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里安·吉尔伯特所著的《闪击战(从入侵波兰到阿拉曼修订版)》详细叙述发生在欧洲和北非的重大战役,它从1939年9月入侵波兰开始,到1942年10月至11月的阿拉曼战役,直至盟军北非登陆驱逐德军非洲军团为止。本书除了权威性的史实论述材料之外,还有250多幅精心挑选的彩色或黑白照片,这些图片均出自本书载录的所有战役。
图书 | 闪击战(从入侵波兰到阿拉曼修订版) |
内容 | 编辑推荐 阿德里安·吉尔伯特所著的《闪击战(从入侵波兰到阿拉曼修订版)》详细叙述发生在欧洲和北非的重大战役,它从1939年9月入侵波兰开始,到1942年10月至11月的阿拉曼战役,直至盟军北非登陆驱逐德军非洲军团为止。本书除了权威性的史实论述材料之外,还有250多幅精心挑选的彩色或黑白照片,这些图片均出自本书载录的所有战役。 内容推荐 阿德里安·吉尔伯特所著的《闪击战(从入侵波兰到阿拉曼修订版)》内容简介:1939年至1943年,德国对欧洲和北非的战役开创了战争的新时期。在能够产生毁灭性影响的闪击战理论指导下,德国军队先后征服了波兰、挪威和低地国家以及法国;而且在北非与英国的战斗中也大获全胜。 《闪击战(从入侵波兰到阿拉曼修订版)》力求详细地说明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侵略战争的行动步骤,1939年德国与同盟国军队的有关情况以及使德国百战不败的“闪击”战术。 目录 Ⅰ 战争的临近 Ⅱ 波兰的沦陷 Ⅲ 战争风暴到来之前 Ⅳ 希特勒对北欧的打击 Ⅴ 低地国家的沦陷 Ⅵ 德国装甲部队长驱直入 Ⅶ 法国的沦陷 Ⅷ 意大利的非洲之难 Ⅸ 巴尔干闪击战 Ⅹ “沙漠之狐”的胜利 Ⅺ 北非战局的扭转 试读章节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他向本国人民许诺:他将废除《凡尔赛条约》,雪洗该条约强加给德国的耻辱,并将德国变成一个主宰欧洲的国家。希特勒大肆扩充常规军队,开始了重整军备的过程;此外,他还鼓动集中生产为战争服务的进攻性武器:坦克、轰炸机和U型潜艇。 到了1936年,由于德国武装部队的实力日渐增长,希特勒大胆地采取了愈益好战的外交政策。尽管当时尚存在国际联盟,但由于主要大国拒绝承认国联,导致国联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极其有限(例如,苏联和美国都不是国联成员,而两国也都采取了不干涉国际事务的外交政策),这无疑也助长了希特勒扩疆拓土的野心。虽然英国和法国是国联的主要国家,但它们在一战中均遭到了严重削弱,所以两国都不愿下决心采取行动反对希特勒。 事实证明,希特勒的对外政策大获成功:1936年,德军在英、法没有干涉的情况下,重新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接着德国向西班牙派军,帮助佛朗哥的军队对付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在如何进行现代战争方面为德国陆军和空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38年3月,德国军队进驻奥地利(30年代末,这部分地区已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一个部分);1938年晚些时候,希特勒又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理由是该地区聚居着很多日耳曼族人。 慕尼黑 中欧日益增长的紧张局势使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感到非常不安,他担心这会导致欧洲的全面战争,所以他主张英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遏制战争的爆发。1938年9月,张伯伦试图说服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把苏台德边界地区割让给德国,以此来满足希特勒的要求。9月29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希特勒、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召开了慕尼黑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该协定是摧毁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步。西方大国直接告知捷克斯洛伐克,逼迫其接受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的事实。如果拒绝接受,捷克就将独自面对德国。 希特勒有能力迫使英、法对其作出让步,这也使得他更加为所欲为。以前希特勒的要求仅是把那些德语居民聚居区并入德意志帝国的版图,现在他的这一要求已经得到了英、法的勉强同意。在跨越这一雷池后,1939年3月,希特勒又把已经分裂的捷克斯洛伐克剩余地区强行分成了独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尽管斯洛伐克享有有限的自治权,但德国军队还是进驻了布拉格,并建立起“波希米亚一摩拉维亚保护区”。希特勒的这一行动给西方大国敲响了警钟,让它们看到了希特勒外交政策的实质:主宰欧陆。 尽管张伯伦仍然在企盼和平,但他也已经开始采取一项更为积极的政策,希望能够阻止德国的进一步侵略。随着希特勒对波兰施加压力要求其让出前德领土,1939年3月31日,英国无条件地向波兰许诺,如果波兰遭到德国袭击,英国将向波兰提供援助。法国很快也向波兰作出同样的许诺。但是西方与波兰的联盟并没有在遏制希特勒的野心方面起到其预期的作用。希特勒认为,英、法不会为解救波兰而冒险。同年4月,德国将领们开始拟订入侵波兰的行动计划。 苏联对希特勒的威胁 在希特勒的心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苏联的态度。他很清楚,德国在东欧的扩张已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德国对波兰的入侵势必会引起苏联的干预。因此希特勒先把他对苏联的病态仇恨放在一边,而命令他的外交官们与斯大林进行谈判并达成一项协议,即在东欧划定相互承认的势力范围。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包括一项同意在苏、德两国瓜分波兰的秘密条款。希特勒的所作所为显然是要走向战争。 以陆军为主力的德国军队是希特勒外交政策的坚实基础。陆军是德国最强大的部队,希特勒对其放心不下,他想尽办法来最大限度地限制陆军的潜在独立行动能力。自1933年上台以来,希特勒一直致力于削弱陆军部队的政治影响。1938年希特勒以莫须有的性丑闻指控解除了原国防部长瓦尔纳·冯·勃洛姆堡的职务并解散了国防部,取而代之的是国防军统帅部,简称“OKw”,他本人则亲自出任最高司令官。国防军统帅部负责整个武装部队,但在遇到情况时,陆、海、空三军的头目虽然可以直接向希特勒汇报,却不在一起工作、制定政策,因此国防军统帅部只不过是为希特勒控制德国武装部队而特别设立的一个机构。 P2-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闪击战(从入侵波兰到阿拉曼修订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阿德里安·吉尔伯特 |
译者 | 孔娅妮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市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20825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E516.9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6 |
宽 | 183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8-6146 |
版权提供者 | Portico Inc.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