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师趣闻
内容
试读章节

难忘恩师游国恩先生

万先荣

1939年,我的家乡湖北武汉沦入日寇之手,我逃亡到云南昆明结束了高中的学业。华中大学是由湖北武昌迁滇的。期望着回老家,我就在云南大理喜洲的华中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大学生活。中文系的教师不多,学生也很少。在这样的环境里,师生很接近。更有幸的是我就读于国学大师游国恩先生门下。先生是江西人,但说普通话,身材不高,面容显得清癯,但目光炯炯,面带笑容,显得可敬可亲。

大学一年级,游先生开了“文选”课。文章都是游师自选的。读过《离骚》选段,屈原那为国为民的忠贞形象,深深印入脑海。选得最多、讲得最多的是明末清初的一些民族英雄。《左忠毅公逸事》里左光斗对他的学生史可法的严厉训诲。《梅花岭记》史可法视死如归壮烈牺牲的民族精神,由于游先生声情并茂的讲解,至今历历在目。游师还讲过“八大山人传”。他是明代遗民,画山水花鸟,艺术上成就极高,但他内心痛苦,“八大”连结起来(过去的文字都直行排写的),就是“非哭非笑,亦哭亦笑,哭笑不得”。游先生的讲解,让我容易理解,容易记忆。也读了“正气歌序”,文天祥被囚一土室内,“秽气、土气、火气……逼人”而文天祥“善养吾浩然之气”,最后作《正气歌》慷慨就义。这时我觉得:浩然之正气,沛乎塞课室。现在领悟过来,在那国破家亡之时,游师的思想是爱国爱民与民族气节,他在“传道授业”中也传播了这种思想。特别是彼时彼地的情况,日寇占领了发达地区的大半个中国。而华中大学迁至大理喜洲,在那里,听不到日寇滥杀无辜的枪声,看不到前方战争的消息。在那个西南偏远的地方,风景异常美丽,背靠终年积雪的“苍山”,面临碧绿的“洱海”。居住在这山水之间,先生没有选读山水游记的文章,其实,这样的文章,在历代文选中非常丰富。看来,游先生在国难当头时,不愿意教育学生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也不选抒发“亲情”的。文章,而是以大义为重。从游师的选文中,既表现了游师的品德操守,也看出他很重视“育人”。在教育的实践中,我的恩师是一位爱国的教育家。

由于我与游师的大女儿游珏为同龄人,我的哥哥是中文系的助教,可他在昆明办公,在喜洲我没有家。所以,游先生有时约我到他家里过“节”(春节、端午节……)。这样,在生活中,我对游先生多有接触。游师曾告诉过我,抗日战争前,他有位同乡任江西省主席,由于仰慕游师的学识,曾约请先生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被游先生婉言谢绝了。我想:游先生当时可能只有三十余岁,但他无意仕途,淡薄名利,决定了走国学研究与教育事业的人生道路。我曾多次在游师家里吃饭,当师母从厨房里出来入座后,游师的一儿两女和我已坐齐,游师从菜碗里拈出的第一筷菜,一定是先挟给师母,仿佛在说:“辛苦你了!”解放后在北京,再次在游师家吃饭仍是如此。这对我有所触动,这个举动表现了游师对师母的尊重,他自己谦恭的品格与道德修养。我们在对家庭和处人方面不也应向游师学习吗?!还记得有一年的端午节,游师约我到他家过节,并微笑着说:“这是我的节日!”当时我想,先生为什么说“我的节日”呢?那是因为先生是楚词的专家,研究屈原既专且深。现在想起来,毛庆先生(屈原学会秘书长)所言极是:“先生是既研究屈原,又向屈原学习,以图接近屈原,达到屈原。”我记得当天我还问先生:端午节为什么划龙舟、赛龙舟?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先生从笔记小说那部分中抽出《荆楚岁时记》,让我自己翻阅,自己找答案,以致解放后,我当中学教师时,讲“屈原与端午节”,就有了丰富的材料可讲了。

游先生是个谆谆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我毫无国学根底,启蒙是学的“狗、大狗、小狗”。游先生针对我的情况,随时随地对我指点。有一次,我用暖瓶倒水,不小心水溢出来了,游师说:这就是“满招损,谦受益”。既了解了词义,又受了教育。对“不得要领”一词的解释也是深入浅出,而又形象化。他说:“你要把一件衣服拿过来,得抓住领子;要取裤子过来,得找到裤腰。若不是这样,衣服拿不好。”讲到“江阴”这一地名时,游师说:“江河之北为阳,江河之南为阴。‘江阴’是在长江之南;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中国的地名大多是这样命名的。”在讲课中常教我们这样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启发我们“举一反三”。讲韩愈《原道》中的“人其人,火其书……”前面的“人”“火”,名词作动词用。同时亦将古文中大量的假借字揭示给我们。这样,使我阅读古典文学有了开门钥匙。游师的治学方法与他的教学方法是一致的。游先生在课外,指导我读王炎午的《生祭文丞相文》,并指导我写笺注。王炎午的文章是骈体文,每句都有出处,都有典故。游师就是用这样的办法,督促我“勤读书,勤查书,勤动笔”。离开游师的指导,我不知查何书。问及游先生时,如果是出于《史记》,游师能指出列传之×,全书又在第×××页。经常是准确无误。无论是经史子集,先生真做到了博学多识。我以为游先生就是一座国学书库。

