样,我有的只是羞怯和内省,然后是躲。文字如冬天农家的暖炕,将我们冰凉的四肢融展;渐渐有些烟岚,别人看到的是一片模糊,我却是自己看清了自己。我胆怯地想,我身上没有这缺点就有那缺点,总有秘不示人的隐忧,总有短处,怕人揪住不放。自嘲在先,可能就有了防范能力。

我和海燕多次谈到语言发生学的问题。这是问题,也是心事。某种后退着趔趄的姿势,需要文字帮忙,退回幽隅,挨过那些难过的时辰。大地、天空依然那样,是这个人宿命地被心事缠磨着。

有心事的女人不一定都掂起笔,但大凡掂笔书写的女人恐怕都少不了心事。海燕在《如果爱,如果艺术》这本书里写到了“她们”。她对我说,她写的这些人并不一定在行为方式上与自己一致,但精神旨趣与生命深处,却能托撑自己的想象力延伸。比如杜拉斯。那一年,海燕四处购买杜拉斯的书,杜拉斯成为日常的触目皆是,全家人都呼吸着杜拉斯的气息。她喜欢杜拉斯。她竟然喜欢杜拉斯。是这个杜拉斯说,欲望与活力像两条蛇一样盘旋纠缠着无眠的子夜。杜拉斯对一个人奇怪地反问:哦,你计较年龄?杜拉斯说过必须非常地爱男人,否则就无法忍受他们。杜拉斯还说过许多的话,都是听起来不那么理直气壮,却是击中人心的大实话。杜拉斯从来不说道德优越的话,她在阴郁的冬季挨过了一天又一天,直到那张原本娟秀小资的脸,终于被写作、酒精、爱情、岁月摧毁或造就成那张仿佛化石般的面孔。海燕说:一她打开杜拉斯的暗箱,就像打开黑夜,在独自一人前往时,被书页里的光线照亮……那里面写作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以及文字摧枯拉朽的速度,都是她的需要。

然后海燕又写到伍尔夫。这个一生清瘦而优雅的英国女人很绝,她的明智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她选择婚姻,要求的只是一个安静港湾的泊靠;她没有选择后来做了她姐夫的那个多血质的澎湃的性感男人贝尔,即使贝尔对她的爱与理解都超乎常人。伍尔夫知道适度调情对写作有益,但不宜激情燃烧,她的热情与能量刚好只够在写作上使用,用于别的耗损就不行了。她要求自己生活平静到不分散她写作的注意力。她要求自己内心的动荡,却要求丈夫的绝对忠诚。她可能自私,却有那个叫伦纳德的男人愿意,愿意与她一生都在无性婚姻中度过,愿意成为她成功背后的影子。

海燕写下的许多文字都在我经手编辑的刊物上发表过。我读这些文字,她写伍尔夫一生病与痛的互为养殖,因而被赋予的罕见敏感,以及内在的紧张感像水草一样的缠绕。她写伍尔夫经过缓慢年月,以成熟之姿问世文坛,那多年的默默实践,在隐匿状态中的自我训练,不是谦卑,而是一个作家的自我尊重。而今天,很多年轻的写作者已经不会把承受无名和寂寞当成一种文学美德,对外部声誉的需求远远大于对自身的要求。我读海燕那饱满的呼之欲出的文字,我想,我们都要求自己写出这样的东西,可这得多么强大持久的心力和体力啊。我读这些文字,有极度亢奋下的疲累。在她文字罅缝的生长性中,揭示与呈现的很好处理,唤醒了阅读者的记忆性细节。凡是真实,都可以被唤醒。潜伏在我内部的,我几乎要遗忘和掷弃的东西好像是可以写出的。我有些亢奋,但我往往没有力气把它写出来。我得先躺下来,我得要调动起自己最好的写作状态,才能将雾霰一团的东西摹状、符码化。要知道,写出来让人感到舒服的文字,并不好写。如在目前的恳切,得有多少孤独沉思和训练时光为这一刻做着准备。

海燕的这些文字,让我悄然动容。我会写出这如在目前恳切的文字吗?

