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盛唐的背影(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2013《百家讲坛》年度重点,带你直面盛世隐患!

《盛唐的背影》以作者韩昇在《百家讲坛》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是谁埋下了祸根?是谁点燃了硝烟?是谁苦撑危局?又是谁在推波助澜?盛唐神话,百年帝国转瞬风雨飘摇。

感悟历史,深刻而全面地剖析盛唐的衰败。

妙解唐史,剖析安史之殇;鞭辟入里,叩问盛世危机!

从偷羊小贼到封疆大吏,安禄山只用了九年的时间;从盛世辉煌到大厦将倾,烽火八年改写了大唐历史。

江山、没人、权臣、皇帝,是历史改变人物?还是人物铸造历史?

内容推荐

《盛唐的背影》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755年底,唐朝爆发了空前未有的大动乱,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公开叛乱,率20万雄兵大举南下,打得唐朝权威扫地。这场历时8年的战乱将烽火烧遍了中国北方,整个华北大地从高度繁华一下子倒退数百年,花团锦簇的繁华世界转眼之间成为悠远的追忆。

国家繁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才辈出、佳作迭传的大唐,遭遇突如其来的大动乱,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最高统治集团对日趋严重的腐败和社会不公的麻木不仁,放任制度的缺陷乃至弊端听之任之,盛世光辉下暗藏的危机四伏终于引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巨大矛盾。

以史为鉴,才能知兴替,以安史之乱为鉴,才能知道盛世兴亡。

《盛唐的背影》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以凝练生动的文字、神采飞扬的叙事笔法、深厚的史学功底,为我们再现大唐帝国盛世衰变的历史风云。

目录

第一集 盛世衰变的启示

第二集 安禄山惊险登场

第三集 官场三级跳

第四集 李林甫的算盘

第五集 笼络安禄山

第六集 李林甫收服安禄山

第七集 杨国忠崛起

第八集 恶斗李林甫

第九集 激反安禄山

第十集 群凶密谋

第十一集 渔阳鼙鼓动地来

第十二集 千里大溃败

第十三集 乱在潼关

第十四集 哥舒翰兵败潼关

第十五集 长安、马嵬坡:玄宗的背影

第十六集 抉择:肃宗灵武即位

第十七集 惊涛骇浪中的张巡

第十八集 安禄山之死

第十九集 收复两京

第二十集 肃宗坐失良机

第二十一集 史思明卷土重来

第二十二集 史思明独掌大权

第二十三集 史思明命丧逆子手

第二十四集 史家内战,唐朝内斗

第二十五集 画不上句号的胜利

第二十六集 说不尽的“安史之乱”

后记

试读章节

辨别忠奸,惩恶扬善,一直是中国历史故事的主旋律。然而,“安史之乱”仅仅只是唐玄宗没能识破安禄山包藏祸心,或者被李林甫和杨国忠蒙蔽,最后忠奸大白于天下,光明战胜黑暗的一个故事吗?如果仅仅是这样的一个故事,那它和历史上无数个动乱又有什么区别呢?

历史上发生过太多的犯上作乱事件,我们随手拈来,西汉有王莽,东汉末年有董卓,曹魏有司马父子,西晋有“八王之乱”,东晋有刘裕,北魏有尔朱荣,等等。

在这里有必要对犯上作乱稍微作一点探讨。自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以来,中国政治出现了自上而下贯彻的“一边倒”局面,强调的是政治上的忠诚和服从。这种体制存在着重大的缺失,那就是民情上达的渠道几乎是封闭的,不同政治主张和要求被视为异端而遭到严厉的镇压。也就是说,政治制度的设计不是双向的,而是单向的。今天的人常常将它归咎于儒家,其实并不对,孔子和孟子都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双向责任。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甚至赞同君主若无道,人民可以起来革命的主张。因此,不同的政治主张的交锋,不能按照统治者的说法都视为叛逆,或者犯上作乱。同理,希望获得更大的权力来施展政治抱负者,也不能斥之为野心家。其分水岭在于是否有利于人民大众。

