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萨达那--生命的证悟
内容
编辑推荐

或许不妨说明一下,泰戈尔编著的《萨达那》所录文章内容,并非哲理性的说教,也非学究式的考据。笔者成长于每日诵读礼拜《奥义书》经文之家,而且父亲就是笔者榜样:在漫漫人生中,父亲一直与神保持密切联系,但并没有忽略应尽的尘世义务,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人间万事万物的浓郁兴趣。因此,也许这些文章,让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我们神圣经文所揭示的——而且是我们如今日常生活所展现的印度古老精神。

内容推荐

泰戈尔编著的《萨达那》主要是泰戈尔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集,实质上是泰戈尔向西方人介绍印度古文明与文化的文集。在书中,泰戈尔用朴素而又优美的语言,向世人描绘印度文明的诞生,印度人眼中的自然哲学、生命哲学和生活哲学,并对人生必须要面对的几个基本问题——世界观、灵魂、善恶、自我、爱、美、行动、无限等进行了充满灵性的描述。《萨达那》聚集了他的灵魂体验和对生命的证悟,是一本影响了东西方世界的信仰之书。

目录

中译者序?

作者序?

第一章 爱的别名就是“理解一切”?

第二章 要到户外寻找自己?

第三章 不完美正是完美的体现?

第四章 唯有为爱做事才是自由的?

第五章 爱是最自由的?

第六章 万物由欢乐而创造?

第七章 直抵心灵的美之语言?

第八章 欢愉之中寻找无限?

附录 泰戈尔年表?

试读章节

古希腊文明孕育于城墙之内。其实,一切现代文明都起源于灰泥与砖所堆砌的摇篮之中。

那些城墙,在人类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给我们确立了一套“分而治之”的思维理论。这套理论,让我们养成了这么一种惯性:要确保征服成果,就得防范、分化征服对象。因此,我们将人分为不同的国家民族,将知识分门别类,将人与自然截然分开。结果是,我们作茧自缚,对外界任何事物都持强烈的怀疑态度,认识任何东西都要经历一番艰苦努力。

第一批雅利安人入侵时,印度是一片广袤的森林地带,他们迅即加以利用。森林为他们躲避酷热的炎炎骄阳和肆虐的热带风暴提供了庇护场所,为牛羊牲畜提供了牧场,为祭祀之火提供了燃料,为建造农舍提供了木材。不同的雅利安族群,在其族长的带领下,定居在不同的森林地带。这些地方,都能够提供充足的水和食物,所赐予的天然保护各具优势。

所以说,印度文明是发源于森林的。正是这一起源和环境,让印度文明拥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环绕其四周的,为其提供衣食住行的,在各方面与其保持最密切最频繁联系的,都是生机勃勃的茫茫大自然。

也许有人会认为,如此降低水准的生活方式,会愚钝人类心智,会削弱其发展动力。可是,我们发现,古印度的林中生活环境,除调整人之发展方向外,并未抑制其思想,并未削弱其活力。人的思想,在摆脱了企图在所获取之物周围竖起界墙以扩大控制范围的欲望后,通过不断接触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变得自由自在。人的追求,不再是获取,而是通过融入周围环境并与之共同发展,去感悟与提升自身意识。他意识到,真理是全方位的,没有绝对的孤立存在,而且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就是与一切客体互为交融。古代印度圣贤隐居山林的修行之举,就是为了在精神上实现天人合一的伟大和谐。

后来,那些原始森林让位于农田,四面八方都兴起富庶的城镇,几个强大王国得以建立并与世上所有大国都有所交往。不过,即使在其物产丰饶的鼎盛时期,印度人仍然以崇敬之心,回望远古时代艰辛自悟的早期理想和隐居山林的简朴生活风骨,并从其所蕴涵的智慧中,汲取最佳灵感。

