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箬岭古道明珠(许村)/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选择了徽州区域有个性化特征和代表性的10个古村落作为考察研究对象,对每个村落的历史渊源、个性特征、文化底蕴和历代名人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考探。

《箬岭古道明珠(许村)》(作者许琦、徐玉基)是该系列中的一本,共分为双龙戏珠吉祥地;许姓名声振北乡等十一部分内容。

内容推荐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箬岭古道明珠(许村)》(作者许琦、徐玉基)是该系列中的一本。

许村是歙县北部的一个徽州古村落,有着1500多年历史。

《箬岭古道明珠(许村)》包括了老树新枝花似锦;海外贸易开先河等十一部分内容。

目录

序 一

序 二

前言

许村赋

一、双龙戏珠吉祥地

二、一村诗书育人才

三、青史留名大宅门

四、璀璨明珠辉古道

五、许姓名声振北乡

六、扶危济困行义举

七、儒商互济展奇才

八、海外贸易开先河

九、冰寒玉洁墙里门

十、远古风俗放异彩

十一、老树新枝花似锦

后记

试读章节

许村自吾祖知稠公始迁篁墩来,卜居中之麓。左文峰,‘右武岫,迎天马,倚金屏。双溪环清,群山拱秀,碧钟黄海,脉衍练江。由天都莲花峰东行一百里起,为箬岭,分三干。南下几四十里,中干庄重,至中山而结祖墓;西干蜿蜒屈曲,右旋而结环里沙堤;东干龙凤飞舞,左旋而开青山。东西别出一支,交会于妙崖,为内庭之门户。形若葫芦,势成二谷。两溪汇流至此,西折南行犹有灵峦环璋,地脉既绵,水口自多重复。东流有狮象互峙;跳石有日月交辉;丰口有龟蛇盘纠。直行回转,折抵凤凰台雨粟庵,两大收而拥护形势,故以烟村十里,甲第联翩。王季唐、宋、元、明及国朝(清)。家声无替,族望新安。因祖宗识卓于开基,亦山川之灵秀也。

这并非仅仅是许氏子孙对祖地的敬仰溢美之词。自古以来,国家建都、州府筑城、村落选址、人家择基,无不重视地形、资源、交通、人脉,古之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在居住上同出一理。久而久之,形成了“风水”理论。一个村庄,要有充足的水源,要有田地山林资源,要能够抵御水、旱、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才能使村人繁衍生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适合人类居住”。纵观徽州诸多村落,千百年间历尽沧桑,有的人丁繁衍,生机勃勃;有的断垣薜荔,荡然无存。分析那些衰败的村庄,总有诸多不适合居住的因素,即“风水”不好。

风水是古徽州村落的鲜明特色,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人注重从文化和“天理”上去寻找住所的长居久安。在村落的选址上,格外注重地势、天时和风水。房屋的朝向、村落的布局、山势的走向、水流的方位,都成为风水的重要内容。为了求得风水宝地,做到了“无村不卜”。精心、刻意、谨慎,使得徽州历经兴衰考验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使得徽州建筑有着很强的概念性。

许村先人是经过术士“卜”过才选中迁居许村(那时称任公村、防源)的,所谓“卜居中之麓”,为此,后辈子孙特别感谢先人独具慧眼,为子孙选择了万世之基。

许村的风水,集徽州典型村庄风水特色于一身:宏村的灵性、西递的严谨、唐模的浪漫……在这里都有体现,她还有着其他村庄所没有的优势。枕山、环水、面屏的整体美感,体现出人居与自然的紧密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青山绿水之中,鳞次栉比的民居与祠堂、庙宇、楼阁、牌坊、桥梁等等相映生辉,又与道路、河流、田地、山川有机结合,与山水自然亲切拥抱,浑然天成,精妙无比,体现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充满诗情画意,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徽州村落山水长卷美景。

如果你登上许村最高的山峰箬岭,极目远眺,令人心旷神怡。

北面距黄山50里。黄山古称黟山,有36大峰,72小峰,奇异瑰丽,乃天下名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誉。由黄山天都峰、莲花峰绵延东行,即是许村村后之箬岭。

