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爱垂天地--雅安汶川地震中的母亲们
内容
试读章节

“可乐男孩”:有妈就有家

王宇盈 张佩玲

我们想先讲讲大山深处一位本分农妇——蒲红,讲讲她在苦难中成长起来,支持残疾儿子创业的故事。

深山里,那毫不起眼的勤苦妈妈

北川县贯岭乡竹坝村五组。

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地址,不仅意味着从北川县城出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还意味着行车途中会有无数个令人有呕吐冲动的急转弯,无数个三十度以上的坡度。

当头晕目眩、不乏后怕的记者刚从积灰盈寸的越野车上下来,就被迎出来的杨彬妈妈拉进了屋。

深山里的羌寨——典型的中国传统干栏式房屋,下层饲养牲畜,上层住人。场院上晒着准备腌制成咸菜的韭菜根、准备喂牛的萝卜缨子,屋梁下挂满了金黄的苞谷。

狗好奇地打量着陌生来客,鸡在窝里下蛋,过完年还没来得及买猪苗,圈里只有两头小牛……

半敞开的廊下,角落里堆着男主人亲手编的竹篓竹筐,墙上挂着做木工活的刨子、推子。

清风徐来,屋里一尘不染。哪怕是牛圈,也毫无臭味。一切井井有条。

这是北川“可乐男孩”杨彬的家。他的妈妈叫蒲红。长发扎在脑后,身材瘦小,眉眼挺精致,语音很清亮。

杨彬之所以被叫作“可乐男孩”,是因为地震时他在职业中学的废墟中被掩埋了七十七个小时,从昏迷中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喝可乐。尽管当时高热不退、双腿感染严重,一个月动了八次手术,专家表示不乐观,医院不断下病危通知书,父亲每天要用双氧水给他清洗伤口几十次,洗过的水都是黑红黑红的……可是杨彬始终微笑着,甚至是幽默的。他的乐观坚强感动、鼓励了许多人。当年八月,他和父亲被专门请去北京观看奥运会。

他成了新北川的名人。

地震前,杨彬是个顽皮孩子,打架、逃课,可是聪明、讲义气、人缘好。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幸存下来,得归功于班主任经常罚他们这些“精力过剩”的学生做俯卧撑,每次五十个,从而练就了强健的体魄。

无论怎么调皮,在慈母面前,他还是服服帖帖。每次妈妈给杨彬打电话,总会有这样的开场白:“妈妈这么辛苦供你们出去念书,彬彬,你莫要再皮喽!”杨彬说,只要妈妈一说这话,他的心就软了,因为他深深知道妈妈的辛劳。

蒲红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喂鸡、喂猪、喂牛,爬上山坡在家里的十几亩地里干活,种玉米、花菇及其他蔬菜,收拾屋子,洗衣服,中午和晚上还要各喂一次鸡、猪、牛。山上种了木材和药材(杜仲、厚朴),当树苗还小时,为防牛羊去啃,还得有人时不时去巡视。妈妈一年到头胼手胝足,用杨彬爸爸的话来说,就是“他妈妈确实是个勤苦人”。

杨彬最心疼的就是六七月的大热天,烈日当头,妈妈每天还要在田里锄草,侍弄庄稼。

“5·12”地震前的那年春天,杨彬周末回家,帮妈妈采茶,再背去山下卖。临回学校前,妈妈给了他四百五十元“工钱”,杨彬高兴得在妈妈脸上打了大啵儿,开开心心离开了家。这是妈妈最后一次见到儿子站着和跑着的样子。

地震前一天恰巧是母亲节,杨彬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还是如上文一样说着开场白,杨彬也照样“嗯嗯”说好——两人都没有意识到,命运的转折即将到来。

印象中,她是家里最柔弱的人

在绵阳520医院里,杨彬从昏迷中醒来,借了难友的手机给家里拨电话,一个电话也没打通。好不容易在第二天拨通了在成都读大学的姐姐的电话,报告了自己的位置。姐姐通知了爸爸,妈妈则是这个家里最后一个知道这个不幸消息的人。2008年5月19日,等她红肿着眼睛赶下山时,杨彬已经被转去重庆治疗。

那一年,蒲红四十五岁。从来没走出过大山的她,丈夫是乡里的干部,所有的家务她一人拿下,异常的勤劳肯干。可是大家都认为她一辈子在大山里,被大山限制了,也被大山保护着,经不得风浪,是整个家里最经受不住打击的人。

果然,她痛哭流涕地去了重庆。再见到儿子时,他的腿已经没了。她没办法抑制住眼泪,三天不吃不喝,头发一根根变白了。忧急之下,她的听力也变得非常差。

她没有在人前哭的习惯,眼泪一上来就一个人悄悄地躲在外面哭,大家只看见她不停地往门外跑,一去好半天。

她对儿子说:“没关系,没有脚还有手,爸爸妈妈都还年轻,能帮你的,都会帮你。我可以回家种树、种花菇,日子终归会好起来的。”那三天,她不断地重复着这几句话。

杨彬的父亲和姐姐见状,连忙请杨彬的舅舅把她送回山里,因为当时谁也没有精力照顾蒲红了。

临别的时候,蒲红看了儿子一眼,没敢说话,生怕一开腔就会泪流满面。她以为儿子的命保住了,却不知之后儿子好几次在生死线上挣扎。

蒲红孤零零地回到山里的家中,整日抹泪。“那时候,我一直在怄气,气自己不争气,下了山却什么都没做成。我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光了。”

