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的《假如毛泽东去骑马》是一本散文集,主要是想以政治人物为线勾出近百年来社会进步的脉络。全书共收文37篇,旧作如《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等之前已发表过,新作如《假如毛泽东去骑马》,还有写邓小平、彭德怀等的文章是首次发表。另外,为能体现时代特色,也收录了几个无名人物,他们也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印记。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一点新意。
图书 |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
内容 | 编辑推荐 梁衡的《假如毛泽东去骑马》是一本散文集,主要是想以政治人物为线勾出近百年来社会进步的脉络。全书共收文37篇,旧作如《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等之前已发表过,新作如《假如毛泽东去骑马》,还有写邓小平、彭德怀等的文章是首次发表。另外,为能体现时代特色,也收录了几个无名人物,他们也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印记。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一点新意。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梁衡编写的散文集《假如毛泽东去骑马》。《假如毛泽东去骑马》的内容提要如下: 解放后毛泽东曾五次明确提出,他要用三到五年时间,骑马走一遍黄河、长江,因越战爆发,未能成行。假如计划实现,他也许会在河南反思“大跃进”,在陕西考虑怎样改造大西北,会在大三线遇到彭德怀,冰释庐山上的恩怨……如果真是那样,党史、国史将要重写,“文化大革命”也不会发生…… 目录 追求一个境界 ◇季羡林 吹去尘埃,只见人性 ◇梁衡 特利尔的幽灵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觅渡,觅渡,渡何处? 清贫之碑 你不能没有家 这思考的窑洞 红毛线,蓝毛线 用其心还是用其力 周恩来让座 二死其身的彭德怀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一个伟人生命的价值 大无大有周恩来 邓小平认错 邓小平的坚持 桑氏老人 谁敢极言 领袖如父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与朴老缘结钓鱼台 广安真理宝鼎记 百年明镜季羡老 以后这样的人不多了 武侯祠前的沉思 读韩愈 读柳永 好文章是怎样写成的 乱世中的美神 把栏杆拍遍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跨越百年的美丽 人格在上 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关于写伟人 我写《觅渡》 我写《跨越百年的美丽》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对《把栏杆拍遍》的讲解 试读章节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我不知道德文的原意,中文翻译时为什么用了这个词。中国人的习惯,幽灵者,幽远神秘,缥缈不定,威力无穷。看不见,摸不着,似有似无,信又不信,几分敬重里掺着几分恐惧,冥冥中看不清底细,却又摆不脱对它的依赖。大概这就是幽灵。 或许就是这幽灵的魅力,我一到德国就急着去看马克思的故居。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特利尔小城。那天匆匆赶到时已近黄昏,我们在一条小巷里找到了一座灰色的小楼,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这是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落日的余晖正为它洒上一层淡淡的金黄。我推门进去,正面一个小小的柜台,陈列着说明书、纪念品,门庭很小,窗明几净,散发出一种家庭式的温馨。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一张马克思像,不是照片,也不是绘画,是一部用《共产党宣言》的文字组成的肖像。连绵不断的英文字母排成长长的线,勾勒出马克思的形象,我们所熟悉的大胡子,宽额头和那深邃的目光。我在这张特殊的肖像前默站了好大一会儿。一个人能用自己驰名世界的著作来标志和勾勒自己的形象,这真是难得的殊荣。 故居的小楼共分三层,环形,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天井。一层原是马克思父亲从事律师职业时的办公室,现在做了参观的接待室。二层是马克思出生的地方,现在陈列着各种资料,介绍马克思的生活情况和当时国际共运的背景。三层陈列马克思的著作。其实,马克思出生后在这里只住了一年半,他父亲1818年4月租下这座房子,5月5日马克思出生,第二年10月全家便搬走了。