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创造儿童教育奇迹(速成识字法与第二仓颉祁建华的传奇人生)
内容
试读章节

祁建华把用毛笔写好的一张硬白纸挂在炮身上,转向战士们:“同志们,咱们穷人为什么穷,就是因为没文化,没文化就是睁眼瞎。就拿我家来说,我爹是被活活气死的。为什么?因为发大水,我家的2亩滩地颗粒未收,我爹去邻村财主家借粮,财主知道我爹不识字,就把借粮字据写成卖地字据,我爹按了手印。等大水退去,我爹下地撒种被财主挡住,硬说是他买过的地。我爹告到县衙,结果官司没有打赢,还当堂挨了一顿骂,回来就气死啦。旧社会,像我爹一样吃没文化亏的何止一个。难道咱们穷人天生就不是识字的料吗?不是,主要是穷,没钱上学。没有文化,穷人只有一辈辈地穷下去。今天,穷人翻身了,要想过上好日子,还得有文化。咱们打过长江,能拔掉蒋介石总统府上的青天白日旗,但不知道仓库的牛肉罐头能吃。为什么?不知道罐头盒上写的是什么字。解放昆明,国民党丢弃的崭新汽车不敢摸。为什么?不识字。追歼黔、川残敌,缴获那么多各式钟表,不敢用。为什么?还是不识字。说识字难,也难。要不,全国80%都是文盲。说识字不难,也不难。不信,现在就开始实验。”祁建华说着摊开纸张,中国第一个注音识字法就这样出现了。

用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识字是祁建华上初中时,因无书可读,偷背老师字典时受到的启发。因为汉字本身不发音,老师逐字教认,教念字音,讲解字意,还得掰手教写,是个枯燥难耐的过程。拼音把字音通过字母组合方式拼读出来,声母、韵母自由组合就能拼出很多单字。祁建华把拼音字母的优势充分运用于识字上,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送拐棍”。

意想不到的是,祁建华在战士路曲身上实验效果显著的教法,在全营官兵实验中却碰了“钉子”。在一个小时的拼音教读中,场面热烈、整齐,秩序很好。祁建华摘下拼音字母表,来到战士中间认读。他指着b、p、m、f(注:原为第一代字母),让一个叫吴卓云的战士回答。吴卓云起立立正,声音很洪亮地答“啰里啰唆”。祁建华又点到一个叫王承考的战士,问chi、bɑo、bu、e(注:原为第一代字母)4个字母怎么念,王承考毫不犹豫地答:“吃饱不饿。”祁建华有点儿发毛,心想,第一堂课准备的够充分了,有些战士怎么还是读不准字母的音。他不曾想到,这些战士来自10多个省、分属于6个少数民族,方言土语甚重。祁建华不甘心,又找了一个叫吕国丁的战士,问wo、shi、nin、die(注:原为第一代字母)怎么念,吕国丁低着头就是不吭气。祁建华问:“吕国丁同志,这4个字母你没学会吗?”吕国丁答:“学会啦。”祁建华又问:“学会了怎么不敢念?”吕国丁答:“我念了您别生气。”祁建华笑着说:“让你们识字,我高兴还来不及,生什么气。”吕国丁答:“我是您爹。”全营官兵哄堂大笑。

第一次上大课,尽管闹出了一些笑话,但祁建华、铁辛、董千里发现官兵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拼音字母虽然不能全部会读,但相互提醒着、补充着也基本读了下来。祁建华挺满意,趁着下课的机会,他又和营长、教导员商量起怎样培训“小先生”,怎样组织学习竞赛。

第二次上课,祁建华换了一种教法,叫现身教字。为此,他先是给最先掌握注音识字的路曲鼓劲,让他给官兵上课,还帮助他整理注音识字表,反反复复折腾了大半夜。当路曲出现在讲台时,官兵们大眼瞪小眼,现出一片惊奇目光。