虽然仍是吃不进、喝不下,但瘦弱的蒲红已经忙开了。她又买了两头猪苗、几十只鸡仔……她强迫自己每顿吃一碗米饭,她要为儿子活下来,为儿子多攒些钱。

“我妈妈一直是个非常朴实的人。我爸爸擅长摆条(讲道理),平时随便就能把我和我弟弟摆哭了。妈妈不擅长说话,她一直说自己是不争气的母亲。其实我们从来没这么想。”杨彬的姐姐蒲雨说。

出了院,杨彬第一次回家,先乘汽车到山脚下,然后骑马上山。蒲红早早地在山下候着。一见到儿子,她连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鞍前马后地伺候着。她一会儿怕儿子冷,一会儿又怕没了双腿的儿子从马上掉下来。下马的时候,蒲红一把背起儿子就跨过门槛进屋。杨彬在家的那几天,上厕所都是妈妈背着去。

杨彬发现,打那时候开始,妈妈重新把他当成了小娃娃。每天早晨,妈妈端着粥碗进屋,一边说:“彬彬,你以后可要自立自强哦。”一边不由自主地拿起调羹喂儿子喝粥。杨彬觉得好笑:“妈妈,我又不是没了手。”

震前,杨彬是妈妈的开心果,老爱逗妈妈乐,现在还是。

“彬彬一直是笑呵呵的,好像一点儿也不担心自己的将来。这鼓励了我。所有人都对我说,彬彬妈妈,你莫要怄气喽,天灾是没法子的哦。那时候,我已经不怎么哭了,但头疼,记忆力下降,耳朵不好,见人不爱说话。”蒲红说,“除了卖命找钱,我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彬彬,却不知道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三年后,杨彬大专毕业,开始创业。

P90-97

后记

陈锐军

2013年3月16日,采访完“可乐男孩”杨彬在北川县贯岭乡老家的父母后,天已擦黑了。回北川新县城的路必须经过老县城,而老县城,那座被五年前“5·12”大地震完全毁灭了的城市,仍被作为大地震遗址由武警封闭着。

我们的采访车驶入了老县城的街道,我叮嘱司机开慢点,不要鸣喇叭。

这是怎样的一座城市?白天,因为有不少参观者的缘故,虽然也是满目疮痍,但残垣断壁间还能游动着一些花花绿绿的身影,还能有几丝生命的亮色;现在天已经完全黑了,整个城市没有一处灯火,车灯照处,全是狰狞的断墙和黑洞洞的窗口。这些不祥的影子随着车灯的移动不停地拉长、缩短。间或,会见到一个面目不清的女人诡异地独自走在废墟边上。

五年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里曾是一片生死相搏的惨烈现场。据说老县城当时常住人口两万多,而震后生还仅几千人。多少鲜花在这里枯萎?多少生命之光在这里暗淡?

采访车穿城而过,我们在心里默默祈祷:愿逝者安息,生者平安。

这是一次让人永生难忘的采访。

今年的“5·12”,是汶川大地震五周年,恰巧,也是母亲节。

母亲,在那场大灾难里,曾经谱写过这世间最伟大的生命传奇。五年了,你们还好吗?

2009年,以创建和谐家庭为己任的家庭期刊集团,曾在北京举办了“四川震区重组家庭集体婚礼”,将最诚挚的祝福送给参加婚礼的十五对重组家庭。转眼四载,他们重拾幸福了吗?重组家庭的妈妈好当吗?

怀着对震区母亲的无限牵挂,3月中旬,我们派出采访团队,深入“5·12”地震灾区,实地探访。踏上行程,我们仍心怀忐忑,害怕触碰到五年前那场悲恸的记忆,冒犯了刚刚从悲痛中平复过来的母亲。但一路走来,我们满怀感动,甚至心生敬畏。这些看似平凡的母亲,心碎,却也坚强。她们在苦涩里找到了生活的希望,用母性的力量战胜灾难,用无畏的母爱重建新生,她们是废墟里长出来的康乃馨。

本以为,经历了那次惨绝人寰的大悲剧后,灾难从此可以远离天府之国。不料,就在我们这一期母亲节特别策划《“5·12”废墟之上:12位母亲的5年》在家庭杂志2013年第十期上市之际,4月20日,四川雅安又发生七级大地震,伤亡上万人。这一次,我们像五年前向汶川派出前方记者一样,第一时间派出了曾经上过越南战场的崔晓和特约摄影记者张彤。他们冒着余震和塌方的危险,搭乘摩托车穿行在芦山、天全、宝兴灾区,采访了大量灾区母亲和地震宝宝的故事。后方,除了安排在最新一期的杂志做专题报道外,我们也在和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单位紧张筹划着要搞一个母亲节影展,准备把雅安地震中受苦受难的母亲和“5·12”地震后已重获新生的母亲一同展示出来,让人们看到母爱的延续、母爱的伟大。

