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编著的《情报日本》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中一直被国人所忽略的一个强烈特征:以情报立命,视情报为岛国生存、拓展的第一要义;正是因为情报战的出色运用,近代以来的日本人,才给世界炮制了一次次令人震惊的可怕灾难。
《情报日本》被《亚洲周刊》评为2008年全球华人十大好书,名列第三,并获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优秀奖。
图书 | 情报日本/胡平文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胡平编著的《情报日本》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中一直被国人所忽略的一个强烈特征:以情报立命,视情报为岛国生存、拓展的第一要义;正是因为情报战的出色运用,近代以来的日本人,才给世界炮制了一次次令人震惊的可怕灾难。 《情报日本》被《亚洲周刊》评为2008年全球华人十大好书,名列第三,并获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优秀奖。 内容推荐 《情报日本》为“胡平文集”第七卷。 《情报日本》翔实地阐述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重大情报活动,同时也对其正史野史里所涉及的人物进行了重新解读。目的是为能让读者了解:无论在一百多年前,还是在今天,日本对于西部大陆的认识,远远甚于我们对这个蕞尔岛国的了解……这一切都源自于日本对于情报战的充分利用。无处不在的情报战,无处不涉及的情报收集,使得日本人总能在出人意料的时间或地点,以某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制造出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他们是对周遭环境丝毫大意不得、丝毫自傲不得,就是夜里睡觉也须睁开一只眼睛盯着的群体。 目录 开篇的话 忧患,一种思维方式 1 当西邻大谈“崛起”之时 2 求知欲,索取欲 3 日本四年,英国八百年 4 想不“崛起”都难 第一章 日本情报战的源流 5 孙子,忍者及阴阳师 6 从丰臣秀吉到德川幕府 7 明治时代的情报活动 第二章 像水浸染一样席卷中国 8 不怀好意的窥探 9 “日本志士的梁山泊” 10 东亚同文书院 11 残碑无声,却叩人心弦 第三章 赶到阿穆尔河的那一边 12 陆军省的妥协 13 “明石机关” 14 “青木机关” 15 处处有“阿菊” 16 海军出动了 第四章 高粱根上的百脚蜈蚣 17 “早晨八点钟的男子” 18 “东方劳伦斯” 19 从口袋滚出几个炒栗子 20 留奇柯夫的震荡 第五章 最有力的掠夺者却出身贫贱 21 “国中之国” 22 陆军中野学校 23 登户研究所 24 “帝力于我何有哉?” 25 “帝国之花”考 25 邻家大叔,邻家兄弟 第六章 睡觉也须睁开一只眼睛 27 戴了白手套的海军 28 初战美利坚 29 “东风,雨……” 30 误差在百分之二十以内 第七章 世界上最大体量的情报战 31 “一亿人能压碎宝石” 32 某种精神镜像 33 暗杀斯大林 第八章 “判断力”的丧失 34 纵横合围的“套牢” 35 “拉姆扎”小组 36 共军百团给予的“苦痛经验” 37 “海军甲事件” 38 “缩小”与“扩张” 第九章 一把新剑正凛凛出炉 39 老麦克为之热泪盈眶 40 从核桃壳里砸出来的民主社会 41 小泉,日本的“当代武士” 第十章 一场无形的战争 42 日本人“从天而降” 43 要紧处,决不幼稚 44 也有两手,两手都很硬 45 一副人生化了的高感度天线 第十一章 并非题外话 46 中国人对世界的“误读” 47 人与非人?君子与小人? 48 使用“爱国主义”得十分小心 49 莫非一种共同的宿命? 尾声 不愿是熊 主要参考书(篇、馆)目 后记 试读章节 9 “日本志士的梁山泊” 1886年仲春,上海马路两旁的梧桐树正在竞相吐出新芽。斜斜飘着的细雨里,一个未打伞的日本人大步流星地走在外国租界上。一张比实际年龄要显得老成的脸上黑黝黝的,如果不是他手里拎着的一口箱子,很容易被人当成是这十里洋场上一名壮实的苦力…… 此人为荒尾精,他别号耕云,爱知县人。1859年生,父亲原是尾州的武士。东京外国语学校肄业,精通汉语。又人陆军士官学校,从此对西部的那块大陆心驰神往。毕业后任少尉,不久前升为中尉,即如愿以偿被派到上海。刚下船,他就直奔英租界河南路,他要拜访的人,正住在这条路上。 此人叫岸田吟香。