在这本书中,海燕还写了波伏瓦,这个与萨特的名字一道留给历史的永恒的知性女人。她说关于波伏瓦写的人太多了,但她写他们盛衰与阴影里的秘密或问题,写他们创造和支撑那种传奇的因由。她写汉娜·阿伦特。这是我一直喜欢并努力学习其理性判断力之非凡的女人,她对社会政治历史、对极权主义起源的分析,是二战之后具有警策意义的声音,相形于那些混淆着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糊涂男人,她为人类赢得了自豪与骄傲,当然更是为女性自己赢得了名望与光荣。还有她与海德格尔一生的恋情与暖昧,都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人生是如何发生在伟大人物那里的。

但海燕还涉及了另外的女人,那是陪伴托尔斯泰的托氏夫人,以及为罗丹而恸到绝命的卡米耶。托尔斯泰夫人陪伴的是一个天才而不是一个男人,她该怎样跟上天才的步伐?她不知道。她是一个喜爱服饰、社交的女人,也喜欢虚荣与浮华,但她嫁了天才,就必得成为祭坛的牺牲。还有卡米耶。为什么要成为罗丹的唯一?罗丹有罗斯、有别的女人她就活不下去了。她是天才,却跟了一个天才,这是撞碎的命运。又加上,卡米耶非要时刻粘住一个男人的执拗,注定了她必然的疯癫。她有自己的事情要干,给男人以自由,不就是给自己以空间?在间离中,让自己喘口气、养憩休歇,多么好。她想不开。

海燕记叙的这些人,有悲情性,是悲情的女人。文字女人大都是可以自己选择命运的。像伍尔夫,她替自己明智选择婚姻与写作,也连同最终的了断。纵身一跃,真是冰清玉洁的爽利干净,连一点儿污垢也不留下,再一次延伸了她自我尊重的风格。卡米耶却不行。在疯人院。她把罗丹一辈子拴在创痛与难堪中,毁灭自己,也熬煎别人。看来,文字才能救人呢!尤其女人,爱上文字,是苦役的无边无际,却也每每可以靠在这上面,除了她自戕,否则,谁要毁她也很难。

我问海燕,这本书里记叙的这些人物和事件,是延伸性思考还是错位的弥补性思考?她说应该是前者。这些人和自己的生存处境可能大不相同,但某个生命穴点上的东西,一下子就通了。是的,谁教会我们这样思考?现实?情绪?知识?多是细敏的感觉,是想对单个人的命运问个究竟。命运,仿佛惯性地走着,可某个下午瞬间就改变了,猝不及防,仿佛一只手按住了一个人,天空中满是不祥的乌鸦的聒噪;或是一只手托起了一个人,苍穹便是祥云承载的上帝祝福。命运多么的不可捉摸,降临个人,与他者无关。却是只有躲开喧嚣,避居人后才有可能清醒判断。海燕说她从小到大总是对集体主义的东西不大有热情,看着别人兴高采烈地投入,她总会躲开。她说她只是对个体的、然后是类的东西感兴趣。其实,越是对个体命运了解,哪怕只是针对自己,才有可能对类的命运了解。类的,不是空洞和抽象,而是具体呈现在你我他的在世方式里。

海燕说:艾云,我与你其实不大相同。我说是的。直到现在,我进入写作的推力仍有关系的缠绊和经验性轰鸣。总有托撑不了的时候,总有撞击感,然后诉诸文字。我那么喜欢理论,是喜欢严肃的事物可以转喻我跃动的飞扬跋扈的灵魂。我总在反季节,在本该冷寂时没能冷寂。我和海燕一样可能会关注自我关注类的命运,但还要加上一条,我仍关注他者,这恐怕就是常说的担当了。但我竭力要做的是消极而不是积极担当,这样就使得我所想的东西,借助海燕的那句话——不至于消化不良。

我常常会在写作没有信心的情绪波动中拨通海燕的电话。电话那边细柔轻婉的声音让我感到踏实和稳定。我对她说我只有一大团的直觉,却又不大相信这直觉人文可有价值?海燕说这可能就是原创呢!朴质的记叙将是难得的思想资源。我对海燕敢讲心里话,我的心里话多与美德无关,她全能理解。我对道德立场坚定、凛然的人,有些怕。如果在一起说些公开的大话,浪费时间,没意思,也不必。我已过了对谁都必须逢迎的年龄。选择朋友,更多的是那可以讲些私密小话的人,不必担心什么地乱讲一通。海燕从表面看气质与我很是不同,但成为性灵之交,那一定是内在气质相通。有的女性作家,写作视角常以女性美德为观照,因此照见男人的鄙陋和小。女主人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让男人僵在那里,以终生的忏悔为自己的过失洗罪。我们也欣赏这清爽女儿状,但实情则是,日子除非不过,要过,得有妥协,而不是坚定性。我与海燕在中庸和妥协性上气质相通。只能说:否则,又能怎么样?

仿佛静水无痕,仿佛素花无香。却是无痕中波心荡漾,无香中奇异芬芳。只能说:感谢文字。

2007年11月初于广州

后记

在各式心境里,我时常想,我为什么要写作?