南面距紫阳山50里。紫阳山在歙县城南,山虽不高,而有仙山名祠之誉。朱熹父亲朱松曾在徽州府紫阳山老子祠读书,人闽后刻印章日“紫阳书堂”,并以“紫阳”名其居。朱熹著述亦自称“新安朱熹”或“紫阳朱熹”。朱熹死后,南宋理宗追封朱熹为太师、徽国公,亲自为本县紫阳书院题写匾额。

西面距白岳90里,白岳即齐云山。汤显祖诗中“多从黄白游”中的“黄白”亦指黄山、白岳,是道教名山。齐云山群山如海,丹崖耸翠,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乾隆帝称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

东面距大鄣山90里。大鄣山古称三天子都、三王山、鄣峰。秦代此地属“鄣郡”,以山命名。据《祥符经》记载,轩辕黄帝携容成子、浮丘公在此采药炼丹。主峰为海拔1319米的天子墓山,巍峨雄壮,俯瞰平川。大鄣山上开凿有徽商古道,直通浙江临安。  许村就在这个南北50里宽、东西90里长组成的方框的中心。村人把箬岭的主峰称为中山,并自豪地宣布:“天地而时中,皆中之得也。非兹四势之中,实万山之中宗之自得宗。”

明代诗人王寅曾作中山诗一首:

隐卜中山闻竹扉,春风吹老紫芝肥。

双溪近抱山前转,日日涟漪照翠微。

村人亦留下《中山歌并序》,他们为自己的村庄得如此的地利喜不自禁:

岳镇万山中,中山位正位。梁守爱行春,钓石遗芳躅。南列紫阳山,文公阙里藏。书屋轩帝乘,龙升北黄山。三十六白岳,齐云端百鸟。摸形真武宿,三天子都大。鄣东左毓金,陵右天目万。叠嶙峋大好,山水间四正。端明如五岳,中结茅斋许。乐愚可□少,室山人恬静。福东山出兮慰苍生。西山登兮耻周粟。南山灿兮又何如?成归北山兮高下墓,谁将晚狂歌兮活泼,物是人非亦渺茫,山山水水不改年年绿。

让我们将远眺的目光移近,在这高高的箬岭上俯察许村形胜,远山近水千般艳,无限风光一望收。

许村并不是一个自然村庄,而是系列村庄的总称。千年岁月悠悠,斗转星移,许村在历史的沧桑中,发展成为歙北重镇,新安名村。

许村是徽州古村落中理想的“四神地”,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布局,并且基本达到“玄武(北面)垂头,朱雀(南面)翔舞,青龙(东面)蜿蜒,白虎(西面)驯俯”的理想状态。现在我们按“枕山、环水、面屏”的自然环境要求来观察许村的地理形势。P10-12

序言

2005年9月,我们组织编撰的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成功出版,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已多次重印;现在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又进入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视野,这体现了我们对徽州古村落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又作出了新的努力。

为什么我们在微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首先是由徽州古村落文化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

徽州古村落文化有哪些价值呢?

一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人类学价值。首先,徽州古村落的一种基本居住形态是聚族而居,宗法血缘脉络是村落的文化原点,它要求用连续的文字形式和空间场所对宗族的社会体系进行明确表述。徽州宗族谱牒记录了各族姓发展延续的谱系,同时还留下了数十万份的家藏文书,为揭开中国传统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奥秘找到了钥匙。其次,徽州村落的发展与家族、家庭以及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对徽州古村落中“家”与“家族”的分析,对于探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勾画乡土中国农耕社会发展进化的轨迹具有积极作用。第三,徽州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晋末、唐末、宋末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给徽州输入了大量人口和当时发达的文化,不同族群经过不断融合最终达到相互认同,共生发展。徽州古村落为人类不同族群间的融合和发展提供了例证。

二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古村落是民俗博物馆,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标本。黟县宏村古民居已有8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00余幢。如“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树人堂”以及祠堂、牌坊等等,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都蕴含着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是徽州文化的历史见证,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为各类文化艺术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人文旅游价值。徽州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以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装饰特色,以高院、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有着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作为徽派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因其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不矫饰,不做作,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一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具有极大的人文旅游价值。

