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编著的《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学科研究》在资料整理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民国时期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理论主张、研究群体的学术背景与组织形式,以及教育管理理论的生成与表达方式等问题,以期对民国教育学知识生产的取向、条件和机制作出深入分析。本书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遵循系统的过程,从确定研究问题到形成结论,该过程联结为一个整体,从原始材料中综合信息是它的基本特征。内在批评和外在批评被用于确定材料来源的效度。
图书 | 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学科研究/中国近代教育管理研究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珏编著的《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学科研究》在资料整理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民国时期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理论主张、研究群体的学术背景与组织形式,以及教育管理理论的生成与表达方式等问题,以期对民国教育学知识生产的取向、条件和机制作出深入分析。本书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遵循系统的过程,从确定研究问题到形成结论,该过程联结为一个整体,从原始材料中综合信息是它的基本特征。内在批评和外在批评被用于确定材料来源的效度。 目录 绪论 一、当代教育管理学科史观回顾 (一)重温一门被人遗忘的学科 (二)再遭淡忘的学科历史 (三)渐被唤醒的历史意识 二、关于学科史研究的思考 (一)基本的研究过程 (二)主要的思想依据 (三)整体的分析思路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中的学科酝酿 一、西学东渐 (一)传统教育的危机丛生 (二)西学的渐次传人 二、新式管理实践的内在需求 (一)教会学校的出现 (二)洋务学堂的发展 三、西方教育制度知识对中国的现代化冲击 (一)明末清初的著述 (二)鸦片战争后的著述 (三)洋务运动中的著述 (四)戊戌变法前的著述 第二章 “以日为师”风气下的学科诞生 一、“以日为师” (一)甲午战败的刺激 (二)学习日本的多种途径 二、政府和民间的联手开创 (一)官绅的教育考察 (二)师范的课程设置 (三)学界的交流平台 三、学校管理法的实用化取向 (一)国人自撰的教科书 (二)来自德国的思想源流 第三章 转向美国后的学科初兴 一、转向美国 (一)留美潮流的涌动 (二)美式教育的影响 二、南北高师共创的专业研究 (一)学教育的留美生 (二)大学的专业设立 (三)四位学者的贡献 三、小学行政研究的科学化努力 (一)美国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 (二)反映在教材中的变化 第四章 立足本土的学科自觉 一、立足本土 (一)政制逐步统一 (二)研究走“中国道路” 二、教育学院中的系科发展 (一)确定本科课程方案 (二)培养研究人才 (三)形成专家群体 三、教育行政理论的中国化探索 (一)研究视野的立体 (三)分支领域的收获 第五章 面临危局时的学科沉积 一、面临危局 (一)国家的战时建设 (二)大学的学术坚守 二、师院体制下的创新危机 (一)培养目标失却 (二)研究机关转向 三、教育行政学科的系统化总结 (一)理论与方法的集成 (二)教与学的思考 (三)历史与未来的把握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学科研究/中国近代教育管理研究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45136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3-12-01 |
首版时间 | 2013-12-01 |
印刷时间 | 2013-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98 |
CIP核字 | 2013311104 |
中图分类号 | G529.5 |
丛书名 | |
印张 | 19.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