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孝子的感人故事,有些人从这些故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史书中只是记载了那些孝敬父母的榜样,却没有记载能够爱护子女的楷模?因为爱子女是一种本性,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因而也就不足为奇;但是孝敬父母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我们克服自己,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假如为人子女不懂得孝道,那就等动物都不如了。
东汉时有个人,姓黄名香,字文疆。在他九岁的时候,母亲便病故了。虽然黄香只有九岁,但他已深深懂得孝的道理。
黄香每天都非常思念去世的母亲,常常潸然泪下,乡里的人看到他思母的情景,都称赞他是个孝子。失去了母亲的黄香,更把全部的孝心都倾注于父亲的身上,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亲自动手去做,一心一意服侍父亲。
三伏盛夏,酷热难当。每天只要吃过晚餐,就可以看到邻居们搬出椅子,坐在屋外乘凉聊天。小孩子这时总是会趁机要求大人们说故事,要不就是追逐着在夜幕下玩耍。但是在这么多人中,却永远找不到黄香的影子。原来细心的小黄香,担心劳累一天的父亲因天太热,睡不好觉,正拿着扇子在床边扇枕席。左手扇累了,换右手;右手酸了,再换左手。就这样一下又一下地扇着,一直扇到席子已经暑气全消,黄香才会去请父亲上床睡觉。一夜、两夜……整整一个夏天都这样。
过了秋天,隆冬来临,每到晚上整个屋子就冷得像冰窑一般,要是碰上下雪的日子,就更有得受了。但是孝顺的黄香,仍然有办法让父亲每天晚上睡得舒舒服服。只要天一黑,黄香就会钻进父亲冰冷的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暖得暖烘烘的,然后再请父亲去睡,这样父亲就可以免去寒冷之苦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
如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暧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夏天夜晚来临时,我们是否想到早早地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地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父母给予了子女宝贵的生命,给予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对于父母的爱,子女是一生都难以为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其实,“孝”就是以爱来回报自己的父母,这是人类最纯朴、美好的情感。父母之爱是天性,而孝敬父母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人天性的自然流露。可以说,子女的这份孝心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团结、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孔子在《孝经》中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里的至德要道就是“孝”。晋代王裒因为其父死于非命,而自己却未及孝养,当他每次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句子时,便痛哭流涕,不能终篇,后来他的门人甚至不再诵习此诗。我们每个人应当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孝顺父母,从物质、精神、生活上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百善孝为先”,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父母之爱是一种永远不会终止的情感,父母爱子女,而子女不久长大也要变为父母时,也要爱其子女。所以父母之爱像是锁链一般,代代联系永不终止。《易》云:“天地之大德日生。”维护人类生命之最大的、最原始的、最美妙的、最神秘的力量莫过于父母的爱。面对这种大爱,子女把被动的孝道转化为主动地付出爱心,把“孝”与“爱”有机地结合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父母有生之年让他们享受到子女的孝心,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幸福。P9-10
早在几千年之前,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忠孝”的思想观念,以此作为人最基本的德行操守。可以说,“孝”是立家之本,“忠”是立国之本,同时这也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从古至今,可以说正是“忠孝”这两个字,支撑着我们整个家庭、国家、民族,就像支撑房屋的支柱一样,屹立不动,否则房屋会顷刻倒坍。
“孝”简单来讲,就是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孝”字的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上一代和下一代融为了一体,子承其亲顺其意,因此,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并且上一代之上还有上一代,下一辈之下还有下一辈,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从古至今,我们身边从来都不缺乏有关“孝”的例子,从古时的“二十四孝”,到现代的田世国献肝救母等等,无不是我们的典范。我们都说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在赞颂母爱的诗句当中,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最有名的一首。其中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诗人用极其朴素的语言把母爱表达得生动传神,淋漓尽致,而且他提出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问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05年,对这个已经被人们质问了千百年的问题,作为一个儿子,田世国用行动为我们做出了回答。当时,38岁的田世国把自己的肾脏换给了重病的母亲,并且他一直隐瞒着这个事实,直到很久之后,这个秘密在母亲那里才得到公开。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田世国说,他只是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生活在幸福里,哪怕那是个谎言。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儿子不顾惜自己的健康,为母亲生命的延续作出巨大的精神和身体的奉献?又是什么维系着中国传统的家庭稳定与亲密?一个家庭内部的行为、举动为什么会引起社会上那么强烈的反应,而在这个个人的行为之中蕴藏着怎样丰富的社会内涵?这就是孝,一个人在家庭里要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这样才能够回报父母对我们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也只有能够做到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生起对其他事物的感恩之心,帮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
《孝经》上说“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意思是以爱敬之心,侍奉父母,而将道德的教育推广之天下万民,同时为四海百姓做出孝道的典型。其实,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