四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价值。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国各地都在科学有序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徽州古村落建设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念值得借鉴。如宏村村落建设,既考虑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的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集功能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追求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古村落建设中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营造村落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徽州古村落建设崇尚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以重山水、保林木、巧用自然为原则,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随坡就势,其基本形式是“枕山、环水、面屏”,因地制宜,成功实现人与自然相融。“新农村”规划应充分尊重自然,村落建设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新农村”建筑应使用地方传统建筑符号,形成自己的建筑特色;“新农村”建设应重视村落文化培育,努力形成有利于村落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等。

当然,徽州古村落的价值远不止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徽州古村落的逐渐远去,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将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刻。

为什么我们在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又是为作为本土高校所肩负的使命所决定的。

黄山学院作为古徽州大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接受徽州地域文化影响和熏陶的同时,必须对徽州地域文化研究有学术责任的担当。这不但有利于扩大本土高校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培养有用人才,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多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黄山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秉承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资源,强化地方特色,打造优势品牌,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我们注重徽州文化资料和研究基地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投入100多万元收集徽州文书8万余份,徽州家谱近400部,成为全国收集徽州文书最多的单位之一。建立“汪世清特藏室”,收藏我国物理教育和物理学史研究专家、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汪世清搜集、整理、考辨徽州文化的各类图书文献资料。先后成立徽州文化研究所、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徽州文书博物馆等研究基地和展示窗口。

我们注重团队建设和学术交流。徽州文化研究所在团队建设和平台打造方面作出了努力,聘请全国著名徽学研究专家为学术顾问和校内外专兼职研究员,凝聚徽学研究力量,提高和加强我校徽州文化研究的水平和影响。注重徽州文化学术交流:1986年和1991年举办戴震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与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联合承办“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与黄山市社科联联办第十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州文化节“中国徽州老街文化论坛”;2007年10月与黄山市文联联合承办2007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京剧寻根之旅”——《徽商·徽班·徽文化》论坛;2008年5月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办“徽商论坛学术峰会暨首届区域文化研讨会”等。

我们注重课题申报与研究成果出版:多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省社科院、省教育厅等众多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术团队,提升了科研层次,扩大了学术影响;在成果出版方面主要有国家八五重点图书《戴震全集》(六卷)、《徽州学概论》、《徽州历代语言学家评传》、《汪世清谈徽州文化》、《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第一套10册、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省级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前10卷、《徽州学研究》年刊(5卷)等;《黄山学院学报》开辟“徽州文化研究”专版,从1981年至今,共发表徽州文化研究论文600余篇,约300万字;编辑出版《徽州文化研究通讯》,并成功改版为《徽州文化研究》季刊等。

基于我们对徽州文化研究的特别着力和关注,理所当然地要对有“徽州文化的活化石”之称的徽州古村落文化予以格外关注。在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和读者欢迎后,我们即开展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编撰工作。经过近3年的努力,现在终于把它呈现在了世人面前。第一套丛书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江村偏重于宗族文化演绎,写龙川偏重于名门望族溯源,写宏村偏重于聚族而居的风水选择,写西递偏重于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写呈坎偏重于解剖乡村社区结构,写昌溪偏重于发掘儒和商两种文化的互补,写雄村偏重于书院园林文化,写西溪南偏重于文学艺术尤其是书、画、刻帖艺术的流变,写渚口偏重于聚落人文的发掘,写石家偏重于村落构建艺术的匠心。第二套丛书同样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也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环砂偏重于解开戏曲“活化石”目连戏的文化密码,写黄村偏重于探索徽州“黟山派”书画艺术的诞生和演变,写理坑偏重于展示宋明理学之乡风土人情,写历溪偏重于揭示秀美徽州大地民俗文化厚重积淀,写仁里偏重于梳理中国古代田园与文化的相互生成促进关系,写上庄偏重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换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写唐模偏重于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风情,与棠樾偏重于探究盐商文化的形成与衰落,写万安偏重于揭示商文互济下传统科技文明的萌芽与传播,写许村偏重于发掘昔日箬岭古道繁荣辉煌的缘由。但它们都共同揭示了徽州古村落的丰富内涵,共同体现了微州古村落文化的特有魅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还将组织编撰第三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以更加系统地展示徽州古村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进一步扩大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2011年3月18日于黄山学院

