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编著。本书内容介绍:1926年农历十二月的一个大雪之夜,我出生在浙江省嵊县(现嵊州市)黄泽镇坑边村。嵊县位于绍兴以南,古称剡县,境内多山,据说以“嵊”为名,就是取四面群山环抱之意。一条剡溪蜿蜒而下,山有水而活,给嵊县平添了几分灵气。曾有人把剡溪的“剡”字,分拆为两把火,一把刀,象征着家乡以前多灾多难,不是放火,就是动刀。虽然战乱年代生活并不富裕,民间艺术却一直十分兴盛,村村有戏台,处处可闻锣鼓丝弦之声,越剧正是在这块山明水秀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

内容推荐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自传。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完整回顾了王文娟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从解放前的艰难谋生到解放后的潜心创作,从团队合作打磨精品的成功经验到响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以及关于婚姻家庭的种种真情……文风质朴自然,气韵沉郁隽永。书中近两百幅配图,很多都是首次披露的第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立体呈现了一代越剧艺术大师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缩影。

王文娟的传记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戏剧史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记忆,作者的艺术生命、个人命运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作者对其艺术人生的娓娓道来,能为读者提供一种解读上海文化进展、文化生态的别样视角。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乳燕离却旧时窠童年岁月(1926-1938)

第二章 人海浮沉天涯行从艺学戏(1938-1942)

第三章 好风来时篷才张初露头角(1942-1947)

第四章 眼前仿佛换人间解放前后(1947-1952)

第五章 并蒂花开在沙场从军入朝(1952-1954)

第六章 愿为春蚕自作茧潜心创作(1954-1958)

第七章 天上掉下林妹妹梦圆红楼(1958-1962)

第八章 七条琴弦谁知音我与道临(1962-1966)

第九章 风刀霜剑严相逼十年浩劫(1966-1976)

第十章 雪里梅花早知春重上舞台(1977-1985)

第十一章 鬓毛渐衰心犹赤改革探索(1985- )

我眼中的这个“林黛玉”(王小鹰作)

王文娟艺术活动年表

试读章节

1942年歇夏时,剧团里有一位类似总务职位的人叫王惠章,他把团里的二三肩演员以及我们这些小学员集合起来,组成一个临时的演出班子去杭州、嘉兴以及上海郊县的剧场演出。这是我头一回出去“跑码头”,可以说是我“单飞”前的第一次“试飞”。在这个班子里,我是二肩花旦,头肩花旦凌喜娟,小生筱素娥,老生筱湘麟。

初次离开老师,生活和演出上碰到的问题都要靠自己来解决。第一站在嘉兴的寄园剧场,条件比较艰苦,我们住在简陋的后台,生活上诸多不便,因为在上海时,我习惯了跟着老师有单独的化妆间。但这些小麻烦和我们终于有机会独当一面的喜悦和兴奋相比,实在算不得什么。二肩旦意味着第二女主角,我平日的勤学苦练终于有了一次全面“实战”检验的机会。

在“寄园”的打炮戏是《盘夫索夫》,我演赵婉贞。戏是熟戏,赵婉贞的戏份也不重,照理是不难演的,但此时我却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我平日学戏时,包括看其他老师的演出,通常只注重头牌角色的台词和表演,而对配角的戏不怎么留心,看的时候也只是粗略带过。如今到了真正要上台演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具体的地方似懂非懂,印象模糊。

随团学员和科班学戏有很大的差别,随团学员什么行当都要学都要会,从龙套到主角,靠勤奋看机遇,是一个自下而上,优胜劣汰的成长过程。在科班学戏,往往一开始便由老师根据学员的天赋、资质分派行当:生旦净末丑,分派给你什么你就学什么,有的幸运儿一辈子没有演过配角,出科便唱主角。应该说,这两种学制各有长处,通过这次舞台实践,我发现了自己学戏的“盲点”,于是赶紧及时“补课”。

幸好凌喜娟在剧团时就是二肩旦,我碰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随时请教她,她也毫无保留地热心教我,在细节上一一指点。比如赵婉贞去严府拜寿经过花园时,要用到哪些赋子;严兰贞前来索夫,哪些时候婉贞不便直言,应由丫鬟玲珠出面解释等。