这时,一直在微信上密切关注着我们灾情报道的花城出版社社长詹秀敏打来电话,建议我们把这些报道集结成书,这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一场媒体与出版社的跨界合作就此展开。短短十多天的时间,大家以一种超常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本书的编辑中,目的只有一个:尽快奉献出一本经得起看的、洋溢着大爱情怀的图书。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穿越雅安,直击真情大爱”,主要是采访雅安地震中母亲和孩子们的遭遇;下篇“废墟上的康乃馨:站起来的母亲们”,则侧重展示“5·12”地震后灾区母亲自立自强的心路历程。书中穿插了大量第一手拍摄的图片。

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在雅安地震灾区采访中,给我们强力支持的成都凯旋俱乐部领队张帆以及队员蓝锦、童小兵、赵文捷诸位,没有他们专业的越野摩托车,我们的战地记者无法在严密的封锁中穿行在灾区现场。感谢四川省北川县妇联主席贾娅、北川县妇联副主席王丕芳、汶川县妇联主席朱玉莲、北川县擂鼓镇小学副校长李强、擂鼓镇幼儿园园长霍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援助北川工作站副站长付春胜、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裴谕新以及“5·12”震中映秀镇幸存者常晓青等多位热心人士给我们提供采访帮助。此外,花城出版社的林贤治老师给本书起了一个深具震撼力的书名,编辑王凯、刘玮婷、邹蔚昀、美编李玉玺等也为本书顺利出版付出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致谢。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母亲们!

2013年5月4日

目录

上篇 穿越雅安,直击真情大爱

1.向震中挺进,探访地震母亲和孩子 崔晓 4

2.躲过汶川躲不过雅安,五岁幺女爸妈舍不得你 崔晓 6

3.如果不是儿子,我早就活不了了——岳龙芝的故事 刘云 32

4.我的孩子有十个“妈妈”——刘春艳的故事 刘云 37

5.妈妈抱团,没有过不去的坎 崔晓 42

6.地震宝宝和他们的父母 崔晓 49

7.地震中的母亲和孩子 崔晓 60

8.采访手记 崔晓 75

下篇 废墟上的康乃馨:站起来的母亲们

1.为爱重生,十二位母亲的苦乐五载 王宇盈 张佩玲 86

2.“可乐男孩”:有妈就有家 王宇盈 张佩玲 90

3.哪怕再做十次试管婴儿,我也要继续尝试——莫小朵的故事 王宇盈 103

4.“抢”个孩子回家养——王冠兰的故事 王宇盈 张佩玲 107

5.补缺与“原装”很重要——冯德碧和刘乃香的故事 王宇盈 张佩玲 113

6.宽厚母亲:不让金钱成为重组幸福的拦路虎 王宇盈 张佩玲 119

7.心理咨询师贾佑春:不是妈妈的“妈妈” 王宇盈 123

8.另一种坚强 王宇盈 张佩玲 140

9.采访手记:穿越五周年——行过“5·12” 王宇盈 144

编后记 陈锐军 147

内容推荐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刚刚过去了五周年,今年4月雅安地震又牵动了全中国无数人的心。在今年“5·12”母亲节暨汶川地震五周年纪念即将到来之际,花城出版社与家庭期刊集团合作出版了《大爱垂天地--雅安汶川地震中的母亲们》一书。《大爱垂天地--雅安汶川地震中的母亲们》由家庭杂志采编组采写,他们的采访团队深入雅安、汶川地震灾区,从母爱的角度入手,实地探访,倾听母亲们讲述地震来袭时的恐惧和悲伤,以及灾后重建的艰辛与坚强。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穿越雅安,直击真情大爱”,主要采访雅安地震中母亲和孩子们的遭遇;下篇“废墟上的康乃馨:站起来的母亲们”,则侧重展示汶川地震后灾区母亲自立自强的心路历程。全书同时大量穿插第一手拍摄的现场照片。本书由陈锐军所著。

编辑推荐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夺走了许多无辜的生命,直到五年后的今天,残留在人们身上的、心灵上的余痛仍未平复。今年的4月20日,雅安发生了7.0级大地震,再次揭开了我们曾经的伤疤,也增加了新的伤痛。然而,大灾彰显大爱。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平凡的母亲们,在灾难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孩子们筑起生命的城墙;在灾难后,用自己的乐观和坚强,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陈锐军所著的《大爱垂天地--雅安汶川地震中的母亲们》以图书的形式,记录下震区母亲们的亲身经历,正面彰显母爱的伟大,及母亲与命运不屈的抗争,同时也为读者提供在灾后重建家庭、教育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的反思,以期以一共更恒久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们得以看到母爱的伟大与坚韧。

这是一部震区母亲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一部触动灵魂节点的大爱之书。在书中,一个个平凡却又伟大的地震母亲,用她们的身躯,为孩子挡住了风雨;用她们的坚强,为家园重建新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爱垂天地--雅安汶川地震中的母亲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锐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7714
开本 16开
页数 1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