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于永正教育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是作者对自己过往人生及教育经历的一系列回忆或杂感文章结集。

内容推荐

《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是作者(于永正)对自己过往人生及教育经历的一系列回忆或杂感文章结集。包括回忆师长、描述小学语文名师、盘点人生历程,等等。这些回忆及感受很是真实感人,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从这些文章中,读者会了解作者成长的“关键事件、重要他人、关键读物”,而这些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大有裨益。《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大部分文章发表于各大教育报刊,曾引起广泛反响。书稿内容丰富,对广大一线教师具有指导意义。

目录

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l

第一辑

良师益友

忆霍懋征老师/2

叩首拜别斯霞老师/7

张庆外传/10

徐善俊和他的三个雅号/18

江洪春先生印象/24

读贾志敏老师/27

认识闵惠芬/33

“无为而治”的高林生/41

双金/48

说说薛法根/5l

琴之韵——陈琴小记/58

刘杰——人杰/65

查晓红和她的“成长日记”/7l

愿霞光满天/76

我与李建忠/78

玲湘的眼睛/84

一个像男孩的女孩——弟子陈曦小记/87

“最美教师”张芬英/9l

师生聚会/98

第二辑

盘点自己

盘点自己/104

假如时光倒退十几年/117

研究自己/122

格言——我的导师/128

好奇心/133

读书同时读自己/135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138

“没脑子”/140

崇拜思考/146

爬格子/149

以人为镜/156

不忘“夜走麦城”/16l

珍惜五十/166

第三辑

人生、教育感言

致弟子张忠诚的网友们/176

为了岳母和妻子/180

初读社会/188

跟京戏一块活着/193

“行万里路”/201

感谢书/210

故乡行/214

故乡的山/222

贤内助/226

女儿/234

致马金花/238

致潘早云等/24l

致三弟永一(1)/244

致三弟永一(2)/247

后记/249

试读章节

忆霍懋征老师

每次见到霍老师,她总是盛情地邀我:“你如果到北京,一定到我家里坐坐。我家里陆、海、空都有。”

起初,我不明白她的意思,以为她喜欢坦克、飞机、军舰,还以为她家里既有人在陆军服役的,又有在空军、海军工作的。

她笑着说:“我说的是动物!我家里有空中飞的鸽子,水中游的鱼儿,还有地上走的小狗儿。”

别人告诉我,霍老师十分喜爱小动物,把动物当作孩子一般。这使我记起了她在审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的一件事。

霍老师看到课本上的韵母“ei”旁边插图画的是一只小羊啃树皮,一个小朋友把绳子拴在羊脖子上,使劲地向一边拉,小朋友嘴里发出“ei”的声音。霍老师端详了半天,说:“看这只小羊被勒得多可怜呐!能不能改一改,让小朋友手拿树叶把它引开?这时小朋友嘴里也照样可以发出‘ei’的声音啊!要知道,我们编的是教材,要尽最大可能把真、善、美呈现给小学生。最大的善是什么?是关爱生命。”

我终于明白霍老师为什么那么喜爱“陆、海、空”了。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机会去她家看她心爱的“陆、海、空”。但是,我可以想象出生活在她家的动物们的幸福。如今,霍老师走了,她家的小动物们由谁来照料呢?还能得到像霍老师那样的爱抚吗?

对动物如此,对她的学生就更不要说了。

熟悉霍老师的人都知道,霍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的使者。有一个叫何永山的学生一连留级两年,是个有名的淘气包,学校要把他送到技工学校去。霍老师听说后执意将他留在了她的班。霍老师见何永山人高马大,便对他说:“你找三个同学,连我一共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你当组长,我们一起打扫卫生。”于是,在何永山的“领导”下,天天早晨霍老师和另外三个同学一起打扫卫生。尊重和信任,使何永山有了转变。

细心的霍老师发现何永山经常偷觑学校鼓号队打大鼓的那位同学的动作,知道他对敲大鼓有兴趣,便向大队辅导员推荐他当了一名鼓手。他高兴极了,每天循规蹈矩地刻苦地练习。“六一”儿童节那天,霍老师亲自为他买了一件白衬衫,一条蓝短裤,帮他穿戴好了后,说:“要是再佩戴一条红领巾该多好啊!”(那时何还不是少先队员)庆祝会开过后,何将衣服送还霍老师。霍老师说:“这是我给你买的!”

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霍老师的确是一位真正的爱的使者。“难看的孩子”渴望的是尊重、发现、体贴。霍老师细心的“发现”,使何永山有了发展特长的机会,施展本领的地方,使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挺起了胸膛;霍老师慈母般的“温暖”,使“顽石”冶炼为闪亮的“晶体”!难怪何永山称霍老师为“娘”!