根据这条标准,那些挑动战争,侵害老百姓根本利益的行为可以归为动乱。像董卓、“八王之乱”,都是动乱的典型事例,“安史之乱”也属于这一类。

那么,“安史之乱”和上述动乱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事件发生背景不同。东汉末年,朝廷对要求澄清政治的清流官员和太学生进行严厉的镇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导致了以公平正义为标榜的统治意识形态全面瓦解,士人视为根本的儒家信仰崩溃,社会危机全面爆发,清流官员不愿意和宦官把持的腐败朝廷配合,拥兵自重。这时候,军阀董卓趁机控制朝廷,东汉王朝名存实亡。西晋的“八王之乱”则是在国家统治意识形态崩溃的背景下爆发的没有道义的皇室内部权力大火并,交战各方甚至勾结胡族打内战,上演了民族压迫与残杀的惨剧。

“安史之乱”和上述两次动乱发生的时代背景很不一样,它是在唐朝鼎盛时期突然出现的大动乱。从当时社会状况来看,国家倡导的道德伦理和文化价值获得广泛的认同,经济处在蓬勃发展之中,诗人辈出,佳作迭传,文化、经济和社会空前繁荣,人们陶醉其间,后人称之为盛唐。在这种情况下爆发如此重大的动乱,兵连祸接,就让人难以理解,很容易将“安史之乱”归结于偶然的因素上,诸如唐玄宗看错安禄山,或者李林甫、杨国忠之类奸臣当道,等等。

可是,这样的解释没有多少说服力,因为太过肤浅了。历史上像李林甫、杨国忠这种人当道的年代,远比圣君贤臣执政的时间要长得多,况且李林甫和杨国忠与其他所谓的奸臣相比还算不上是最恶劣的,为什么动乱偏偏就发生在唐朝盛世时期呢?

领悟历史和洞悉社会都很不容易,能够做到者堪称大智慧。信仰崩溃、社会危机会造成大动乱,这是任何人都看得出来的,而繁华时代同样会发生动乱,这就需要对社会和民众有深刻的洞察力。这里举两个例子。就在唐玄宗享受盛世成就的时候,朝廷史臣吴兢已经看到朝政和制度正在受到侵蚀,社会上下阻隔,奢靡铺张之风日盛。他看到了一般人没有看到的深度,就像一池荷花灿烂,没人看到它的根已经被蛀蚀。所以,在众人看来如沐春风,在吴兢看来却是危机四伏。他出于对国家的责任心,把唐太宗奠定盛世基础的优良传统精心编纂成为千古名著《贞观政要》,呈现给唐玄宗,让他像照镜子一般自我对照,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这么温柔曲折的劝谏,却不被唐玄宗所接受,吴兢反而遭到贬黜,把他从京城赶到外地去任职,一直不让他重回朝廷。吴兢说来不幸,却也万幸,因为他年纪大,经不起折腾,病死了,这是不幸。死后不久,他所忧心忡忡的社会动乱真的爆发了,那就是我们要讲的“安史之乱”。多少人背井离乡,转死沟壑,吴兢却逃过了这场大劫难,这算是万幸。

看到问题严重性的智者不仅有历史学家,还有始终关注民生的文学家。杜甫既写了不少诗篇歌颂盛世,同时也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般心酸的诗句。杜甫没有陶醉在酒肆,他看到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更为可怕的情况是上下阻隔,民情不能上达。唐玄宗没有看出社会矛盾在积累,反而陶醉在登基以来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之中,渐渐地倦于国政。30多年的和平盛世,使这一时期成为唐朝建国以来最长的发展时期,所取得的成就确实是巨大的,但最高统治集团都沉醉于歌舞升平的盛世,或者忙着聚敛财富,或者处心积虑进行官场的争权夺利,正所谓“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他们对日趋严重的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麻木不仁,对现行制度的缺陷乃至弊端听之任之,敷衍了事,使得各种矛盾和缺陷累积到一起。看似偶然的“安史之乱”的爆发,把唐朝内部的问题全盘暴露出来,让大唐盛世戛然而止。显而易见,“安史之乱”不同于前面提到的动乱,它不是王朝的终结者,而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落入的陷阱,暴露出来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

人们往往认为,社会矛盾总是在压迫最深重的时候爆发。实际上,未必尽然。历史告诉我们,在现状改变,尤其是在社会转变的时候,积蓄在社会内部的矛盾更容易像火山一般喷发。因为社会的转变,会燃起人们心头追求公正和富裕的希望,更容易感受到社会的不公。而这个时候,统治者沉迷于社会发展的成就而松懈,或者鼓吹变革而没有能力去实现,会带给社会更大的失望和挫折感。唐玄宗  把唐朝推上繁荣的轨道,自己却懈怠了下来,变得暮气沉沉,没有警惕到社会分配的不公正在随着吏治的腐败迅速扩大,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打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个教训极其深刻,我们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加倍注意分配的公平和吏治清明,这是“安史之乱”留给后世的第一个重要启示。

安禄山叛军为什么能够势如破竹,席卷华北呢?

