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初见--那时中东/听风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吴宜华编著的《初见--那时中东》系游记体散文随笔集,以“我”独身穿越中东和高加索的八个国家:阿联酋、伊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黎巴嫩、约旦、埃及为线索,透过行走、看见,来展开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反思,文字优美,图片有趣,文图相得益彰。

内容推荐

《初见--那时中东》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行走文学作品,主人公“我”独身穿越中东和高加索的八个国家,阿联酋、伊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黎巴嫩、约旦、埃及,一路上用内敛、安宁的文笔记录下一段探索爱的行走。

作品把小说与游记的结合,穿插着虚实两条线,一条是“我”与一个叫“顾”的男子在旅途中一段含蓄、唯美、诗意、慎重的爱,从相遇、分别再到重逢,若隐若现,透露出爱的坚定信仰;一条是在异域风景中擦肩而过的形形色色的人:短暂的旅伴、慈爱的伊朗爸爸、保守的穆斯林家庭、忧郁的沙发主、拿枪指着“我”的极端分子、意图不轨的色狼、游牧的贝都因人、环游世界的单车骑手、卑劣的海关官员,等等。人在旅途,心在路上,边走边唱,探索、感受爱的温馨,消解、释然日常生活的缺陷与无常。

《初见--那时中东》由吴宜华编著。

目录

自序

1.战争之创/001

2.陌生人的归属感/006

3.一次别离/011

4.没有恰如其分的暖昧/016

5.走进传统的伊朗家庭/019

6.女性的头巾与法律/027

7.亲爱的伊朗大叔/031

8.亚美尼亚的咖啡时光/038

9.当我一无所有/044

10.无处投递的信/048

11.意外的伤口/055

12.我的伊朗家人/063

13.服务生阿里/069

14.转身便各自天涯/075

15.寻找一座城市的记忆/082

16.忧伤的伊斯坦布尔/089

17.贝鲁特的香艳与危机/098

18.在中东的枪口下/105

19.一个印度老人的故事/111

20.性骚扰与舆论/118

21.我不是非法劳工和妓女/122

22.强奸的传闻与传统的婚礼/127

23.沙漠里的安全感/133

24.一场狂热仓促的爱慕/138

25.贝都因人/143

26.流浪无关虚无的浪漫/147

27.原始的游牧生活/152

28.要相信爱,子轶/157

29.埃及不眠夜/163

30.开罗,开罗/169

31.喧嚣背后的宁静/176

32.初见/181

试读章节

1.战争之创

那一天,我又梦见大雨中的马苏雷。初夏,伊朗。

远山在浓雾里看不清,巷子里的灯陆续亮起来。天黑得太早,湿漉漉的石板地面光影迷离。蔬菜店子尚未打烊,三五个男人在屋檐下吸水烟,吐出一口轻烟缭绕许久都不散去。烙饼的老人手脚麻利地在案前揉面。打铁铺子里还燃着红红的炉火。仍是生机勃勃的市井景象,可是,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只有雨落下来的声音。

就这样在窗前看雨,高山上的小村子,我借宿于一栋朴素的民宅。

未完工的土坯建筑,一楼空置,没有灯,楼梯亦没有扶手。房东老太太领着我慢慢爬上二楼,这一小段需要在黑暗中试探摸索的通道,就像诡异的神话故事里到达另一个奇妙世界之前的混沌。二楼的房间里铺满图案繁复的波斯地毯,在昏暗的傍晚,隐约还能辨识出地毯中央巨大的花团,宝石的蓝色。

卸下背包,摘掉终日包裹的头巾,一头凌乱卷曲的长发倾泻而下。这样天生微卷的细软发质,彼此纠结,难以梳理,烦恼自知,像一团从未理清的爱情乱麻。

找出剪刀,没有镜子,就歪着头,一缕一缕地剪了,沙沙的声响。

我喜詈传统伊朗女人的装束,包头甚至蒙面。被藏匿起来的带有神秘感的美,需要更为独特的气质来建立辨识度。

我甚至将自己包裹得比当地女性更为严密,避免男人们有意无意的对视和触碰。只要我不开口说话,便能轻易混入当地人群之中。德黑兰的年轻姑娘们,将发髻高高挽起,随意在头上搭一片轻薄鲜艳的头巾,走路时头巾轻盈拂动,风姿万千,连我都看呆了。原本用以禁锢女性形态貌相的装束,逐渐被年轻爱美的姑娘们演变成一种装饰。这或许是一种微小的革新征兆。

曾经无数次梦见纱巾裹面,脚步凌乱,走在阳光炽烈的异国街头。人群熙攘,摩肩接踵,心却踽踽独行,如穿行大漠。

梦境、记忆和幻觉以及我们正走在当下的路,终是有着微妙的因果关系。

皮肤还带着从沙漠而来的细尘和干燥,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是那样的不真实,就像看了一场下雨的电影,镜头中的一切并未与我发生实际的联系。灯光下,灰白色木头窗台上正盛开艳粉的伊朗玫瑰,波斯菊被雨淋折了花瓣,楚楚动人。一只玳瑁纹的小猫在雨篷下躲雨,听到开窗的声音,并不惊慌,一跃跳进室内。

这时,我看见雨里的顾。

我们各自从南至北穿越伊朗炽热的沙漠,在北部的小山村再度不期而遇。我们在长途旅行,这一站是伊朗。

我叫他,顾,抬头看,是我。

然后,听见他几乎冲上楼梯的声音。他说,你把头发剪了。

嗯,就在刚才。

第一次相遇,在伊朗南部城市设拉子,二十天前。

那天清晨去警察局延签签证,长长的队伍已经排满一条街区。那么多的老人妇女和残疾人,从他们的长相辨认,可能是来自阿富汗的难民。他们的睑,在漫长岁月的等待中,沟壑分明,犹如雕塑。焦虑、惊恐、期待、思念,日复一日化作空洞僵滞的眼神。在烈日下,缓慢前移,面无表情。

