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谢春编著的《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研究》论述的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已日益为学者所关注。在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的中国艺术的发展,我认为还是要遵循毛泽东同志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主张,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真正做到既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自觉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中有用的东西,从而有效抵制文化上的盲目西化和盲目排外。即在技术化背景下,需要真正做到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审美表现手段,又不让技术的失度扩张冲淡乃至湮没了艺术,从而有效抵制文化上的墨守成规和技术至上两种不良倾向。只有通过文化自觉、自信,达到文化自强,才能建设与大国、强国地位相称的先进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进一步向世界展示独具魅力的民族生存发展智慧和文化建设策略,使中华民族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前进得更加坚实。

内容推荐

谢春编著的《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研究》采用历史学、艺术学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将木刻艺术置于抗战与大后方两大特定的时空体系,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以探讨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的时代特质与文化内涵。力图体现出木刻艺术发展进程中世界、民族、地域间的统一,揭示在木刻艺术自律与社会外力的相互碰撞下,功利性与艺术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

《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研究》共分五章,分别以中国新兴术刻的产生、大后方木刻中心的形成与确立、大后方木刻艺术的创作思想、大后方木刻艺术的传播及新兴木刻艺术对抗战的贡献为思路,从纵横两方面展开对大后方木刻艺术发展的研究。

本书获教育部“艺术学门类构建与学科建设”全国博士论坛项目(教研司【2011】15号):“艺术创新与实践论坛”出版支持。

目录

导论

 一、本书研究缘起

 二、本书的学术史及相关资料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之引进

第一节 中国古代版画发展述略

第二节 中国新兴木刻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三节 鲁迅对初期木刻艺术发展的贡献

第四节 早期的木刻社团和创作群体

第二章 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中心的形成和确立

第一节 全国性木刻组织的成立

第二节 木刻干部的培养

第三节 木刻创作活动和理论建设的活跃

第四节 木刻出版物的繁荣

第五节 木刻用品供给合作社的建立

第三章 创作思想

第一节 科学化的技法

第二节 大众化的题材

第三节 民族形式的探讨

第四章 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的传播

第一节 大后方木刻艺术与延安木刻艺术之交流

第二节 大后方木刻艺术与外国木刻艺术之交流

第三节 报刊杂志——传播的媒介

第五章 大后方木刻艺术对抗战的贡献

第一节 成为了宣传的、教育的、战斗的武器

第二节 缓解了战时印刷之困难

第三节 促进了学校木刻艺术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确立了新写实主义美术观,引领美术发展动向

结语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104304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2013256863
中图分类号 J314.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