马克思于此地可以说毫无记忆,他以后也许再没有来过,但是后人记住了它。1904年,这座房子被特利尔一位社会民主党人确认为就是马克思的出生地,党组织多次想买下它,限于财力,未能如愿。到1928年才用10万金马克从私人手中买下并进行修复,计划在1931年5月5日开放。但接着政治形势恶化,希特勒上台,1933年5月,房子被没收,并做了法西斯地方组织的党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社会民主党才重新收回了这座房子,1947年5月5日终于第一次开放。 世事沧桑,从马克思1818年在这座房子里出生到现在已过了170多年,这其间世界变化之大,超过了这之前的1 800年,但是世界仍然在马克思的脑海里运行。陈列馆里有一张当年马克思投身工人运动和为研究学问四处奔波的路线图,一条条细线在欧洲大地来回穿梭,织成一张密网。英国伦敦是细线交汇最集中的地方。我目光移驻在这个点上,自然想到那个著名的故事: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读书、写作,时间长了脚下的地板给蹭出了一条浅沟。就像少林寺石板上留下了武僧的脚窝一样,不管是文功还是武功,都是要下工夫的。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把整个地球,把地球上的经济形态、生产关系、科学技术、人的思维,及这个世界上的哲学,等等,全部做了他的研究对象。他要为世界究出个道理,理出个头绪。他是如阿基米得或者像中国的老子那样的哲人。他看到了工人阶级的贫困,但他绝不只是想改变一时一地工人的境况。他不是像欧文那样去搞一个具体的慈善实验,就是巴黎公社,他一开始也不同意。他是要从根本上给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求一个解法。这座楼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我们最熟悉的当然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了。这里有最珍贵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在这之前还没有哪一本书能这样明确地告诉人们换一种活法,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持续百年而不衰的运动。我们只要看一看这橱窗里所陈列的从1848年首次出版以来,各地层出不穷的《宣言》版本,就知道它的生命力。它怎样为世界所接受,又怎样推动着世界。据统计,《宣言》共出版过70多种文字的1 000多种版本。它传到中国是1920年,由陈望道先生译出第一个中文本。从此,起起落落经历了二千年农民起义的神州大地卷起了一种崭新的风暴——共产主义的风暴。那些在油灯下捧读了麻纸本《宣言》的泥腿子,他们再不准备打倒皇帝做皇帝,而是头戴斗笠,肩扛梭镖,高喊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呼啸着冲过山林原野。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最珍贵的版本是《资本论》第一卷的平装本。《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160万字,马克思为它耗费了40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1 500种。在这之前谁也没有像他这样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这本书不只是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它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织经济,发展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不得不承认劳资对立,设法缓和矛盾。《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大书里来。我看着这些发黄的卷了边的著作和各种文字的密密麻麻的手稿,看着墙上大段的书摘,还有规格大小不一,出版时间地点不同的各种版本,一种神圣的感觉爬上心头。我仿佛是从大海里游上来,长途跋涉,溯流而上来到青藏高原,来到了长江、黄河的源头,这时水流不多,一条条亮晶晶的水线划过亘古高原,清流漫淌,纯净透明,整个世界静悄悄的,头上是举手可触的蓝天白云。夕阳从天井里折射进来,给室内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 P1-3 序言 吹去尘埃,只见人性 这是一本尘埃落定之后的人物散文集。 尘埃的定义是什么?我没有去查字典。通俗的理解,一是表面,二是很轻,三是多余,轻附于表面的多余之物也。生活中有尘埃,如桌子、地板上的尘土,所以每日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庭除。还有一种是历史的尘埃。有许多的人和事,当时十分热闹,但经过十年、五十年、百年、千年的沉落,大都变为尘埃,浮在历史之上,经不住后人的轻轻一吹。这一吹见到了什么?