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最美面具脸谱/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
试读章节

一、面具脸谱历史沿革

(一)面具

我国的面具起源于原始社会,最早运用于狩猎、巫术、丧葬、灵魂崇拜等活动和仪式。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的高度发达和重祭祀、信鬼神的社会思潮使得面具从幼稚向成熟过渡,此时的面具多为青铜制造,尤以宗教祭祀和各种乐舞使用最为普遍,风格威严庄重,但形制比较单调雷同。这一时期,傩祭作为一种岁时巫术仪式逐渐固定并盛行起来,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盛大的驱傩活动,其目的在于驱鬼逐疫,祈福禳灾。主持傩祭的人物叫做方相氏,他在驱逐疫鬼时要佩戴金属面具,十分神秘可畏。汉唐时期,面具多用于傩祭和百戏,宗教色彩有所减弱,向着娱人化和戏乐化方向发展,木、竹、布等取代青铜、玉石成为制作面具的主要材质,其风格变得浪漫诡异,充满生机,面具的实用功能开始减弱,审美功能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宋元时期世俗文化繁荣发展,傩祭与当时流行的说唱文学、杂剧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驱傩表演已具有了一定情节,舞蹈向戏剧转变,形成了傩戏。傩戏演出所用面具众多,因此出现了专门以制作面具为业的手艺人,公开销售各种面具。明代初期,原本在中原一带盛行的傩戏,受战争频繁、民族迁徙、各族交往等多种因素影响,逐渐向边陲少数民族地区扩散。明清以降,中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傩文化日趋衰落,而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区的傩戏却蓬勃发展起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面具风格并延续至今,此时的面具基本为木质,外表精致美观。另外,以西藏、青海为中心的藏戏面具以及各地流行的镇宅辟邪的“吞口”等悬挂面具都有所发展。近代以来,受现代文明的冲击,“面具跳神”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逐渐式微,然而近些年,随着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的开展,不少地区的面具文化又重新焕发光彩,进入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娱生活。

(二)脸谱

脸谱和面具一样,都是用以改变人的形貌的文化符号。所不同的是,脸谱不借助其他材质,而是直接在颜面上勾勒描彩,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化装艺术。脸谱艺术是在唐五代时期乐舞、戏剧盛行的粉墨涂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种化装侧重于角色的塑造,具备了脸谱的一定功能。宋金元三代,随着杂剧的兴起和繁荣,出现了角色行当的划分,形成了洁面与花面两种基本的涂面化装类型。洁面只是略施彩墨以美化人物,用于末、生、旦角色;花面则用于净、丑行当,用夸张的色彩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宋代,各地节俗盛行社火(各种杂技、杂耍的总称),涂面化装被广泛用于这种表演活动,从而形成了另一种脸谱类型——社火脸谱。明清时期,戏剧创作的空前繁荣和角色划分的更加完备,使得脸谱发展趋向成熟,净、丑两角分工日益细密,促使脸谱创作更加千姿百态。清中期以后,形成了以京剧为代表的诸多地方剧种及脸谱谱式,这些脸谱与前代一脉相传又不断创新,向着多样化、精致化、定型化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舞台化装艺术。在多种谱式中,尤以京剧脸谱最为丰富,风格最为典型,而其他地方剧种脸谱则是别具一格,较多地保留了浓厚的民间特色。

二、面具脸谱的种类与分布

我国面具的种类极其丰富,主要有傩面具、藏面具两大面具系统。傩面具广泛用于傩仪、傩舞和傩戏,主要分布于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广西,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南、安徽、江西、湖北等省;藏面具是藏传佛教和苯教孕育的面具,主要品类是“羌姆”面具和藏戏面具,西藏、青海等藏民聚居区域是其主要流布地区。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流传着成百上千种乐舞、民俗面具,包括汉族地区民间花会中的大头舞面具以及各地普遍流传的镇宅吞口等,这些面具角色不一,形态各异,功能也不尽相同,极大丰富了我国的面具文化。在诸多面具产地中,贵州省由于其处地偏远、交通闭塞、社会环境相对封闭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成为我国面具保存最多,流传最广,种类也最丰富的地区,时至今日仍保留了原生态的傩戏活动和丰富的面具品类,堪称我国面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贵州的面具包括三种类型:傩堂戏面具、彝族“撮泰吉”面具和地戏脸子,三种面具都脱胎于古老的傩祭,但形成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之中,因此虽属同源却风格各异。

