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刘又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又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著者李茂康。

刘又辛先生是一名高校教师,一生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从这点上说他是一个平常之人;但刘先生又是德隆望尊、学养完粹、著述宏富、承前启后的一代语言学大师。正因为如此,先生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形象却深深印在我们心里,这形象是那样崇高,那样鲜明,那样催人奋进!文集的篇幅、内容有限,但先生留给我们的财富却是无限的,永存的!

内容推荐

《刘又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著者李茂康。

《刘又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追思与怀念,是刘先生之子以及弟子、再传弟子、生前好友、学界同仁等对先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侧面、教学科研生涯等的缅怀与追忆。第二部分——学养评介,是对先生人品修养、人生道路、学术思想、学术成就等的介绍、评述。第三部分——学术专论,是刘先生的后辈学者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专题论文,内容涉及文字、音韵、训诂、语法、语言学等多个方面。各部分文章的先后次第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

目录

学养评介

深切的怀念——刘又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刘又辛先生的求学与治学

刘又辛先生的右文说研究

刘又辛先生对假借字研究的理论贡献

刘又辛先生对汉语词族研究的理论贡献

学术专论

古代汉语课究竟讲什么——《新编古代汉语·前言》

先秦名词“自”的语法化过程

国学传承中的训诂问题举例

古汉语名词词义引申的义素运动模式研究

《诗经·国风》用韵基本特色

“枭首”和“枭夷”类词的内部形式与词义

《诗经》解“为”

英汉熟语比较:关于真假诚伪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之正俗字观

反义形容词“厚”与“薄”对比研究

石刻文献中的同形字

“消亡词语”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意义

了解一个多音多义字古代音义配合的最佳途径——以《经典释文》给“华”字的注音为例

因声求义论——以郭沫若的训诂学实践为中心

可洪音义所引“孙愐韵”“唐韵”之考察——为纪念刘又辛教授百年诞辰而作

论“转注”在汉字发展中的作用

语言:人类的精神家园、幸福保障——对语言性质作用的再认识

水小日浅和滑非水骨——记向刘又辛先生的一次请益

重庆老城区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

《说文解字》从“一”析

六书新体式的由来与确立

试读章节

然而,先生与很多不幸者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面对种种非人的折磨,他既不“顽抗到底”,也不“卑躬屈膝”,更没有“绝望”。现在回想起来,先生当时的态度,表面上看来只有“忍受”,而骨子里却好像是一个成年人在看着小孩子们胡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西师(西南师范学院,后改名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的人陆续从梁平、忠县迁回北碚。先生也有了一间居室(在一幢灰楼的二层)。那时虽然还是天天集中“学习”,搞“斗、批、改”,但已不像运动初期那样“疾风暴雨”了。现在西南大学的年轻朋友也许不知道,语言学家刘先生,还有着十分高明的医术,而且是祖传的。在那段混乱的岁月里,先生不可能研究语言学了,于是为大家义务看病成了先生重要的生活内容。学校里上自已下台的、刚上台的领导,包括工宣队、军宣队的成员,下至普通教职员工及其家属,甚至在校学生,很多人都来求先生看病。而先生则采取了“来者不拒”的态度,不卑不亢地认真为你诊断、开方。你要和“牛鬼蛇神”划清界限吗?可以!但“牛鬼蛇神”开的药方,却为你治好了病。于是,先生获得了一种很微妙的“处境”。说起先生看病的事,真有无尽的感念。那时,我们的两个孩子都很小,一生病就去找“刘爷爷”,最多两付小药就解决问题。那些年,真不知麻烦了先生多少次。还记得有一次与先生闲谈时,我谈到我远在北京的母亲的慢性病,先生则详细询问,过了两天,亲自给我送来了处方,嘱咐我让母亲试服……这些往事,真是说不完啊!那时我经常到先生家里去,当时先生还抽烟,有烟助兴,无话不谈。先生的居室虽小,但室内永远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我们都说这是师母的功劳,但先生却要“争功”,说这是因为他有“原则”:一切无用之物、一切可留可不留之物随时扔掉。这原则自然很正确,但先生一家的家务事全靠师母操劳,这是毫无疑问的。师母是最模范的妻子和母亲,她老人家对先生的照顾,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微不至”。几十年风风雨雨,师母为先生营造了最安全的避风港。先生在外面无论承受了怎样的折磨,只要回到家中,就会获得温暖、安慰和照料,哪怕是最艰苦的“劳改”时期,先生从家里出来时,还是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先生能一次次渡过难关,能在学术上取得如此成就,能健康长寿……其中都包含着师母数十年的心血、辛劳和具有生命意义的付出。先生对师母,也同样是一片真情。抗日战争爆发后,先生来到西南联大,辗转数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来到西师,与师母离别多年。这期间,有多少人都另有了所谓的“抗战夫人”“胜利夫人”。但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刚刚在西师安顿下来,就从山东老家把师母接来。先生一向风度翩翩、做派儒雅,而师母是一位来自山东农村的淳朴女性,两个人的外在差异是不言而喻的,而先生毫无世俗偏见,时时陪同师母出现在各种场合,这在当时已成为西师的一段佳话,赢得广泛的赞誉。师母逝世后,先生有《忆亡妻》一文收入《治学纪事》书中。我每次诵读此文,都会为师母的品格和先生对师母的真情而落泪。先生在该书的《编后语》中说:“最后一篇是纪念亡妻的,她并不懂得我搞的这一套,但她是我最忠实的人生伴侣。如果没有她,我肯定不会活到今天,更不会写出这些并无多大价值的文章……”我们敬爱先生,也敬爱师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先生还不可能有机会真正做学问。但我觉察到他已经开始在思考、筹划、安排今后的研究。因此,当改革开放新时期到来时,先生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胸有成竹地开始了!先生说:“在那二十多年的精神禁锢中,我始终没有忘记我的专业,也没有对国家的前途失去信心,我在沉默中思考,我在困惑中等待……等到了1979年,我终于跟大批知识分子一起挣脱了精神枷锁,恢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精神上得到了新生,于是全力投入到我心爱的工作中去。”(《治学纪事·我这二十年》)先生从七十年代后期一直到离开我们,在这最后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虽已进人老年,但却以一种惊人的意志在弥补、挽回自1957年以来的损失,他没有一天停止过研究和思考,而且笔耕不辍。因此,在晚年,他的学术生涯达到了最后的辉煌。

