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家权力与民间秩序--多元视野下的明清两湖乡村社会史研究/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家权力与民间秩序--多元视野下的明清两湖乡村社会史研究/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编著者杨国安。

传统时代“国权不下县”,有关县以下的制度与措施、财政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等方面记载较少,但若要揭示全景式的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了解基层社会的发展变迁,从中央到地方,从“从县衙门到家门口”,又必须高度重视。从学术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在传统政治史(制度史)研究的范式下,一般认为,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峰,学者大多将重大政治事件、中央官僚制度与政策等作为研究重点,多数成果以结构性描述为主,对明清以来基层社会的研究较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历史学家吴晗和社会学家费孝通等组织了一个“中国社会结构”的研讨班,并出版论文集《皇权与绅权》,通过士绅阶层透视中国传统的朝廷与地方的关系,体现出将国家与基层社会进行综合考察的学术追求。然而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史学界将研究领域集中于土地制度、农民起义、资本主义萌芽等少数问题。……

内容推荐

《国家权力与民间秩序--多元视野下的明清两湖乡村社会史研究/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编著者杨国安。

《国家权力与民间秩序--多元视野下的明清两湖乡村社会史研究/武汉大学学术丛书》内容提要:传统时代“国权不下县”,若要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规律,“从县衙门到家门口”必须得到重视。本书聚焦于当前学术界前沿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国家与基层社会”,在充分利用传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广泛挖掘、收集民间文献资料,主要从宗族、水利与保甲团练三个方面,展开对明清两湖地区乡村组织与基层社会控制的研究。其创新之处在于,突破原来自上而下强调中央集权的强大,将乡村组织和地方精英视为国家附属物的观点,同时也突破绅权对抗皇权的士绅支配模式,坚持从国家政权建设与民间社会秩序互动的视角,将两湖地方社会看做一个整体,既从国家视野出发.探讨官府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与治理;又从基层社会着眼,揭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与民间秩序的自我构建,由此体现“国家权力与民间秩序”之间互动的多元视野与整体史观。其基本内容如下:

(1)移民、宗族与地域秩序的构建。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中,明清时期的两湖地区构成典型的“移民型”社会。与此前学者关注移民过程及经济开发等不同,本书研究重点在于移民的生计、发展以及如何在定居地构建新的社会网络和地方秩序。通过对鄂西北郧西县的田野考察和文献梳理,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论:种植、经商等多种经营是移民人住本区后的主导性生计方式,军功、经商、行医与科举则是移民家族晋升的主要途径。土、客矛盾虽然存在,但主要矛盾却发生在移人时间与来源不同的客民群体之间。

在鄂东南地区,其地理地貌呈现丘陵与盆地交错分布的特征,并且由一个个纵横密布的溪流串联起来。此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水稻与旱作等农耕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明清时期,随着江西等宗法文化较盛地区的移民不断迁入、定居并繁衍生息,鄂东南在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下,以坟山墓碑的墓祭和族谱的编纂为凝聚族众的手段,通过祠堂的兴建,构建了乡村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问。鄂东南祠堂的类别(宗祠一支祠一家桐)与家族结构(宗族一房份一家庭)大体相对应,从而形成了一个层级较为明晰的家族秩序。

(2)塘堰、堤坝中的水利纠纷与用水秩序。以民间水利文书——崇阳县《华陂堰簿》为基础,本书以微观实证的方法,展现了明清时期的鄂东南丘陵山地,民间水利组织的具体运作实态:对于塘堰等中小型工程而言,由于其涉及的数量多,星罗棋布;所灌溉的区域小,主要是稻田等田畈地亩,民间力量、基层水利组织往往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并利用寺庙等文化资源,以及乡规民约来化解水利纠纷、维护固有的用水秩序。只有当灌区社会不同群体间发生大规模冲突时,他们才会主动寻求国家权力的介入。

而以四邑公堤为代表,在两湖平原的诸多大型堤防水利工程,由于工程浩大且跨越不同行政区,涉及面广,无论是工程兴建,还是组织管理,都需要国家在场。“国家介入”与“跨区域协作”成为两湖平原堤防社会中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塘堰主要涉及灌溉区内民众因利用水资源而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网,属于一种“利益共同体”。而堤防所涉及的人群更多的是基于抵御洪涝灾害而形成的社会关联,属于一种“责任共同体”。

晚清时期的樊口闸坝之争,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提出水资源利用问题最多的水利事件之一,主要凸现了“有形之利”的经济效益与“未然之害”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博弈关系。闸坝修建的纷争就在于各方利益难以平衡和协调:地域之间、行业之间、民众之……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缘起

二、学术史的梳理

(一)关于“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的回顾与反思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清两湖区域史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史料、方法与基本思路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权力”、“秩序”及其他

(二)史料与方法:民间文献与田野考察

(三)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多元视野与整体史研究

第二章 移民、宗族与地域社会秩序的构建

一、移民、生计与清代鄂西北山区宗族形态

(一)走进郧西:鄂西北山区的生态环境与移民

(二)移民的生计与发展:种植、经商与多种经营

(三)香口柯家湾:一个山区移民家族构建的个案分析

二、村落、祠堂与清代鄂东南家族秩序的构建

(一)聚族而居:地名志、族谱所见鄂东南乡村的聚落形态及其成因

(二)宗祠、支祠与家祠:鄂东南的祠堂类型与家族结构

(三)神圣与世俗之间:鄂东南祠堂的功能及其嬗变

(四)空间与秩序:清代以来鄂东南家族秩序的空间构建

三、移植与模仿:清末民初地方自治的宗族实践——以黄陂周氏宗族为个案的考察

(一)黄陂东乡:周氏宗族地理、人口与村落分布

(二)经祖祠自治章程:周氏宗族自治的实施纲领

(三)梅田学校:乡村的新式教育与村落自治

第三章 塘堰、堤坝中的水利纠纷与用水秩序

一、塘堰与灌溉:鄂东南丘陵山区的水利组织与民间秩序——以崇阳县《华陂堰簿》为中心

(一)崇阳县华陂堰及《华陂堰簿》

(二)赋役改革与基层水利制度变迁

(三)塘堰的日常管理与运行

(四)上畈与下畈之间:水利纠纷与灌区社会

二、堤防与社会:两湖平原水利中的纷争、协作与官府介入——以四邑公堤为例

(一)从一县专任到四邑公修:宋迄清江嘉长堤的兴筑与协济

(二)四邑公修中的利益纠葛与协调机制

(三)堤防水利中的官府介入与区域协作

三、樊口闸坝之争:晚清水利工程中的利益纷争与地方秩序

(一)外江内湖:樊口地区的水系、地貌与洪灾

(二)内乡与外乡:武昌县移民、垦殖与地域社会变迁

(三)屡建屡毁:樊口建闸的曲折历程

(四)彭李之争:樊口闸坝背后的生态、利益与政治纠葛

第四章 保甲、团练与两湖乡村控制体系的演变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家权力与民间秩序--多元视野下的明清两湖乡村社会史研究/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国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102323
开本 16开
页数 4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6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82
丛书名
印张 28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5
16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