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我不负淮剧情(筱文艳)/海上谈艺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乔谷凡编著的《生我不负淮剧情(筱文艳)》为“海上谈艺录”丛书之一种,为著名淮剧艺术家筱文艳的个人评传,全书分为艺术访谈和艺术传评两大部分,另附筱文艳的从艺大事记。筱文艳是老一辈的淮剧艺术家,她的艺术生涯蛮是一部淮剧进入上海后的发展史。这一段漫长的从艺之路,既让读者从中见识了她精彩的舞台表演功力,又领会到其非凡的人格魅力。此外。本书作者乔谷凡为著名编剧,对淮剧艺术的舞台表现程式与相关技法很是熟稔,故而文中颇多“行话”,懂行的读来倍感亲切,即使是“门外汉”,也能从中汲取诸多曲艺知识。

内容推荐

《生我不负淮剧情(筱文艳)》由乔谷凡编著。

《生我不负淮剧情(筱文艳)》简介:

筱文艳,1922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张士勤,江苏淮安车桥人。5岁时随父母逃荒至上海,两次被卖。11岁时登台首演“娃娃生”,随之专攻文武青衣与花旦,能文能武,戏路宽广。在长期舞台实践中,吸取京、徽剧的精华,取百家所长,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17岁时创造【自由调】,极大地丰富了淮剧的声腔艺术,成为淮剧三大主调之一,也是筱派艺术的主要特征。代表作有《女审》、《白蛇传》、《牙痕记》、《海港的早晨》、《党的女儿》、《爱情的审判》等。从艺以来,一直与大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为人民服务的一面旗帜。为第三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目录

艺术访谈

承上启下责无旁贷

艺术传评

第一章 苦命小喜子

第二章 创造【自由调】

第三章 反抗恶势力

第四章 领军淮剧团

第五章 打造代表作

第六章 演绎现代戏

第七章 服务工农兵

第八章 和睦一家人

附录

从艺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苦命小喜子

儿时留痕

筱文艳的真名叫张士勤,张是随她养父的姓。她亲生父母姓什么叫什么,她并不知道。可人生一世,她不想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于是她寻根问源,她想认祖归宗。但几经努力,一直没有如愿。成名之后,也曾有人来到剧场后台认亲,细细盘问,却是“牛头不对马嘴”,几度扬起希望,几度黯然失望,命运使然,只能长叹。她落地一声哭,亲爹亲娘给她起了个喜气洋洋的乳名,叫“小喜子”。小喜子的乳名她记住了,记了一辈子。

1922年2月2日是她的生日,这是亲娘告诉养母,养母再告诉她的,估计不会错。她出生在哪里?她履历表的籍贯一栏里填写的是江苏淮安车桥,其实这是她养父的出生地,她自己的衣胞地在哪里,也是无法查证。俗话说十里不同音,长大成人之后从口音辨认,她认为自己是高邮、宝应、兴化一带的人。这一带有大运河贯穿南北,百川由西向东徐徐人海,按理说是个鱼米之乡,但是她搜索儿时的记忆,没有麦浪如潮、稻谷入仓、棉花堆山的景象。终因水利失修,有雨便涝、无雨则旱,导致灾难连绵。

小喜子脑海中关于儿时的记忆只是~鳞半爪,但也多多少少透露出她家庭背景的一些信息:她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有一次闹水灾,田地、村庄被淹了,水漫进了屋里。她年纪小,不能自己涉水走路,爸爸就把她骑在头颈上驮着她出门。大涝之后必有大旱,果然第二年遇上了干旱,烈日如火,田畴龟裂。爸爸妈妈下地抗旱,她也跟着。别人家抗旱用牛车,她们家抗旱踩水车。父母汗水淋淋,她递一条手巾给父母擦汗,爸爸夸她懂事,她一高兴就嚷着要帮爸妈踩水车。爸爸依着她,把她抱到水车上,无奈人小腿短,够不到脚蹬的榔头,一双小脚只能悬空踩着。爸爸对她说:“小喜子,你要能踩水车,还有多少年饭没吃呢!”