曾任《东京日日新闻》记者、主笔,与石桥南橘、福地英痴、成岛柳北同被日本新闻界誉为明治时代四大“名记”,他还有不少诗词、书画等作品传世。1877年,他辞去主笔职务,在东京银座开了一家药房“乐善堂”。早些年间,他曾在横滨帮助一个叫鲍恩·赫本的美国博士,完成了一本大部头的《英日辞典》。为表谢意,博士送给他一种眼药水秘方,他给它取了个很能吸引日本人眼球率的新奇的名字——精錡水。药房以此为主打,生意很快兴隆,他又走出列岛,在上海开了家分店,经售日本药品和日制百货。这家店就在河南路上。 岸田吟香这一年53岁,已是鹤发长眉的老者,不但在日本国内颇有声望,一手挥如椽之笔,一手悬壶济世;在上海文化界,也算是一个儒雅之风扑面的人物。他17岁上学习中文,由此而喜欢中国文化。到上海后,还经营起印刷厂,用铜版印制了中国诸子百家典籍的袖珍本而大受读者欢迎。 在荒尾精这位年轻的同胞面前,像雪人化在了阳光之下,岸田吟香的儒雅之风一下消失了,一件青色的宽袖大袍后,泼刺刺跳出了平日里深藏不露的那份“岛国焦灼”。一老一少相见恨晚,两人见解完全一致: 日本国土狭小,必须把过剩的人口输往中国。但中国眼下在内政、外交上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还徒有其名,欧美各国都在肆意抢夺它的市场,并伺机吞并它的版图。日本军事侵略中国并非上策,那样必然会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且剧烈耗费国力。要使东亚大局获得磐石之安的首要手段,是尽快改变日本在对华贸易上远远落后于欧美的状态,实现中日两国的经济提携,尤其以积蓄能够同欧美列强相抗衡的实力为急务。 用岸田吟香的话说,那就是急需用一种比战争更高明的办法,即掌握中国的经济命脉,从经济上控制中国。 在日本,学界历来有一种奇谈认为,由于后来不幸地爆发了日中、日俄战争,发生了“九·一八”和“七·七”事变,使得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的初衷就是为了侵略中国。其实,在明治时代,有众多的民间志士都怀抱着日本与中国“共存共荣”、“亚洲一体”的理想。 老人摊开一张中国地图,对荒尾精指点说: 从上海沿江而上就到了汉口。那里九省通衢,作为通商口岸,可延伸到四川、云南、贵州等中国遥远的省份。但汉口没有上海这般列强虎视眈眈,同时也是日本人势力未及之地,正等着您和有志的日本青年去开拓呢! 在岸田吟香的帮助下,很快,荒尾精在汉口开办了一处乐善堂分店。 起初,他招募了几个在上海的日本浪人一起到汉口,随后又有天津、上海的年轻浪人闻讯后自动前来。其中有井深彦三郎、高桥谦、备山内品、浦敬一、藤岛武彦、中野二郎、中西正树、臼井新太郎、石川伍一、片山敏彦、维方二三、井手三郎、田钢安之助、北御门松三郎、广冈安太等近30人。 过了两年,岛内玄洋社又派出宗方小太郎、山崎羔三郎、奈良崎八郎、平冈常次郎、丰村文平等青年,他们先到上海,随曾在日本横滨任副领事、既会日语又会英语的广东人冯相如,学了一阵中国官话,再加人汉口乐善堂工作。 开在洋华街的分店,是一幢西式风格的二层楼房。一楼是铺面,二楼办公与住宿。平时有七八个日本人做生意就够了,另外还雇了五六个中国人伙计。实际上,汉口乐善堂成了中国大陆上第一个日本情报组织,荒尾精将所有的日本人分成内员、外员两部。内员在家操持生意,外员则要求去中国各省探查,其内容有山川地理、人口、风俗习惯、土地、被服、运输、粮薪、兵制、制造,及贫富善恶。在贫富善恶中,细致到秘密会道门,如哥老会、九龙会、白莲会以及马贼等,都要求在外员探查之列。 为了便于侦察、搜集情报,这些年轻的日本人,从装束、发型到语言都仿照当地人,并以各种职业为掩护,活动于中国内地各省,直至新疆、西藏。石川伍一、松田满雄曾进入雪域高原,深入过苗族山寨。山崎羔三郎化名常致诚,取字子羔,自称原籍福建或广东。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扮作药商兼医师,有时扮做占卜者,先后徒步数省,甚至云贵都有他的足迹。据说在同行中,他的汉语熟练程度,及掌握各地风土人情上,无出其右者。 宗方小太郎蓄发辫、穿旗装,以满族人身份,潜入华北、东北各地,密切注视清政府和直隶、山东、山西、奉天一带的军政动态。他不等不靠,没有活动经费了,在北京祟文门外和一中国人合伙设摊,自行设法解决。由于3年间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荒尾精后来干脆派他为北京支部负责人常驻北京…… 荒尾精很为这些年轻人自豪,他曾自诩说乐善堂药店汉口分店是“日本志士的梁山泊”。 1890年4月,荒尾精回日本述职。他就在中国的见闻与所收集的情报资料写成了数万字的《复命书》,呈送给陆军参谋本部。其实,这份《复命书》已经透露出荒尾精所关心的远不止是中国的经济,否则他的编制就应该在农商务省,而不是在陆军参谋本部了。 