“同志们,我是营卫生所的战士路曲,半月前,我和大家一样,见字就头疼。今天,字成了我的新媳妇,一会儿不见怪想哩。其实,识字就跟相媳妇一样,对眼了想掰开都难。”路曲的开场白逗乐了大家。

按照祁建华精心设计的识字方案,全营以连为单位首先组织复读拼音字母。20分钟过后,路曲开始下达任务。

“同志们,刚才复习的声母、韵母,记住的请举手。”随着路曲的问话,大部分战士举起了手,还有一小部分战士犹豫了一会儿也把手举了起来。

“现在,咱们祁干事、铁营长、董教导员在500高地抗击敌人,急需突击队增援。我给每个连队准备了3张图,标明冲上500高地经过的100高地、300高地。突击队可以自由组合。冲击时间3个小时,我随突击队跟进,都明白吗?”路曲提高嗓门问。

“明白。”听说有突击冲锋任务,战士的小老虎脾气又来了。

100高地,是祁建华从字典里挑选的100个常用字,每个汉字下面注上拼音字母。这种教法叫“送拐棍”。

300高地,是在这100个注过音的常用字后,选列出不加注音、字数不等的同音字,如人、仁、忍……祁建华称此法为“找朋友”。字数限定在300个。

500高地,其实是组成500个字的词组、生字注音。祁建华说,这叫“娶妻生子”。如,帽子的帽字,可组成草帽、礼帽、军帽、太阳帽、螺丝帽……

“现在发图。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示意。”路曲一边发图,一边观察着全营官兵的表情变化。看着一张张书写整洁的字母、汉字,官兵们有的窃窃私语,有的相互争辩,有的狠劲抽烟,有的头上冒汗。一个个“小先生”们被拉来拽去,整个打谷场的学习气氛异常认真,活跃。

突然,哨声响了。路曲亮着嗓子说,“同志们,突击时间到了,愿意当第一突击队员的请站起来。”呼啦站起了200名战士,路曲马上派出每排4名“小先生”把他们带向打谷场一旁指认测试。

“愿意当第二突击队员的请随我来。”路曲数了数有38名。

“愿意当第三突击队员的,请列队到营部去。”十几名战士兴奋里透着些许不安,快步进了山村。

P16-19

后记

“磨灭儿童天性,是一种犯罪”

中原中部,有一座紧紧相连的“M”山,从左至右依次是首山、灵武山、紫云山。居中的灵武山酷似一头横卧的青牛。先民说,灵武山原称灵悟山,因老子《道德经》中的哲理在这里穷思灵悟而得名。后来,老子骑青牛西上昆仑,后人为纪念舍己为人的青牛,又改称青牛山。

这里也是生长汉语名词的地方。老百姓聊天,不经意中就能蹦出“仨核桃俩枣”。

话说仲秋的一天傍晚,雨过天晴。

在紧挨着山村的一个土冢顶部,蹲着一老一小两个羊倌。

老者,望着眼前低着头的谷穗,挺着脖梗的玉米,撑破了地皮的红薯,心中的喜悦流入烟袋锅里,变出一圈圈白烟。

与盘算着收成的老人比,好动的小羊倌蹲不住,他站起身子,北顾汝河,一艘艘货船,张满白帆,贴着河边的树梢飞流东去。回眸身后,翠绿的山坡上,像是在变魔术:一缕缕飞驶而过的云雾里,一会儿钻出一头头油红发亮的犍牛,一会儿无数雪白的羊群又悠然而来。嘶鸣的马儿戏奔于菊前李下。星星点点的驴骡,甩动着尾巴,把头深深地扎进草丛……

突然,小羊倌一声惊叫:“伯,你快看。”顺着孩子的手指向西望去,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随着山风徐起,缠绕在山腰的云带在紫云山北端缓缓上升。一条条、一片片白云由白变黄、由黄变红、由红变紫,在山顶的白塔上方越聚越多,越聚越厚。一条彩虹横跨汝河,一头扎进北岸的桑园里,一头插入滚动的紫云间。

云端上,人群的造型越来越凸显:一所草房前,一鹤发老翁正忙着往墙上挂着什么。收工的村民扛着犁耙,牵着牲口一路走来。紧随其后的是调皮的顽童,背着婴儿的村姑,还有赶着牛羊进村的小伙子。

就在老翁面前,人们坐靠在一块儿,静望着老翁出神。两里多长的紫云带,现出一派弟子如流的奇观。

“伯,那云彩咋会变色呢?”

