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即现在我们通常所称的“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封建时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多少年来,它始终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紫禁城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明清两代大多数的历史大事,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而生活在这里的帝王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天下百姓的神经。国家的命运,也掌握在这里。
《紫禁城里的老北京》以紫禁城的建筑为主线,穿插介绍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文化、习俗及各类相关知识,使读者对紫禁城所包含的特殊的文化价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老北京的过去,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本书由王艳芝编著。
紫禁城即现在我们通常所称的“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封建时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多少年来,它始终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紫禁城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明清两代大多数的历史大事,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而生活在这里的帝王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天下百姓的神经。国家的命运,也掌握在这里。此外,紫禁城还以其精美的建筑著称于世,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从总体设计,到造型装饰,都十分考究,严格遵循着“天子居中”的原则,是《周礼》《周易》及我国古代风水学原理的完美体现。
紫禁城还是人们研究古代历史的艺术宝库。这里除了汇集国内各地的奇珍异宝,更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精品,为研究古代中外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参照。
《紫禁城里的老北京》的特点在于,以紫禁城的建筑为主线,穿插介绍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文化、习俗及各类相关知识,使读者对紫禁城所包含的特殊的文化价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紫禁城里的老北京》由王艳芝编著。
从天安门往里走,就是端门。
端门位于天安门与午门之间,是明清紫禁城正门午门的拱卫门之一,相当于皇宫大门前的屏壁。端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为三券门,康熙六年(1667)重修,增建城台、城墙,开五券门,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
端门城楼的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两侧留有山花。大殿顶上覆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四角上翘,正脊的两端有一对翘首龙吻,八条垂脊上各有一条龙吻,故有“九脊封十龙”之说。在大殿翘起的飞檐下,是色彩艳丽、层层咬合的斗拱和梁枋。斗拱下面是绘有彩画的额枋,大殿共有60根直径约92厘米的红漆楠木木柱,柱子间的檐枋上绘有龙凤和玺图案,屋顶上的天花藻井画的是团龙图案。地面铺的是江南制砖工匠烧制的二尺见方的细料方砖,每块价值在当时约合一两黄金,故称金砖,这一切设计,使整个大殿显得金碧辉煌。
明清两代皇帝外出(如出巡、狩猎、祭祀等)时,要有百官相送的仪式。皇帝离开皇宫走出午门以后,一定要先登上端门,一为祈求此行有一个吉祥美好的开端,二是等待天安门外随行百官整肃以待,黄土铺路净水泼街等仪式完毕,端门大殿内的铜钟鸣响,皇帝一行才浩浩荡荡地离开端门。而皇帝外出归来时,也不可悄悄地回来,必定先登上端门,待宫内迎候的太监、嫔妃准备迎候齐整,才敲响大钟进入午门,寓意着此次出行圆满结束。
另外,在明清两代,端门城楼也是主要用来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出巡、回銮,举行大典时,仪仗队都从端门城楼内取出各种仪仗,整齐地排列在太和殿到天安门长达1公里的御道两旁,同时端门和午门城楼上钟鼓齐鸣,以显示皇权的威严。
故事链接
端门大钟与差点死在宫女手中的皇帝
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紫禁城内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即清代的太和、中和、保和殿)失火,损失巨大,嘉靖皇帝下诏自责,修斋五日,并请术士帮忙。术士说:端午二门本是正阳之意,现天火击穿三大殿,须在承天门(天安门)外再建一正阳门楼,并在端门上铸一镇殿大钟,方可辟邪消灾。嘉靖深以为然。第二年初,端门镇殿双龙盘钮大钟铸成,重逾3吨。每逢早晚朝、节庆日或皇帝出巡、回銮时,端门敲钟、午门擂鼓,钟鼓齐鸣,声震数十里,令人肃然起敬。嘉靖皇帝每逢盛典必亲自撞钟,以祈求上天保佑大明江山永固。这一做法为后朝各代帝王沿袭,以祈求开端良好,天遂人愿。