荒尾精的工作,得到了参谋本部根津一大尉的高度评价。根津一是他在陆军士官学校的前一届同学,对他的一个想法也极表赞同——实现帝国大陆政策决非少数人所能胜任,必须培养、训练一大批热心经营中国大陆的人材。经过两人在岛内大肆活动和游说,加之陆军参谋次长川上操六、陆军省次官桂太郎极力斡旋、支持及热心说服,博得了当时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大藏大臣松方正义的颔首,决定拨出4万日元予以补贴。 同年9月,荒尾精带领从日本各地征召的150名学生来上海。在英租界四川路与汉口路交界处的泥城桥畔,开办了“日清贸易研究所”,还对外取了个字义深奥的中国名字“瀛华广懋馆”。这是个以经商为名的情报学校,培养出钟崎三郎、向野坚一、大熊鹏、猪田正吉等一大批日后活跃于甲午风云里的日本间谍。 比起汉口乐善堂来,它多了一项任务,即培养中文翻译。在1893年毕业的这一届也是唯一的一届89名毕业生中,有72人作为翻译从军,参加了次年爆发的甲午战争。“该所的毕业生,几乎全部抱着献身祖国的志向,有的担任军事翻译,远赴前线,有的带着秘密使命,潜入敌境,血染草原。”([日]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 大约是甲午战争之前,奉陆军参谋本部指派,根津一到了上海。先任日清贸易研究所副所长,不久取代了荒尾精的所长位置。后者回到本土,又调台湾,因染上鼠疫,死于1897年,只活了38岁。 尚不及在中国真如晁盖、宋江一样,演出一部让朝野为之震撼的《水浒传》来,荒尾精在日本对华情报史上的位置却是十分显著的——不但建立了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日本情报机构,而且,第一个将军事间谍与大陆浪人结合一起,经济情报与军政情报结合一起,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参照,具有章法与效能,服从于日本的总体对华战略目标。 在唯一一届毕业生开赴前线不久,因为某种尚不清楚的原因,日清贸易研究所关闭了。根津一却从未忘记荒尾精的遗志,他将汉口乐善堂和日清贸易研究所在中国各地搜集的情报分门别类整理,编纂成3大册计2300多页的《清国通商综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交通、金融、产业、民俗等诸多方面,成为早期日本第一部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 P45-49 序言 当下的年代,颇有些“搞怪”,一个沧桑悠远却又饱经忧患与劫难的民族,现在最有影响的文化消费,不是莎士比亚戏剧、雨果与托尔斯泰小说那般的史诗与悲剧式作品;广为自觉的文化顸礼,亦不是诸子百家与民国年代诸多大师们高山仰止的身影。一幕幕引起大众文化狂欢的是——诸多电视频道里各种版本的“非诚勿扰”,“快男超女”,“达人秀”,以及随时世衍变、野草般冒出来的各色网络俚语与手机段子,还有各种顶级“小品”,造型炫目的浩歌劲舞。不惜巨资营造出的一个个流光溢彩、天上人间的盛世气象…… 倘若是前者,还能让我感觉当下社会的诸多脉象,对于后者,我则很难如吃饱了的鸽子一样,纵情兴奋于当代“文化英雄”与时尚潮人们精心拼贴出的宏丽、欢乐之中。相反,老夫常作大不恭地想:倘若这拼贴出的宏丽与欢乐,能麻木掉历史深处仍在纠结的痛楚,湮没去当下油锅炒豆子一样进射开来的矛盾与困惑,并能征服世界的话,那么,全球恐怕都得进入小品年代了…… 毋庸讳言,在最直观的层面,更多的国人还会感觉到当下同时又是个“拆迁年代”。 举国上下,从煌煌大都到偏远县城,几乎无一不在剧烈的拆迁、大兴土木之中:亮化绿化工程,青水蓝天工程,沿街“平改坡”工程,旧城区改造工程,中央商务区工程,地铁工程,高铁工程,过江隧道工程……据说,当今世界上的建筑机械有6成在中国引擎轰鸣,大展雄风。 物质层面,恨不得天天有着奥运会开幕式般的热闹与风光,却无法在精神层面给民众指引方向。1980年代那种锐不可当的改革气势,激情燃烧的理想i义精神。几近消磨殆尽,一度活力四射的中国社会,纷争与抵牾越来越多。可谓怨恚塞于下,歌舞漫于上。 因此,我对历史,尤其是那些与我们——俗称“老三届”这代人的命运十指连心的历史,总是沦肌浃髓,难以释怀。为此,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颇为自觉地将自己的生存方式与写作方式,定位于一种渐行渐远于文坛江湖的“游走”状态——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时下鲜活的社会现实间游走;在人文学科诸多领域的前沿学理与本人的历史经验、现实感受问游走;在公共知识分子的先知先觉与芸芸众生的悲欢哀乐间游走。