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号外(2影响中国)
内容
试读章节

杨新海案:直抵现场满足民众知情权

闾 宏

2003年11月21日,新京报诞生第十一天。

北京人正怀着各种目的,持续关注着这张“另类”报纸。

在古都北京,它打破了报业的各种常规。

当时,人们习惯五毛钱买份报纸,它却定价一块;人们能承受一份报纸三十二个版的容量,它每天则厚达八十个版;人们还满足于翻阅报纸短讯时,它却每天用四个版做评论,再用更多的版面,去做深度报道。

“字太小”、“新闻太长”、“看着累”……一系列负面评论在市场上响起,但奇怪的是,人们并没有停止购买这个“另类”。那些“长篇累牍”的深度新闻,不断在人群中引起震动。

从“SARS后骨坏死”到“产粮基地调查”,得到的反馈是:“我真的被震撼了”,“这样精心的策划”,“文字很精巧”。

那年的11月21日,韩福东在寒冷的北京街头,买了份新京报。他当时是《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正要奔赴河北采访杨新海杀人案。他打开新京报,看了当天的核心报道,马上给编辑部打电话,“我想我不用去了,新京报已经报道了,三个版,关于杨新海的汤汤水水都报了。”

杨新海,一个河南农民,三年杀了六十七个人,震惊全国。

如今来看这篇报道,可以提出诸多不足。但在当时,许多媒体还没习惯用手中的话语权,去打破自我设限的报道禁忌,新京报却已突破层层信息封锁,直抵大案现场。

“都市报这一市场化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满足了老百姓的知情权。”时任新京报中国新闻部副主编的李列说。新京报想要做的是,政府知道的,百姓也有权知道。

线索来自“光明顶”

最初,杨新海案的新闻源头,出现在互联网上。

2003年11月14日,新京报创刊第四天。中国新闻编辑宋书良在网上浏览新闻,不稳定的电力供应,让他头痛不已。而因创刊条件简陋,网络也时断时续,打开一个电子邮件往往需要十几分钟。

大多数新京报员工不在意这些。他们不在意大楼里墙灰脱落,多处漏水;不在意数十人用一部电话;甚至不在意挤在过道里办公。许多人沉浸在理想主义氛围中。他们还把这样的办公场所称之为“光明顶”,因为当时的新京报位于光明日报社一栋老楼的顶层。

宋书良终于上了网,看到一篇四百字的消息,说杨新海特大杀人案已被河北沧州警方告破。消息来源《燕赵都市报》。他向时任中国新闻部主编陈志华报了选题。

陈志华,当时还是一个二十八岁的小伙子,个子瘦小,留着平头,蓄着胡子。他通常说话简短,直击要害。他新闻经验丰富,还写过小说,曾供职《南方都市报》任深度报道编辑。

他很清楚杨新海案背后的新闻价值。他也知道,其他媒体都会热衷此类题材,所以迅速突破是成败关键。

那天,太阳还未落山,一名记者己在赶赴沧州的路上。

首“战”副局长遭遇失败

被派出的记者叫刘炳路。统计学毕业的他,因为和新闻的某种因缘,放弃了去海关工作的机会。如今,他已是新京报编委兼深度报道部主编。他至今还记得创刊初期,那种狂热工作的情景。

忘我投入,是新京报的一个特征,也是理想主义的鲜明符号。

时任中国新闻部副主编李列,经常凌晨三点,将记者从睡梦中叫醒,安排出差,然后和部门编辑一同回家。还有记者为了完成选题,索性带着牙刷牙膏,在办公室安营扎寨。  刘炳路是一名以高效著称的记者。

在高速公路上,刘炳路己拨通了《燕赵都市报》记者的电话。他大学毕业后,曾在那家报社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但得到的消息,却令人沮丧:当地已禁止对此案报道。

刘炳路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完成第一篇报道。

在这一天半里,他经历迷惘、焦躁、绝望,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还要经受斗智斗勇中的挫败,以及真相可望不可即的勾引,最后才是柳暗花明的狂喜。

对杨新海案,虽然当时的媒体己有四百字的报道。但报道中,没有提及抓捕地点、被谁抓获、行动由哪级公安部门执行、被关押何处等信息,更没有关于杨新海作案的任何细节。也就是说,刘炳路只知道沧州警方破获此案,此外,一无所知。P3-5

