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水果猎人
内容
编辑推荐

亚马逊读者高分评点,近乎全民五星推荐。在短短三个月内,首版告罄,日本、韩国等八个国家的出版商都迅速购买了版权。

奇闻轶事层出不穷,水果迷狂故事的戏剧性不亚于小说。

《水果猎人》作者亚当·李斯·格尔纳在轻松嬉笑间探访了全世界水果、以及有关水果的匪夷所思的趣闻。他游历各国,搜寻珍稀水果,并以饱含感官色彩的语言描绘亲口品尝到的数十种离奇果实:包括“花生酱黄油果”、“黑莓果酱果”和生长在塞舌尔、酷似臀部的“海椰果”。

同样堪称珍奇异宝的,是他偶遇的当地人物——毕生研究恶臭榴莲的婆罗洲植物学家;严格遵守水果食谱,并期待以此方式体验超自然感受的素食果人;和“进口水果法律”玩儿迂回战术的擦边球高手;痴迷于合成葡萄和苹果的人。

内容推荐

《水果猎人》这本书,讲述一个热爱水果的加拿大年轻人走访热带国家,寻找珍奇水果,拜访只食水果的“素食果人”,深究水果、果实的真谛,乃至伊甸园的归属。除了展现令人目瞪口呆的植物秘闻之外,作者亚当·李斯·格尔纳也带领我们走入水果市场、水果生物科技的核心地带,披露纽约水果市场秘闻:混杂在全世界水果买卖中的毒品、军火和人口贩卖。书中奇闻轶事层出不穷,作者足迹遍布世界十几个国家,并以第一人称保持客观记录,也以叙述性极强的文学化语言惟妙惟肖记录了为水果迷狂的一群人,每则故事的戏剧性都不亚于小说。

《水果猎人》出版后,引起北美热烈反响,读者对热带水果的热情和好奇高涨,在读书会上争相目睹作者带回来的珍奇果实,讨论果食者和素食者的异同。

目录

序言 要怪就怪巴西

导言 不为人知的水果世界

第一部 自然

 1 野生,成熟,多汁:水果究竟是什么?

 2 夏威夷,顶级异国风味

 3 水果如何塑造我们

 4 珍稀水果全球联盟 

第二部 探险

 5 深入婆罗洲

 6 素食果人

 7 女人果

 8 肮脏交易:水果走私

第三部 贸易

 9 市场秘闻:从葡萄苹果到枸杞

 10 非洲奇果蛋白:奇迹果的故事

 11 巨量大生产:关于甜蜜的地理政治学

 12 全球四季常夏

第四部 迷狂

 13 保护:水果激情

 14 水果侦探的典型案例

 15 异世界接触

 16 硕果累累,抑或,创造的热望

答谢

延展阅读

试读章节

1 野生,成熟,多汁:水果究竟是什么?

霍默:丽萨,想不想吃甜甜圈?

丽萨:不,谢谢。你想来点水果吗?

霍默:甜甜圈里有紫色。紫色就是水果。

——《辛普森家族》

“在壁炉前坐下,翻开一本书……眼前浮现这一画面时,我怎么也想象不出自己是在读一本水果书。”这是我家的老朋友听说我正在研究水果后亲口招供的。但当话题转向我们小时候爱吃的水果时,他突然想起来,他的女朋友曾在几年前无缘无故地在家里藏了只番石榴,“我一走进门就闻到那味儿了”。他说。15岁离开以色列后,他足有几十年没吃过番石榴。当他循着香味找出了番石榴,竟带着凯旋的喜悦抱着它跳上床,蜷起身子包住它。深深嗅着番石榴的浓烈芳香,他忍不住亲吻它,抚摩它周身上下,好像怀抱一个失散已久的情人。

“我和那只番石榴亲热了一番。”他嘟囔了一句。

水果,天生就是性感尤物,可谓是渊源深远的助性佳品。中世纪有这样一种示爱的前戏:女人削完苹果就把它放在腋窝下,让体香渗透到苹果里,性奋的时机一到,她就会把这只苹果送到爱人的面前。在伊丽莎白时代的妓院里,该吃多少李子或李子干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查尔斯二世统治时期,“橘子妓女”在戏院里出售水果以及自己的肉体。不管在哪里,水果都有催情的联想,中国有枇杷(loquat),波斯有胡颓子(gumi fmit),突尼斯有石榴(pomegrante)。巴西土族用酷似阴茎、状如香蕉的阿宁佳果(aninga fmit)轻拍生殖器令其更壮大。印度《爱经》里有明确的口交指示——就用吮吸芒果的方法。R&B摇滚明星“多米诺胖子”在1940年凭一曲《蓝莓山》雄踞排行榜,“你让我在蓝莓山上陶醉激动”传遍大街小巷。根据民间情色研究者葛雄·莱格曼(Gershon Legman)所言,“经验丰富的人经常插入‘水果阴道’,诸如草莓或樱桃”(他还特别加注:牙口不好或戴假牙人士尤需抵制诱惑)。