“啊,啊!可能,要不,咋叫紫云山呢。不管白云、黑云、黄云、青云,只要来到紫云山,都会变成紫云。”

“伯,恁多人在白胡子老头面前弄啥哩?”

“像是在上学。”

“上学弄啥?”

“识字呀。”

“识字弄啥?”

“识字会明白很多道理。识字人会学聪明。像公路上跑的小轿车、天上飞的飞机、村里的话匣子,都是识字人造的。咱家没人识字,从你爷爷的爷爷说起,都是靠给人家种地、放牛、卖柴过日子。”

“字是啥物件?”

“字嘛,唉!”老人一急,忽地站了起来,两腿自然分开,两只胳膊一并,反问人字咋写。

“不知道。”

“傻小子,我是个啥?”

“是人哪。”

“人字,就是这么写,这么叫。一个人只有两腿自然分开,才能站得稳,使上劲。天天在田里下力干活的,男人还是女人?”

“是男人。”

“把田字和力字摞起来,就是男字。下地干活就要流汗,所以男人也叫男子汉。”

傻小子半信半疑,觉得十分有趣,又问。

“伯,您上过学吗?”

“没有。”

“那您是咋识的字?”

“上扫盲班学的。”

“上扫盲班也跟云上头的老爷爷那么教吗?”

“是啊,田间、地头、麦场、洞里都能学。”

“我也想试试!”

“不中,识字可难啦。甭看你能放好一群羊,可识一个字比放一群羊还难。”

“我不信。您不是说有个老师,教字可快啦,十天半月就管读书看报吗?”

“是啊 那位老师姓祁,早就走了。听说调到京城做了大官,见不到他。”

“您教我吧?”

“不中,伯斗大的字还不识一筐。”

“那上面的老爷爷比您还老,人家咋教恁多学生?”孩子手指云头上的老翁说。

“走吧,等你长大了,我送你上学。”  “好。”

老者拉着孩子的手,赶起羊群往回走。孩子回望着西山那片紫红色的云海,心已经飞向老翁,飞往识字的乐趣中。

这时,村里边响成一片,放鞭炮的、敲铜盆的、放土铳的……三位老太太夹着烧纸,手拿香烛,兴冲冲迎面走来。

“奶奶,谁家有喜事?”

“咱穷人的喜事呗。没听说过吗?紫云来,家生财。彩虹架云端,不出状元出高官。”

“瞧瞧,瞧瞧。”说着,三位老太太紧走几步,面云而跪,十分虔诚地点着了手中的香烛。

这道自然奇观发生在1954年9月,万人朝拜的那片紫云,后来被民间传成神话。那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傻小子就是我,时年5岁。

从此,向那位祁老师讨教识字,成了我长达半个世纪的追寻。

也许,这就是缘分。

第一次听到祁建华这个名字是1997年。当时,在我的办公室里。朋友讲起他的非人遭遇,在场的人无不义愤填膺。

第一次见到祁建华的影像是1999年。当时,我们正在深圳参加中国首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当电视上出现他与国家领袖热情握手、亲切交谈的画面,在场的人惊奇万分。

第一次目睹祁建华本人是2000年。他坐在摇摇欲坠的房门前,两眼发直,说话困难,背驼得厉害,加上晚年致残,身体缩得只有1米约余。与镁光灯下和领袖握手的魁梧影像比,真真让人目瞪口呆。