然而,西方世界对其正在进行的征服自然行为,似乎是引以为荣的。那里的人们,好像是生活于充满敌意的世界之中。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都得从心有不甘的异己手中夺取过来。这种情感,就是在城墙内所养成的习惯,就是在城墙内所受思维训练的产物。究其原因,乃生活于城市的人们,必定是只把其眼界聚焦于自身的工作与生活,结果在人本身与其所依偎的大自然怀抱之间,人为地制造了隔阂。

印度的看法则不同,认为伟大的真理就是,人与世界是融为一体的。印度强调个体与宇宙的和谐相处,并认为倘若周围环境与我们人类毫不相关,我们就不可能与之发生任何联系。人之所以抱怨大自然,就是因为他不得不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取大部分生活必需品。当然,人类的努力并非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是每天都有收获的。这表明,人与大自然之间存在某种合理联系,否则,我们就始终无法将与我们没有任何真正联系的东西据为己有。

对于同一条道路,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视角予以看待:一种是将它视为把我们与我们的目标隔开之物。在这种视角下,征程之中的每一步,都被我们看作是直面障碍时以强力所取得的进步。另一种是将它视为引领我们奔向目的地的道路。在这种视角下,道路本身就是目标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已有成就的起点。历经这趟旅程,我们能够收获的只是它本身所赐予我们的东西。后一种视角,就是印度对大自然的看法。她认为,伟大的事实是:我们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之所以能够思考,是因为其思想与环境是和谐的;人之所以能够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只是因为人的力量与宇宙的力量是和谐的;从长远来看,人的意图绝对不能与自然界的意图相抵触。P3-5

序言

或许不妨说明一下,本书所录文章内容,并非哲理性的说教,也非学究式的考据。笔者成长于每日诵读礼拜《奥义书》经文之家,而且父亲就是笔者榜样:在漫漫人生中,父亲一直与神保持密切联系,但并没有忽略应尽的尘世义务,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人间万事万物的浓郁兴趣。因此,也许这些文章,让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我们神圣经文所揭示的——而且是我们如今日常生活所展现的印度古老精神。

评判人类一切伟大言论的依据,不是其言辞,而是其精神——是在历史长河中伴随生命的成长而呈现的精神。例如,无论当代基督教与早期基督教,存在多大差异,甚至在重要方面存在多大差异,我们了解基督教的真谛,都是通过观察它在当代鲜活生命中的表现而得到的。

印度的伟大宗教经文,对西方学者似乎只具有考古与怀旧价值,对我们却具有重要的人生意义。我们不得不认为,制作成木乃伊标本并贴上标签陈列于柜子中的人类思想和愿望,披上博学外衣后,虽然得以永存,但却失去其意义。

源于伟大心灵体验的鲜活文字的含义,永远不可能通过什么逻辑解释体系予以阐述清楚,只能通过个人生活体验而不断地进行解释,而且每当有新发现,都会增加其神秘性。在我看来,《奥义书》与佛教经文,始终是精神财富,始终具有无限生机。那些经文,就如对其他人一样,对我具有独特意义,已经融人我的生活与讲学中。虽然它们有待于人们去证悟,但我的一家之言,想必也有其价值。

或许还应说明一下:我把这些文章汇编成册,是为了便于出版,而其思想观点是从几篇孟加拉语讲稿中摘取的。那些讲稿,是我在孟加拉波浦尔的学校授课时经常用到的。我在各种场合所引用的上述讲稿的一些英译文,是由我朋友巴布·沙迪什·钱德拉·罗伊和巴布·阿吉特·古玛尔·查克拉瓦蒂翻译的。本文集第六章,由我侄子巴布·苏列德拉·纳什·泰戈尔译自我讲授“卡玛瑜伽”的讲稿。

借此机会,感谢哈佛大学詹姆斯·H,伍兹教授,是他的厚爱,激励我完成这本文集的编撰工作,鼓舞我在哈佛大学讲授其中的大部分章节;感谢欧那斯特·莱斯先生热情相助、提供诸多斧正意见并审校样书。

最后,说说“萨达那(Sadhana)”这个词的读音:重音应落在第一个“a”上,并发洪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萨达那--生命的证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译者 钟书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33783
开本 16开
页数 1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3.515.6-53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9: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