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游走--从少年到青年
内容
编辑推荐

《游走——从少年到青年》一书,作者张炜以自传形式,记录了自己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文学成长历程。作者以平实而内蕴深厚的语言,展现了怀有梦想的文学家不懈追寻,充满奇遇的文学成长历程。怀有文学梦的青年掮着背囊,在山区和平原间游走,居无定所。在困顿无助的时候,却结识了一帮大地上的文学青年。他们一起寻师访友;一起遭遇奇境和患难,却终未放弃追寻。这身处林莽,却不畏艰辛的求索精神,无疑是现代年轻人的灯塔。它引领迷茫混沌中的年轻人走出困境,象作者一样,去勇于实践自己的梦想旅程。

内容推荐

《游走——从少年到青年》一书,作者张炜以自传形式,记录了自己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文学成长历程。全书以平实而内蕴深厚的语言,展现了怀有梦想的文学家不懈追寻,充满奇遇的文学成长历程。

当然这也不仅仅是怀念,还有总结。这是关于人生的阶段性小结。这种小结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向前,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己真的不再年轻了——这个事实好像第一次搁在了面前似的,让人心头一沉。

抚摸这些文字和照片,就像抚摸自己的青春……

《游走——从少年到青年》作者张炜,被视为中国创作力最强、作品最丰、获得荣誉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中年作家之一,三十岁之前即获得了除茅盾奖之外的国内所有重要奖项,成为声誉卓著的青年作家;尔后又在2010年内获得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首奖等十余次,成为中国目前创作最丰富、最为引人注目的中年作家。

目录

第一章 少年纪事

第二章 求学今昔谈

第三章 山地和平原

第四章 一些历险和奇遇

第五章 书里书外

附录

一、童年三忆

二、绿色遥思

三、我跋涉的莽野——我的文学与故地的关系

四、从芦青河走向高原——陈占敏

五、张炜文学创作活动年表

试读章节

由于我们一家独居丛林的缘故,我的童年比较起来是极其孤单的或者也可以说是最不寂寞的。因为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一些动物,在无边的林子里玩耍。而那时的人群在我眼里常常是可怕的,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有多么不善甚至恶毒,我是充分领教过的。

除了在野外看到一些动物,比如各种鸟雀和四蹄小兽之类,再就是养一只狗和猫了。林野中的动物虽然种类繁多,却不能够随意亲近。它们无论如何还是不能相信有人会对其友善,总是充满了警醒和提防。这在动物来说当然是完全没有错的,只是让我感受了极大的委屈。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多么需要它们的友谊,并且永远不会背弃和伤害它们。可惜这种想法无法表达,我们之间没有通用的语言。但好在我的这种遗憾在很大程度上由猫和狗给弥补了。它们可以与我依偎,相互之间久久注视。它们甚至能够确凿无疑地听懂我的一些话。

我们那时对于猫和狗是家庭成员这种认识,绝没有一点点怀疑和难为情。因为我们一家人与之朝夕相处,我们从它们身上感受到的忠诚和热情、那种难以言喻的热烈而纯洁的情感,是从人群当中很少获得的。就我自己来说,当我从学校的批斗会上无声地溜回林子里时,当我除了想到死亡不再去想其他的时候,给我安慰最大的就是猫和狗了。它们看着我,会一动不动地怔上一会儿,然后紧紧地挨住我的身体。

猫和狗的眼睛在我看来有无尽的内容。这是神灵从陌生的世界里开向我的两扇窗子。它们没有对我发声,可是我真的听到了也看到了。于是我常常对它们诉说起来,说个不停。它们倾听的样子是我一生都不能忘记的。我认定了它们的纯良,世上的任何人伤害它们,在我看来都是最为残忍的行为。

也就是在那样的时期,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了:上边传来了打狗令。一开始是附近村子里的孩子在说,几天后竟然得到了证实。母亲和外祖母的脸色变了。她们都不敢看我,就像我不敢看她们一样。

显然,这是我和我们全家无论如何都过不去的一道坎。以这样的方式失去一位情同手足的伙伴,对我来说等于临近了世界末日。它看着我,又看看全家人,泪水盈眶。它的聪慧使其预先感知了一个残酷的结局。