第一次获取的祁建华最具争议的论点是“磨灭儿童天性,是一种犯罪”。就是这一论点,为他招来了诸多舌战,责难,甚至灭顶之祸。

磨灭儿童天性,是不是一种犯罪?为此,我们历经十年,实地调查,反复实验,比对论证,得出的结论发人深思。

学校教育,不应该是“磨球机”,与学校密不可分的家庭、社会更不应该用望子成龙、揠苗助长的心态,助长不良世风,充当“磨球机加速器”的角色。

早在20世纪50年代,祁建华组织推广《速成识字法》时,曾敏锐地发现传统的宝塔式教育观念危害极大,质疑过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他积极倡导增加非正规教育内容,改变使用教材由全国统一编印的惯例,把一考定命运的制度更换为综合素质测试体系,强烈呼吁给予学业失败者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结果,他丢掉了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任的位子,沦为一个右派分子。

半个世纪过去了,祁建华最不愿意看到的“磨球机”还在运转,“加速器”仍在加速。

现在的学校比起过去,确实兴建得多了,装饰得也更加漂亮。然而,细心人透过那厚厚的高墙、一扇扇铁门不难发现,那些莘莘学子身上。创新冒险与机械平庸、诚实善良与说谎恶行、欣赏竞争与嫉妒仇恨、互助协作与天马行空、是非荣辱与胆小顺从正在发生着揪心的变化。

祁建华一生开办过无数种学校。背包学校(行军路上)、坑道学校(朝鲜前线)、地窖学校(栖身之所)、庭院学校(私家住房)、地摊学校(农村集市)、流动学校(儿童常玩的地方)。遗憾的是,他没有办过一所正规学校。但是,祁建华开办过的所有学校,教育质量都很高。

祁建华一生教过的学生无数。在这些毕业的学生中,有普通工人、农村技术员,也有不少将校军官、党政高级领导干部。有小学校长、大学教授,也有地方首席法官、高级工程师。人们不会相信,这些学生过去绝大多数是文盲,是上不起学的穷孩子,是被学校劝退、开除的野孩子,坏孩子。

是什么秘诀让这些“鬼见愁”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人才?

祁建华谈到最多的还是顺应儿童的天性。为着顺应儿童的天性,祁建华花费精力最大的是四个字。

——诚。古人说,心诚则灵。祁建华说,心诚能使石成金。就说他种菜园那阵子,村里几个坏孩子常去偷他的菜。祁建华逮住了既不打骂,也不送大队游斗,而是耐心给他们讲道理。变好了的坏孩子服服帖帖跟着他学文化,还帮他挖地窖、管菜园。“文化大革命”中,祁建华的学生在公社批斗大会上,用一壶水浇伤了恶名远扬的书记。本来不在现场,又没有暗地谋策的祁建华后来主动把罪责承揽到自己身上。结果,他被拘押吊打,造成腰椎终身残疾。深受感动的这些坏孩子从此对祁建华由爱而敬,更加发愤学习。几年后,这些坏孩子有的当上了教师,有的被选聘为小学校长,还有的成为人民法官。

——趣。祁建华讲课从不照本宣科,他总是把课本上的知识与自己所见所闻的典故轶事融合,把动脑与动手结合,使学习变得极富情趣。《祸起废纸——自创教材大胆创新》一节记述的就是他常用的生趣方法。祁建华研制成功拼音字母后急需实验。当时,所有印刷厂都无法承印这种拼音字母,他就召集自己的学生寻土自造。因为不了解土壤知识,学生们包来的几种土只有一种能用。祁建华一边给学生们讲解土质的不同性能、化学成分、用途,一边教他们怎么用水果刀在半干的泥块上凸刻拼音字母。一堂课的时间,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不少土壤知识,还因为亲手刻制熟识了新的拼音字母。当自己用双手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任务,学生们脸上露出的成就感、自豪感溢于言表。

