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风流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艺的人文形态及内涵,既是传统经济和农耕社会的产物,也赋予了记忆中江南集镇特有的风情。小民的风流,手艺的黄昏,使得这些关于往年民生的文字具有了黑白影像的效果——一种内在灵魂的延续。《说戏讲茶唱门歌》作者谈正衡所选择的舒展的叙述角度,让人很容易从这些泥软土香的地域文化中获得了有益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么善于捕捞过往的生活情趣,缓缓述及自小所生活的有各种手艺人的街道,透过嬉戏玩乐的少小天真,闯入一个个手艺传承的行当,见证了底层小民们那一幕幕颇富社会学和民俗学意义的生存场景。

追忆往事,记录匠人,用散淡自在的文字和插图留住逐渐陌生的民间行当,让后人不仅知道这些乡土风物的名词,真切地感知生存的无奈和自由的不可企及……甚至还要从这一篇篇具体的人物故事中,去分担日益远逝的那个时代的忧伤和灼痛。

内容推荐

听着门歌,品着酽茶,体味着江南小民那恬静又不失波澜的自在生活,你会不禁挂念起《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风流》来。

谈正衡的《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风流》涓涓细流般讲述了江南小民琐事,将艺人的特色传神地展现给读者,成功地刻画出了那个时代里身怀绝技的艺人和热闹无比的江南小民的生活,吹喇叭的崔大胡子、棋魁赵大头、去蛐蛐圣手赵小秋、唱门歌的卫六货等拥有叹为观止绝技的艺人都跃然纸上,相信其丰富、翔实的内容一定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目录

一 卖肉的胡屠夫

二 李家染坊的父子染匠

三 教戏的“王连举”

四 说大鼓书的徐三瞎子

五 刘玉英打莲枪

六 做了“嫦娥奔月”的红姨

七 蛐蛐圣手赵小秋

八 棋魁赵大头

九 推独轮车的老傅

十 智仁师夫的修行

十一 货郎老五

十二 杨开三的“陆卢遗风”

十三 白铁师傅老奎

十四 杨皮匠之死

十五 “圣姑娘”和小娥

十六 吴大郎的修伞店

十七 守墓人姚明清

十八 崔大胡子吹喇叭

十九 刘寿才没给自己留寿材

二○ 卖炒蚕豆的辫子老爹

二○一 炸炒米的对对眼老叶

二○二 小喜子的烤白果

二○三 唱门歌的卫六货

二○四 李梅村的年画

二○五 劁猪的报应

二○六 石八斤子和他的“老瓢”

二○七 根泰大爷拔火罐

二○八 “叫哥哥”的蝈蝈

二○九 翻瓦扫烟囱的侉三

三○ 老吴的马桶学问

三○一 昌保子的脚气精华

三○二 余师母喊魂

三○三 “王瞎子算命——直说莫怪”

三○四 “麻聋子补碗——自顾自”

三○五 “余德宝,扒灰佬”

三○六 脚鱼阎王双九

三○七 当厨人物苏大厨子

三○八 罗老二放鱼鹰的幸福生活

三○九 梅一枝做乐器

四○ 打铁两兄弟

四○一 老宋的剃头挑子两头都热

四○二 高佬的糖人是吹出来的

四○三 袁桶匠滴水不漏的境界

四○四 扳拦河罾的老歪

四○五 姚篾匠的一身功夫

四○六 钟国琴修钟表的兰花指

四○七 穿棕绷子的张小生

四○八 弹花匠郎小马的政治觉悟

四○九 丁毛子的前世今生

五○ “鸡药刘”成了“膏药刘”

五○一 陶四九的水罐炉子

五○二 “挑水老王”王大仁

五○三 何先生吃“讲茶”

五○四 做“假领子”的石裁缝

五○五 磨刀老爹

五○六 张爷的桂花酒酿

五○七 下小馄饨的翟大贵

五○八 驼叔的蜂缘

五○九 老瘪子的烧饼人生

六○ 赵宗和梦魇“忠字舞”