先生的记忆力是惊人的,这除了先生的天赋以外,先生一生以书为伴,爱书、读书、记书、教书、写书。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南边陲的大理喜洲,一大间屋子里,墙壁的三面都是书籍,一面是床。书架上的书,码放得整整齐齐,从不横竖乱放,也从不见灰尘。可见先生经常翻阅摆放,经常过目,经常打扫。等到先生住到北大的宿舍燕东园时,有两间屋子放满了书籍,仍然是整齐有序。游先生生活俭朴,不抽烟,不喝酒,不听戏,无任何嗜好。唯有“书”,是先生最钟爱之物。先生老了,他把四万册书遗赠给北大中文系。中文系的学子们,你们能理解游先生的拳拳之心吗?先生走了,还留下了道德文章。还有,先生教过的学生对他无尽的思念。

P22-25

目录

唐长孺先生谈治学

仁者之风——记赵景深先生

琐忆童书业师

陈寅恪先生二三事

刘半农与白涤洲之死

难忘恩师游国恩先生

学者风范——记俞平伯先生

博通文史——记缪钺先生

师友风谊——记启功先生

罗庸与郑奠

艰险征程——记朱东润先生

辜鸿铭先生

银汉七星

人间怪杰——记聂绀弩先生

章士钊一生“三指要”

西南联大见闻琐忆

复旦中文系老教授二三事

先君师友琐记

春风化雨忆师门

师庭琐忆

俞平伯与陈寅恪

俞平伯与瞿秋白

俞平伯夫妇手抄《红楼梦》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我原定为《学林杂记》,是因为在此之前,即1999年和2000年我先后主编出版了《学林春秋》六卷本和《学林往事》三卷本,而本书与这两部书是相配套的,即我设想的“学林三部曲”之三。但当我开始动手组织这部书稿时,我的工作发生了一点小的变化,调入了新世界出版社,不久即开始主编“名家心语丛书”,一下子顾不上这部书了,尽管这时稿子已陆续交上来了。一直到了2005年,“名家心语丛书”出版已颇具规模了,我才腾出手来编辑这部书,但因为工作单位发生了变化,我不能把它交给原来那家出版社了,于是,我在想要不要换一个书名呢?就在书稿已大体编好的时候,我又被紧急调往外文局派驻香港的一家出版社,手头的这些事又只好放下了。但所幸得是,两年多后我又回到了原来的出版社,此时,我最想做的有两件事:一是赶快把我一直要写的介绍我与一些学术大师交往的书写出来;二是把已经编得差不多的这部书搞定。经过半年的拼搏,我自己的书已经脱稿了,定名为《大师的侧影》。又花了不长的一段时间,本书也定稿了。考虑到这两部书的内容有互补和相通之处,于是为该书定名为《大师趣闻》。

由于工作的关系,这些年来我一直同学术界中的一些大师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我感到他们本来应该有更多的成果拿出来,但解放以后,政治运动太多,白白浪费和耽误了他们的大好时光,好不容易迎来了改革开放,他们又已步入老年。1997年我开始组织《学林春秋》一书时,就是有感于“哲人其萎”的现状,从那以后,我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抢救文化”方面来了。我认为若不及时地组织抢救,很多宝贵的文化成果将随着这批大师的西行而永远逝去了。因为有些东西只能他本人写,再亲近的人也无法代替。《学林春秋》是这样抢救下来的,《学林往事》也是这样抢救下来的,“名家心语丛书”还是这样抢救下来的,这部《大师趣闻》亦复如是。书中的许多作者都已成为了古人,但他们的文章留下来了,也就为中华文化的承传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作为编者也尽了应尽的责任。我常想,这一批大师和文中所记述的那些大师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怀念的。尽管现在的出版风气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效益在很多人的眼中成了衡量一部图书有无价值的唯一标准,致使图书市场上充斥着相当数量的低俗、媚俗的出版物,一时间,好像除了“歌星”、“影星”和他们的那点私生活外,就没有人愿意看介绍学术大师的成就和事迹的图书似的。真的会这样吗?我看这只能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受教育的人数的增加,人们的欣赏水平必然会逐步提高。到那时,就会有一批读者关注这些大师的事迹,关注中华文化的承传。作为出版人,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不能“预流”,不能把大师们的文化抢救下来,任其流逝,我们又怎能对得起我们的民族?对得起广大读者?对得起我们的工作呢?我晓得这件事的轻重!我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更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次出版环节的原因,本册书的内容缩减了一半,余下的一半另作出版打算。

张世林

内容推荐

由张世林编审的《大师趣闻》介绍了唐长孺、陈寅恪、游国恩、胡适、瞿秋自、启功、俞平伯等多位已故大学者的事迹,撰写者主要是其门人弟子,少部分是同事或家人,他们和所写的人都有直接的师承或亲身的接触,也只有他们才是最适合的作者。例如张泽咸写唐长孺、万先荣写游国恩、蒙默写陈寅恪、林东海写俞平伯和启功、孙玉蓉写瞿欷自等等,颇有价值,堪堪可称学术佳话也。

他们是活跃于20世纪中国学术领域里的重要学者,《大师趣闻》记述了发生在他们身上和周边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庶几可为研治和总结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的人们提供一份比较新鲜、可信的研究资料。

编者约请当代名家所记录的前辈们的往事,在今天来看,不仅是一种历史记录,更是点燃我们思考的引线……穿越对间空间的迷雾,带我们看那个时代的沧桑与知识分子的气节。

编辑推荐

唐长孺、陈寅恪、游国恩、胡适、瞿秋自、启功、俞平伯……他们是活跃于20世纪中国学术领域里的重要学者,由其门人弟子、同事或家人编写、张世林编审的《大师趣闻》记述了发生在他们身上和周边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庶几可为研治和总结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的人们提供一份比较新鲜、可信的研究资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师趣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世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02702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6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