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电影X音乐
内容
试读章节

作曲家斋藤高顺是小滓安二郎常用的配乐家,小津后期的电影作品,像《东京物语》(1953)、《早春》(1956)、《东京暮色》(1957)、《彼岸花》(1958)、《浮草》(1959)、《秋日和》(1960)及《秋刀鱼之味》(1962)中的电影音乐,都交由斋藤高顺主理,小津常常告诉斋藤,把他电影的音乐谱成“上回那种样子”好了。小津电影研究者唐纳德·里奇(Donald Richie)说,那是“小津并不那么在意它是怎样的音乐,或它是不是好音乐”,嘲然而,细听小津电影中的音乐,往往发现其低调简单的调子中见精致细腻,平淡中充满了一股摄人的生命力,单独听来,更有—种舒缓的净化之感,与其说小津不在意音乐的好与不好,不如说小津把音乐的角色在电影中淡化,但淡而不薄,平淡中见典雅,不时为电影起到点睛的效用。

这点,大抵跟小津对电影音乐的美学运用有一定关系。斋藤高顺在一次接受访问中,就曾谈到小津对电影音乐的一点个人要求,这段话无疑是一个了解小津电影中的音乐运用的重要佐证:

那时候,因听过不少谣言,都传说小津先生要求极度严格,我只好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在他面前作了《东京物语》的御前演奏。谁知道,小津先生听过之后,竟然抿嘴笑着对我说:“这次的音乐很是不错。”结果,我便逃过了重新改写的大难题。不过,正式录音时还是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在东山千荣子一个人探访战场上阵亡二子的媳妇原节子家时发生的。由于我感到这场戏是全片中的一个高潮,所以便刻意地选择了跟这场的气氛特别配合,而又不失高雅的背景音乐,怎料,小津先生却批评:“这段音乐跟这场戏过分配合,会破坏整部戏的平衡,应该尽量压低声量,把声音改得细小些。”原先,我对这场戏的音乐安排信心十足,听到小津先生这番话,难免会有点大失所望。

然而小津先生却这样向我补充:“我绝对不希望得到一些助长登场人物的感情或演员的表演的音乐。”之后又这样说:“就算画面真的出现了如何如何悲惨的人物,也不一定说那时的天空不能是一片蓝色、那时的天气不能是阳光普照的啊!同一道理,在我的电影中,若有什么事将要发生时,我都希望背后奏着的是像天朗气清一样爽快的音乐。”

那是小津对电影音乐的想法,就像他的电影,从来不追求刻意的感情营造,更不需要一种配合剧情的戏剧性发展节奏。小津在电影中每每带有一种克制的洁癖,他的经营都从小部开始,漫不经心中见匠心之举。例如他在电影中爱为构图雕饰,一件简单小道具,都经过工整严密的放置;又如剧中人都是善良而不滥情,一举手一投足一说话皆仿若流水之缓缓,就是不动声色,一样展现恬淡、自在、真挚之情。他电影中的音乐似有还无,每个场景未必具备音乐,但每次音乐一出,却是恰如其分,仿佛回到最基本的需要,不多也不少。

生之悠悠赞歌

小津完成了他最后一部电影《秋刀鱼之味》后,曾经这样说:“我一向对人说,我什么都不做,只做豆腐,因为我是个纯卖豆腐的人。”小津的电影被视为只有一个主题,就是有关日本的家庭。

这个循环不息的电影主题,像水滴汇聚大海,为小津的电影建立了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生命哲学体系:生与死、聚与散、爱与恨,都走不出生命的必然轨迹,无常中但见有序。镜头前一群人穿来插往,熟悉的脸孔,演绎着类同的故事,令人为之轻叹,又为之坦然。小津的故事,从来没有急步的剧情推展,都是日常生活,周而复始:上班、下班,跟良朋好友到消闲场所共叙,与家人在餐桌前谈天说地等。小津不时着墨于剧中人处理日常琐事,不徐不疾,他看重那种带真实感的生活节奏,像大卫·博维尔(David Bordweu)所说的,影片平静映入眼帘,没试图攫住观众,也没花言巧语。重复的消闲场合(酒馆、咖啡厅、日式料理店、寿司店等)及工作起居场所,强调的是团体的情感(家人、友侪、同事),剧中人总有一份闲情闲心,悠然地跟身边人闲聊一番。小津其实也不时在这些场所为剧中人配上背景音乐,只是明显克制,令人感觉只是点到即止。