老师一旦在学生眼里成为“妈妈”,就有了双重身份。当具有像霍老师这样两重身份的人出现在学生之中的时候,教育不就变得简单而有效了吗?

霍老师走了,日后的“何永山”们,还都能遇到霍懋征这样的老师吗?

1997年8月22日,霍懋征老师应邀参加在江阴市举办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会。当天晚上,我来到她的房间。她很高兴,说:“我们是老朋友了,又是老乡。”霍老师是山东济南人,八岁时随父母去了北京,很早我们就认了老乡的。一落座,霍老师提到了她在徐州听我上的《狐假虎威》一课。她说:“每篇课文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它,通过读去品味它。语文教学一定要有整体观念。有人搬西文的那一套方法,喜欢条分缕析,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分割成一块块的,让学生去看。看看这一块写的什么,那一块写的什么,这一块怎么怎么好,那一块怎么怎么好。其实,一分开,哪一块也不好。就像把一个精致的花瓶打碎了,把一块块碎片拿给学生看。——那能好看吗?我不是说不要分析,但千万不能烦琐。学习汉语不能这样。就像您教的《狐假虎威》,您读得有声有色,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而且精彩的地方背下来了,就很好了嘛!在读的过程中,您不就点拨了几个词语吗?像什么‘窜’啦,‘扯’啦,还有‘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啦,等等,这就够了。”

谈到词语教学时,霍老师说:“不要机械释义、说教。要把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记忆、理解。”

“您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报刊上时有报道。”P2-4

序言

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

小时候想当画家。邻居家有四幅郑板桥画的竹、兰、菊、梅,每年春节才舍得挂出来,挂到正月十五,就收起来了。听着大人的品评,羡慕得不得了,心想,长大了,我也要当画家。于是天天画画儿,常常画得天昏地暗,废寝忘食。

读初中一年级时,在恩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又想长大了当作家。读了神童作家刘绍棠写的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佩服得五体投地,更坚定了当作家的信念,而且不一定等“长大”了。于是孜孜不倦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

“文革”彻底粉碎了我的“作家梦”。但改革开放后,它“死灰复燃”,我继续操笔为文,只是不写小说、散文之类,而改写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心想,写什么不行,只要文章能见诸报端就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l980年第12期《江苏教育》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选材与命题》,同年同月,《徐州日报》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没脑子的人》。我把《选材与命题》的用稿通知书在衣兜里整整揣了一个星期,逢人便掏给人家看。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经常开玩笑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瞪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呀!”是的,写,让我读书有了动力——看看人家是怎样看待教育、教学的?人家是怎样做的?人家是怎样研究学生的?人家又是怎样写的?读与写是“洗洁剂”,经常洗去自己头脑中的污垢;读与写也是“充电器”,不断为自己的大脑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

总之,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有了智慧,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正了,越来越直了。

感谢读、写的习惯。它充实了我的人生,成就了我的事业,并且让我的人生留痕。过去的事情,用文字凝固下来,就会成为“永久”,哪怕把它放在抽屉里。不写出来,终究只是一种记忆,而记忆不会长久。记忆一旦消失了,过去,就不复存在了。

人应当有追求,有抱负。虽然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但为实现理想的付出,一定会收获充盈,会收获习惯,不至于“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最终两手空空。这样,至少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对得起教育我,并寄希望于我的老师。14岁那年(1955年),徐州京剧团招收文武场学员(即乐队学员,包括操琴、打锣鼓的),我独自一人,提了把胡琴去应试。没考上。但我对京戏、拉琴的兴趣丝毫未减。到了晚年,才体会到这一习惯给我带来的好处。对我来说,收获习惯,比收获“琴师”、“名角”真的更重要。

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与感受。没有拾人牙慧,更没有抄袭。偶尔引用别人的话,是因为他(她)说得对,引起了我的共鸣,或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加说服力而已。

我常常想,为什么叶圣陶、陶行知的书好读?为什么连外国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写的书也好读,不像读有些理论家的书那样晦涩、费解?他们的书不但好懂,而且让我们感同身受。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教育家,而不是空头理论家。教育家的书都是做出来的。

作为一位教师,必须把工作做好,课上好,否则写什么?还要会思考、会感受,少了这一条也不行。没有“消化生活的胃”,对所从事的工作就不会有深切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就概括不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育的理论是古老的理论。我只不过是用孔子、苏格拉底等中外教育家的理论演绎自己的故事罢了。我很卖力,很勤奋,因为我总想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不能愧对学生以及他们身后的家长。