从巴比伦时代开始,无花果一直被视为“性爱魔法”。在今天的蒙特利尔果蔬市场里,小贩们的叫卖似乎变得更有科学依据:每只无花果含有五克伟哥!有天早上喝咖啡时,蒙特利尔的艺术家比利·马瑞斯(Billy Mavreas)刚结束希腊之旅,他告诉我和朋友们,当季第一批无花果成熟时,他亲眼目睹一群老男人你推我搡地去抢第一只果实。他自己也很能理解他们的狂热,“每当我切开一只无花果,我都想干它”。

有些人触摸水果时会吓得要死。当他们手拿奇异果、桃子或其他表面毛茸茸的水果时,会有异感,甚至是恐惧感,“不愉快的触觉”(haptodysphoria)这个术语就是用来指代这种现象的。生物学家将那些又短又细的茸毛定名为“软毛”(pubescence)。《牛津食物指南》中则指出:“在所有水果中,桃子和人类肌肤的质地最为接近。”

还有人很喜欢柔软、多孔的瓜类。巴西有一句俗语:“生育靠女人,生活靠山羊,逗乐靠小伙,狂喜靠甜瓜。”有个名为“猴子面具”的网友在博客里描述了一场“瓜灾”。因他觉得罗马甜瓜太凉了,就用微波炉转了转,想得到一只温热的瓜。结果,直到他的私处深深陷入甜浆,差点儿被烫伤时,他才意识到热过头了。

以水果为题的黄色闲聊最早始于丛林。非洲倭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与我们98%的DNA是相同的。在刚果共和国的日本灵长类动物学家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一群游牧生活的倭黑猩猩路遇一片果实繁密的森林时狂欢群交。这种全体共享的性交显然是让黑猩猩们释放掉多余的精力,以便更加紧密团结地生活在一起。

农耕社会早期里确有此类“水果狂欢群交”。就跟倭黑猩猩一样,水果成熟的季节是释放放荡激情的黄金时段——语出宗教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这种激情含有混沌的、神圣的基础,伊利亚德称其为“无限的性狂能”,在其推动下,任何事都可能发生,任何庄严斯文道义伦理都被取消了。秘鲁一年一度举行“阿迦泰米塔”(Acatay mita)仪式,男人和男孩都要浑身赤裸,在果园里横冲直撞,路遇女人就可以交媾。人类学家已积攒了充足资料,证实全世界各种土著部落里都有水果丰收、狂欢群交的现象,譬如印度奥浪人,孟加拉人,新几内亚西部岛屿上的乐提人和萨玛塔人,非洲的巴干达人,斐济岛民,巴西的卡纳人。在欧洲,丰收季节的纵酒狂欢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哪怕天主教欧塞尔大公会议在公元590年予以强烈谴责也没用。

纵观西方美术史,波许(Bosch)的《人间乐园》当属最神秘莫测的杰作之一。肉体裸裎的男女手捧巨大浆果在嬉戏,似乎在暗示:植物王国里的奇异色诱对植物繁衍有实用功效。毕竟,我们每每吃下水果,就融人了一轮再生行为。

一切果实都始于花朵。从最本质的层面说,花朵都是植物王国里的性机器。18世纪,植物学家发现花也分雌雄,公众和教会无不哗然,甚而愤慨。植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形容花朵就像“无数女人和同一个男人在床上”,因而被人辱骂为“恶心的淫妇”。

相应地,花的阴道被称为“花柱”,阴茎变成了“花丝”,阴户即为“柱头”,精液则叫“花粉”。不管叫什么名字,花朵就是植物的生殖器。不管何时何季,只要花开盛极而衰,就会生长出果实。水果就是花的胚胎受精的结果。因而,水果都是爱的结晶,芳香家族联姻得到子孙后代。

如同掉落在好莱坞、我的膝头的那瓣金斑,任何包含有种子的植物部分就是果实。在植物学讲义里,果实是花朵子房发育后的产物,连同任何随之成熟的部分形成完整的果实形态。简而言之,果实就是植物的蛋。再换到人类的语境里,请试想一个怀孕的妇女:饱含羊水的胚胎裹在胎膜里——其植物版即为果实。胎儿就是一颗种子(或是多颗或五颗一组);胎儿漂浮在球形胎膜里——这一整套结构组织即为果实。植物怎样生子,看果实就知道了。