可以说,小滓喜欢利用别的地方传来的音乐,如来自食店、酒馆等的环境音乐,好令每趟音乐的出现更为自然朴实。例如《东京物语》结尾有学童传来的歌声;又或者《秋刀鱼之味》运用大街上流落的音乐市声、高尔夫球会放着轻快节奏的音乐及银座小料理店的军乐等;《彼岸花》中,田中绢代饰演的平山太太以收音机播放的能剧音乐解愁,临近故事尾声,笠智众在聚会上应大家要求吟诵古诗,呼应他的,还有电影最后一场,同样饰演父亲的佐分利信在火车上哼着笠智众之前的诗歌;此外,还有《早春》,一班白领走在一块,兴之所至,边打麻将边唱歌作乐……是的,着实有太多场景让音乐在电影中出场,而它们每回出场,又是如此自然。

斋藤高顺曾就《秋日和》一片说,电影中总会听见某处传来练习莫扎特奏鸣曲的琴声。那归功于为此片负责音效的吉泽先生,是他不时在小津旁边给予意见,譬如安排一个正在练习唱歌的人住在主角家的隔壁,又或者放一个刚学习钢琴的小孩在笨手笨脚地反复练习Beyer。

小津这种不经意的电影音乐经营,事实上却不时起效用。那是面向无常生命的一阕生之赞歌,为电影中人物打打气(或消消气)之余,也是为观众在每回电影孤寂的结局寻得解放的窗口。无论是女儿出嫁留下父亲或母亲孤零零一人、父母与子女间的误解与不和,又或者父母突然亡故……面对一个家庭的崩裂,离愁别绪,多变无常的生命法则,小津都利用音乐,为剧中人注入新的希望,让他们继续抖擞上路,造就更高层次的超越生命的态度,就这,也正是小津那种“天朗气清一样爽快的音乐”的意思吧。P41-44

后记

关于电影音乐,脑海里总有这样的一把声音:“不知是我选择了它,还是它选择了我,因为遇上,就一起了。”我常想,拥有一种属于自己醉心的追求,是一种福分,是以格外珍惜。我深爱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是基于他的电影总有一种叫人捉摸不定的“命定/偶然论”,好些事情的发生,似有缘由;但又有些时候,事物的生成与发展,却又无法言说,无从考据,犹如神秘主义之神从中作祟。

父亲是个喜欢电影与音乐的人,还是小学生的我,每星期拉着父母衣尾,跟随他们上电影院看电影,看得懂自然享受,看不懂的也一样称心,电影世界自有其魔幻魅力,看电影,总是赏心乐事。音乐世界也多得父亲的培育,他只要工余待在家中,就要满屋大声放着音乐,电影原声是他的爱好之一,只记得当年我还未看懂电影《午夜快车》的故事意涵,已听熟了电影原声。关于父亲珍藏的电影原声唱片,印象深刻的,还有《教父》、《蜜桃成熟时》、《两小无猜》、《爱情故事》等等,父亲钟爱的音乐甚广,不拘泥于古今中外,家中近两千张的黑胶唱片,一直是他至今依然自豪的家当,我的童年在一室歌曲乐声中长大,庆幸沾上了半分音乐感。

母亲热爱文字,从小爱读小说,文笔比我要好,幸运地,在她的身教感染下,她体内流着的爱看书与爱写作的血液,不知不觉就传到我的身上。小时候,她给我买了不少流行小说,让我还未懂得爱情,就在爱情故事世界中编织爱梦。然后,这些小说逐渐打开了我对文学与文字的热情,一直在书海中找寻阅读乐趣,只要是好书,可不局限于严肃或流行文学。可以说,小学、中学时期,母亲一直从旁鼓励,她更叫我遂其所愿,当个小说家,写好文章;闲来又给我看她的日记,读她的随笔,体味写作趣味。是的,日后我最终赖写作以糊口,多少跟母亲当年供应的养分有关,一切有迹可寻。至于日后能否写起小说来,却是未知之数。

肯定的是,没有父母从小给我对电影、音乐与文字的潜移默化,我想我对它们的接收大抵少了一份敏感与关怀,更无法如今天能以文字记下自己对电影音乐的一些研究与感受。正如多年来如果没有国灵听我对电影音乐“大放厥词”,没有他在旁给我欣赏鼓励,督促我放下身边杂务,抽时间以此“大造文章”,可能,好些文章只流于一种印象式的看法,未加钻研深化。是他这些日子以来从旁支持,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才陆续诞生。至于工作了一段日子再重返大学校园,接受大学教育的思考训练,时机正好,恰恰有助我在研究过程中引入不同理论角度考证,没有这几年的大学生活,大抵今天也就不会有这样的一本书,没有现在这样的一个我。

