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逗乐美国宇航局
内容
编辑推荐

彩图详解,首次全方位揭秘世界最大航天机构,为趣味而诞生,人类太空探索史全记录,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作序推荐。

从登陆月球到太阳系探索,从航天飞机到国际空间站,从撞击彗星到寻找外星人……

它创造奇迹,也制造玩笑,这些举世闻名的太空壮举背后有多少奇闻怪事?

也许你经常听到“美国宇航局(NASA)”,却不了解它;或者你了解一点,但不知道有龚钴尔编著的《别闹了,美国宇航局》这么叙述的;或者你什么文字都读过,但没见过这么壮美的航天图片……那么,这些都是你要阅读《别闹了,美国宇航局》的理由。

内容推荐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是中文作者龚钴尔撰写的航天入门读物。《别逗了,美国宇航局》作者以令人爆笑的风格,图文并茂讲述了世界最大太空探索机构——美国宇航局(NASA)的历史,再现了NASA成立50多年来领导的诸多太空计划,其中亦包括美国总统、NASA局长、宇航员、批评家、阴谋分子等,面对太空挑战时所说所做的趣事。

目录

序言:关于趣味及科学精神的传播

自序:希望给大家带来欢笑

[第一章]美国宇航局诞生记

 1.天空看上去与往日不一样了

 2.成立“美国宇航局”,与苏联抗衡

 3.探索,发现.寻找问题的答案

 4.世界航空航天中枢:美国宇航局

[第二章]人造地球卫星竞赛

 1.那些年,我们一起发射的卫星

 2.花样繁多的卫星家族

[第三章]载人航天竞赛

 1.“水星”载人计划酷炫出炉

 2.加林抢先飞上了太空

 3.“水星”计划怎么办?

 4.“双子星座”计划:双人床计划

[第四章]“阿波罗”计划

 1.月亮上的姑娘

 2.这个挑战我们愿意接受,不愿意推迟

 3.美苏的探月先遣兵

 4.“阿波罗”1号惨烈的大火

 5.“阿波罗”4、5、6号在寂静中沉淀

 6.“阿波罗”7号重拾信心

 7.“阿波罗”8、9、10号只飞不落

 8.“阿波罗”11号首次登月,险象环生

 9.“阿波罗”12号遭遇雷电

 10.“阿波罗”13号:“休斯敦,这里发生了故障”

 11.“阿波罗”14、15、16、17号,疲于挽狂澜

 12.“阿波罗”登月计划背后

 13.登月归来的后现代生活

 14.幻想登月的苏联

 15.登月是骗局吗?

 16.短暂的重返月球计划

[第五章]两个人的战争

 1.德国分赃记

 2.“火箭之父”的二代传人

 3.冯·布劳恩PK谢尔盖·科罗廖夫

[第六章]航天飞机:已成旧梦

 1.新计划,貌似很美妙

 2.美国的六架航天飞机

 3.苏联竟然也有航天飞机

[第七章]国际太空站:一根鸡肋

 1.太空站:太空旅行的关键

 2.苏联的太空站曾独占鳌头

 3.天空实验室:美国“太空站”独生子

 4.国际太空站:建完再说为何建

[第八章]伸向遥远宇宙的触手

 1.开往金星的快车

 2.火星探测如囊中取物

 3.太阳系尽在掌握

 4.太空望远镜:偷窥宇宙

 5.嗨,外星人,别玩捉迷藏

[第九章]美国宇航局的花花草草

 1.网站:丰盛的午餐

 2.管理:疏而少漏

 3.经费:开始减少

 4.外界对美国宇航局的批评

[参考文献及推荐书目]

试读章节

加加林抢先飞上了太空

1961年4月12日,就在美国宇航局骄傲地带领美国信心百倍地进行世界上第一次载人航天的准备工作时,突然,一切毫无征兆,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突然搭乘“东方”1号飞船飞上了太空,绕地球飞行1小时4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

这对美国人来说犹如晴空霹雳。

苏联竟然再次领先,而且是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载人航天。这个“世界第一”的意义,甚至比苏联当时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还要震撼。

美国宇航局连同美国民众都傻眼了,如同革命党去革命却没叫阿Q同去,甚至还侮辱了他。他们万万没想到,当“水星”计划还没准备好的时候,苏联就把活人送上了太空,而且这个人还是共产党……

苏联的动作太快了,快得难以置信……这说明美国宇航局对苏联太不了解。苏联背后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次次为苏联提供创意,一次次让美国人出乎意料,一次次让美国人蒙羞受辱,一次次让美国人对处于专制贫穷中的苏联取得的成就感到匪夷所思。

这种力量让美国宇航局不敢再小觑。事实上,这股神秘的力量还将帮助苏联领先美国很多年。

加加林搭载的飞船是“东方”1号。“东方”系列飞船是苏联第一代载人飞船,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航天器。“东方”号载人飞船工程于1957年开始论证,1959年春天完成设计,1960年运载火箭(该火箭由苏联SS-6洲际弹道导弹改造而成)和飞船全部研制成功。在加加林飞天之前,苏联共发射了5艘无人试验飞船。

1960年5月15日,苏联进行了首次无人驾驶“卫星式飞船”1号的发射试验,考核了飞船密封性和控制系统、生命保障系统、通信系统的工作情况。在返回时,由于飞船摆错了姿态,制动火箭鬼使神差将飞船推向了更远的深空,直到两年后,加加林都飞上太空了,它才返回地球。由此可见,载人太空飞行之前,进行试验是十分必要的。

