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哲学是什么
内容
编辑推荐

生命既是一种宿命,同时也是一种自由;生命代表着受到限制的可能性,虽然它受到限制,但它仍是一种可能性,它是开放的。

我们不要认为命运限制了我们改进自我生活的机会,因为生命之美并不在于命运是否与我们站在一起,而在于接受挑战,并从命定的形式中活出崇高的形象,这其中的优雅,才是生命之美的所在。《哲学是什么》为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的演讲集。

内容推荐

《哲学是什么》为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的演讲集,共分11讲,分别讨论了当今的哲学、哲学的萎缩与扩展、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关于宇宙的知识、哲学的需要、理论与信仰、宇宙中的基本事实、主体性之发现、哲学的根本改革、新实在的新概念、生活的范畴,以及命运和自由等。

加塞特认为追求真理永远是场冒险,一种观念上的冒险。今日人们对哲学的看法与19世纪的看法很不相同,这表示真理在改变。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否定真理的价值,真理本身是永远存在的,但是真理会在某一特定时间被特定的人发现,这便让真理具备了历史的面向。

加塞特认为我们的生活就是宇宙间的基本存在。思想即是生活,因为“思想”代表我以某种形式与世界发生关系。生活是即将出现的未来,是那尚未成为过去的东西。当人们不断在受限制的环境中做出抉择,表示生活已在创造自己的命运。

《哲学是什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发行。

目录

序言 / 苏格拉底与赞西佩的和解

推荐序 / 哲学的任务

第一章 / 001

今日之哲学/ 003

导向真理的奇异旅程:真理的来临/ 006

以哲学阐明历史/ 012

第二章 / 016

哲学之盛衰/ 018

世代的大戏/ 020

物理学的宏大胜利 / 025

实用主义/ 029

第三章 / 032

我们的时代主题/ 035

作为一种纯粹象征主义的科学/ 037

科学的反叛/ 040

为何是哲学 / 043

科学与哲学知识的精确度/ 048

后记:知识的起源/ 050

第四章 / 053

关于宇宙或多元宇宙的知识/ 058

技术性问题与实用性问题/ 061

泛逻辑与必要理性/ 065

第五章 / 072

对哲学的需求/ 073

临现与共在/ 076

根本的存有/ 077

自律性与泛律性/ 081

神学家对神秘主义的辩护/ 086

第六章 / 093

理论与信念/ 095

愉悦/ 098

直觉证据/ 100

哲学问题的予料/ 110

第七章 / 114

宇宙之真理/ 116

笛卡儿的怀疑/ 120

作为终极理论依据之意识/ 128

如鹰一般的自我/ 132

第八章 / 135

主体性的发现/ 139

古老的“出神状态”与“精神论”/ 141

现代主体性的两个根源/ 145

基督教的超越性上帝/ 149

第九章 / 154

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156

哲学的根本改革/ 160

宇宙的基本事实/ 163

我为世界,世界为我/ 171

每个人的生活/ 179

第十章 / 182

新的实在及关于实在的新概念/ 184

贫乏的自我/ 186

生活就是在世界中发现自我/ 190

生活就是决定自己的未来/ 195

第十一章 / 202

基本的实在就是我们的生活/ 204

生活的范畴/ 207

理论的生活 / 213

命运与自由/ 217

试读章节

今日之哲学

让我们以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为起点,这个事实就是,在当代世人的精神生活中,哲学所占有的地位已经和20世纪初哲学所扮演的角色大不相同。同样的,哲学家对自己的研究与专业所抱持之态度也有了改变。就像所有公开、外显的事实一样,哲学的当今地位可以通过一些可观察的方式呈现。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统计数字来比较现在和30年前的哲学书籍的消费数量。大家都知道,几乎每个国家中,哲学书籍的销售量都比文学书籍来得多,而且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发现世人对“思想科学”的好奇心正在日益增长。

在意识的各种不同清晰层次之中,都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好奇心,这样的渴求感来自于以下两种因素:一是众人对思想有了新的需求,二是人们在思想中感受到某种令人满足的愉悦感。这两种因素的组合并非偶然:稍后我们将会看到,每一种来自内在(而非来自随机的外在刺激)的基本需求,都会伴随某种感官上的愉快反应。这种满足感官的愉悦便是快乐的表象。当一个人满足了自我的命运,当他实现了自我,并处在其应当存在的真实状态时,他一定会感到快乐。也因此,施莱格尔颠倒了命运和快乐之间的关系,他说:“我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具有天赋”。天赋,是人类在某方面所具有的卓越才能,它总是伴随着一种无上的喜悦。或许前面这句话对你现在来说仍然非常普通,但稍后在更多的证据支持下,我们会惊觉,原来每个人目身的命运才是他最大的愉悦所在。

