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矢志前行(我的教育人生)/上海高等教育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现在想来,初一暑假期间的这个转变,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是一次极为重要的转折。我从对学习没有兴趣转变为浓厚的兴趣,从应付考试的不自觉学习状态转变为自觉的学习状态。而且,这种从学习“平面几何”产生的“高峰”被“平移”到其他各门功课:对代数、物理、语文等等都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都很好。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是两点:其一是通过主动学习“平面几何”训练了我的“思维能力”。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具有“根本性”的,它不仅对学习是重要的,而且对人的各种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这种思维能力只有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其二是这种在学习“平面几何”时所处的高峰状态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信心”:我是行的!我是可以“出类拔萃”的!我能学好一切功课的!这种自信心在青少年时期最为重要。思维能力和自信心的结合就会增强自学能力、独立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从我的经历和体会而言,“启蒙”表现为“自觉”状态的形成,这种自觉状态促使了我思维能力和自信心的增强,然而这两方面的增强都发自一个源头:“兴趣”的产生。由此我想到“启蒙”是应该从“兴趣”开始的,至少在学习上是如此。当然,这种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是因人而异的,它在何时何地发生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其内在因素有关。我在当校长期间,曾观察到一个现象:有少数新生在进学校半年或一年后,会有几门课程不及格,其中有些学生还是高分考入的。对此我曾进行过了解和分析,并找过一些学生个别谈过,从中我发现尽管原因有各种各样,但这些学生中的多数并非学习方法不当,更不是智商不够,主要是由于进了大学后“失去目标”所致。为什么会失去目标?我以为这主要是由于还没有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这种“启蒙”尚未实现。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没有真正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大学,拼命做题以备应试,一旦考取大学则认为“革命成功”了,自然会放松学习,以至于连及格分数也拿不到。

自从对学习感兴趣之后,我又随着产生了一个爱好:购书。父母对于我购书是非常支持的,在他们看来这是我开始走上“正道”的标志,比整天下河里游泳和钓鱼要好得多。当时我买的书,大多属于初等数学方面的参考书,其中有许莼舫先生所著的初等几何证明、作图等方面的一套著作,也有由原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等所著的《趣味几何学》、《趣味代数学》、《趣味物理学》等系列丛书。这两套书,我都很喜欢看,对我的影响很大,我青少年时期的好友都曾受益于这些著作。这些书我至今还基本保存完好。

特别是《趣味几何学》下编扉页中所写的副标题:“在正经与玩笑之间”和数学家巴斯加的语录:“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成略为趣味化”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我在后来学习各种课程时,都记住了这些话,都力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寻求知识所带来的趣味性。我以为,不仅是数学,许多“严肃的”科学的发生和发展,都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也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在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具有思维的乐趣,而且也有在诠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后所带来的愉悦。我在给博士生开设“智能理论及其应用”课时,就力求表述这种思想。在讲到“关于机器情感与艺术创造的研究”时就借用了“在正经和玩笑之间”这个标题。事实上,抱着这种心态读书和学习,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才能透彻理解和融会贯通。

记得初中时我总是到学校附近的一家小书店去买书。到市内的大书店购书,还是我初中时的好友刘征先领我“入门”。他家住在市区,熟悉福州路一条街的书店。说来也巧,刘后来是华东化工学院的毕业生。在“十年动乱”之后,恢复了研究生招考制度,他读了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研究生,学术上很有成就,现在美国定居。自从和他一起去过福州路各书店之后,我便常去光顾。P10-11

目录

我的教育人生/1

河畔童年/3

初中启蒙/8

预科三年/13

复旦岁月/19

北国疆城/23

思蒙山头/31

科学春天/39

校长生涯/47

书生本色/69

感悟思考/85

教育理念与思考/95

更新办学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97

关于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若干思考/103

实践“三个代表”创新教育理念/114

正确定位、展现特色、营造氛围/118

产学研结合是我国工科院校的办学之路/124

励精图治外联内改/130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刍议/137

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149

扩大“孵化”人才的能量/157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高校人才队伍建设/160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些看法与建议/165

评估三议/170

讲话选编/173

增实力,明需求,促联合,切实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175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创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新局面/181

在国家教委、中国石化总公司共建华东理工大学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讲话/193

回顾与规划/196

在国家教委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华东理工大学发布

仪式上的讲话/206

在庆祝华东理工大学建校4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8

总结四年历程拓展改革思路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211

缅怀老院长业绩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新局面/227

抓住机遇,提高水平,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229

关于今后五年发展规划的说明/241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若干意见/248

求真务实团结拼搏继往开来再创辉煌/252

关于学校进一步发展与建设的若干意见/256

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和华东理工大学战略合作框架

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讲话/262

在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揭牌仪式上的讲话/264

在华东理工大学老教授协会成立会上的讲话/267

附录

摆正位置,拓展办学新模式形成特色,扬长避短谋发展/273

开发西部科技先行/276

走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280

更新发展理念力争一流水平/283

序言

蛇年六月,初夏时节,本书的写作进入了“收官”阶段。从开始酝酿写书至今,已有数年之久。与写科学论文和专著不同,这是一本以“教育”为主题,与个人经历、工作、思想和理念等有关的著作,对我而言尚属首次。