先是那些重大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再一吹是事件中的人物;又一吹,吹尽黄沙始见金,是这人物的人性,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人性。人创造了历史,历史也创造了人。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人性、人格的锤炼,人也在进化。在读史中,我发现,对于后人来说,大约只要过了五十年,事件得失、阶级对立、个人恩怨都会淡化,而留下来的最深印象是那些人物的人性、人格。因为这些东西总在刺痛或者召唤着我们,在指导我们今天怎样做人。 我最初是从山水题材步入散文创作领域的。我曾很努力地创作并研究山水散文的理论,不能说没有成果,如《晋祠》等篇入选中学课本,有的还刻碑勒石。但再好也只是在对山水的审美层面上打转,没有直接进入人的灵魂。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我自己,更大的震撼是在开始了人物散文的创作之后。这个转折点是一九九六年我发表的写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本文很快被收入中学课本,并刻碑立在常州秋白纪念馆门前。后来又有周总理百年纪念时写的《大无大有周恩来》,邓小平百年纪念时写的《广安真理宝鼎记》等。还有以历史人物题材的,写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写李清照的《乱世中的美神》,写林则徐的《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写居里夫人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等。这些人物,首先是感动了我,激动了我。有的我从小就读,读了几十年。进入写作时反复打磨,虽是一篇数千宇文章,一般都是数年得一文,有的甚至用了二十年。发表后确实也感动了读者,不少入选课本,并被反复转载。如《大无大有周恩来》发表十二年来几乎每年一月的总理忌日都有报刊重新摘发。而像《把栏杆拍遍》,写的虽是一个离开我们已九百多年的古人,却仍让今人如此激动,一位军官带领他的战士集体朗诵,说感谢作家为我们,武人立了一个传。本文也入选中学课本和《现代散文欣赏辞典》,而同名的散文集,已重印11次。《跨越百年的美丽》写的是一个一百年前的外国人,有的家长将这篇文章复印寄给在大洋彼岸留学的子女,有出版社也很快以此为书名出书,这篇文章也入选了中学课本。一篇人物,胜过十篇、百篇山水。有论者说到《觅渡》等文时,说数千字胜过一本传记、一本小说,这种震撼是我始料不及的。 是什么力量吸引着读者、编者、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呢?是这些人物的人性、人格的力量。山水散文主要作用于人的审美,而人物散文直捣人的心灵,作用于人的思想。在这些人物身上,无论是今人、古人,中国人、外国人,都体现了做人、做一个最优秀的人所必需的要素,这说明人性是不分古今中外的。而人性中的最光辉之点,并不是随时随地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找到。它要有时代的际遇、命运的碰撞和岁月的积累,如同火山喷发、地震释放、尖端放电那样,要等上多少年,越过多少人,在偶然的时候,落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因为政治是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斗争的焦点,这些人物就大多和政治脱不了干系,有的就是处于时代漩涡中的政治家,而且大多有悲剧色彩。因为只有悲剧才能撕开现实给人看,而喜剧只是现实之上的泡沫。原子只有裂变之后才放出原子能。这些人物是在时代裂变中飞出的一粒粒传递人性光辉的火种。作家就要去寻觅这些火种,像传递奥运火炬那样,点燃后人的心灵。这些神圣的火种弥足珍贵,当然不能像野草那样大把地收割。要披阅历史,吹去尘埃,一点一点地寻找,如同踏遍千山万水,去寻求大自然中的奇景。“六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行行止止,上下求索,穿过历史的烟尘,取来这样一些零碎的亮点,这样一些历史的坐标点,献给读者。可惜不多,还得继续寻找。山水让我们享受自然之美,而人物的群山则把我们一程一程地接引到理想的天国。 拂去滚滚红尘,甩脱那些熙熙攘攘的事件,留下来作为人类文明史坐标的是那些伟大的人物,或者是虽为小人物却实现了伟大的人格的人。既然是历史的坐标,本书编排时在目录上都标出了年代,那是这些人物正当绽放出自己的光辉的时刻,而彼时正好也是历史的拐点。此外,在内文则选用一些图片,以增加历史的沧桑感和再现写作时的现场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梁衡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50336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1-04-01 |
首版时间 | 2011-04-01 |
印刷时间 | 2011-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