队伍前面的难民,手里捏着一些证明文件,小心地试探。

我看见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一动也不动,好像站成了一尊化石。他的请求似乎未被受理,但他并不走,只是站着,嘴唇紧闭。目光落在我身上,直直地看过来,就像在发呆。我尴尬地对他微笑。

忽然,他的拐杖落地,身体径直向后倒下,后脑猛烈碰撞桌角,再重重地落地。我的微笑一下子僵住,声音堵在嗓子眼儿发不出来。

鲜血从他脑后汩汩流出。有人蹲下用手帕帮他捂住伤口,手帕一下便湿透了。他始终睁着混浊的眼睛,望向我们,或者望向黑暗的深渊,没有痛苦的挣扎和悲伤的眼泪,只是身体发出条件反射的抽搐。

他们摸遍他身上的每一个口袋,摊开手说,没钱。

没有人叫救护车,甚至没有被围观,队伍短暂地松散又整齐地排列好。

我低声说,送医院吧,送医院好吗?没有人回应。他没钱,没有人认识他,大家在排队办理更为重要的事情,顾不上他。也许,根本没人听懂我在说什么。  托着老人的头帮他捂住伤口的男人,与我对望一下,无奈地将他的头轻轻放在地面上。他浅灰色的眼睛只那样忧伤地看我一眼,我便明白自己的焦急和央求以及心底对麻木人群的抱怨是多么的可笑,我凭什么站在道德的高处要求这些逃离祖国的难民去做一件超出他们经济和能力范围的救助?他们的口袋,也许一样,空空如也;他们可能也曾在战争与饥饿中痛失过家人,像此刻一样,无能为力;他们耗费数小时争取到这庞大队伍中的一席之地,缓慢移动的队伍或许正通向一次命运的小转折。P1-4

序言

去年夏天,启程前往中东和高加索。

在路途中慢慢写下一些文字,现在看来,它们就像记事本上的潦草字迹一样,带着明显的个人印迹和自语式的散漫脾性。在夜幕下的火车站月台上,在大雨中的偏远村寨,在广袤无边的玫瑰色沙漠腹地,在那些高温而漫长的日子里,完成的一本凌乱的手稿。

这一段历时数月的行走,以小说的方式记录旅途的痕迹,也许并没有十足的意义。它只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当笔尖在纸上发出刷刷的声响,我知道,即使当下我正眼含热泪,而许多年以后,关于路上的记忆终究会敌不过时间而变得支离破碎。文字写不尽彼时,亦无法对抗遗忘,执著地写下它,仿佛是悉心保存一张在岁月中逐渐发黄的珍贵照片,愿来曰重拾相对,纵然过往旅途无法历历在目,心底却有宛如初见的惊喜。

时隔一年,为此写下序言的时候,我正穿越帕米尔高原。频繁故障的吉普车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不得不再度停下,重峦叠嶂的贫瘠山脉间一条磅礴奔腾的灰色河流沿着崖壁滚滚向前,激流在山谷中发出巨大的回响。山顶尚有一抹洁白的积雪,飞乌迅捷地划过天空,河岸碎石滚落,寸草不生,一个牧民赶着毛驴不知去向何方。

河的另一边,便是阿富汗。

就在几天前,我才离开那个神秘陌生危机四伏的国度。硝烟不见,而战争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辨。这痕迹并不是被摧毁的残垣断壁或者地面上整排沾满灰尘的子弹,而是时至今日,仍处处可见被地雷炸伤的残疾儿童,以及无奈地抱着初生的婴儿在马路中央乞讨的贫穷饥饿的蒙面妇女,无数人岌岌可危的命运。我忍不住想起初到伊朗的那天,直视逃离家园的阿富汗难民那灰色的眼睛。

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中东的幕布又一次在脑海里打开。

我目睹过大自然的恒定久远以及这无常的人间,庆幸的是,多年后我仍然能透过生命的脆弱、局限和瑕疵,一遍一遍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印证爱与希望的存在。我知道,即便是在面临战争和饥荒的地方,那些坚忍生存的人们,同样对希望怀有本能的信仰。  这些文字,能够成为一本纸质的图书非常不易。市场严苛的检验令它的出版更像一次冒险。但我想,如果你愿意尝试打开它,或许会把它放在临睡的枕边偶尔读上一段。

在路途中遇见的亲爱的陌生人,无法在文中一一道尽,唯愿偶然忆起彼此,心有暖意,如在雪夜里捧起一碗滚热的茶汤。

这本书送给仍然相信爱的人,心若诚悦,便有良辰美景。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世上所有轻描淡写的背后都有着足够的艰辛与繁复的滋味,只是因为足够深切才能在事过境迁后转化成徐风淡月的回味。几乎不眠不休逐字逐句读完了这些文字,让人淡定像读懂自身一般轻松释然……

——磨房网友菱字决

字里行间渗透出淡淡的诗意之美,仿佛赤子般的明眸去看待世界,相信你会愿意带它上路或放干枕畔阅读。

——旅行作家韦保平

它只是像一支低吟的小夜曲,不管你正走在路上,或不曾出发,我想都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共鸣的惊喜。细读宜华的文字,心中却满溢柔情与怜悯。

——自行车环球旅行家杜凤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初见--那时中东/听风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宜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47746
开本 32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2013275967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9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