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何所从来--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中国诗歌研究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何所从来——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除了“代序”、“附论四章”,其余的部分,是依据作者孟泽撰写的有关“20世纪新诗理论史”(吴思敬先生主持)的文字,补充修订而成,意在勾勒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创始者最重要的理论思考(远非全部),他们所揭示的“新诗”的渊源与动力,“新诗”的可能与必然(宿命)。自然,也多少包含了我在今天的反观与后视中,能够提供的自以为聪明的怀疑与省思。

内容推荐

《何所从来——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勾勒了“新诗”创始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思考,创始者关于“新诗”的自我诠释,他们所揭示的“新诗”的渊源与动力,“新诗”的目标与意义,“新诗”的可能与必然(宿命),自然,也包括作者在今天的反观与后视中,能够提供的怀疑、省思与判断。从精神、情感的凝定与裂变,体会审美的变迁,从人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义的改变,观照“新诗”及其理论构成,进而发现,创始者有关“新诗”的拟议,很大程度上,至今仍然是汉语诗歌无法回避的理论困境与精神困境所在。“五·四”乃至更早以来,我们一直渴望建立而其实并未建立的某些基本的价值理想和文化共识,总是像沙子一样,不断地坍塌,需要不停地重建,这同样是汉语诗歌所依然置身的现实。反者道之动,返回“新诗”的原初,返回汉语诗歌的原初,或许可以发现新的动力和方向,可以找到新的勇气、热情和空间,为诗歌,为“人的文学”,为有困难的现代“人”。

《何所从来——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由孟泽著。

目录

汉语诗歌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代序)

 一 谈论诗歌的理由

 二 汉语诗歌简历

 三 精神与情感问题

 四 美学的协同

 五 不像诗的诗

第一章 新诗发轫的近代背景与精神渊源

 一 黄遵宪“别创诗界之论”

 二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观

 三 “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王国维的诗学观

 四 “譬诗力于米盐”——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第二章 早期新诗的拟议与争议

 一 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二 诗体的解放与自我的解放

 三 完美的形体与完美的精神

第三章 偶然加上偶然的事体胡适拟议新诗

 一 从“白话”出发

 二 新诗的“进化论”依据

 三 关于“音节”“民歌”“方言”

第四章 周作人诗歌的属性与汉语的属性

 一 “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新诗的定义

 二 “诗的效用”——“善之华”与“恶之华”

 三 汉语的限度,新诗的可能与“运命”

 四 “不统一的自然”——关于“打油诗”“杂诗”

第五章 “真的恶声”与“假诗世界”

 一 诗歌之敌

 二 “真的神往的心”与“都会诗人的特色”

 三 “假诗世界”与“虚伪道德”

第六章 俞平伯“自由的”与“普遍的”新诗

 一 新诗应该具有的规定性

 二 诗国的“德谟克拉西”

 三 “主观”与“客观”,“母舌”和“方言”

第七章 康白情诗人就是字宙底情人

 一 新诗的精神端在创造

 二 为了人生,我们怎么可以不唱诗的高调

第八章 郭沫若从“泛神”到“泛人民”

 一 情绪的吕律、情绪的色彩便是诗

 二 “歌”“诗”“散文诗”

 三 “过长的叙事诗”是“时代错误”

 四 自然与诗人一体:“泛神”“泛我”“泛人民”

 五 诗的创造是要创造“人”

第九章 宗白华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

 一 一个“世界”,一个“社会”,一个“人生”

 二 诗人的宇宙观有Pantheismus(泛神论)的必要

 三 “诗人人格”与“诗的构造”

 四 恋爱诗的问题

第十章 田汉“可基督可恶魔”的诗人

 一 “有声的中国”与“民主的诗歌”

 二 一诚可以救万恶,“可基督可恶魔”的诗人

第十一章 郁达夫诗的三昧境

 一 “象牙塔里的梦者”与“飞艇上的战士”

 二 走向“粗大的方面”或“纤丽的方面”

第十二章 闻一多“唯一的方便”与“最伟大的诗”

 一 新诗的迷途

 二 “词曲的音节”“自然音节”与“诗的格律”

 三 “时代精神”与“地方色彩”

 四 诗的“价值”与“效率”

 五 完全重新再做起的新诗

 六 “泰果尔”解析

第十三章 徐志摩这世界仿佛常在等候着它的诗人

 一 诗也有真诗、坏诗、假诗、形似诗

 二 诗的真的趣味

 三 一个时代的经验需要一种新的忏悔

 四 那无形的推力或是冲动(The Impulse)

第十四章 朱湘以叙事体来作人性的综合描写

 一 诗的音乐本质

 二 “哲理诗”“散文诗”“土白诗”

 三 复古而获今,迎外而亦获今

 四 在诗里面谈主义,就是一个大笑话

第十五章 梁实秋“男性的力量”与“物质的事实”

 一 新诗之所谓“新”者

 二 情感、想象,诗的扶翼双轮

 三 “伟大的诗”的三个条件

第十六章 叶公超一个“历史”。一条“事实”的河流

 一 “雅”“俗”新诠

 二 新诗的命运恰如整个中国的命运

 三 建筑在语言节奏上的新诗是和生活一样有变化的

第十七章 那些个残缺的灵感多半是伤感,不是情感

 一 新诗里的感伤主义,如向旧诗里的无病呻吟

 二 一首诗的音节好比是一个人的生命

 三 “不知羞惭”的情感与“德性上的矜持”

第十八章 新诗原始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开端

附论一 汉字所表征的思维方式及其“诗性智慧”

 一 启蒙思想者的两难

 二 汉字所表征的思维方式

(一)不离具象的直觉思维

(二)内含隐喻的比类思维

(三)解构的自反思维

 三 走出自我的自我成长

附论二 礼失求诸野一汉语诗歌的“方言”属性和“地方”属性

 一 “统一国语”的召唤与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诗歌

 二 建立在“方言性”与“地方性”书写之上的汉语诗歌传统

 三 汉语转型与新诗发生

附论三 整体主义逻辑与“业余精神”

附论四 新诗的“虚构”

跋 弱者的事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何所从来--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中国诗歌研究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10183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8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