企图以可感可触的文字,让一些可能仍在中国社会进程中表现复杂、微妙、敏感和不容置疑的问题,有更多的人知晓它,思索它。 于是,随着我的“游走”,便有了这部时空颇为开阔、内容涉及几代中国人生存方式与生命体验的文选的整体面貌—— 第一卷:《世界大串联》 本卷主体为《世界大串联》、《移民美国》,主要内容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国潮及这批新移民在美国的生活体验。1988年,《世界大串联》获得全国108家刊物共同举办的《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优秀作品一等奖。本卷另有《秋天的变奏》、《你的秘密并不秘密》两篇章,描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颇为躁动的中年男女们的婚姻、家庭风景。 第二卷:《百年误读:二十世纪中国之侧影》 本卷辑内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南方大山间的小小苏联——“苏维埃运动”侧影》等9篇历史纪实性作品,看后读者大概会有这样的印象:对于中国而言,1978年,决非一般里程碑的意义,它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未经宣布却实际长期存在的战争状态,从此——人性与人道的全面苏醒,常识与常态的不可扭曲,在这块土地上便是不可阻挡的了。 第三卷:《千年沉重》 本卷一为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思考地域文化、知识分子命运及社会现象的大文化散文《千年》,二为《今日曾经的驿站》,可谓是上文的进一步发掘。三《不再是秦兵马俑的脸》,以书信的形式,凸现了从民国走来的那代知识分子别具一格的精神谱系与人格力量。四《莫忘沉重》,则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安之若素于“游走”状态的心路写照。 第四卷:《中国的眸子》 本卷的主体是《中国的眸子》: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李九莲,1968年因在给男友的信中剖露对“文革”的不满而招来杀身之祸。八十年代初,在胡耀邦亲自关照下获平反。李九莲,现与林昭、遇罗克、张志新等人一样,被誉为当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 本文1992年获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奖。 第五卷:《乱世丽人》 本卷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原南京军区歌舞团舞蹈演员张宁卷入林立果“选妃”闹剧的来龙去脉。 二、《芥末沧桑》,写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首都北京的几位青年女子的遭际。 三、《美丽与悲怆——浦熙修与她的年代》,此文2009年12月获“新中国六十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并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49——2009报告文学选》。 第六卷:《一百个理由》 本卷全方位关注中国与日本——在世界范围内,彼此文化的相通性如此强烈、而差异性又如此鲜明的两个国家。 中国能找到100个理由谴责日本,中国更能找到100个理由与日本和平相处。 作者深深以为:中国欲一扫近代以来的耻辱与颓唐,走向民族的全面复兴,非得通过日本这道心理门槛;在很大程度上,这 道门槛将考验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 本书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HD5年非虚构类十大好书之一。 第七卷:《情报日本》 本卷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中一直被国人所忽略的一个强烈特征:以情报立命,视情报为岛国生存、拓展的第一要义;正是因为情报战的出色运用,近代以来的日本人,才给世界炮制了一次次令人震惊的可怕灾难。 《情报日本》被《亚洲周刊》评为2008年全球华人十大好书,名列第三,并获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优秀奖。 