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社会病
内容
试读章节

2012年4月上旬,沪深两市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中有13家公布了2011年年报,平均毛利率高达56.08%,最高的重庆路桥毛利率达到91.14%。除了重庆路桥外,皖通高速、龙江交通、东莞控股的毛利率也均在60%以上。

从行业整体来看,高速公路行业的平均毛利率大大超过房地产行业甚至白酒行业。高速公路收费,成为了现代中国的一个利润神话!

根据财汇数据统计,房地产行业2011年平均毛利率为39.38%,上市公司中毛利率超过60%的屈指可数。同时,数据还显示,即使屡刨A股市场神话的贵州茅台,2010年的毛利率也只有90.95%。

而事实上,这些年每当上市公司公布年报业绩之后,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高得离奇的暴利业绩。均会引来社会舆论猛烈的口诛笔伐。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高速公路收费包含了太多极具民生痛楚的不公平、不合理。

多位受访者指出,高速公路暴利收费有损社会公平正义,抬高了百姓的生活成本。当前在加快收费公路专项清理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收费公路管理、降低收费标准的措施,从政策设计上破除暴利产生的根源。

“想利用假期自驾车带妻子女儿回老家一趟,但仔细一算,来回交通成本高得吓人。”2002年就从云南到北京打拼的张先生,始终想实现心中的这个梦想,但因为考虑到交通成本的问题,所以一直处于犹豫之中。

“一个单程按.3000公里算,高速费不低于2000元,一个来回就将近5000元。”张先生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加上路上的吃住开销及油费,回家一趟来回交通成本要2万元.接近我一年收入的1/3。”

记者调查发现,有张先生这种感受的人不在少数。一言以蔽之,遍布中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当下已经“卡”到了百姓的民生问题。

公路暴利收费的存在,直接推高了中国流通领域的成本。2010年,中国货物运输总量的75%是由公路承担的,过路过桥费占到了运输成本的20%至30%。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18%,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这种过高的物流成本背后,则是不少商品价格的上涨。  “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高昂的高速收费埋单。”汕头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鄢圣华副教授认为,超载也成为这一暴利收费的“儒生物”,因为一辆货车从货源地到目的地需要缴纳高昂的过路费,物流想要赚钱,就得通过超载方式降低成本。

曾有记者随机跟一辆物流大货车(未超载)从成都到北京,结果发现,车主辛辛苦苦跑了37个小时,不仅没有赚钱反而赔了钱。其中过路费占到总成本的将近一半。显然,在高过路费和高油价的逼迫下,超载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毫无疑问,高速公路暴利收费也随之抬高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成本。而全国多如牛毛的收费站每年收费额究竟有多少呢?

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11月,全国有收费公路的所有省份均已公布收费公路调查摸底结果。除西藏无收费公路外,其他30个省区市收费公路2010年收费额为2859.4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公路收费已成为一些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比如山西,高速公路收费收入从70亿元、91亿元到’108亿元,已经连续3年超过全省个税收入。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监察厅副厅长孙继业认为,不少“政府还贷公路”变成“经营性公路”,成为地方政府的“提款机”和“摇钱树”。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这一模式。由于当时财政吃紧,这种模式曾有效提振了中国物流业乃至整体经济的活力,全社会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交通便利。

近年来,中国高速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十一五”期间,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3 3万公里,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十二五”规划,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通车里程3.4万公里,高速公路网尚需大规模建设。

2012年3月22日,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向媒体透露,还有40%未建成,仍需要10年的高速公路集中建设期。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收费公路有14万公里,其中10万公里在中国。中国高速公路的95%,一级公路的65%都是收费公路。

以北京为例,截至2012年,共有收费公路17条,收费里程816公里。2010年收费60亿元,偿还贷款约21亿元,日均进账1637万元,每公里每年收费732万元。  除西藏无收费公路外,全国究竟有多少条收费公路?令人尴尬的是,这一“基本国情”却缺乏官方数据。2012年9月23日,记者登录交通运输部官方网站发现,在首页非常显眼的“交通概况”处,只能看到2006年年底的数据,而这些概况并没有包括收费公路的情况。P9-11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与经验告诉我们:对社会发展未来的预测,基于人们对当前“社会状况”细节的认知与解读之中。李松的《中国社会病》,以一个资深记者深度观察的眼光,对中国社会现状进行了剖析,值得一读。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 竹立家

李松的《中国社会病》通过对中国各领域的民生现状进行了大量深度调查和分析,最终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服务于百姓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这样,才有立身之基。

—中国政法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杨帆

李松的《中国社会病》选题范围突破了官民对立语境下的传统的“民生”概念,把官员和公务员的身份也认定为“民”,从中可以看到所包含的时代超越,这体现了公民社会“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的追求。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胡仙芝

李松的《中国社会病》是奉献给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们的一部人生启示录,也是给那些执迷不悟的人的一部警世录,同时也是我们国家在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的一部现实教科书。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齐善鸿

目录

开篇/ 不能让仇恨成为“社会病”

第一篇/ 公平正义:比太阳有光辉

拿什么来终结高速公路暴利收费

出租车司机干吗这么拼命

谁动了作者转载稿费……

“顺风车”的法律风险

民间公益之惑

富人为什么要移民

非法行医直戳医疗体制痛点

成人文化的中国现状

第二篇/ 边缘生存:隐秘的群体

“拆迁富翁”的未来隐忧

“摩尔狂潮”下的农民失地之痛

新闻线人:媒体大战中的隐形人

单身女性“非婚生育”惹了谁

“网络打手”的江湖生存

谁让孩子成了特“困”生

“网络钓鱼”肆虐谁之过

都市“异性合租”灰幕

第三篇/ 幸福快乐:期待来敲门

“幸福社区”离现实有多远

不该发生的“记忆危机”