一个写作者,很可能一生都在不断地回答这个问题。

十年如一日,时光不是在过,而是在飞,在虚实光影间,岁月突然就把你我推到了各种临界点上。很多现实的焦虑,原来感觉不到的,现在夜以继日地侵袭你,甚至搅到你的梦里去,这对于一个希望额头上有幻想之光的人,从里到外是怎样的败坏?还有,原来你以为会永远伴随你的人与事,几乎是突然之间,你听到了如玻璃一样碎裂的声音,你与这个世界连接的链条一个一个地断了。我已经相信:衰败、丧失这些词,比光艳、永恒等,更能表达生命的过程和本质。还要多说吗?

是的,我不想让现实成为理所当然。这行字带出了我的泪流满面。

我知道,是文字带领了我,帮了我,在困顿、有限的生命中,获得自由感和飞翔感。

我在现实中无法对应的部分,无处安放的情绪,在这里找到了对应与安放之所。一次,在水中,我曾告诉朋友,我最喜欢自然界的水声,然后是风声,那么,这写作之境,是上帝给予我的另一种至境。我甚至感到了写作着的这个人,她的美好,因为,写作唤起了她的自然和天性的部分,唤起了她对幻想生涯的持续需求,唤起了她对美质的坚定的感应力。

在这里,我感到自己能贴己地活着。

而在体制化的生活里,在各式游戏规则和势力实利之间,在越来越会投机的知识者之间,我感到自己像一条被曝晒在陆地上的鱼,怎样也不能像别人那样如鱼得水。本能地抵触,本能地挣扎,最初是无意识的,后来我深深地意识到:那是我能够写作,能够写作下去的资本,那是一个写作者应具有的血液和品质。与世俗生活的疏离,保护了激情不被迅速磨灭,也为独立思考保持了立足点。

在写作越来越商业化、职业化的今天,我更希望写作是和应有的真实、内心的定力、生命的幻想等有关的一种人生方式。我只是想向生命的深处写,像被卷在台风眼中一样把自己卷到写作的风暴里去。我希望一个小时比一个小时表达得更准确,更接近最终的真实和秘密,但我更看重写作的心境,因为,一天天过去,这写作的心境完成的是人生的造型。如果写作不能让自己更美好些,那还写它干什么?

有时会侥幸地想:幸亏这个世界上还有文学,幸亏我还可以写作。

但并不是总有这么饱满,乃至幸福的心情。很多时候,我甚至感到写作也很虚无,你的写与不写,改变不了任何,这个世界一切如故。你的文字也许只对你的部分朋友、亲人才有意义,还有那些在某种人生况味里遇到你文字的人。但是,不写会更虚无。于是,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渐渐就有了仪式的性质,也许只是写几行字,也许只是看一页书,但整个人很快就能清下来;于是,阅读和写作的心境支撑着我穿越不易的生活。

真的是感谢文字,像感谢头顶的日月星辰一样,它们都以超现实的方式承载了我,给予了我人生的纵阔感。

曾有朋友问起:“为什么要写她们呢?”

也许源于我的疑惑,我想经由她们,来扯清心中的一些问题,使一些在现实中难以延伸的经验,获得想象性的延伸。也是想获得一些参照,于孤寂的写作之旅和普遍凋零的人生中。当然,这肯定不仅仅是为自己。

这些特立独行的女人,牵引着我去感触那依常规不可接近的人生之境。她们,或是一个时代最自由最高贵的头脑,开启了女性写作和情感生活的最大空间;或在人生的历程中,克服掉了人性的全部弱点,开启着艺术的秘密通道,分担着天才男人们超凡而罕见的命运,修复着精神事件中的不美好;或因爱的过度而在艺术史中悄然陨落……她们对精神生活都有强烈并贯穿一生的热爱,她们的人生超出世事的逻辑,她们激发了艺术史中爱的奇迹和创造的奇迹。  被资料、被时间、被死亡的气息包围了的她们,肯定不是我所要描述的,我要描述的是重要精神事件的因由、脉络,以及她们是如何面对的,某种深刻的自由感是如何开始,如何持续,以至于成就一种非凡绝伦的人生,这人生又怎样促成一个世纪销人心魂的杰作的,等等。我更关心“发生”这两个字后的一切,我想挣脱掉世人思维的惯性和艺术史里的势力,到历史和心理现场中去。

我并没有感到她们属于哪一个国度,哪一个时代,我感到所有的人性、写作问题都是相通的,我与她们的相通几乎是迎面就开始了。

萨特曾说,有的作品使写作之前的我和写作之后的我不一样了,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重要的。

这本书是否重要,不是我谈论的事。但经由她们,我的写作更深地扎根于我的人生中。

最后要感谢编辑杨莉小姐的有效督促和温暖支持,使这本书得以较快地出版。感谢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7年冬天于郑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如果爱如果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海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39193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8.5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27
15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