 ——奇。祁建华常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奇,是攀登知识高峰的动力。

为此,祁建华总是在传授知识中不时设置些奇思妙想,让学生在惊奇、意外中增长攻克知识难点的勇气和智慧。《血水·红蟹·陆王冢》一节,记述了祁建华在一湾血水旁边与几个摸虾掏蟹的野孩子巧遇。聊熟后,祁建华单刀直入地抛出这湾水为什么血红血红的问题?本来,这个特殊现象对这些野孩子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但经祁建华这么一问,他们也顿觉奇异。从这湾血水讲起,孩子们追着祁建华又来到血水的源头陆王冢。从陆王冢下来,他们又停留在当年日本鬼子屠杀几千名中国人的陆王冢惨案现场。短短半小时路程,孩子们先是被血水的奇特化学变化所吸引,继而为陆王六兄弟卖柴惩恶的事迹所感动,陆王冢惨案又让他们记住了贫穷被人欺负,落后必遭挨打的教训。为什么祁建华教过的学生不愿离开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被祁建华的奇思妙想所吸引。

——新。说实话,祁建华无论遭遇多么大的艰险坎坷,创新的脉搏一直强劲。20世纪50年代,首创《速成识字法》的他没在全国亿万人民的赞扬声中陶醉。被打成右派分子后,非人的折磨也没有使他的创新脉搏减弱。谁都难以想象,一个住了8年地窖,吃了8年牲口饲料,8年没穿过一件棉衣,8年批斗不止的“运动油子”能存活下来。

祁建华做到了。他不但活了下来,其间又有四项教育创新成果问世。经过40多年综合实验证实,这些创新成果能让初学儿童在75小时内(约120个课时)算术运算能力达到初中水平,识字量超过高中毕业生。此外,他发明的《拼音方案》不仅使海外儿童学习汉语同样快捷,以此为核心研制语音合成技术,可为全世界计算机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对祁建华来说,这些创新成果比起《速成识字法》,又有一个质的飞跃。