和过去相比,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明显拥有一种哲学的宿命。也因此,人们愉快地享受哲学思考的过程——当哲学词汇在媒体上散播开来,人们会竖起耳朵仔细聆听;人们也会欣喜围绕在哲学家的周围,就好像众人喜欢从探险家的口中听闻遥远异乡的各种奇闻轶事。

当我们将这个景象和大约一个世代以前的情景进行比较,我们会惊讶于当代的哲学家和当代的哲学环境,这两者都有了改变。现今哲学家面对哲学的心理状态与早期哲学家的多产比起来,是完全桕反的。那么,我们将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接近哲学的心态和过去的哲学家截然不同?

以这个讨论为起点,我们会逐步推进直至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我现在还不会向各位明说,因为各位暂时还不能理解。然而,我们将会以同心圆的方式朝目标前进,这个过程就像是往圆心逼近,当同心圆的半径越来越小,推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张力也将会越来越大。如果同心圆的最外围是冰冷、抽象、无关紧要的,那么趋近圆心之处则是令人惊讶的亲切宜人,甚至有一点可怜兮兮的——虽然依照我们接近它的方式,我们自己并不会这么认为。伟大的哲学问题必须运用策略解决,就像是希伯来人围攻耶利哥城及其最核心的玫瑰花园一样:不直接进攻,而是缓慢迂回地围困他们、逐步缩小包围的范围,并以激励的号角声将生命凝结于空气之中。正由于这些激昂的旋律,我们才得以在意识形态的围攻过程中,见识到这出思想大戏中的诸多问题。

我希望这个过程中的张力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在这条我们开启的道路上,风景将会越来越迷人。从我们刚才提过的那些位于外围且深奥难懂的事物开始,我们将进而检视一些更直接的事物,那些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最直接且切身相关的事物。我们将大胆挑战每个人心中对于生命的庸俗成见,并让大家明白这只不过是一种表象。我们将会戳破表象,进入我们生命的深层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潜藏着与生命最紧密相连的秘密。这是一个与最深刻之自我有关的秘密,一个与生命本质有关的秘密。

不过我要重申,上述的一切绝对不是一种宣言,相反的,这是我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安全措施。而我会这么做,乃是因为这个慷慨且永不止息的城市为我送来了人数超乎预期的听众。这个城市永不止息的程度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而且,这是一种本质上的永不止息。在“哲学是什么”这样的标题下,我开出了一门学术课程,一门不折不扣的科学课程。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误解这个标题,而因此认为我打算要教授哲学的基础概论。所谓的哲学基础概论,就是以一种粗略且简化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传统哲学问题。我必须要澄清任何与此相关的错误认知,因为这种想法只会让你分心与迷失。我要做的事,其实与哲学概论完全相反:我将会针对哲学活动本身进行分析,也就是直接辨析哲思的过程。说也奇怪,就我所知,这样的分析还没有任何人做过。明确地说,至少没有人曾经以我们将投入的这种毅力与决心进行过分析。

只是这个主题和一般大众有兴趣的主题相比,相距甚远,它是一件非常需要技术和专业兴趣的事,而且似乎只有哲学家才适合,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好像是如此。然而,如果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较为亲切的主题,如果我们在缜密的哲学探寻过程中,突然发现自己落入了一个与人类最密切相关,而且温暖又令人悸动的生命核心,并发现自己正探索的是发生在街头巷尾的问题,甚至是房里不可为外人道的事,那么我必须说,这是因为它本来就应该以那种方式存在,也是因为我学术性问题的专门性发展需要它,我并没有刻意主导、刻意追寻这些问题,它们也不是我事先思考、计划而来的。我唯一要宣告鼓吹的事恰好与此完全相反,我希望大家对那些超级复杂的问题进行专题式的深入分析。所以我仍是自由的,我保有可以随兴提出任何题目的自由度,不避讳那可能让大家面临智性上的难题。