果实包着种子,种子携带基因密码,日后将发育出整株植物。果实肩负双重任务:既要保护、滋养种子,又要帮助种子的传播。众所周知,唤起力比多高涨属于后者的功劳。

不知为何,我发现这番讲说比讨论“番茄和鳄梨到底是水果还是蔬菜”要更专业些——那可是经久不衰的餐桌热谈。在这些分歧中,甜——总是扮演了关键角色。有关甜的争议还当真登堂入室,成为1893年美国高级法院里的案例。法院裁定,番茄不甜,所以是蔬菜。食用大黄实际上是根茎,却在1947年合法升级为水果——因为人们常常用它来烤制甜的菜肴。

P3-7

序言

要怪就怪巴西

我们在此收获你们衷心渴求的珍奇水果;

来吧,沉醉于异域甜蜜。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航游》

里约热内卢植物园。我揉着眼里的沙子,跌跌撞撞下了公车,穿过园外的一排爱奥尼亚式大立柱,走向人口处。一条土路通向温室。王棕(myal palm)林立两旁,树荫遮天,仿佛天主教堂般的伟岸穹顶。

一条荧光绿色的毛毛虫穿过前方小路,像根热狗似的扭动。百足虫里的巨人啊!它身躯起伏地挪向橙色塑料垃圾桶,那只桶早在酷热中变了形,我忍不住咔嚓咔嚓拍起照片来。走进植物园后,我看到了一尊被世人遗忘的植物学家的半胸像,一滴树液从他的前额淌下来,像一滴错位的泪。

我坐到小湖边的长凳上休息,湖里满浮睡莲绿叶。科科瓦多山顶的基督像只剩了一尊模糊的剪影。本来,我以为里约热内卢是仙境,到处都有波萨诺瓦音乐、天堂般的海景,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南部的依帕内马,无家可归的小孩俯身睡在错落不平的马赛克人行道上。蓝烟缭绕在贫民区旁的污水河上。我拍到的唯一一张好照片是躺在暮色沙滩上的黑狗,白沙如雪,海如蓝玉,粉紫夕阳,围在中央的狗好似不祥的污点。

我尽力不去想家。祖父刚刚过世。父母的婚姻正在瓦解。挚爱好友的躁狂抑郁症反复加重,又染上毒瘾,犹如身陷恶战。最亲密的好友被确诊罹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后自杀,尚在康复之中。最糟糕的是,谈了八年的女朋友正和新恋人在欧洲欢庆新年,那家伙是个法国大兵。

头顶上传来一阵咯咯声,在我听来犹如嘲讽,仔细一瞧,窥见一对巨嘴犀鸟在接吻,色彩艳丽的鸟喙彼此贴近。突然,旁边有棵树狂躁地晃动起来。两只翘尾巴、白胡子的猴子正忙着捉迷藏呢。有只猴子俯瞰了一眼,跳到半空,蹿上了另一棵树。照相机跟踪、放大,透过取景框,我发现有样东西很古怪:枝干上鼓胀的芽孢酷似马芬纸杯蛋糕。

我摘下一只“马芬”,像一块褐色的木头,好像在350°F的黄油盘上多烤了两个小时。说它烤过头,不止是因为它硬得像石头,也因为中间都空了,好像有人把它从里到外翻过来,把瓤都舀光了。果皮内侧有刮擦痕迹,还有两三条纤维质的茎脉。我很好奇,不知道这内里空空的甜点本来藏着什么馅儿?

根据树上挂的名牌,它的大名叫做大花正玉蕊木(sapucaia),俗称猴瓢树。季节一到,树上的纸杯蛋糕就胀大,里面裹着六七颗种子,形状像橘子瓣。果熟蒂落时,这些种子就从底部爆出去,散落在地面上。有些小猴子没耐心,常常等不及果熟就把拳头捣进没发育完的小“马芬”,抓了满满一手的小果子。可是,猴子的认知官能不够发达,它们不能理解必须先放开果子才能拔出爪子,所以它们只能拖着“马芬”晃荡好几英里,活像被“猴瓢牌”手铐铐住了。

 在英语里,猴瓢果被称为“天堂果”(paradise nut)。这个美名能追溯到欧洲人发现新大陆的时代,因为他们自认为发现了天堂所在地。16世纪,法国探险家让·德勒瑞(Jean de Lery)宣称自己在巴西一片菠萝园里找到了伊甸园。1560年,葡萄牙探险家鲁·佩雷拉(Rui Pereira)向世人宣布:巴西就是地上的天堂。

假如我不能在巴西找到天堂,或许能找到天堂果吧。我走到公园外的一家杂货铺。有没有猴瓢果卖?店里的伙计摇摇头,又递给我一枚巴西坚果(Brazil nut),照他说,和猴瓢果差不多。一口咬下去我就惊呆了,软嫩香甜,带着椰奶味,可比小时候沉在圣诞节糖果碗底的那些奇形怪状、砸都砸不开的果子好吃多啦!