除了前面说到的社会贫富悬殊的矛盾以外,唐朝官僚队伍从上到下都安于富贵的现状,把各种问题都尽力掩盖起来,外表看起来十分光鲜,内里却已经烂掉了。

就拿最高当局来说,长期的和平发展,使得他们严重脱离社会,脱离民众,骄傲自满,对社会问题麻痹大意,而官僚习气弥漫于官场的上上下下。“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竟然有一周的时间,唐朝情报混乱,不能确认叛乱的真伪,让叛军争取到了宝贵的突袭时间,长驱千里,可见唐朝管理之松弛。

当安禄山叛变的消息被确认之后,唐朝开始组织军队进行镇压。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因长期享受太平,军队已经被腐蚀得不成样子了。华北各地郡县或者无兵可用,或者有兵却无装备。打开尘封已久的军械仓库,才发现武器已经朽坏,许多士兵只能手持棍棒去抵御劲敌。结果可想而知,和叛军交战,一触即溃。身在京城的唐朝君臣对于这种情况浑然不知,依然沉浸在夜郎自大之中。唐玄宗和宰相杨国忠强令唐军出击,企图速战速决,挽回面子,结果造成了军队的大溃败,长安失守,唐朝君臣仓皇出逃。

安于现状,沉迷于享乐,是历史上各个专制王朝反复出现的情况。专制体制容易集中资源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就,然后很快就躺倒在太平之中,做起盛世的春秋大梦,结果很快就意志消沉,失去目标。这种情况不仅限于唐朝,从整个古代历史来看,众多的王朝实在不擅长持之以恒的坚持,也不擅长长期不懈的制度建设与自我完善,稍有成就便自吹自擂,忙着圈钱,耽于奢靡。唐玄宗在临潼骊山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华清池园林。在位期间,他来这里多达36次,带着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他们享尽情爱欢乐,却把迫在眉睫的国家危机置若罔闻。《诗经·大雅·荡》说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便是最深沉的告诫。

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沉迷于小富即安的太平梦幻之中,在享乐中完全丧失了对危机的敏感,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是“安史之乱”留给我们的第二个重要教训。

“安史之乱”改变了唐朝前进的方向。第一,这场战乱过去之后,唐朝已经不是旧日的样子了,中央一元化的集权统治成为明日黄花,北方各地是藩镇林立,甚至扩大到南方。这些藩镇有些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降将,有些则是在镇压安史之乱中崛起的节度使,他们并不完全听命于朝廷,尤其在人事和财政权力上,和朝廷分庭抗礼,近乎于割据。这当然不利于国家步调一致的政令贯彻,但是,它改变了中央大权独揽的局面。从此以后,唐朝必须学习如何同地方协调并理顺关系,在利益分配上相互妥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中央高度集权制的国家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转变,为后代积累了中央处理同地方关系的经验。后来唐宪宗裁制了同朝廷相对抗的藩镇,重建强势的中央朝廷,史称“元和中兴”。但是,朝廷专制的局面不复存在,地方在国家事务中的发言权依然很大,相对的分层权力结构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北方藩镇割据,国家财税收不上来,只能越来越依靠南方,尤其是江淮地区,成为了唐朝的财政税收中心所在。最知道朝廷家底的宰相李吉甫在编制《国计簿》的时候,写明:

每岁赋税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资治通鉴·元和二年》卷二三七)

另一条史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册府元龟·帝王部·纳贡献》说:天下贡赋根本既出江淮,时江淮人甚困而聚敛不息。