我出生于抗日战争年代,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和研究生的学习阶段,知晓或经历了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以及“恢复研究生招生”等重大事件,亲眼目睹和感受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经历了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和大变化的时代。这些经历和背景在部分同辈人中具有共性。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伴随着时代的节律成长和发展,无论功过得失、是非成败,都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历史的身影,从一个角度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所谓从“一滴水中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从平凡中见真缔,从无为中见有为。

人生好比驾一叶小舟在曲折的历史长河中航行,其航行的速度和里程并非最为重要,航行的终点人皆相同,并无任何悬念之处。人生的意义和魅力体现于航行途中所经历的高山平原、激流险滩、歧路迷宫、人文景观和秀美风光。其中既有风和日丽,也有严寒冰雪,既有山穷水尽,也有柳暗花明。

基于上述观点和思路,本书讲述了一个受教育者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度过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特别是五十多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巨大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这一代人从童年、青年、中年逐渐走向老年的跌宕起伏的生存处境、精神状态及心路历程。

回眸人生的经历,我曾有过一段天真无暇的童年时光;经历了间隔十年的、两次不同的学习阶段;就读过三所不同的大学;度过了三个特殊的十年:“十年动乱”、十年工厂岁月和十年校长生涯。  回眸工作的足迹,我曾有过一段辗转上海一东北一四川一上海的经历。这一段的工作变动,历时十年,其三地间的铁路行程近一万公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饱览了祖国山河,也遍尝了人间滋味。

回眸成长的过程,我将“理想、奋斗、求实”作为成才之路的三个基本要素。理想乃生命之动力,奋斗乃成才的必由之路,求实乃成功之母。在成才的道路上,我深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之重要,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健全的人才。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思索是人类特有的功能。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求索、实践和思考中度过。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占有了什么,而在于从中体悟了什么。人生最大的享受不在于物质,而在于心灵的愉悦。在生命的短暂与存在的永恒之间锻造自我的情感和心灵,拥有真正的价值和真实的幸福。本书在写作中力求将回眸与思考相结合,在现实和回忆中思考教育、思考人生。

本书共分为三篇和一个附录。第一篇是“我的教育人生”。该篇共分十节,前八节顺着时间的先后,通过对人生经历中若干重要片段的描写,回眸了成长、求学和工作的历程,其中也穿插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及感悟。第九节“书生本色”阐述了读书、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的一些体会和思考。第十节“感悟思考”是对人生和教育的一些思索和心得。第二篇是“教育理念和思考”。该篇选录了我在报刊杂志和一些会议上发表或交流的部分文章,主要涉及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治校方略以及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这些文章主要是我在担任校长工作期间发表的。第三篇是“讲话选编”。该篇主要精选了在担任校长期间,我在各种重要会议和场合上的部分讲活,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这些讲话反映了那一段工作实践的历史痕迹。附录选编了四篇见诸于报刊的记者访谈录。

本书的写作过程,使我深切感受到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工作实践的锻炼、离不开许多领导和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帮助、也离不开共同奋斗的同仁们。我要感谢父母的养育教诲之恩,感谢妻子和亲人们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我曾先后就读过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小、上海市和平中学、复旦大学工农预科(现复旦附中)、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等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感谢学校师长们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我也要感谢我工作过的铁道部齐齐哈尔车辆工厂、铁道部眉山车辆工厂和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丛书发起者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领导张伟江先生和杨德广先生的热情支持和鼓励,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刘佩英副总编、张雯婷编辑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劳;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馆的陆宪良馆长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些资料和照片;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红女士、华东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的部分同志以及我的学生们都曾为本书的写作提供过帮助。对他(她)们为本书的出版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3年6月

内容推荐

《矢志前行(我的教育人生)》(作者王行愚)讲述了原华东理工大学校长王行愚从一个受教育者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一个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本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五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巨大变化,也展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一代人从童年、青年、中年逐渐走向老年的跌宕起伏的生存处境、精神状态及心路历程。

《矢志前行(我的教育人生)》可供高校管理工作者和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参考以了解中国高校发展历程,普通读者也可以从中获取强大的“正能量”,传承前辈们的优良风骨,继续前行。

编辑推荐

《励精图治外联内改》;《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刍议》;《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扩大“孵化”人才的能量》……《矢志前行(我的教育人生)》(作者王行愚)从一个侧面反映五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巨大变化,也展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一代人从童年、青年、中年逐渐走向老年的跌宕起伏的生存处境、精神状态及心路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矢志前行(我的教育人生)/上海高等教育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行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105394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3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56
CIP核字 2013257752
中图分类号 G649.2-53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