对于先生研究的语言学,我完全是门外汉,因而我最终未能成为先生登堂人室的弟子。但是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术研究的态度所给予我的教育和影响,则使我终身受益,特别是对我的鼓励、信任、关怀,更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西师学报复刊,我在复刊后的第一、二期连续发表了两篇关于《红楼梦》的很不成熟的论文。有一天,在校园里(文化村老一舍前边)先生看见我,大步走过来,用力握着我的两只手,连续地说:“太好了!太好了!”当时我还没回过神来,还没有联想起拙文的事,先生又说:“我都看了,都看了,太好了!”这时,我才忽然明白了先生所指。先生接着说:“这就对了,抓着一个大题目,目标明确,坚持下去,搞他几年、十几年,太好了!”先生欣慰的神情,使我激动不已……我当时说了什么,已经忘却了,而先生的热情鼓励和真诚的喜悦,则久久不能忘怀,直至今天。我知道,先生的称赞和肯定,绝不在于那两篇文章达到了什么高水平,而是看到我还能够就一个问题做一点研究,说出一点看法,他以为这路子是对的。仅仅是那么一点成绩,居然让先生那样喜悦,足见先生对我、对所有晚辈的殷切期望。毛秀月是幸运的,她担任的教学任务和从事的研究工作,恰恰是语言学,多年来,她讲授《语言学概论》,发表有关语言学的论文,都得到了先生的指导、帮助和鼓励。她非常敬佩先生,她常说,像先生那样既有深厚的传统小学造诣,又精通中西方语言理论的学者,实在是太难得了。

当先生知道我的研读方向确定为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是古代小说戏曲时,曾与我多次交谈过有关这一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如何进行研究的建议。特别使我不能忘怀的,是先生介绍我拜识他的老同学——著名学者吴晓铃先生。此中寓意,我深深领悟。吴先生是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的得意弟子,是著名的语言文化学者,更是海内外公认的古代小说戏曲研究的大家。先生向吴先生推荐了我的幼稚的“成果”,请吴先生指正。那几年,我每次到北京开会或探亲,都要到宣武门外校场头条去拜望吴先生,吴先生总是热情地与我交谈,还开玩笑地问我:“他(指刘先生)说话还是那山东腔吧?”他们之间的老同学的深情厚意溢于言表。我回到北京以后,我校张寿康教授(吴先生的老朋友)病逝时,吴先生不能亲来吊唁,特嘱我转送他作的挽联。惭愧的是,回京后公私冗杂,不思进取,竞未能向吴先生多多求教,有负两位先生对我的期望。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先生完全恢复了他应有的“身份”,成为我们西师中文系德高望重的师长。先生是根底深厚的学者,但绝不是“书呆子”;他宽容大度,兼容并蓄,但绝不是“好好先生”“糯米老头(四川方言)”。每当看到一些不公平、不真实的现象时,先生常常怒不可遏。他老先生发起脾气来,是很厉害的,“骂”起人来,也是毫不留情的。但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洞悉人生世相,善恶是非泾渭分明。1984年,彭维金教授始任中文系主任,我作为他的副手,亦参与系里的工作。校领导宣布这一决定之后,彭老师和我曾去看望刘先生。先生“满面春风”地握着我们的手说:“我知道了,我支持你们,别人我不知道,我是很舒畅。”在以后的工作中,先生实实在在地给了我们很多帮助。记得在一次全系的新年茶话会上,先生作了很动情的发言,其中特别讲到,“老彭同志、启明同志(那时候还不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称“先生”“主任”之类,都还称呼“同志”)他们都是想做学问、能做学问的人,现在他们拿出时间和精力来办系里的事,对他们自己来说,这是贡献,是牺牲……”听到先生这些话,“老彭同志”和我,为先生的“理解”感动不已。但先生对我的最大希望,还是做学问,这一点,我是心领神会的。