目录

【2003.11——2004.11】

杨新海案:直抵现场满足民众知情权/闾宏

论战“禁乞令”:为弱势说话/于平

“宝马案”:用事实说话不被网络民意干扰/周亦楣

嘉禾拆迁:拉开监督非法强拆的序幕/老詹

寻找失学农民工子女:你们也是祖国的花/石明磊

撕破新兴医院的送子神话/林阿珍

【2004.11——2005.11】

中国电影百年:以媒体的方式“读”电影/孙琳琳

【2005.11——2006.11】

相声门:反思什么是相声/杨林

定州血案:揭开血腥征地的黑幕/崔木杨

【2006.11——2007.11】

艾冬梅:被改变的冠军命运/范遥

东四八条:挽住旧城的流逝/王荟

【2007.11——2008.11】

日志中国:一日看尽改革三十年/吴伟

阜阳“白宫”:“白宫书记”的唯一专访/孟祥超

汶川地震:为灾难报道树一座丰碑/辛未

【2008.11——2009.1 1】

黄光裕案:理性记录商业文明演进/杨文瑾王海涛

上访者的“精神病院”:相信事实的力量/刘刚

山西绑架案:独闯迈扎央赌场/朱柳筒

【2009.11——2010.11】

新拆迁条例:用报道推动废除“恶法”/全昌连

王亚丽:骗官书记的荒诞剧/朱柳笛

赵作海:苦难的缩影/孔璞

夺命蜱虫:透析基层疾控薄弱顽疾/涂重航

【2010.11——2011.11】

“新圈地运动”:揭露农民“被上楼”背后/钱吴平

香精包子:连环炮弹击破黑色产业链/子召

序言

论“持久战”

戴自更

一、关于新京报

去年年底开始,我就想着怎么来纪念报社成立八周年,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新京报传媒研究院,目的是总结过去八年的经验,展示成绩、鼓舞士气,同时给新京报人一个抒发情感、规划未来的机会。当初定的方案是出一套书,包括:新京报八年来刊登的重要报道,传媒界著名学者对新京报的研究文章,本报有关人员阐述办报理念、营销理念和实战案例,本报员工八年的工作、生活记忆。后来在一次讨论会上,同事问应该给这套书取个什么名字,我脱口而出,叫“论持久战”——八年,正好是打一场抗日战争的时间。大家都笑了。

不过这确实是我的心里话。在内部会议上,我曾经说过,新京报能够存在,本身就是个奇迹,能做到今天这样的局面更是个奇迹,毕竟它有着特立独行的“不合时宜”,因此办这张报纸真的如同打一场持久战,并且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战争。不仅做新闻像打仗,内心矛盾的交织更像打仗,在我,包括很多新京报人,总纠结于:是遵循新闻规律还是屈从利益集团,是坚持新闻理想还是得罪广告客户,是执着新闻人的良知还是向人情社会妥协……八年来,我们有过无奈,有过失落,但更多的是在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打着持久战。

八年前,有许多人预言新京报不可能成功。他们说北京报业市场已经饱和,没有机会了;他们说新京报会水土不服,在现实环境下是死路一条;他们说新京报只是小报,办一份与首都地位相称的报纸纯属痴人说梦;他们说新京报的版面架构有致命缺点,不可能熬过第一个冬天。但是在他们的猜疑中,新京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着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如今无论社会影响力还是经营业绩,新京报已是北京地区同类媒体之首,并连续两年被权威研究机构评为引导舆论热点的主要媒体,与国内最大的通讯社和最大的门户网站并驾齐驱。

新京报的成功是遵循新闻规律的成功。新京报的最高标准,也是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尽可能真实报道,尽可能说真话”。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是真实的,是经过充分求证还原的,刊登的评论是理性的,是基于基本常识的;二是要“尽可能”地把稿件发出来,在现有体制框架内,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在判断不会带来重大风险的前提下,让稿件见报。凭借扎实的调查、客观的报道、理性的评论、贴近民生的服务意识和矢志不渝的创新激情,新京报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和赞赏。

新京报的成功是坚持文化品位的成功。新京报始终保持“有尊严的报格”。作为媒体,我们一向坚持独立自主的办报理念,就算是“工具”,’也是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为某地、某人服务的“工具”;其次,新京报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坚守法治精神、人文情怀,遵从进步的、美好的价值取向。第三;新京报的报纸形态是有内涵的而不是肤浅的,是高雅的而不是媚俗的,是适合阅读的而不是为难读者的。