可偏偏天不遂人愿,倒霉的嘉靖后来差点死在宫女手里。
嘉靖一心求长生,听信道士的胡说:“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于是,竟下令年仅四岁的太子监国,自己躲起来去专门“修玄”。后来为了大量炼制“先天铅丸”,嘉靖开始从民间广征少女入宫。嘉靖年间曾四次征选宫女,共一千多人,都是年仅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女。
大量民间少女背井离乡地来到不见天日的深宫,却成为了皇帝炼药的工具。而且,皇帝又相信了道士们“采阴补阳”的邪说,这些可怜的女孩就成了他的“鼎炉”,身心备受摧残。
不但如此,嘉靖还十分暴虐,宫女们即使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也从不宽恕,痛加责打,大约有二百位宫女被他打死。
如此非人的待遇,使宫女们担惊害怕,整天都活在战战兢兢之中。于是,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六个宫女联合起来,暗地商议“咱们下手了罢,强如死在他手里”,决定谋杀皇帝。
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二十日晚,嘉靖在曹端妃的寝宫里饮酒大醉,倒在榻上糊里糊涂地睡着了。端妃替他掖好被子便去了别的屋子,好让皇帝睡得踏实。
这时早就在一边窥视的杨金英等人潜入皇帝的寝室,先拿一块黄绫蒙住皇帝的脸,接着拿出事先准备的绳子,做了一个结往他脖子上一套,令同伴们用力向两个方向拉。可杨金英心情慌乱,把绳子打成了死结,怎么也拉不紧,皇帝拼命反抗,口中呻吟。
有一个叫张金莲的官女,看到皇帝半天也没死,便觉得这是有神灵保佑,于是就飞奔到方皇后处告密。方皇后闻言大惊,连鞋子也顾不得穿,立刻带人披头散发地跑到曹端妃那里。杨金英等人听见外面的喧嚷声不敢再久留,四散奔逃,但此时曹端妃的寝宫已经被团团围住,这些女子被抓得一个不剩。
方皇后看到床上的皇帝已经是面色青紫,赶紧上前解下他脖子上的绳索,又召来太医给他诊治。过了好半天,皇帝终于哼出一声,吐出紫血数升,吐出几个字来。可皇帝虽然苏醒,但依然半昏半醒,很长时间都说不出完整的话。于是,方皇后便以他的名义颁布诏书,审讯这些谋逆的宫女,一个个严刑拷问。宫女们的供词牵连到王宁嫔,但方皇后还有一份私心,她早就对曹端妃独占皇帝的宠爱十分不满,现在宫女们谋杀皇帝正好在曹端妃的寝宫,于是她就借机把曹端妃也牵连进来。最后,王宁嫔、曹端妃,还有所有参加这起事件的宫女和她们的家属,统统都被凌迟处死。这件事发生在农历壬寅年,所以被称为“壬寅宫变”。
过了一个多月,皇帝才算完全恢复过来。自此之后,他再也不敢住在大内皇宫,便搬到西苑永寿宫去住。此后他一直住在那里,直到临死才被抬回来。P23-25
紫禁城即现在我们通常所称的“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封建时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多少年来,它始终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紫禁城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明清两代大多数的历史大事,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而生活在这里的帝王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天下百姓的神经。国家的命运,也掌握在这里。
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可以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映出现实的兴与衰,是人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而要了解老北京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当然首选紫禁城。可以说,这里的每座宫殿、每处亭台,甚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记载着一段不同的历史,那是一段段老北京的历史。因此,紫禁城承载着北京这座古老帝都所特有的皇城文化。而这,也正是它的独特之处。
此外,紫禁城还以其精美的建筑著称于世,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从总体设计,到造型装饰,都十分考究,严格遵循着“天子居中”的原则,是《周礼》《周易》及我国古代风水学原理的完美体现。
紫禁城还是人们研究古代历史的艺术宝库。这里除了汇集国内各地的奇珍异宝,更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精品,为研究古代中外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参照。
本书的特点在于,以紫禁城的建筑为主线,穿插介绍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文化、习俗及各类相关知识,使读者对紫禁城所包含的特殊的文化价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老北京的过去,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但因编者知识有限,难免挂一漏万,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的朋友对紫禁城、对老北京的喜爱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