完成这本厚厚的书,仿佛完成了一个使命,写后记的当下,脑海中盘旋了好些挚亲好友的名字,不得不提。没有他们,这些文章大抵在创作过程或出生以后就显得格外寂寞,只沦为文章大海的一点水滴,乏人问津。

《电影欣赏》的龙杰娣女士说来是第一个刊登我稿件的编辑,才投稿翌日,就收到她的电邮回复,初试啼声,很是高兴。是《看电影》的霍丁小妹让我知道电影音乐文章原来有长期刊登的价值,一鼓作气地写了多篇文章以后,于2002年尾,再一次大胆投稿,竟换来她与其他编辑的青睐,从此就一直为《看电影》撰写电影音乐专栏,我以为,那次是莫大的鼓舞。至于黄爱玲小姐更是我的恩师,她不时“被迫”读我新写的文章,可还是一脸愿意,有次更邀我到她的电影课堂担任客席嘉宾,让我充当专家,讲述我对电影音乐认识的二三事,我也乐于与人分享。

本书繁体版编辑李安叫我感受到什么是对作者与作品的尊重,她从不吝啬对我的称赞,那段“生死时速”的出书过程,她一直默默为此书做事,作最好的包装,打点一切,当中所花心力,绝对不少。简体版的编辑刘蓉林再作编订,单为文中人物及电影名字重新依据内地通行名字改动,已花去不少工夫,还未算其他琐碎事项,在此得对她再三致谢。当然,还有繁体版美术设计Les suen,他们那份一丝不苟对书本设计的热情与信念,大大提高了本书的可观度。

大部分文章,国灵总是第一个读者,每次完成了一篇文章,他都乐于“正襟危坐”地给我细看一遍。遇上有问题的地方,总是耐心指出,他天生拥有细密心思,正好补足我那大意性情,从写作取材、角度切入至文字的准确性,他都不时给我意见,指出我的不足之处,又让我不要顾虑市场,忠于自己地写便好了。没有他的同路,路就不易走。

我常想,不喜欢电影与音乐的人,大抵总不能与我的文章亲近,庆幸我身边有这班志同道合挚友。没有志伟在后期给我不厌其烦地翻查书中资料,这本书难免因为我的“大头虾”而错漏百出。作为一位音乐与电影爱好者,他一直为我的文章补给宝贵意见,当然,还多亏他多年来不时在逛影碟店或唱片店时,细心给我挑选好电影、好音乐。事实上好些音乐知识与认识,也多得他的推介,让我的眼光扩展多了。

有关日语的电影,我不时要劳烦建文的帮忙,没有他快而准的翻译,大抵不少写作过程就难免给卡住了。亦友亦读者中,首推小捷,每回见她津津有味地读着我的文章,人就飘飘然起来。是的,作者需要那份被欣赏被赞赏的虚荣。妹妹展凰尽管较少看我的文章,但多年来一直与我分享喜欢的电影音乐,每回看电影后一旦发现有好音乐,她就急急告诉我,姐妹俩能够有着共同喜好,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其实已经很warm、很好。

对我好的人,我一直铭记,并且感恩。

是父母与身边挚友一直容忍我多年的任性,才有本书的生成,特别感谢已远去的祖父母,他们都是最疼爱我的人,一直把自己的孙女视为珍宝。是的,多得这班至亲好友,是他们让我这些日子以来体味人间情爱的力量。

展凤

2004年4月15日

2011年5月4日修订

目录

自序:我的冷文学

序二:惊喜后的享受

序三:展凤的书

序四:享受结合学习

哲理音符

 一、“蓝、白、红”的三色人生

 二、双生故事配乐——关于《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与《情书》的命定与偶然

 三、《一生何求》的诗化调子

 四、小津安二郎×斋藤高顺——生之悠悠,宁静致远

给古典音乐另一段生命

 五、库布里克电影中的古典音乐叙事

 六、当瓦格纳遇上科波拉——从霸权主义到反战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七、另一面的贝多芬——《缺席的人》