对教育事业来说,其使用价值和战略意义,至今仍然光芒闪耀。

钱常明

目录

引子 1951:总理点将——向文化开战/1

第一篇 《速成识字法》——熠熠生辉的“当代仓颉”/3

 1950:万事开头难/4

 第一个学员/10

 山炮营试点——一炮而红/15

 1951:奉调进京/26

 认张文秋做干娘/31

 1952: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年/39

 1954:从废品里捡来的爱情/49

第二篇  磨难中创造儿童教育的奇迹/58

 1957:风云陡变/59

 冕宁七年——毛主席说:“祁建华这面旗帜不能倒”/63

 1963:还是那座白象山/73

 征服三个孩子——飞走的脆瓜找到啦/84

 寺沟小学代课——让教育适应学生/88

 “摸瞎”——“游戏课”学“生僻字”/96

 钓鳖——用真诚打动幼小的心灵/102

 住地窖——孩子们的“逍遥宫”/107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112

 地窖小学——带着“坏学生”成功设计新字母/115

 祸起废纸——自创教材大胆创新/125

 一窝无名蛋——种下环保的种子/133

 1966:顾问,顾问,越问越恨/138

 疗伤——梳理孩子们的青春逆反/145

 1970:为学生的过错负责/151

 地下苗圃——死生相依的师生情谊/160

 1976:绝望中自杀/167

第三篇 平反后,拼尽全力一往无前/177

 又一次打击/178

 小院响起读书声/183

 苦乐单骑——乡间的流动识字教学/188

 1979:第一次上访——为农村教育要活儿干/195

 祖孙两代人时隔四十年的亲情对话/203

 学生有难,不近前的老师算个啥?/210

 摆地摊——集会上受启发/215

 血水·红蟹·陆王冢/221

 为啥农村娃讨厌上学?/228

 解谜——不适应学生心理的教育是亡国教育/236

 “土地都能承包,教育为啥就不准承包?”/244

 2000:“拜师”/250

 2001:重病突发/256

后记 “磨灭儿童天性,是一种犯罪”/262

序言

1951:总理点将——向文化开战

1951年11月19日上午,北京京西宾馆3楼宴会厅布置一新。一排排摆放整齐的长条桌上铺着崭新的军绿毛毯。年轻漂亮的女战士正忙着往一个个白瓷杯里倒茶。阳光从落地的玻璃窗外射入,在一把把藤椅的背脊上形成半圆形的光带。主席台上鲜花簇拥,“全军宣传教育会议”八个大字格外醒目。

前来参加会议的全军陆、海、空三军军以上单位的宣传部长600多人陆续入场落座。

9时整,欢快的迎宾曲响起,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等的陪同下走上主席台,全场起立鼓掌。

周恩来总理面带微笑,发表重要讲话:“同志们,今天召开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军第一次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宣传教育会议。祁建华同志来了没有?”祁建华从后排站起,向总理行注目礼。“祁建华同志,请坐主席台,让大家相互认识一下。”此时祁建华心情极度紧张,他再次整理了一下衣帽,从中间的人行道穿过。主席台上,周总理示意在自己的右边腾出一个位置。“今天的会议只有一项任务,就是在全军迅速推广《注音速成识字法》。祁建华同志,你看能不能把文字压缩一下,改成《速成识字法》?”“中,中。”祁建华点头回答。“《速成识字法》经过西南军区半年实验推广,成效显著,为我军彻底扫除文盲找到了一条空前有效的途径。《速成识字法》的创造者就是祁建华。”祁建华起立,向台下在座的首长敬礼。在场的新闻记者,用自己手中的钢笔、话筒、照相机、摄影机,记录下了这次全军向文化开战的历史性的一幕。

会议结束的当天下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向祁建华颁发特等功荣誉证书,并授予解放勋章一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向祁建华颁发了“全军模范文化教员”金匾。

这是祁建华一生最光荣的时刻,但他传奇的人生远不止鲜花、掌声……

内容推荐

《创造儿童教育奇迹(速成识字法与第二仓颉祁建华的传奇人生)》的内容简介如下:

首创《速成识字法》让他一炮而红,周总理钦点他“向文化开战”,摘掉扣在亿万国人头上的文盲帽子,鲜花、掌声一起涌来。风云陡变,政治斗争中他被划成右派,冕宁改造7年。之后回到家乡,继续遭受迫害打击。但他始终不曾放弃。菜庵、地窖、集市、流动缝纫机旁、自家小院、田间地头……克服重重困难,他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方法。

在他手中,75小时,可使初学儿童算术运算能力达到初中水平,识字量超过高中毕业生;75小时,可使现行的小学学制缩短3年,全国为此每年节约学习成本3000多亿元人民币。

他就是被刘少奇称为“中国第二仓颉,第二大文人”的祁建华,他的故事质朴温暖,足以触碰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创造儿童教育奇迹(速成识字法与第二仓颉祁建华的传奇人生)》由钱常明编著。

编辑推荐

中国曾经有几亿人戴着文盲的帽子,也曾经在无知中参与着大大小小的斗争。对于那段与天斗、与人斗的时光,很多人的心底至今保存着触目惊心的回忆。

祁建华,一个执著于教育的人,一生有着诸多传奇的经历。他把自己的一切全都放在对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教育实践上,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发明的诸如《速成识字法》、《算术法》等在今天一脉传承,有人正致力于他的成果的实验、推广。希望通过钱常明的这本《创造儿童教育奇迹(速成识字法与第二仓颉祁建华的传奇人生)》,能有更多的人认识他,受益于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创造儿童教育奇迹(速成识字法与第二仓颉祁建华的传奇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常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4109344
开本 32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3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2013273408
中图分类号 K825.46=76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09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