回头去看,这段从六肩旦龙套一步步唱到头肩旦的学习经历,既锻炼了我塑造不同身份、性格人物的能力,更培养了我在舞台上的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等到自己演上主角之后,我也习惯于拿到剧本,先整体通读几遍。最好要找个安静的地方,一口气把剧本读完,有条件连看几遍,把最能感动自己的地方抓住,而不是只看自己角色的戏,只读自己的台词。排戏的时候,不仅关心自己的表演,也注意给配角演员留出足够的空间。戏剧是一门整体的艺术,只有每个在舞台上的演员,都能充分展示他们的光彩,这个戏才是真正成功的作品。

在“寄园”,首先获得观众肯定的是我在《沉香扇》中扮演的丫鬟兰香。那天演完戏,王惠章的妻子乐滋滋地跑来告诉我,刚才在观众席里听见大家都在说,“演兰香的小姑娘勿错,蛮活泼可爱的。”我听了也很高兴,但心里明白,这并不全是我的成绩。《沉香扇》是姚水娟老师的拿手戏,她戏路宽广,善于独辟蹊径挖掘戏份,一人兼演两角,前半场演丫鬟兰香,后半场演小姐蔡兰英。我在“偷师”时,把这两个角色一并学了去,这回正好派上了用场。在演兰香这个人物时,重点是表现出她与小姐之间情同手足的主仆关系,表演上可以略微夸张一些,显示她机敏、热心的性格特征。比如小姐和书童蔡安(徐文秀)在书楼相会,此时小姐的哥哥忽然上楼来,她“啊呀”一声,顿足搓手,围着小姐急得团团转,本来替小姐打着扇子,情急之下,倒给自己先扇了起来。

二肩旦的角色范围比较宽,除了丫鬟之外,还要演一些正旦角色,如《碧玉簪》中的李夫人、《玉蜻蜒》中的张氏大娘等。碰到这类角色,我演起来就比较吃力,我那时才十六岁,一副稚气未脱的样子,身形又单薄,宽大的戏服穿着直晃荡,根本撑不起来。大姐们笑我,活像是小孩子偷穿了大人的衣服。上台前,凌喜娟大姐关照我,扮演中年女性,你得把步子迈大一点,嗓音压低一点,动作放慢一点,抓住这几点,基本就能过关了。P42-43

序言

写书出书,这是我过去从来也不敢想的事。这些年来,陆续有许多朋友和观众催促我:“你为什么不写一本传记?”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涯中,伴随着时代风云变幻,有过艰辛、苦涩和磨难,有过欢乐、兴奋与荣誉,自然也有一些经验教训。我想,不妨把它们记下来,或许能给后人一点借鉴。但同时又十分犹豫,自己水平有限,能写得好么?朋友们都鼓励我试一试,他们说,并没有期待一本辞藻华丽的作品,只希望能看到一份真实坦诚的回忆。

经过数年努力,这部书稿终于完成。我的个人经历并不曲折坎坷,唯一能够奉献给期待它的读者的,也就只有真实和坦诚。

翻阅案头即将付印的文稿,八十余年来的往事历历在目。我望进无边的夜色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晚上:晃眼的灯光与攒动的人群,还有熟悉的乐声,遥远却又那么亲切,好像从出生就伴随着我而来——那是我第一天身处满目繁华的上海滩,不用努力回想也能记起。还有此后那无数个伴随着鼓板丝弦,吟唱着悲欢离合的夜晚。

人生犹如一杯茶,茶叶在沸水中沉沉浮浮,而流逝的时光就像沸水,在它的冲刷和激荡下,每个人的生命才最终散发出属于自己的清香。

我常对学生说:“台上演戏要复杂些,台下做人要简单点。”这也是我一贯的人生信条。我天生资质平平,无非是肯下一些纯粹的“笨功夫”,如果算是侥幸有所成就的话,只不过是这一辈子没有太多杂念,把有限的能力,全部投入到演戏这一件事情上而已;只不过是在人生道路面临选择时,始终遵循内心的声音。

感谢我的师长、同事、朋友和家人,是你们在这一路上为我遮风挡雨,为我指引方向,你们的关爱和包容保护了我的简单,这是我此生莫大的幸运。

感谢所有的观众,是你们多年来的热情支持让我相信,在艺术上,凡耕耘必将收获,凡付出总有回报。只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在这个舞台上奋斗,你们就永远是身后最坚实的依靠。

感谢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先生在我动笔之初给予的诸多支持,感谢上海女作家王小鹰积极推动了此书的出版;感谢几位可称为“忘年之交”的年轻戏迷朋友,辛苦地帮助我收集资料,修订文字。

虽然在写作中曾向一些同辈友人询访核实并查阅了不少相关史料,但因年代久远,记忆或有误差,文字之道,又非所长,书中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方人士不吝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文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5645
开本 16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