需加说明的是,在今日看来,早期作品中必有多处,或认知难免旁支浅陋,或人事已成明日黄花,但它们已构成我大半生写作的历史,以及我已涉猎的众多历史场景——留下前者,是如同一头孤狼的我,攀行在汉语高原上深深浅浅的思想足印;而保留后者,则因为时间的长河总会淘洗出足够的史实,并浮现其全部的意义。 打心眼里感激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北京人文出版中心主任张明两位先生及责任编辑文欢女士。正是他们深切的人文情怀,历史意识,以及对本人写作生涯的长期关注与理解,才得以此次集中呈现在读者面前。 也许耐心看过这部文集,在“闲坐话玄宗”之余,读者多半会有沉重之感,难免扼腕唏嘘。看看当下排山倒海般的“天天都是好日子”的种种闲适、娱乐的写作,老夫亦愈来愈觉得自己是野狐禅,屡屡起意决绝掷笔,遁去“山林”罢了。可这时,我总会想起上世纪初一位俄罗斯诗人在漫天风雪中所吟诵的句子—— 我不能不爱脚下的这块土地, 我不能不恨脚下的这块土地。 2011年8月,“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后十天 后记 继2007年1月出版《一百个理由——给日本也给中国》(香港三联书店)一书之后,这是并非日本问题专业研究者的我,关于日本的第二本书。比起第一本书,本书写得颇为辛劳,连头带尾3年,真有些惨淡经营、、勉为其难的意思,但近些年来沉溺于“盛世”弦歌中的中国人需要有这样一本书的念头,一直支撑着我。 在本书里,我努力剖析了日本文化中一直被中国人所忽略的一个强烈特征:以情报立命,视情报为岛国生存、拓展的第一要义;较系统翔实地阐述了明治维新至今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重大情报活动,及其正史野史里所涉及人物的再解读。倘若读毕本书,读者将会和我一起警醒:当下不少中国人的“盛世”情结,其实只是拒绝饱经忧患的历史与现实,也拒绝人类普世价值正浩浩荡荡的世界,大抵关起门来自己恭喜自己发财;并且喟叹:无论100多年前,还是10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对于西部大陆的认识,远远甚于我们对这个蕞尔岛国的了解,我将深感欣慰。 在本书的酝酿与采写过程中,先后得到长江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阳继波先生,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资深编辑褚赣生先生,旅日华人作家林小玎女士及其先生手冢胜男先生,旅日华人张军女士等的大力协助与问暖嘘寒。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祝新刚先生、香港三联书店总编辑陈翠玲女士一直关注并鼓励着本书的写作。特别要说明的是,通过电子邮件及面晤,林小玎女士回答和解析了我不少问题与疑惑,尤其她煞费苦心地为我找到了影佐祯昭、田中隆吉、吉川猛夫、后藤新平等人以及陆军中野学校的相关照片,以我的视界,这些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对美情报战中的重要人物,虽在国内有关书籍和文章中略有提及,但他们的照片在国内还没有发现。 我所在的南昌大学去年刚研究生毕业留校的潘博小姐,则在资料整理、图片编辑、有关文字翻译上,为我提供了诸多方便。 借本书出版之机,谨向以上诸位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者 于2008年戊子春节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情报日本/胡平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胡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16891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4 |
出版时间 | 2011-12-01 |
首版时间 | 2011-12-01 |
印刷时间 | 2014-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2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西 |
长 | 241 |
宽 | 165 |
高 | 2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