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建党1921(他们改变了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内忧外患,乱象丛生,中国向何处去?

王中亚编著的这本《建党1921(他们改变了中国)》将为我们再现一部生动活泼,充满青春、热血、理想、激情、奋斗的中国共产党建立史。

《南渡北归》作者、著名作家岳南鼎力推荐。

内容推荐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迭遭战祸。南北之争,北洋内部之争,地方性动乱,外国侵略,种种乱象层出不穷,民国政局陷入泥潭。在这内忧外患之际,毛泽东、张国焘、蔡和森等一大批爱国青年在以陈独秀、胡适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启发下,在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并在五四运动中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中国政坛出现了星星之火的希望。1920年年初,《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出台,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热潮,大批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开始倾向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和陈独秀依然是青年们的领袖,陈独秀在上海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其后,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各地纷纷建立,旅欧青年张申府、周恩来、蔡和森也在法国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尤以李大钊在北京建立的共产主义小组跟陈独秀南北呼应,号曰南陈北李。1921年7月,随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中共一大终于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本书《建党1921(他们改变了中国)》以此为背景,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历史事实。

《建党1921(他们改变了中国)》由王中亚编著。

目录

引言 一些我们遗失已久的东西/001

第一章 湖南来的青年们/003

民国八年的京城/004

惟楚有材/006

惊人的母亲和特殊的儿子/010

第二章 北大图书馆/017

土学生和大才子/018

乱世飘萍/023

第三章 新青年,新文化/031

科举见闻录/032

安徽反清第一人/036

文人与政治/040

自觉心和爱国心/043

革中国人思想的命/048

打倒孔家店/052

大众的文学/057

新青年的摇篮/061

第四章 泥潭中的民国/067

内乱一幕幕/068

举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072

二十一条和五九国耻/076

弱国无外交/081

第五章 希望之光/089

爱国救亡五四始/090

讲演团/095

群众的伟力/098

第六章 上海的辩论/105

五四余波/106

旧人和新人/110

青年学生PK革命领袖/114

所谓革命/116

第七章 苏俄的对华宣言/121

庶民的胜利/122

梦想照进现实/126

中国的普罗米修斯/130

向左转,向右转/133

第八章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诞生/139

驱逐毒菌张敬尧/140

湖南的“联省自治”/144

“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149

第九章 南陈北李/155

远东来的客人/156

剑拔弩张的直皖两派/160

信使张国焘/165

追赶时髦的上海才俊/168

陈独秀的舞台/172

共产运动第一站/177

李大钊的“社会主义同盟”/181

第十章 与工人在一起/185

维权还是革命?这是个问题/186

从长衫到短衣/190

长辛店的工人补习所/195

第十一章 勤工俭学在欧洲/201

革命的苦行僧/20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06

和则即,不合则离/211

第十二章 大事件/217

从维经斯基到马林/218

五湖四海的才俊/221

理论家和实干家/226

包打听/229

南湖画舫/233

大事件/236

尾记/241

试读章节

就在民国七年的夏天,京城来了二十多个操着南方土语穿着看起来也有些土气的“末路”读书人,他们都来自湖南,而他们此次来京城,是来为赴法勤工俭学做准备的。勤工俭学当时正成为这些“末路”读书人的风潮。法国政府受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力匮乏,正大量招募华工,而这则给了那些有志于走出国门打开眼界但家境不甚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一个半工半读的机会。勤工俭学运动的中心是在北京,主要管理机构是华法教育会和勤工俭学会,蔡元培、吴玉章和李石曾等人当时是这项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来北京的这些湖南青年中,有一位后来成为了世界历史上名号响亮的人物,他是此次勤工俭学的组织者,但他本人却并不想去法国,他的名字,叫做毛泽东。关于毛泽东的一切,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即便是大家不甚熟悉的他的青年时代,也随着《恰同学少年》的热播而广为人知。这年夏天正是毛泽东“恰同学少年”时代的结束,他从就读了五年时间的长沙第一师范毕业了。

这是毛泽东首次进京。或许毛泽东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以后的人生会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待在这座初时对他而言有些冷漠的城市,做出一系列对这个国家影响巨大直至今日依然争议纷繁的决策,他本人也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谈论的焦点。当然,当时的毛泽东只是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学生,甚至他进京的钱都是借来的,他浑身上下似乎都写着“土气”二字。他有着浓重的南方口音,而这在不会说一口京片子就会被各种各样的人投以鄙夷的目光的京城,是有些格格不入的。就跟毛泽东所有湖南的伟大前辈一样,第一次进京的他们在当时惹不起一丝风吹草动,但是,在后世看来,这却是需要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的大事件。