但,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我会向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也书写了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

由此,我有了许多故事和体悟;于是,写的习惯让我把它们形诸文字:于是,有了这一套书。亲爱的读者,其实,我的“教学实录”,也是我和学生书写的故事,是有趣的故事。不信,你们读读看。

好文章的确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做”出来的文章是鲜活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恕我也使用了“张力”这个费解的词),因而更具有可读性。

这套文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

2.对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3.忆师友与对人生的感悟等。

本人从教五十多年,主要教的是语文学科,所以有关语文教育的,占的篇幅最多。除了有对语文教育的认识,更多的是语文教育实践——课堂教学实录。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教学实录是最生动的教学论文,是最鲜活的语文教学法。同时,如我刚才所说,也是故事。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刚写好的,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封笔”之作了。我很用心写它;写好了,也很喜欢它。和其他五本比起来,我自认为,它也是“压卷”之作。因为是一次全方位的总结,个别文字和课例,难免与其他几本书有相似或重复之处。

有一次,我的一位徒弟写了一篇题为《你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吗》的文章,请我提提意见。一看题目,我就问:“你是质问我吗?——这个题目我读了有点不舒服。我想,任何一位读者读了都会有同感。”接着,我对这位徒弟说,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第一,写的东西,对读者有好处,要传递“正能量”。即使是让读者消遣,那也一定得给读者带去一抹阳光,一缕春风,让人心情放松,甚至博得读者开心一笑。如果文章写出来自己都觉得没多大意思,我绝不投寄给报刊社,不能无端地耗费读者的精力和时间。只有自己觉得有点味道,甚至把自己感动了,才小心地投寄出去。有时,把写好的稿子先请你师母“审阅”。她读后脸上若有笑意,便有门儿;若眉头锁起,评价时吞吞吐吐,我就会把它丢进纸篓,或者打入“冷宫”,以后再加工。第二,要考虑别人能否读懂,尽量不要给读者带来麻烦。老舍先生曾说过,既然我们的语汇中有“可是”、“但是”,就不一定用“然而”。写文章是与别人交流思想的,不要卖弄自己的文字技巧。因此,话说得越明白越好。第三,要摆正自己和读者的关系。我们和读者是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不能有居高临下、教训别人的意思。即使对某些人、某些问题、某些现象有看法,在言辞上也要把握好分寸。

我的这位徒弟对我的话表示赞同,连声说:“记住了!”

张志公先生说:“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

启功先生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行文简浅显

做事诚平恒

我深以为是,而且努力去践行。至于做得怎么样,就有待于读者去评价了。

吴法源先生早就想为我出一套教育文集,为此,他费了不少心血。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法源先生的抬举,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朋友们!

后记

我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一感动,就想拿起笔来写下自己的感动。因为抒的是真情,所以,凡是读过《张庆外传》《为了岳母和妻子》《故乡行》《师生聚会》《琴之韵——陈琴小记》《“最美教师”张芬英》等文章的人,都会为之动容。书写高尚,心里就留下了高尚;书写了一份感动,心里就积淀了一份真情;把感动凝固成了文字,感动就变成了一份精神财富,这样,就可以与别人分享了。

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的东西。我的广泛的爱好,即是见证。就拿京剧、书法、国画来说,真的太美妙了,太有韵味了,我一接触就喜欢它们,欣赏它们,然后学习、研究它们。的确,美是到处都有的。

学会欣赏,欣赏一切美的东西——哪十白是一棵小草——心里就会充盈着美好,充盈着愉悦,充盈着自在。崇尚美,让我的人生充实而清澈。有了这样的充实,我就不会“赤裸裸地去”了。

我经常对自己说:为什么不去欣赏美,而让丑陋的东西缠身呢?

美,是大自然和无数崇尚美的人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其实,人人都可以创造美,可以用心灵去营造美——例如用笔写下心中的感动;例如在朋友的生日那天,发一则祝福的短信;例如在庭院或花盆里栽一株花,在房间里挂上一幅画:例如把摔倒的孩子扶起来,或者给学生讲一道数学题,等等。

过好每一天,每天让自己和别人收获充实和愉悦,是爱生活的最重要的标志。

不断总结自己发现并创造美的经验,不断克服影响自己发现并创造美的消极因素,是我一生思考、践行的课题。

如果我能做到南怀瑾先生说的“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就好了。但,我会努力——一直努力到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于永正教育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永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182067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2013315736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