2002年,先生八十九岁,西南师大及先生的朋友、学生为庆祝先生九十寿辰举办学术研讨会。遗憾的是我与秀月都因故未能赴会(秀月因母亲病重,赶回上海)。会后,我们收到了先生的自选集《治学纪事》(巴蜀书社,2002年3月),并附手示云:

启明秀月老友:

电报收到了(因不能赴会,我们电告大会和刘先生本人——启明),张博说,秀月的老母病重,赶往上海探亲,不知病情好转否?甚念。学术讨论会已开过,详情由张博转告。寄去会前赶出的一本小册子,可当软性读物哂阅。P4-P6

序言

2013年4月3日,刘又辛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为语言文字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寄托我们对他老人家的深切怀念,我们编辑了这部纪念文集。

刘先生抗战期间毕业于西南联大,此后一直在高校(主要在西南师范大学,现更名西南大学)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与科研。由于历史的原因,先生曾失去了一些大好时光,但作为我国优秀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老人家时刻牢记自己对国家、民族所负的责任。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先生始终为自己心爱的事业勤勤恳恳,不倦劳作,精心培养、指导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和青年教师,为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宝贵贡献;与此同时,先生以惊人的毅力、独具的睿智,在科研园地辛勤耕耘,苦苦探索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个学术专题,年过九旬仍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极具开创性的、影响深远的著述,为我国语言文字学的继承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先生这种无限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精神,为追求学术真谛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对其谆谆教导的学生及其后辈学者,永远是效仿的榜样和无声的鞭策。

2010年元月下旬,在沉痛送别先生之后,我们师兄弟几人——先生指导的研究生,商定编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并讨论了相关事宜。文集编委会,也由我们几人组成。2011年暑假开始向相关人员约稿,至2012年5月,共收到文章49篇。这其中包括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李建国先生、年逾八旬的翟时雨先生、陈克炯先生、方夏先生、胡先泽先生以及年过古稀的黎新第先生的大作。有的同志曾与刘先生交往密切,但因无法取得联系,未能与之约稿,深感遗憾。

本文集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追思与怀念,是刘先生之子以及弟子、再传弟子、生前好友、学界同仁等对先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侧面、教学科研生涯等的缅怀与追忆。第二部分——学养评介,是对先生人品修养、人生道路、学术思想、学术成就等的介绍、评述。第三部分——学术专论,是刘先生的后辈学者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专题论文,内容涉及文字、音韵、训诂、语法、语言学等多个方面。各部分文章的先后次第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

收到的文章,全部编入文集。对其内容,原则上不作改动。需作修改者,一般征得作者同意。对引文之误以及文字、标点的校正,由我们直接处理,未与作者联系;有的文章,因编辑之需,将原文重新打印,内容也作适当调整;个别论文,为与内容相合,题目作了更改;文中所用之字,除解释形义之需外,一律用现行规范汉字,不用繁体;有的文章所附图片,因内容文内已有说明,故予以删除;凡收入文集之作,按统一格式删去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等,仅在文末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和职称(或职业、身份等);注释与参考文献一概移至文末。这些祈望作者理解与见谅。

征稿阶段,所有文稿均发至朱承平同志设置的专门邮箱,由他按商定的统一格式、字体进行调整,并据其内容分类,按作者姓氏排序。送交出版社前,由方有国同志和我分别通阅全稿,并作内容和文字的校订。

刘又辛先生是一名高校教师,一生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从这点上说他是一个平常之人;但刘先生又是德隆望尊、学养完粹、著述宏富、承前启后的一代语言学大师。正因为如此,先生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形象却深深印在我们心里,这形象是那样崇高,那样鲜明,那样催人奋进!文集的篇幅、内容有限,但先生留给我们的财富却是无限的,永存的!

谢谢于百忙中不吝赐稿的本文集的作者!谢谢为文集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的同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刘又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茂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161738
开本 16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5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51
169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