新京报的成功还是自由创新的成功。新京报发轫于《南方都市报》,但又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良。在借鉴传统都市报和传统党报优势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走第三条道路”的办报理念。新京报重视对现实的批判,更强调报纸的责任,重视对权力的制衡,更强调秩序的重建。新京报有着较为广泛的、专注于新闻本身的自由,在理念一致的前提下,具有较大的新闻操作空间。在新京报,没有不能报道的新闻,只有不会报道的记者。

二、关于新京报人

我曾在很多场合形容过新京报人:“他们是可爱的自我完美主义者,对生命、对生活、对事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张扬个性,但是协作互助;他们挥洒激情,但是恪守责任;他们筚路蓝缕,但也乐天向上。他们纯粹如永不长大的孩子,深刻如度尽劫波的智者。他们有诗人的情怀,学者的专注,僧徒的虔诚,也有政治家的敏感。”在我眼中,新京报人好像就是作为真正意义的新闻人而存在的。

新京报人简单,他们不需要知道社会潜规则,唯一要面对的就是把工作做到极致;新京报人正直,他们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用拐弯抹角小心谨慎;新京报人职业,无论什么情况都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放在首位;新京报人充满激情,他们觉得一个新闻人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去真实地报道这个世界,并推动其不断进步。

是新京报的制度和文化铸成了新京报人。新京报是个充斥民主精神的地方,上到总编,下到记者编辑,只有岗位不同,没有人格高低,在新京报永远是对事不对人。这里没有拉帮结派,没有阿谀奉迎,没有整人搞事,没有繁文缛节,没有无事生非,没有文山会海,特别是不会在业务上逼着大家去做不想做的、违背职业准则的事情。新京报有清晰的制度规范,但没有违背人性的人身约束,大家相处的基本准则就在于价值观的趋同。当然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人都满足,他们可能有更理想化的期望,甚至要突破“报社共同利益’’的底线,那就只能合则留,不合则去。

八年来,新京报的人走了一茬又来一茬,差不多有上万人来来去去。以前我也曾为此叹息,但现在已经看淡很多。因为文化在,报纸的灵魂就在,变的是面孔;不变的是精神。退一步说,即使报纸没了,那些在新京报呆过的人,不是依然带着新京报的烙印吗?9月初,报社有些变故,一些从新京报出去的人夤夜从千里之外赶来探问究竟,让我深为感动。我说过,新京报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或军营,能够永久相处固然最好,但人总在进步,新京报不可能为所有人提供更高的职位,何况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我唯一希望的就是,曾经的新京报人,是带着美好、带着充实、带着感情离开的。

新京报的民主氛围和新京报人的职业感,是这份报纸能够有今天成就的一大原因。很多时候,为了一篇稿子的刊发,我和王跃春等人要没完没了地挨批评,而我们很少跟记者说,甚至也不会跟中层说,为什么?就因为记者、编辑、中层都各司其职,写稿、编稿、内容核实是他们的事情,但发不发稿、发多大篇幅、会不会有风险,是我们的事情。常常是我们一边为一篇很有影响力但被有关部门批评的稿件写检讨,一边还要在报社内部肯定这篇稿件采编人员的职业精神。新京报培养了一大批名记者,在他们最有影响力的稿件背后,往往有我们一干人的检讨,甚至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但这是我们应该担当的职责。为此,我也常想起鲁迅的话:“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八年,我能起到的作用就是一柄雨伞,或一块铺路石。

三、感谢的话

借此机会,我要感谢为新京报的创办和发展付出心血、做出贡献的人。

程益中,新京报首任总编辑,他是新京报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尽管与新京报相处的日子只有几个月,但他在推动南方与光明合作、选派和培训团队、确立新京报报纸形态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是一个有才华、有激情、有领导力的人,也是一个有原则也懂合作的人。

喻华峰,新京报首任总经理,他是新京报经营的奠基人之一。最初合作办报方案,就是我跟他在一个咖啡厅达成的。他是个务实的、顾大局的人。新京报的经营人才大多是他带出来的,经营模式也基本沿袭《南方都市报》的模式。让我感动的是,在他身陷囹圄的时候,依然让人带来有关市场经营的建议。