打狗令规定:养狗的人家必须在接到命令的第二天自行解决,如果超过期限,就由民兵来办这件事。

母亲和外祖母躲到一边去商量什么。我知道她们什么办法也不会有。我在她们走开的一会儿却打定了一个主意:领上我们的狗远远离去。去哪里?不知道。去一个能够让狗活下去的世界。天底下一定会有这样的地方吧,那儿不论多么遥远,我都要找到它。这个决心比铁还硬,竟使我一时忘了其他,丝毫也不去想家里人会怎样发疯地找我。我只想和我的狗在一起,只想让它活下来。

我领上狗走开,进了林子。似乎只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我们就溜开了。我在前边跑,它就紧紧相跟。这是一条逃命之路,它当然完全知道。我跑得很快,只偶尔回头看它一眼。它不像往常那样时不时地跑到前头,而是一直跟在后边。它越来越不愿跟上来,这种情况以前是从未有过的。我发现已经接近了一条河流,这条河离我们的住处仅有三公里,可感觉上河的对岸就是外乡了。

一丛丛绿色掩着它的身影。我再次回头时竟没有找到它。我呼唤了一声,没有回应。我慌了。它会迷路吗?它又为什么不再跟从?答案只有一个,即它留恋着丛林中的茅屋,认定那儿才是它的家。它终于察觉了我们这次走得太远了,尽管这是一次逃命之旅。

我紧咬嘴唇。回返的路上,我在心里一直呼唤着它。可我并没有喊出声音来。因为我明白,它从很远的地方听到我的脚步声,就足可以辨别了。它不愿转来,那是因为它已经打定了回到茅屋的主意。

可是家里仍然没有它的身影。母亲和外祖母定定地望向我。后来是外祖母先开了口,问我们刚才去了哪里。我没有回答,只在屋里屋外大声呼喊起来。没有任何回应。

天黑下来,离我们茅屋不太远的那个小村里传来了一阵阵狗叫声。那是让我心惊胆战的声音。

母亲说:民兵等不及了,他们提前去了那个村子。P7-9

序言

以前,我对写作者的自述类文字总有些不解,因为他们年复一年,为读者写下的东西已经足够多的了,无论是虚构还是其他,最后作者在文字中并没有给自己留下多少隐匿的空间――一个将大部分时间用来书写的人,完全没有必要进一步交待自己了。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看法有些改变了。就是说,我理解作者在某个阶段写写自己、自己的过去,总会有些原因的,有十足的理由。

现在的这本《游走:从少年到青年》,只写了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

为什么要应约写这样一本小书?

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受苦最多的人――虽然有的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但心里是这样看的。当然我们也知道,只要是把苦难挂在嘴上的人,一般来说都有些可笑。所以他们闭口不说,却要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的经历作比,结果很少发现有谁比自己经受了更多的痛苦。

这也是我的情形,是我曾经有过的认识。

当年龄渐大,经历增多,新的觉悟总会来临的,这觉悟对人来说也许是至为宝贵的。我开始明白:世上的人各有各的痛苦,而且真正的痛苦许多时候是落在心底的,它们并不像外部看上去的完全一样,所以有时候真的难以作出对比。

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我或许会发现自己不是受苦最多的人,而且还那么幸运。我有时甚至想:少年和青年时期啊,要能够从头重新经历一遍就好了。可惜这是不可能的,一切都不再复返了。

结果,我的回忆怎么也无法令自己沮丧,相反却是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欣悦和感激。我真的是怀着感激的心情诉说一件件往事、那些极其特别的岁月……我笔下流泄的,更多的还是青春、青春的欢乐。

这就构成了一种怀念――怀念流逝的时光。我也许害怕一切都遗忘和淹没在浑茫的思绪之中,所以才要一遍遍地打捞往昔。与纸上的刻记同步进行的,还有另一份工作,那就是回头翻看自己的照片。这一切在过去是最不被理解的事了,如今却在一一做起来。

当然这也不仅仅是怀念,还有总结。这是关于人生的阶段性小结。这种小结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向前,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己真的不再年轻了――这个事实好像第一次搁在了面前似的,让人心头一沉。

抚摸这些文字和照片,就像抚摸自己的青春……

新的岁月正不可遏止地涌来,我要掮起背囊再次出发了。

2012年5月2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游走--从少年到青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2285901
开本 32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2
出版地 广西
210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