“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于民”。孔子讲君臣关系的侧重点,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处“忠”指臣忠于君,后来这种含义几乎演变为“忠”的唯一含义。孙中山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对于现代人来讲,就是把忠延伸到自己的企业、工作当中,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做人准则。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但是,现代人很多时候都忘记了“忠”这一做人、出事之准则,在工作、生活中没有一颗忠诚之心。人在这个公司上班,但天天却想着去另一个更好的公司;要么在利益面前常常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和良知的事情,不能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能够对自己的企业产生一颗“忠”心。
美国的摩根斯坦利金融集团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华裔女总裁,身居要职,因为从事内幕的股票交易,跟她的先生联手把这个公司里的内部消息用来做为交易,谋取非法的利润,结果被查出来,自己也锒铛入狱。为什么?因为她对自己的企业没有一颗“忠诚”之心,在财富和欲望面前,她选择了背叛自己的企业,最后她的家产全部败光,她家里的财产还不足以抵消法院判处的罚款,真的是搞到家破人亡。没有忠心,没有孝心,他心里面不是常常想到父母,想到祖先,想到祖先留下来的家业,想到企业的利益,就很容易凭著自己的那种贪婪、欲望,造出不合法、不符合仁义道德的事情。可以这样说,缺乏忠诚,其他的能力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因此,如果单纯强调能力而忽视忠诚是危险的。
现在,几乎每一个优秀企业,都非常强调忠诚。在这些企业里,忠诚是胜于能力的。即使你有专家级别的技能,但如果缺乏忠诚,你就不可能进入这些企业。忠诚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他所有能力的统帅与核心。
忠诚已经成为人才的第一竞争力。人才越来越市场化,人才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能竞争,转向了品德与技能两方面的竞争。而在所有品德中,忠诚排在第一位。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众多优秀企业选拔人才时,所关注的范围已经扩大了许多,他们已经把忠诚排在第一位。忠诚,已经成为职场上的第一竞争力。
忠诚已经成为一种立身之本,成为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能力。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即使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他也会和各种团队、组织和人员发生往来,在这个过程中,忠诚是最基本的能力,如果你缺乏忠诚,组织不会聘用你,团队不会让你加盟,搭档不愿意与你共事,朋友不愿意与你往来,亲人不愿给你信任,你最终将被这个社会抛弃。
忠诚能力是其他所有能力的统帅。一个人如果缺乏了忠诚,其他所有能力,诸如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都将失去用武之地。
忠诚是获取回报的前提。企业首先不会给你什么,但你必须首先给企业以忠诚;如果你给了企业绝对忠诚,企业就会给你物质和精神回报。忠诚和回报是有先后顺序的,忠诚是回报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在求职的时候,首先强调的就是回报,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终导致他们无法获取理想的回报。
可以这样说,“忠孝”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缺少了孝心和忠心,颠倒是非美丑,不再去想欺诈撒谎会给父母丢人,公平正义收到抑制,社会信用被人们抛之脑后,那么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要把“孝心献给自己的父母,把忠心献给自己的企业”,用“孝”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用“忠”来报答企业对自己的赏识,让“忠孝”来成就自己的人生。只有当我们谨记先人的教诲,孝敬自己的父母,忠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岗位,我们的人生价值才会得到体现,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安定……
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受儒家文化影响,历来重视“忠孝”。并称忠臣孝子为世间第一等人。“孝”立家之本,“忠”是立国之本,同时它们也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从古至今,可以说正是“忠孝”这两个字,支撑着我们整个国家、民族、整个家庭。
今天,企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忠孝”,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人的道德思想观念淡薄,不懂得感恩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最基本的“孝”德,进而到了社会上不会尊重别人,对自己的单位、自己的工作不能够忠诚对待,在利益面前把自己永远放在企业之前。我们很多人忘记了先人的教诲,忘记了作为人最基本得道德操守。
《大学》上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个企业,只有遵循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伦理,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只有传承传统文化与企业精神,才能实现基业长青。
因此,我们提倡,一个优秀的员工,最不可缺乏的就是“孝心”和“忠心”,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一定会懂得努力工作,一定会遵循伦理道德,这种“孝心”,才能转化成对企业的“忠心”。
“不孝之人不取,不忠之才不用。”现在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才。因此,每一个企业人来说,“忠孝”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只有当我们谨记先人的教诲,孝敬自己的父母,忠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企业,我们的人生价值才会得到体现,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安定。
《把孝心献给父母 把忠心献给企业》适合各大企业作为员工伦理道德培训教材,也是广大企业人学习中华文化的优秀读本。
《把孝心献给父母 把忠心献给企业》由彭成编著。
孙中山说:“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才自然可以强盛。”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企业的伦理建立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他到了企业里面,才会对他的企业尽忠。孝敬父母的人,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不孝父母的人,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把孝心献给父母 把忠心献给企业》,著名爱国演说家、感恩教育品牌创始人彭成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