湖南是一个看似有些封闭落后的地方,在和平年月,谁都不会多花一秒钟来仔细审视度量这块地方,但是如果是动乱时代,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不论是这块地方,还是这块地方的人,都可能会是那个时代决定性的因素。自晚清以来,湖南人便是这个充满着动荡的国度的首席主角:将晚清规模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的被誉为“圣哲”的曾国藩 当然,京城百姓还是不免认为曾文正公是西山十戾中的蟒蛇精;同样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中发迹,但真正建功立业却是在新疆的左宗棠;百日维新中在狱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法场“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谭嗣同;反清起义的总司令黄兴;以及京城百姓越传越神、跟小凤仙关系暧昧、武曲星下凡、摆平了蛤蟆精袁世凯的蔡锷蔡松坡将军,等等。真是英才辈出。

或许,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湖南这样一块看似文化并不发达风气也不开放的地方会出产这么多领一时风骚的杰出人物,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湖南人的精神内核决定了这一点 “蛮霸”。湖南人做事就是有这样一种果决刚毅的气质,他们的思想未必会有多纯熟,但是,当他们认准一件事情之后,他们就能用其他地方的人都很难想象的决心和毅力去完成。湖南人是真正坚定无畏敢为天下先的实干家,这就是他们总能在乱世翻云覆雨建功立业的主要因素。

曾国藩被誉为“圣哲”,其主要因素也正是其对儒家道德贯彻始终不敢丝毫懈怠的精神,其中年自号“涤生”,也可略见其对个人要求的偏执;左宗棠在近代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也是因为他尚未得志时那种孤高但绝不妥协的特质;谭嗣同为什么比康梁二人赢得更多的掌声?因为作为湖南人的谭嗣同从不知道什么叫退缩,当他认定维新变法是改变时局的唯一出路后,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实现它,不管发生什么事,他都不会背叛自己的理想,哪怕这意味着死;黄兴是革命党首席军事指挥官,时人誉为“善败之将”,但却无损其革命党内的地位,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其屡败屡战不言放弃的决绝作风;而蔡锷能在仅仅三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中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自己鲜明的印记,也无非是他坚定不移的原则性 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在他的价值体系里,写得明明白白。

毛泽东毫无疑问也具有他的湖南前辈那样的“蛮霸”之气,甚至,他的这种气质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然,1918年夏刚刚结束学生生涯的毛泽东还不具有后来那样超人的自信。此时的毛泽东还只是个迷惘的青年,尽管他对政治的兴趣已经日渐一日地浓厚起来,尽管他阅读了大量国内国外的学术专著,尽管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层次,但是,当时毛泽东并不知道什么才是解决当前民族危机的出路。

人的成熟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毛泽东也一样。

在毛泽东的少年时期,他是康梁维新变法的拥趸,尽管当时的毛泽东未必理解维新变法的意义。

在18岁那年来到长沙之后,毛泽东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开始被激发出来,他开始认为孙中山的革命或许是救国图存的妙方,他甚至参加了半年的湖南新军。在军中,他读到了江亢虎关于社会主义的小册子,当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社会主义这个名词还是个新鲜货,比如,在毛泽东兴高采烈写信给同学讨论此事时,他的同学却鲜有回应。

之后,毛泽东在长沙第一中学读了半年的书,然后便因为《御批通鉴辑览》一书萌发了自学的念头。毛泽东从这本书中发现,自学实在比上学更有意义。于是,毛泽东有半年时间整天泡在图书馆内,这段时间他开始大量阅读西方启蒙学者的著述。毛泽东后来在《西行漫记》里说这段时期对他而言受益匪浅,但是同样的,这并没有让毛泽东形成对政治独立的看法。

然后便是大家所熟知的毛泽东“恰同学少年”的时期,这段时间的毛泽东成了《新青年》的拥趸,并抛弃了康梁,成为了陈独秀和胡适的崇拜者,尽管胡适仅仅只比他大两岁。

在长沙第一师范时期,毛泽东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跟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集合了一批跟他有着相同志趣的青年,而这些人每每聚集在一起,讨论的都是“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之类的大事,而生活琐事,则是杜绝在这些青年的话题之内的。据毛泽东在《西行漫记》里所说,有一个青年仅仅是交代了他的佣人买肉一事,就让毛泽东跟这位青年断绝了来往。原因?原因是毛泽东认为大好青年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无关痛痒的琐事上?哪怕是一秒钟都不能浪费!