还有杨斌、韩文前、王跃春、孙献涛、孙雪东、李多钰、郑万洪、罗旭、迟宇宙等,他们是新京报第一任班子成员,他们都有才华,都很职业,都很真诚,都很正派。新京报有句广告词,叫做“做什么事情很重要,与什么人一起做事更重要”。现在我还是很诧异,怎么会有这么多优秀的新闻人集中在一起办一份报纸。记得那时有点事就开会,无论夜里还是周末,从没人缺席。对有关报社的任何事情,大家都当仁不让,由于个性都强,甚至争得不可开交,但丝毫不会影响彼此的感情。八年来,他们有人出去创业,有人另谋高就,也有人坚守至今,但大家对新京报的支持、关心、爱护一如既往,因为这里留有他们的智慧、心血、理想,有他们可歌可泣的经历。

还要感谢曾经在新京报工作过的所有新京报人。白手起家,从头开始,那种艰难困苦、难堪境遇,只有亲自经历过才知道,可以说是新京报人的青春、热血和必胜的信念,支撑新京报走过八年,走向荣光。他们是最值得骄傲的,也是新京报的价值所在。

还要感谢《光明日报》的袁志发、苟天林、胡占凡三位总编辑,和薛昌词、赵德润、李春林、刘伟等编委。他们有的是创办这份报纸的直接决策人,有的为这份报纸承担了很大的压力,有的为报纸的生存委曲求全。感谢《南方日报》范以锦、杨兴锋两位社长,和王春芙、张东明、钟广明等社委。他们在新京报创办的关键时期调动很多人力和资金,给予了决定性的支持,在后来外部环境不如意的情况下,依然义无反顾地信任新京报、扶持新京报。最后要感谢主管单位的有关领导。在新京报有些成绩的时候,他们总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新京报出现问题、受到批评的时候,他们多以一个读者的身份给予善意和帮助,没有他们,也不会有新京报的今天。

四、关于丛书

由于各种原因,这套书最后只有四本,少了有关介绍本报经营的那本。现有的四本大致内容如下:

一是《写在新闻纸背面》,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讲“新京报是一张怎样的报纸”,以访谈的形式,由报社评论、时政、经济、文娱、消费、视觉等各板块的负责人来谈相关的内容特色和采编经验。后半部分讲“新京报何以成为这样的报纸”,由多位对传媒业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采用一定的方法论,通过对新京报及“新京报现象”的解剖式观察,形成更有普遍意义的报业指导理论。

二是《影响中国》,这本书希望说明“新京报有怎样的影响力”,影响力体现在我们八年来倾尽心力制作的许多堪称经典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曾经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曾经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曾经见证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甚至或多或少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进程。

三是《闻道》,展示“新京报做了怎样的报道”。我们每年都会在报社内部评选年度新闻奖,这些获奖作品既凝聚了新京报编辑记者的聪明才智,也基本可以代表中国都市报媒体的最高职业水准。

第四本书叫做《从光明项到幸福大街》,这个需要稍稍解释一下:新京报创办初期的办公场所,是在光明日报社的老办公楼顶上,所以俗称“光明顶”。“幸福大街”则是现在新京报社所在地。八年间,有一万多名员工在光明顶和幸福大街奋斗过、成长过,希望以此书记录他们的故事,记住“新京报有一群怎样的人”——他们一起成就了这张报纸的光荣与梦想。

最后要感谢武云溥和张寒。我因为忙,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接受他们的访谈,但他们查阅了很多材料,不仅写得很认真,而且写得很准确,不失为本报优秀记者的名头。

2011年11月8日

(作者为新京报社长、总编辑、新京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内容推荐

八年前,有许多人预言新京报不可能成功。他们说北京报业市场已经饱和,没有机会了;他们说新京报会水土不服,在现实环境下是死路一条;他们说新京报只是小报,办一份与首都地位相称的报纸纯属痴人说梦;他们说新京报的版面架构有致命缺点,不可能熬过第一个冬天。但是在他们的猜疑中,新京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着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

《新号外(2影响中国)》希望说明“新京报有怎样的影响力”,影响力体现在我们八年来倾尽心力制作的许多堪称经典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曾经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曾经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曾经见证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甚至或多或少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进程。

《新号外(2影响中国)》由新京报传媒研究院编著。

编辑推荐

《新号外》是一套传媒业界和新闻院校师生必读的经验之书,也是普通百姓窥探“舆论喉舌”、“刀锋舞者”生存状态的揭秘之书。

新京报经典报道精选集,回顾改变中国社会进程的大事件;新京报获奖作品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深度访问,第一流的专家学者阵容。理论和实践结合详解新京报内容特色和采编经验。

这不是枯燥费解的教科书,而是兼具专业精神和阅读趣味的特色书。本书为《影响中国》,由新京报传媒研究院编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号外(2影响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04061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