多少年过去了,饭吃了一年又一年,头发也已花白,但她再也没有机会与爸妈一起踏水车了,爸爸的形象在脑海中渐渐模糊了,但是爸爸的这句话她一直记得,回响在耳边。

筱文艳的腿上、头上各有一处伤疤,抚摸两处疤痕,便会忆起她家的日子过得艰难。一次,家里没有菜吃了,妈妈叫她拿只碗去舅舅家讨点酱。舅舅就住在附近一个村庄,她沿小路走着,路的右边是条河,左边是庄子。走近村口时,一条狗蹿出来,她不懂得只要人站定,狗就不会近身,而越是奔逃,就越有可能被伤害的生活常识。狗一叫,她吓得赶紧逃跑;她一逃,那狗紧紧追身,一个小孩哪里跑得过狗呀,那狗追上后毫不留情地在她小腿上咬了一口,酱也顾不上去讨了,她哭着回家,妈妈从大门背后的横档上弄了点尘灰涂在伤口上止血,伤愈后留疤,留疤一辈子。另一次是她五岁时,家乡遇到春荒,爸妈在家乡实在过不下去了,决定逃荒到上海。离开家乡的前两天,她跟妈妈到外婆家去告别。外婆和舅舅是已经分了家的,外婆住西屋,舅舅住东屋,中间是客堂。吃饭时,舅舅喊她:“小喜子哎,喜子过来!”她走到东屋,舅舅夹了一条小鲫鱼给她,她高兴地端着碗朝西屋奔去,不留心摔了一跤,头正好跌在碗口上,顿时鲜血直流。于是这头上的伤疤成了她背井离乡前的“纪念”。

小喜子一家离乡背井奔上海,前一段路坐的是独轮小车。爸爸推车,她和妈妈坐在车上。小车沿着河边走,春风拂面,抹不走一重离情;蓝天白云,更添一层别绪。小车一路吱呀声声,父母一路默默无声。也许爸爸累了,也许路面坎坷,一不留神,小车向旁边一倒,妈妈没事,她却掉进了河里。虽说人小,但求生的本能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她一个激灵抓住了河边一把草,父母急忙把她拉上岸。妈妈舒了一口气说:“喜子命大!”

下了独轮车,又换乘轮船,一家人总算平安到达上海。然而,等着她的又将是什么呢?

两次被卖

大上海灯红酒绿,高楼林立,商店栉比,人流如潮。小喜子一家踯躅街头,分不清东西南北,弄不明白天黑夜,只觉得头晕目眩,举步艰难。他们投亲不着,访友无果,举目无亲,心里觉得沉甸甸的。急需解决的是住在哪里,寻寻觅觅,总算在贝辣路辣菲德路(即今马当路复兴中路)附近的一家柴禾店里,租了个六七平方米的灶披间,权当栖身的一个窝。小喜子的爸爸奔走几天,依然找不到工作,那时的上海难民如潮,有几个能讨得着生活的?无奈之下,小喜子的爸爸只得做小生意,本想借此糊口,但是一来没有经验,二来竞争激烈,没多久便把一点点本钱都亏光了。灾难总是跟着穷人贴身走,接下来父亲又生了病,真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家无隔宿粮,生计成问题。小喜子肚子饿了,孩子哪顾父母愁,哭着吵着要东西吃。妈妈心烦意乱,泪眼婆娑地打了她。小喜子更加伤心,哭得声嘶力竭。

哭声惊动了隔壁亭子间里的一户姓张的人家,他们过来问明情由,送来大饼之类可以果腹之物,之后便与小喜子父母商量,愿出五十块钱把孩子买去。张家曾经有过一个女孩,与小喜子差不多大,病死不久,衣服鞋袜都是现成的。小喜子的父母内心很矛盾,谁不心疼自己的骨肉,怎舍得把亲生女儿卖掉?可是身处绝境,举目无亲,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把孩子卖掉总比饿死好一点啊!母亲想着,丈夫有病,无钱就医,倘有三长两短,自己也活不成。左思右想,一夜无眠,最后还是狠了狠心同意了。张家也提了要求,希望小喜子的父母立刻搬走,父母也答应了。于是拍板成交,张家请来了中保人,双方立下字据,按下大红的手印画了押,一手交付五十块,一手领走小喜子。从此,小喜子换了门庭,便随养父姓了张。不过,改姓不改名,还叫小喜子。

养父名叫张少卿,也是个“黄连拌饭吃”的苦出身。他原籍江苏阜宁,父亲死得早,母亲改嫁到淮安车桥张家村,他成了母亲的“嫁妆”,随母出嫁,从此改姓易名成了张家人,籍贯也变更为淮安车桥。养父也是逃荒到上海的,起初他做苦力、拉“洋车”(黄包车),之后在太平桥小菜场卖菜度日,再后来拜了个“先生”,总算在戏园里谋了份看门检票的差使,勉强可以维持生活。养父多少识几个字,人家散帖子要人情,帖子上的字他都能认得,谁出了几个钱也能记一笔。他爱喝酒,人家吃饭一天三顿,他喝酒一天四回,据他自己说是因为拉车时天冷,喝酒取暖上了瘾。但他喝酒很有分寸,从来不喝醉,从来不闹事,是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P13-15