我国的脸谱主要分为戏曲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清代末年,京城有位后来被称作“花脸桂子”的京剧票友,将净角脸谱勾画在脸型泥坯上,创造出了泥塑脸谱,使得原本呈现于舞台上的脸谱艺术成为一种可供人长期观赏的艺术品。近代很多戏曲研究与爱好者就是通过在这种纸质或泥质的脸型坯子上勾描绘填,创作出一大批精美的工艺脸谱,使我们对丰富多彩的脸谱文化有所认识。我国的戏曲脸谱中当属流布于京津地区的京剧脸谱和集中在陕西关中平原一带的秦腔脸谱最具代表性,谱式也最丰富;社火脸谱过去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流传,现在则仅在西北少数城乡有所遗存,其中以陕西宝鸡、陇县一带的社火脸谱最为丰富。北京的双起翔是当代脸谱制作艺人中的代表人物,天津著名的戏剧研究学者黄殿祺父子也曾制绘了大量传统戏曲脸谱;而秦腔、社火脸谱则以陕西的罗保平、李继友绘制技艺最为高超。20世纪80年代初,李继友又在多年研究社火脸谱的基础上,巧妙地将社火脸谱移植到民间流传的辟邪马杓上,形成一种新的民间艺术形式——社火马杓脸谱,使其成为纯装饰性的民间艺术品。

P6-9

目录

序 王文章

前言 王海霞

一、面具脸谱历史沿革

 (一)面具原始社会——商周——汉唐——宋元——明清——近代

 (二)脸谱唐五代——宋金元——明清

二、面具脸谱的种类与分布

三、面具脸谱的制作工具与工艺流程

 (一)面具制作

 (二)脸谱制作

四、面具脸谱的保护与传承

五、面具作品赏析

六、脸谱作品赏析

序言

王海霞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最美”系列(第一辑)是为配合国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编创的介绍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读本,包括剪纸、年画、皮影、木偶、唐卡、风筝、泥塑、织染绣、玩具、面具脸谱。虽然这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但因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是其形式美感十分显著,故选择这些项目作为“中国最美”系列的开篇,让社会各界和国际友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美,也是我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所做的一份努力。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经济上获得了极大发展,但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化、全球化、商业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手工艺术和技艺陷入濒危。在青少年中,传统节日被逐步淡忘,相反,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十分受捧。传统技艺在年轻人中很难找到愿意学习的传承人,青少年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隔膜变得越来越深。20。3年,我国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也开始了解和喜爱上了充满魅力、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保护工作也在全面推开的同时,进入了一个向纵深发展和个案调查的阶段。如何让我们的青少年了解我们的非物质文化,让世界各国看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之美?我想,我们首先要把那些美轮美奂的民间艺术进行一番梳理,进行系统的整合,然后编辑一套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美和中国非物质文化工艺特色的丛书,让人们看到它,了解它,爱上它。我们深信,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夸张写意的表现,随心所欲的创作力以及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加上它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巧夺天工的奇思妙想,都会让我们沉浸在它所传达出的大爱和大美之中。这套丛书,就是我们奉献给广大中外读者的一份礼物。

这套丛书,我们会持续做下去,我们将力争把各地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传统民间艺术,按照既有视觉之美又有内涵之美的原则挑选出来,呈现给大家,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充分了解我们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中国最美”。我们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身为读者的您来告诉大家还有更多的“中国最美”。

内容推荐

《中国最美面具脸谱》是“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一,由刘莹编著。

《中国最美面具脸谱》讲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具脸谱的有关内容。

面具脸谱与原始巫术、乐舞等一脉相承,同时与民间戏曲、歌舞、信仰观念等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渗透并交织在一起的。它不仅作为一种道具和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成为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的载体,同时它本身就是民间文化观念和民间审美观念的内容。

编辑推荐

刘莹编著的《中国最美面具脸谱》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门类中,选择具有视觉美感的传统美术和手工艺作品——面具脸谱,对构成其形态的传统制作技艺进行描述和分析,让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认识其珍贵而又独特的价值。这项美好的传统艺术蕴含了人们的创造智慧,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最美面具脸谱/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459530
开本 16开
页数 1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8.3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8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