有一种观点认为“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个估计可能偏早了一点。南方不同于北方的黄土平原,以山林丘陵地带居多,人口稀少,开发的难度较大,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开发,故进展不快。在整个唐朝,北方所占的经济比重还是要超过南方的。“安史之乱”只是造成了国家财税重心的南移。然而,为了加强南方财税向朝廷的输送,以及保护和扩大税源地,朝廷不断加大了对南方的投入,大大加快了南方开发的进程。城市的发达可以看作是一个缩影。安史之乱后,唐朝最富裕的城市是“扬一益二”,也就是扬州第一,益州第二。两个最富饶的城市都在南方。到了宋朝以后,南方后来者居上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整个发展演变来看,“安史之乱”在客观上大大推进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三,“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严重的军人跋扈现象,以河北三镇为代表的藩镇,几乎成为国中之国。节度使培育了一批凶悍的牙兵牙将,构成其禁卫武装。节度使放纵这些牙兵,致使他们平时骄横无比,目中无人,为所欲为,欲望在不断膨胀,最后连节度使也得让着他们,尽量满足他们。用金钱去填塞欲望,最后一定是欲壑难填,所以,只要牙兵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便更换主帅,如同儿戏。唐末五代的政治社会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轮回,其结果是引起社会对于军人的侧目和鄙视,如何压制军人跋扈成为首要的政治课题。身为禁军统帅,依靠军事政变登上皇位的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开始了对军人的压制,改变唐朝尚武的风气,极力抑制军队,不让他们在国家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家所熟知的宋朝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并不是秦桧,而是宋朝既定的抑制军人政策。然而,过度压制军队造成了国家积弱不振,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宋朝的历史就是一部饱受外部凌辱的屈辱史。如何让军队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职责,成为国威所系,又不会出现军人跋扈干政的局面,从“安史之乱”以来,中国走了几百年艰难的探索之路,直到近代军事体制建立,才有了明确的回答。所以,“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

P3-10

后记

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外地闲散地漫步在历史古道之上,手机响起,央视《百家讲坛》的编导张长虹建议我去讲历史,给电视观众讲历史。

我在国外大学任教的时候,曾经做过市民的历史演讲。当时的盛况,让我感触很深。清末民初的大学者章太炎曾经说过,整理史料和考订史料都不是历史。那么历史是什么呢?历史只是一个封闭圈子里自鸣高深的考据吗?看到市民对于历史问题的执着追问,我更加感到历史是我们和既往时代的心灵沟通,不是价值的审判,而是对人文和世界的感悟,同时也是和当代人的心灵对话。不懂历史,就不会有未来,也不会有因文化的认同而凝聚在一起的群体。这一点,国外的大学做得比较好,把公益性的市民讲演作为自身的使命。因此,《百家讲坛》的理念,我是赞同的。

问题在于我能不能在聚光灯下把历史讲好,这和我当时的状态很不符合。这些年来,我享受着边缘化的阳光,既没有课题,也没有待遇,听不到系里激动人心的消息,看不到物去人非的变化,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践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理念,静静地行走在历史故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现场遥想当年,每一次考察都获得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回同当地百姓的交谈,都感受到传统的不绝如缕却也伤痕累累。岁月的沧桑,洞彻心肺而生成的苍凉的感动以及无言的对话,如何变成面向广大观众的宣说。我踌躇了。

张长虹编导多次在电话里鼓励我,甚至给我命题作文,讲一讲“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就这么巧合。我始终认为“安史之乱”的意义远远不是一次叛乱,它不但让唐朝盛世戛然而止,甚至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今天的教科书对于这次事件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百家讲坛》给了我一个机会,把自己的想法传达出去,引起大家对这次事件的重视,从中可以吸取非常深刻而有益的经验教训。

就这样,我第一次站到了《百家讲坛》的台上,从不适应到逐渐习惯,结结巴巴,磕磕碰碰地走完了大半年的路程。和张长虹编导没少争论,甚至吵架。“不打不相识”,跋涉过后,喘息稍定,真的很感谢张长虹编导,也很喜欢《百家讲坛》让我敞开来演讲的宽松氛围,感谢听众的鼓励。中场休息的时候,听众会涌人休息室来讨论,让你感到历史无处不在的巨大魅力,让我真想把自己的一点点心得都拿出来一起分享。

不过,话说回来,上《百家讲坛》是高强度的劳动。讲完《盛唐的背影》以后,如逢大赦,我马上跑回自己的访古道上,试图重回闲定的探寻中去,尽情地放开自我。可是,张长虹编导的电话再次把我拉了回来,不能光讲背影而不见其面吧。理由充分,没个交代确实有点儿不负责任。于是,我只能回来,下回将和大家一起徜徉在唐朝如何走向盛世的治国之道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盛唐的背影(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98020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2.09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