六○一 板二爷的拉梁术

六○二 “老锁”未能打开的心锁

六○三 项叔刻章的火红年代

六○四 牙医刘心文

六○五 郑五八讲的钉秤故事

六○六 乔达子驭龙有术

试读章节

那时,上河街小高埂有个杀猪的胡屠夫,五短身材,一脸虬髯络腮胡子,厚嘴唇,蒜头鼻,双目圆睁,生得颇为异相。初一照面,常叫人心头一凛。

人家杀猪都是有帮手,摁蹄子的、揪尾巴的、拽耳朵的、掀屁股的,一起把嚎叫的猪架到板凳上,然后白刀子捅进红刀子拔出来……这胡屠夫杀猪却是独一无二,只一人就把猪搞掂。他把猪赶出来,用一个大锤子照头一家伙砸下,那猪就软软地晕倒,不会嚎叫挣扎,而猪血是一样可以放出来。然后就是在猪蹄上豁开个小口子,给猪吹气,抓起因鼓胀而撑起的猪腿把猪拎进装满滚水的木桶里,拿瓢往没有浸没的地方浇开水。氤氲的水汽弥散着,趁热先用手扯下猪脖子和背上的鬃毛,放到篮子里,再用一个铁刮子将猪身上的毛刮掉。当毛刮得差不多了,无论黑猪花猪,都是白白净净的优越胴体。猪的胴体被搬到案板上,用铁刮子别下蹄壳,从腿膝往上剁下四蹄打垛捆在一处。再拿刀在猪头跟脖子交接的地方环切一圈,抓住两耳一拧就将猪头卸下来,顺手抄过一把斧头从下腭处劈开,将鼻腔中的部分去掉,猪头就变成了扁平的一张嘴脸,眯细着眼睛,表情很诡异。

胡屠夫卖肉也卖得怪异,他不像别人那样将剖膛对开的两扇肉放在肉案上,连皮带骨斩给人家。胡屠夫与众不同,卖肉不卖骨头,从不用那斧头一样的刀劈肉爿,而是执一把尺来长的小刀游刃有余地剔肉,是名副其实的小刀手。刮净了毛的整猪,扒去内脏,囫囵着身子或趴或卧放在肉案上。买肉的来了,按要求在指点处执刀剜肉,肥的,瘦的,槽颈肉,五花肉,腰眉肉,臀尖肉,指哪剔哪。肉扒光了,案上只剩下一副无头的完整猪骨架,就拉回家码放在后院里。天长日久,日晒雨淋,一堵长满苔藓的后院老墙下,层层叠叠堆满白森森的猪骨架,伴着一株森然寂寞的枫杨老树,平添一股肃杀之戾气,据说连啼鸟从这院子上空飞过也仄翅噤声。

谁也搞不懂这胡屠夫为什么要将那么多猪骨头码在后院里……有人猜测,胡屠夫住的那所屋宅是所谓的孤宅,周围孤立无援,只有院子里那棵硕大的枫杨老树伸展着,遮天蔽日,几乎阻挡了整栋屋子的光线,白天开了窗也嫌暗,阴气重。而且,屋子太老,时间久远,过去必定承受过太多的人,由于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也会在房子内部积攒很多的怨气。从前住过几户人家,皆接二连三遭遇不幸,据说一到夏天雷暴雨天,墙上就会渗出鲜血,时常有一些古怪的声音响起……只有胡屠夫不信邪,搬过来住,但他还是做了点手脚,把猪骨头码在后院里,压一压邪气,不是有句话叫“小鬼也怕恶人”吗?

其实,据那时的老街坊说,胡屠夫这人只是面相恶,人品却不赖。胡屠夫收的生猪都是整齐划一的身架,毛屎在120~150市斤的一龄猪,品相好肉味鲜美,此范围以外的猪,或是过肥过瘦的一律不辜,更不在秤上短斤少两,一分钱一分货,卖的无骨净肉,价格比别处高一大截也是理所当然。来买肉的人,也都知晓这屠夫的禀性,只说要哪块肉,要多少,一刀剔下来,往秤上一搭,讲多少钱就给多少钱,绝无讨价还价的事。旧社会,镇上的一些大户及官职人家皆专食胡家猪肉。到了新社会,不少机关食堂也多采买胡家猪肉。医院食堂有个姓刘的采购员,每天早上准时到胡屠夫肉摊上拿肉。这姓刘的性颇豪爽,爱结交人,开口闭口就是“格老子”和“啷个搞的”,一口浓重的川音,原是川军“槌子”144师张昌德手下的一名军需官。

大约是到了1957年春夏之交,县里公安局侦破一桩“反共地下救国军”大案,从那姓刘的军需官家中搜出一部据说是能当电台使用的半导体收音机,接着又搜到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上的军需官一身戎装,风光得很,背面还有一行小字“1942年5月摄于重庆政训班”……于是连夜审讯。由此人手,把胡屠夫也给抓起来,判了15年,送进白茅岭农场。待到释放回家,正是“文革”年代,又给捉到专政队,游行批斗时,当胸挂一个龇着獠牙的猪头骷髅,还常给兜头泼一身臭烘烘的猪血……闹到最后,竟把个原本十分彪悍的大活人生生给打死了。又过去若干年,那桩子虚乌有的当年“反共地下救国军”涉案人物尽皆平反,其中,就包括那位出事时在师范学校任教、后来名动海内的平民画家黄叶村。然而,胡屠夫,连同他的那些白森森的猪骨架都成为不再有的旧事奇闻,供人茶余饭后闲谈追忆了。

又是若干年过去,小高埂那里已全部夷平,做了码头上的堆货场。这年夏天一场暴雨,一个当头炸裂的惊雷响过后,咦,空旷的场地上怎么突然多了一棵巨大的枫杨老树呢……许多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风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谈正衡
译者
编者
绘者 姚和平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293180
开本 24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165
177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