后记

徽州的古村落,积淀了太多的文化。一个村庄,就是一部史书,一座博物馆。这些年徽州文化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笋,村史、村志、论文、史料已是琳琅满目。写许村,我有着很多的顾虑,不是易雷同,就是易落入俗套。因此当许琦与我商量写许村时,我犹豫了许久。

当我穿行在许村古老的巷弄,走进许村一座座老宅,听许村人诉说他们的骄傲,看那一页页虫蛀发黄的史料,我受到极大的震撼。这里的山山水水,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壮怀激烈、凄清委婉、一唱三叹的故事。在光滑的石板路上,在倾颓的古官道前,在高深的大宅院里,在风化的石牌坊中,在斑驳的马头墙下,原来珍藏着至今仍光彩熠熠的徽州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那些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热心公益、建设家乡、不废诵读、勇于开拓、清廉奉公等等的优秀品质光辉思想崇高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一个村庄中的具体体现。这些,才是许村精华之所在,是写许村的意义之所在。向世人介绍许村的发展史,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同时,一个疑问始终在我脑海中盘旋:是什么让许村延续了千年的辉煌?

我与许琦反复讨论,写出许村的深邃内涵,突出许村历史文化名镇的精华,关键是思想性。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许村素材,我们在反复推敲、冥思苦想之中,突然想起苏轼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一个人如此,一个村也如此。许村先人的诗中也有“锦里人称许,诗书自一村。半窗藜火阑,比屋古风存。”之句,许村人把他们的实践,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并且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才创造了徽州历史上辉煌的奇迹。这正是我们要把握写好许村的核心尺度。

许琦和我都是徽州人,喜爱徽州文化,许琦还是地道的许村人。我们写徽州古村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知晓村落的来龙去脉,熟悉群众的语言风格,比较能够反映古村落的原貌。

在谋篇布局上,打破了时间的顺序,以叙述同类事物为一篇,揭示隐含其中的思想性。虽不按时间顺序写作,但还是依地理篇、教育篇、人文篇、人物篇、建筑篇、道德篇、商贸篇、风俗篇的脉络来写,使之有一定规律,也更多些可读性。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力求符合历史原貌,对各类收集到的史料进行了严格的核对和考证,对涉及的历史纪年和公元纪年、人物的生活年代和事件发生的年代都一一核实,纠正了不少材料的错讹。对于民间传说,有的明显不符合事物规律和科学原理及历史事实,但作为村落材料的一部分,仍予以采用,但加以说明。虽然如此,因涉及材料浩繁,难免有遗漏和不准确之处,还望有识之士予以指正。

感谢徽学专家张脉贤、许小丽博士为本书作序。

感谢徽学专家陈安生先生给予指导。

感谢许村人、歙县中学高级教师许骥先生为本书写作慷慨提供了资料。

歙县档案馆为本书写作提供了文献资料的查阅。

本书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柯灵权先生主编的《歙县民间文艺》一书、汪修煦先生所写《廉慎自守的宰相许国》一文、许安斌所写《新安望族——歙北许氏》一文。

沈磊先生、许宏烈先生、张建基先生等为本书友情提供了部分照片。

许村镇人民政府、许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许村村委会、许村历史博物馆、许村镇文化工作站为采访提供了便利,并为本书写作提供了部分材料。

对本书写作给予帮助的许村村民有:许世珍、许世达、许承钧、许承涛、吕金湘。提供族谱参阅的有:许定波、许银生、许大定、许东林、许仕淳、许德炳、许崇德、许家骏、梅花等。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徐玉基

己丑年荷月于歙县深山僻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箬岭古道明珠(许村)/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琦//徐玉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005329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45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2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4: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