同时,我也必须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个人都能理解我说的话,即使他们没有受过任何哲学训练。我一直认为,清晰明白的语言乃是哲学家应该表现出来的基本礼仪。除此之外,我们这个学科应该要视“清晰明白的语言”为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耀,如此一来,所有的心灵才得以与之接触,当他们探索哲学时才不会苦无门路。这种方式和某些科学学科的做法非常不一样,在科学上发现的宝藏与外行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只晦涩专有名词构成的巨大怪兽,而且这样的情形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认为,哲学家研究并追寻真理时,应该要在方法学上采取极度严谨的态度,但是当他准备好要发表见解时,应避免自顾自地卖弄技巧,避免像展览厅中的大力士那般通过公然展示二头肌来自我娱乐。P3-6

序言

“苏格拉底的老婆叫什么名字?”鲁汶老师竟然拿它做口试题目!

我愣住了。只好回答一句:“这究竟跟哲学有什么关联?”

所获得的回答是:“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的用意!”

这事就此不了了之,我也没有把它放在心上。直至有一天读到威廉·魏施德(WilhelmWeischedel)的《通往哲学的后门阶梯》(DiephilosophischeHintertreppe)(台北:究竟,2002),书中43页至45页有关苏格拉底与其妻赞西佩(Xanthippe)之间的摩擦时,才悟出其中要领。

世人只重视苏格拉底之盛名,却从来不曾为赞西佩着想过。一般舆论都指责她为悍妇,却毫不介意苏格拉底如何寡情地将发妻赶离刑场!(“Phaedo,”60a)

两个善良的灵魂;

一对不和的配偶。

夫妻心性发展不同步,那真是一件憾事!

说句公道话,赞西佩虽然脾气大一些,却不失为一位贤妻良母。她平日克勤克俭、任劳任怨,一手把孩子们带大,并且还独力支撑起家庭。反之,苏格拉底可曾尽过半点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

站在苏氏立场,我们固然会听到这样的心声:你何苦不务正业、弃家不顾、终日游手好闲,只管喋喋不休地与人空谈!

当然,从另一角度看,如果苏格拉底就此返家享受天伦,苏格拉底还会是苏格拉底吗?柏拉图(Plato)还能完成他的《对话录》(Dialogues)吗?后他而来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还能获得造就吗?试想西哲史缺少了苏氏、柏氏、亚氏,那将会是怎样的局面!

诚然,凡走上哲学不归路的人,都有很高概率与亲友产生张力;类似的剧码在历史上层出不穷。

——佛陀抛妻弃子,只为了悟道。

——玛利亚说:“我儿,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们?看,你的父亲和我一直痛苦地在找你。”耶稣说:“你们为什么寻找我?且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路加二48~49)

——尼采想到其家人,就指桑骂槐地说:“苏格拉底找到一个他需要的妻子……事实上,是赞西佩不断将他驱赶到他那独特的职业里去。”

——祁克果(Kierkegaarld)拒绝了他曾苦苦追到手、而又在他面前下跪求饶的未婚妻雷吉娜(Regina()lsen)。

时至今日,相似的事件还继续在你、我及亲友身上复制。你不是耳熟能详地聆听到以下的评语吗?

——你何苦放弃一份稳定的职业,而去追寻那些虚无缥缈的学问?

——医科大门为你开启你不进去,却到哲学系鬼混!

——你毕业后有何出路?谁会聘用一个专事批判的哲学家?

其实故事的情节是可以有较圆满的结局的!赞西佩的抱怨,可以转变成堂吉诃德(DonQuixote)侍从的一句:“我喜欢上他!”关键只在于是否有沟通的管道,让彼此明悉对方的立场,从而互相谅解。如果我们无法一下子化解亲友们的心结,至少也可以通过表明自己的使命来让对方思索,从而完成破冰的第一步。换句话说,目前的当务之急有三:

一、让人明了哲学家的任务

二、让哲学人自己稳住阵脚

三、让志同道合者凝聚力量

一、让人明了哲学家的任务。没有人与生俱来就懂得哲学,甚至是好学不倦之士也不一定与哲学投缘,一般的市井之辈更毫不在意什么是哲学。不过,人生在世,早晚会遇到瓶颈,它叫我们不得不放慢生活的步伐来沉思宇宙人生;西哲称之为对万事万物之惊异,中国人称之为忧患意识。人尤在困惑与挫败中需要明智的导师指引。哲人就在向世人指点迷津上突显其重要性。他担任先知角色,向世界宣示究极真理;而万代都不缺乏他们的踪影,只是他们的智慧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已沉淀在文本中渐渐被人淡忘,而需等待我们重新挖掘。诚然,我们若能重温历代哲人的智慧,用现代人能领悟的语言来翻译及诠释,将更能融入古圣先贤之对谈,从中获得开悟。有前人的思考作借鉴,我们可以有更稳固的基础去探寻更博大、更精深的真理,并与亲友们切磋。在这里,我们所欲强调的是:我们极端地需要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哲学经典来与同胞分享,从而制造对话的机会来让人民了解哲学家的思想与任务,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瞥见真理的光辉。

二、让哲学人自己稳住阵脚。退一步说,先知的呼声不一定受广大的群众所欢迎,我们的努力不一定会获得满意的结果。可以预期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慧根去聆听湛深的哲理的。万一别人把我们的剖白当做耳边风,那该怎么办?听说有一位宣教士在闹市中布道,路过的行人都没有停下来听讲。于是有人问他说:“既然没有人听你的道理,你又何必继续宣讲?”宣教士的回答是:“至少它还能警醒着我去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似的情况是,哲学家在吐露其哲思的同时,除了向他人传递真理的讯息外,也是为了使自己稳住阵脚,以免被世俗所同化。诚然,当我们在传述历代名家之学,或讨论著名典籍,或提出个人见解之时,即使得不到理想的回应,也至少能保住自己的信念,能提醒自己去与古圣先贤精神相契,以融入真理的康庄大道。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进修、研讨与沉思,以求充实自己。如此一来,更多的哲学作品有一再接受翻译、诠释与研读的必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有投身哲学反思与提供研究心得的需求;更多的邂逅、对话、沟通、讲授有进行的价值。

三、让志同道合者凝聚力量。哲学的探讨、典籍的交流、名著的诠释与重译,可使关怀哲学的同道彼此拉近距离,直至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向心力,共同向着智慧之途迈进。的确,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心灵联系一致,将会共同绽放出庞大的光与力,就如同各家各户都点燃起明灯之际.周围的环境就会被照亮,在旁的人也因而获益。只要点灯的人多于熄灯的人,则世界将会是光辉灿烂的。诚然,有志追寻真理者不在少数:其中有渴望真道而苦无门路者;有寻得门径却苦无良师带领者;有获得良师益友指引而碍于环境的桎梏者;有时机成熟而正在迈向真理且一日千里地进步者。他们很可能就在你、我的身旁,只是暂时没有人振臂一呼而无从被召集在一起而已。假如我们能提供更多研讨哲理的机缘、出版更多有价值的典籍、刷新更多重要的翻译、开启更多被忽略的文本,则一股清流将被引发,世人将深受其冲击,以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欣闻商周出版提出“哲学人”系列出书计划,内含哲学家原典翻译、哲人传记介绍、哲学专题论述、国内外学者研究心得等,从而突显哲学智慧的明灯,让我们能向着真理之光迈进,向世人传达真理,给同道凝聚向心力,使哲学人自我激励而稳走“正知”、“正行”、“正果”。世人旱已对粗俗的言论感到厌烦,此时我们更需要有哲学的先知出而传播喜讯,让苏格拉底与赞西佩之间的疏离可以获得弥补。诚然,如果苏格拉底有足够的管道与时间去与赞西佩沟通,她也不至于对苏格拉底如此的不谅解。同样地,如果我们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推出更多宝贵的哲学典籍以作沟通工具,使之更普遍化地流传于市面,让普罗大众都可以人手一卷,则很多心结都可以冰释、很多融通都可以促进、很多隔阂都可以扫除、很多疑虑都可以厘清;到时东方可与西方邂逅、静观可与思辨连贯、古典可与当代融通、欧陆可与英关对话、主妇可与哲人默契、赞西佩可与苏格拉底和解。我们展望着一个大团圆的远景,而商周“哲学人”至少已经踏出了珍贵的第一步,我们为此而感到庆幸与期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哲学是什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西)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
译者 谢伯让//高慧涵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1213632
开本 32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2013206825
中图分类号 B-49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1: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