超大的菠萝、甜瓜和串串香蕉从天花板的网格上悬挂下来。我摘下一枚酪梨苹果(cashew apple),模样酷似一只愤怒的红椒,顶着一颗半月形的坚果。绿色的酸野果坎布希(cambuci)简直是B级片里飞碟的缩小版。台球大小的番石榴(guava)香得不可思议,我买了些回去,直到我离开巴西时,酒店房间里还有余香飘荡。

一路走向海滩,我也一路吃,包里装满了杂货铺伙计推荐的宝贝,每个名字都找不到英文里的对应词。当牙齿深陷到深红色、梨子似的蒲桃(jambo)果肉里时,好像突然陷入了甜味泡沫塑料里,耳目一新啊!黄晶果(abiu)长得像柠檬,透明的果肉像胶质,口感既像水果软糖,又像加拿大传统法国餐厅里的焦糖蛋奶。有个手提弯刀卖椰子的小贩看到我犹豫不定地小口啃着百香果(maracuja)的苦皮就过来帮忙,手起刀落将圆果一劈为二,露出薰衣草色的果籽和金黄色的果浆,再教我怎样把这碗天然鸡尾酒吸到嘴里去。

能让里约热内卢的残破街角鲜活一亮的果汁摊多得数不清,美其名日“果汁吧”。我走进一间,心想:不知道能不能认出几种当地水果。菜单上的紫色阿萨伊巴西莓(acai berry)酷似我二年级时玩的玻璃弹珠,小伙伴们都管它们叫“噩梦”。柜台里面放着一只篓子,俨然装满了眼球。老板递给我一只圆溜溜的“眼球”,甚至有血丝,还有一条视神经一头悬空,另一头连着漆黑的虹膜和斜睨着我的白色巩膜。这叫瓜拉拿果(guarana),他说,一种天然兴奋剂,加在奶昔和软饮里就能让人振奋精神。我瞪着它看,它也瞪着我。

恍如被催眠的我照着街边果汁吧里的菜单,把那些水果名字抄在了笔记本上。

此刻,太阳正慢慢沉向色彩柔美的地平线。彩屑花纸漫天飞舞,仿佛要给大地铺上一层热带雪。我差点儿忘了,这天是除夕。海滩上聚满了痛饮狂欢的人,都穿着白色衣物。很多人都是从山边贫民区来海滩欢庆的,一路扛着马库姆巴的雕塑。他们点燃蜡烛,用彩带装点花瓣,祭献形变莫测的海神。祷告声在海面起伏,大海也仿佛捧着贡品在跳舞。

我低头看着“水果清单”,默默背诵那些名字,不经意间,跟上了近旁鼓乐的巴图卡达节奏。念念有词仿佛诵咒,我闭上眼睛,感受心田的平静。那一刻,我忘却了一切。我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也忘记了自己为何到这里来。我仅仅知道——abacaxi、acai、ameixa、cupuacu、graviola、maracuja、tapereba、uva、umbu。

书评(媒体评论)

  《水果猎人》是对这个星球上的植物多样性的一篇赞歌,既有生物学的专业性,又有人性的可爱多姿。形形色色为水果疯狂的人——珍稀水果猎手、栽培者、走私者——无不辛苦至极,其程度也不下于其古怪。

——NN·罗奇(Mary Roach),《僵尸的奇异生活》、《魂灵》作者,著名人文科普作家

亚当·李斯·格尔纳是典型的偏执狂人,他对所撰写的主题充满激情和热爱,近乎强迫症似的去搜寻为之着迷的事物。这位亚当找到了怎样的伊甸园啊——既有历来不为人所知、恍如生活在地下世界般的珍奇水果粉丝,只吃水果、不吃任何其他食物的极端分子,专攻水果走私的人,也有专门侦察珍稀水果出没地的奇探!

——泰拉斯·格雷斯哥(Taras Grescoe),《海鲜的美味挽歌》和《魔鬼的野餐》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水果猎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加)亚当·李斯·格尔纳
译者 于是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7220
开本 32开
页数 3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2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1.45
丛书名
印张 1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Quebec,Inc.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