于是,大概在1918年4月,在蔡和森的家中,一批与毛泽东志同道合的湖南青年成立了“新民学会”。这个学会探讨的依然是救国图存的大事,而毛泽东则深感智识的不足,眼界的狭窄,并有了发动学员去法国和俄国学习先进的思想学说的想法。而这,便是此次赴法勤工俭学的由来。

毛泽东虽是这次运动的组织者,但他本人却并没有去法国的想法,他认为自己对祖国的认识并不够,比起去法国,他觉得更重要的事情是,认清他的祖国。这是毛泽东单纯的想法,但是正是毛泽东这样单纯的想法,才彻底改变了当时的中国,因为,毛泽东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不论多么先进的思想和学说,在缺乏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都是毫无意义的。

留在国内,更好地认识中国,这是一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选择,但是任何一个熟悉中共党史的人都知道,在未来党内思绪混乱的年代,正是这位具有实干家精神的湖南青年拯救了中国革命。

P6-10

序言

一些我们遗失已久的东西

“理想”这个词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已经很陌生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或许在小学毕业后便跟这个词说了永别,因为,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我们大多数人所谈及的是另外一个词 生存。在生存的重荷下,我们竭尽全力所做的都是适应这个社会,我们将对社会的适应度看作是个人才华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了解并精通这个社会有关于生存的一切规则 甚至是潜规则,所有人孜孜以求的都是在固有的游戏规则中最大化的展现自己。我们被磨平了棱角,销蚀了锐气,但是我们认为这是积极的一面 因为这被认为是成熟的标志。我们总是在向现实妥协,而且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因为这便是我们这代人的生存之道。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并不为了生存而活 尽管他们是那个时代真正的精英,他们本可以很容易就过上体面的生活,如果他们想要生活的有滋有味一些,他们还可以悠闲的发表一些无关痛痒的见解,展现他们精英的那一面,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有一个被我们遗忘很久的一个词占了最中心的位置 没错,理想。

他们是一群真正为了理想而活的人,他们绝不向现实妥协,他们一直苦苦追求的恰恰是改变现实的灵丹妙方,他们曾经很迷惘很苦恼,他们痛恨自己的智识不够,不能寻找到一条能够彻底改变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道路,在他们的字典里,有两个字赫然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救国。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自不量力,尽管他们无数的前辈都证明了这个目标是多么的遥不可及,这些前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付出了最卓绝的努力,而最终也并没有能改变什么,他们有一种出自天性的莽勇,他们认为自己对这个国家负有责任,他们认为即便是粉身碎骨也应该去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他们不确定自己能否成功,但是这没有关系,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追求。这种精神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根本已经看不见了,我管它叫国士精神。

或许我们这代人再也不会用国士这个词来要求自己了,因为这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判断一件事情该不该做的准则往往是这件事情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我们有多大的机会能够做成这件事,我们很少会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付出太多的努力,我们只为了可以预见的东西而使尽机巧。我们或许永远不能理解为了理想而努力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尤其是,这种理想本身就很虚无,我们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有些人可以不计任何代价,这是一种脱离于我们生活于我们而言遗失了很久的东西,但是,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可,人生本就应该这么轰轰烈烈,这么充满着热血和激情,这么无畏和洒脱,我们或许永生无法用这种方式来生活,我们惟有坐下来慢慢欣赏那样一群曾经这样生活着的人,来欣赏这群用满腔豪情最终完成了不可思议的事业的人。

那么,就让我们开始吧。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充满热血、激情的中国共产党建立史,也是大时代洪流中青年人追求理想与救国之道的精神坐标。民困国危之际,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他们将为中国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著名作家 岳南相对于一些叙述严肃、面孔端正的党史类图书,本书行文生动活泼,通俗可读,因此,它也非常适合80后、90后的年轻人阅读。这对于普及党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民出版社东方编辑室主任 侯俊智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党史读物的看法,原来党史可以写得这么活泼有趣儿。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新华书目报》编辑 孟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建党1921(他们改变了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中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50199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23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