后记

2012年夏天,我接到上海淮剧团团长王建强的电话,他已向上海文联推荐,要我为筱文艳写评传。虽说我离开淮剧团已有二十多年,但情义还在,没有理由推托,便欣然应允。

为艺术家写评传,上海文联十分郑重其事,必须要传主本人在《海上谈艺录》丛书创作合同的文本上签字,即便知道筱文艳已经患老年痴呆症多年,要她签名难乎其难,但还是坚持要当面告知,显示对艺术家的尊重。于是7月18日我随上海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上海文学艺术院副院长倪里勋等前往筱文艳大儿子建国的家里,拜望筱文艳,且履行手续。陪同前去的还有她的女儿双庆,以及上海淮剧团支部书记陈忠国和副团长梁伟平。下午三四点钟,筱文艳午睡已醒,已经穿戴整齐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大媳妇有妹在她耳边一一地介绍着客人,她脸上含笑,表情丰富,特别一双眼睛,依然那么灵活,注视着每个客人,双手合十,不停地作拱手状,即便在病中,还是保持着她一辈子贯有的歉和。梁伟平几次问她:“张老师,你还认识我吗?”她只是微笑,双手拱拱,没有反应。大儿子建国介绍,儿子女儿她都认不得了,凡是男的,连自己儿子也叫大哥;凡是女的,无论女儿媳妇,都叫大嫂。一个头脑里装着上百出戏,成千上万句唱词的人,怎么会得这种病,大家疑惑不解,唏嘘不已。文学院的小毛不停地拍着大家和文艳的合影,以作纪念。突然,筱文艳双眼放亮,对着坐在对面的我,叫了一声“谷凡!”,又对着梁伟平叫了一声“伟平!”,叫得亲切,叫得响亮。“张老师认出我了!”我看着梁伟平激动地坐到筱文艳的身旁,紧紧地相拥着筱文艳,一口一声叫“老师”,我的眼睛湿润了,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近二十九年前的一幕,突然涌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在1984年,当时淮三班已经毕业,这一届的旦角一个个出落得十分美貌,且能文能武,但与之相配的生角却显得弱了些,十分出彩的小生在苏北巡回演出中不幸溺水身亡,筱文艳痛惜不已。是年五月,剧团在扬州演出,苏北的友人向筱文艳推荐了梁伟平,他年龄与淮三班学员相仿,本是阜宁淮剧团随团学员,但因种种原因已经辞职,后自学财会在扬州邢江建筑安装工程队任会计,目前住在扬州的姑妈家里。筱文艳求才若渴,趁剧团装台的间隙,要我陪同她前去看个究竟。扬州的春风是柔和的,扬州古老的小巷是深深的,我们循址摸索、问讯,终于寻觅到了。筱文艳一见梁伟平,脱口一句“好俊的小伙”,面露喜色。梁伟平见到筱文艳则是几分惶恐,几分羞涩。张口一唱,或因离开舞台日久,或因过于紧张,不尽如人意,但是依然显出儒雅、甜美的嗓音本色。内行看门道,筱文艳认定梁伟平是个可造之才,决心要将他引进剧团。但是在当时,上海的户籍控制严之又严,想人籍谈何容易。于是筱文艳上下奔波,最终还是将梁伟平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了上海。从此,扬州少了一个会计,上海多了一个表演艺术家。筱文艳改变了梁伟平一生的命运。当然,梁伟平也没有辜负筱文艳的期望,成为上海淮剧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二十八年弹指一挥间,却见证了伯乐与千里马的传奇,成了上海文艺界的一段佳话。

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唤醒了筱文艳沉睡已久的记忆,正确无误地认出了我,认出了她的学生,大家都兴奋不已,连忙展示《海上谈艺录》的创作合同,请她在传主一栏里签名。她握笔、低头,签下了筱文艳三字,还是我熟悉的笔迹,还是那么苍劲有力。我在心中祈愿:但愿这不是她最后留下的笔迹,最后留下的签名,但愿她能从此清醒。隔了几天,她女儿双庆给我来电,说是我们走后,老娘的状况不好。我唯有叹息,奇迹终究没有出现。

我之所以欣然答应为筱文艳写评传,一是由于很多艺术活动,是我们共同参与的,平常也互有走动、颇多往来,所以我对筱文艳确确实实很熟悉,熟悉她的一颦一笑,熟悉她的谈吐,熟悉她的为人,熟悉她的处事方式;二是因为1985年我与高义龙、张驰一起写就《筱文艳舞台生活》一书,手头还有《淮剧志》及淮剧申遗材料,都可供参考;三是因为淮剧团的领导都表示大力支持,这就有了工作的“靠山”。果然,采访阶段一路绿灯,资料室和档案室为我开放,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再说,剧团的艺术核心人员本是我的同事,都很熟,相交也深,什么问题该问什么人,心中有数。或登门拜访,或电话采访,大家都是热情配合,包括筱文艳的家人以及工人朋友,几十年前的事,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帮我回忆、帮我梳理。董宇晴帮助我梳理了筱文艳的大事记。此外,文中的照片皆由筱文艳家属或淮剧团资料室提供。对此,我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我不负淮剧情(筱文艳)/海上谈艺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乔谷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14215
开本 16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2013176031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60
18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