你靠什么养老

你的房子抗得住地震吗

诚信问题让中国人很纠结

“带薪休假”为何没有底气

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自媒体”引领中国公民社会

第四篇/ 民生权益:看不见的“黑洞”

北京暴雨追问城市应急能力

大灾难时,你如何回家

探访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说着玩的

政务中心离“阳光”有多远

底层向上流动机会缘何减少

官方民调:钢丝绳上的舞蹈

社会组织:活跃的公共治理参与者

尾篇/ 加大“社会心态”调适力度

附录/ 李松民生对话录

《中国商报》专访李松:我们的诚信出了什么问题

《深圳特区报》专访李松:“阳光”照不到的隐性权力

本书文章原发刊物一览表

序言

中国社会确实病了。

从老人倒地不敢扶到亲兄妹为争夺财产反目成仇对簿公堂;从假酒、地沟油、瘦肉精到染色馒头、牛肉膏;从“拼爹”现象到“仇富”、“仇官”心态蔓延;从黑砖窑案、黑煤矿案到福建南平杀童案和北京大兴灭门案……

中国社会不仅病了,而且病得很重。2012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调查发现,在众多热点中,民众最关注的“五大问题”领域分别是社会道德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缩小贫富差距、房产市场调控和加强反腐倡廉。这些问题映射出中国社会在公正、公平等基本社会伦理原则的失守,以及民众对最基本生存与安全的焦虑,都是关乎民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此,要医治好中国社会病,最急迫的是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因为一旦民生出问题,民众就会失去恻隐、廉耻之心,失去对生命、正义、善良、人性的基本敬畏和判断,从而制造出更多的冷漠和人间悲剧。

从历史角度看,“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即“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即百姓的基本生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尚书?五子之歌》中所说的,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尽天下》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议论,亦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然而,在中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民生问题却很少受到过执政者真正重视。相反,官本位的文化却积淀深厚,民不聊生倒似乎成为一种常态。

20 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为“民生”注入了更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至“主义”、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把民生问题不但概括为百姓的衣、食、住、行四要素,而且还对民生问题有这样的经典阐述:“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自此,“民生”一词开始闪烁出人本思想的光辉,蕴涵着厚重的人文关怀和大众情怀。

中国的民生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极大改善,并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发展,且由单纯的物质生活转向全面化。如今,民生含义非常广泛。从社会发展来看,民生问题已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

首先,民众基本生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具体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

其次,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具体包括充分就业、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比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

再次,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民众能够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公立高等院校的学生得到免费教育;住房公积金普及到每一位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得到全面保护等。

在中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而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重视民生并解决好民生问题,一个政府才能得到民众认可和拥护,才具有其真正的执政合法性。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民生问题,占据了大量篇幅,提出了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的一些新的提法和观点,奏响了“民生改善”的时代最强音。

可见,民生问题在当今执政者眼中,已不单纯是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为,民生意味着一切!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只要民众吃得安全一点,房价下降一点,学费少收一点,民众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犯愁,“中国梦”也会离现实更近一步。

中国社会各类民生问题虽有一些共同的病因,但也有所差异,把脉中国社会病,还须深入调查分析,找准病根再下药。这部书选编的36篇作品均是我近几年在民生领域所作的深度社会调查成果,大部分是在《瞭望》、《半月谈》、《环球》上发表的作品,而极少数篇目还未曾面世。汇集成册,旨在把各类民生问题集中在一起,为读者提供“把脉”中国社会病之便利。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发表过的作品,选编入书时,基本忠于原文,仅在细节方面进行了适当删除和修改,或补充了一些最新信息。虽然本书的作品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社会民生全貌,但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我会在未来为此作出不懈努力。这是职责所在,也是良心所系。

此书出版,首先得感谢胡仙芝、齐善鸿两位我敬重的知名学者拨冗作序。其次,感谢我的所有采访对象,是他们为这部书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再次,感谢华夏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感谢大众华文(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李赫先生,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同时,感谢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编委会执行主任、执行总编辑胡俊凯先生,感谢新华社福建分社社长汤华先生,感谢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总经理周江先生、副总经理白雪峰先生,以及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先生,他们在此书的成稿过程中,给予了我许多支持和鼓励,在此一并致谢。

此书出版,我期待有更多善意的批评和指正。  李松

2013年1月20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目睹中国之病现象,这是一部不遮家丑、真正关心百姓的书。

没有人民幸福,就没有社会进步。社会不能抛弃人民独自进步,也无法撇下人民实现进步,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被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

《中国社会病》作者李松用他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

《中国社会病》:过去的不能白白过去,死去的不能白白死去,眼前的必须不能苟且,活着的必须不能无视。这不是一本出气书,这是民生现状的写实与追问!

编辑推荐

中国人,请放弃以逐利的方式相互侵害!

李松深入调查,条分缕析中国之病现象,不遮家丑、关心百姓。

他用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

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被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

过去的不能白白过去,死去的不能白白死去,眼前的必须不能苟且,活着的必须不能无视。这不是一本出气书,这是民生现状的写实与追问!

《中国社会病》作者李松用他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社会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74399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4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9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8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