 八、舒伯特的爱情苦难物

理论与实践

 九、王家卫电影音乐图鉴

 十、《花样年华》的拼凑音乐符码

 十一、解构音乐配置——《杀手莱昂》

 十二、《教父》三十年——场景×音乐

 十三、后现代红磨坊——向雷诺阿致敬

 十四、镜头与音乐共舞——《不夜城》

 十五、以配器营造距离——《天浴》

论尽阿莫多瓦

 十六、《我为何命该如此》+《我的秘密之花》——阿莫多瓦电影歌曲中女性的情、欲与生命

 十七、被遗弃的歌声——《欲望规则》

 十八、生之赞歌——《捆着我,绑着我》

 十九、母女情意结——《情迷高跟鞋》

简约主义配乐大师

 二十、华丽与腐朽的共生——迈克尔·尼曼

 廿一、冷音乐与冷音乐家——菲利浦·格拉斯

 廿二、格拉斯冷音乐外传——《此时·此刻》女性生命的永劫回归

 廿三、王家卫的心头好——迈克尔·加拉索

故事

 廿四、普列斯纳的另一个名字

 廿五、光影与音乐大师的友谊——基耶斯洛夫斯基与普列斯纳

 廿六、替儿子主理电影配乐——卡迈恩·科波拉

 廿七、不喜用电影配乐的导演——阿萨亚斯

 廿八、配乐家对导演的不满——坂本龙一与阿莫多瓦

 廿九、偶然造就合作——《天使爱美丽》

 三十、《水牛66》的男主角、导演与配乐——文森特·加洛

后记

参考书目

鸣谢

序言

展凤将一叠整齐的书稿交到我的手上时,我真的是满心欢喜,喜欢她的文章所流露出来的敏锐与认真,更喜欢她那安静的面容底下所蕴藏的坚持与执著。有一回乘坐火车出九龙,身旁一个女孩子跟我打招呼,怯生生地笑说:“我曾听过你的课。”噢,是的,我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过一门“认识电影”的课,一个也算认真却没多大耐力的客串老师。其后,我们有空时会喝喝下午茶,她总会带来几篇有关电影音乐的文章。后来回想起来,曾经有那么一个女学生,课后留下来,问我可否介绍一些有关电影音乐的书给她看。她就是展凤。

我喜欢听音乐,却完全没有音乐细胞,少年时曾跟哥哥的朋友学弹西班牙吉他,不消一会儿,就被那五线谱上的小魔怪搞得晕头转向,一张凳还没有坐暖就做了逃兵。平常看电影,也会留意音乐,却只流于直观的感觉,能够说得上三五句已是不错了。但展凤的文章,却能娓娓道出电影与音乐的关系与背后的种种,丰富而不艰涩,令人很愿意再听下一个故事。看得出,展凤执笔书写电影与音乐是经过一番努力的,她的文字感性,却能情理兼备。在香港的写作环境里,“感性”这个形容词常常被滥用,仿佛一挂上了这面招牌,便可以不读书不用功,随随意意挥笔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展凤的舍易取难,特别让人珍惜。

2003年6月29日

内容推荐

也不知是我选择了电影音乐,还是电影音乐选择了我,因为喜爱,就开始为它们书写。

把音乐和电影交叉谈论的书,当下并不多见。而观影族中,颇多音乐爱好者,因为很多经典的电影都有出色的配乐,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使得音乐与影像相映生辉,甚至流传更广。

《电影X音乐》作者罗展凤对电影、音乐、文学有很强的感悟能力,本书是其电影音乐评论文章的结集,分六个部分,从不同的专题角度、不同的电影实践来谈论电影音乐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其对电影音乐的感性、理性之分析,为电影爱好者对电影的细读起了不少解惑的作用。作者引用了不少英文资料,也是从规范的学术立场对电影音乐这一媒体交叉的新文化现象的研究做出了尝试。

在《电影X音乐》里对好多电影大师和配乐大师做了详细的分析,吕克·贝松和《红,白,蓝》里基耶斯洛夫斯基和普列斯纳的结合……

编辑推荐

《电影X音乐》把电影和音乐交叉连接,向读者展开一个“听读”电影的新视角。

作者罗展凤对电影、音乐、文学有很强的感悟能力,本书是其电影音乐评论文章的结集,分六个部分,从不同的专题角度、不同的电影实践来谈论电影音乐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其对电影音乐的感性、理性之分析,为电影爱好者对电影的细读起了不少解惑的作用。作者引用了不少英文资料,也是从规范的学术立场对电影音乐这一媒体交叉的新文化现象的研究做出了尝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电影X音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展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7510
开本 32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3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17.6-53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