8月19日,“卫星式飞船”2号载着2只狗、2只大白鼠、40只小老鼠和其他一些动植物发射入轨,并进行了生物和医学试验,检验了飞船的安全性和返回系统。返回舱飞行18圈后,成功返回。这次飞行颇受美国人嫉妒。美国一位科学家说:“您瞧好,下次他们会把一支足球队和大卡车送上天。”

12月1日,苏联发射了“卫星式飞船”3号,船上装有2只倒霉的小狗和一些植物。飞船在绕地球飞行了27圈后回收失败,小狗为不明所以的人类太空探索而牺牲,苏联遇到挫折。不过,两个月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发射成功,它给了莫斯科另外的自信。

1961年3月9日,苏联继续发射了“卫星式飞船”4号,船内装有模拟假人、几内亚猪、狗,以及若干其他小动植物。该飞船和载人飞船状态完全一致,获得圆满成功,在指定地点着陆,一切顺利。

“卫星式飞船”4号发射后,苏联航天员开始出事了。

1961年3月23日,在莫斯科郊外的航天员训练中心,准备上天的首批航天员邦达连科(Valentin Bondarenk)、加加林、季托夫(Gherman Titov)等三人正在进行一系列模拟训练。最有希望先上太空的邦达连科在地面训练最后一天,在高压氧舱里训练后,用酒精棉球擦拭完全身,竟然随手将棉球扔向了一旁——这随手一扔导致的错误不可挽回。

酒精棉恰巧落在了炽热的电热器上,火苗一下子就蹿了上来,烧到邦达连科的身上,并引起了大火。邦达连科被100%严重烧伤。当时他还能说话:“太疼了……请帮我……止疼……”8小时后,24岁的邦达连科悲惨死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死于事故的未上天的航天员。

虽然遭遇挫折,但没什么能够阻止苏联的太空决心。邦达连科死后两天,苏联又进行了一次“卫星式飞船”5号的发射试验,获得了成功。至此,苏联前后共进行了9次无人飞船试验,其中失败4次,成功5次。而这一切,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宇航局所知不多。

1961年4月8日,苏联国家航天委员会决定发射载人的“东方”1号飞船。直到10日晚,加加林才被确定为第一个上天的航天员,季托夫为替补航天员。

4月12日拂晓,位于哈萨克大草原上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竖起了白色的“东方”1号运载火箭。清晨,加加林被医生叫醒,并吃了一顿特别的早餐。7点10分,加加林被装进“东方”1号飞船座舱,等待着对他来说生死难料的第一次太空旅行。一位神秘人物坐镇指挥了当次发射,这让加加林很放心。10日晚,神秘人物曾安慰加加林“你是最幸运的”。

9点7分,火箭点火发射,火箭的加速度使加加林承受着5倍的重力,他说话困难,因为脸部肌肉被拉得太紧。2分钟后,加加林升到一定高度,“突然发现云没了”。当飞船达到预定轨道时,火箭关机,加加林看到了地平线、星星、黑色的太空。“东方”1号飞船按预定程序同火箭分离,进入轨道,载着加加林快速掠过苏联、印度、澳大利亚、太平洋。44分钟后,飞船开始调整姿态,准备返回。78分钟后,返回制动火箭点火,飞船准备着陆。距地面7千米时,加加林连同坐椅被弹射出来。在4千米高度时,他又被从坐椅中弹射出来,乘降落伞徐徐降落在一块柔软的耕地里。当地一位正在干农活的农妇看到了整个降落过程,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加加林代表人类成功完成了第一次太空之旅,从发射到着陆,历时1小时48分钟。这1小时48分钟为他的余生镀满了金色光芒。

 加加林出身及政治面貌堪称完美。1934年他出生于苏联莫斯科西边防的格扎茨克,1951年成为光荣的冶金工人并在工学院学习,业余时间他一直学习飞行。1955年毕业后加加林便加入了苏联空军。两年后,加加林成为试飞员。1960年,体格健硕、根正苗红的加加林被选为航天员,而后被选作太空旅行第一人。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在108分钟内,绕地球轨道运行了4万千米,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飞上太空的航天员。

加加林安全落地后,马上由预备党员,变成正式党员。大量的勋章和荣誉暴风雪一般向他飞来,重要的包括:列宁勋章、苏联英雄、苏联航天员(这个称号似乎有点多余哈)、最高苏维埃代表、苏联-古巴友好协会理事主席以及随处可见的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然而,加加林的结局并不完美。

1968年3月27日,不幸降临到加加林身上。这天,加加林驾驶一架“米格-17”教练机起飞进行例行飞行训练,由于天气恶劣和其他莫名的原因,座机直直坠地,加加林和教员谢鲁金(Vladimir Seryogin)不幸牺牲。加加林死后,其骨灰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壁龛里,与斯大林长眠在一起。

至于加加林事故的具体原因,苏联后来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禁止公布。他规定调查人员不得发表总结性结论,理由是它危及国家安全。不久,苏联坦克开进捷克斯洛伐克,摧灭“布拉格之春”,加加林死亡事件被沸沸扬扬的军事事件掩盖,渐被遗忘。

不过苏联解体后,各种关于加加林死亡的“理论”浮出水面,它们都很有想象力,也有可能性,在此总结,仅供愉悦:

 一种理论认为太空飞行成功归来后,加加林难以适应一夜成名的生活,成了一名酒鬼,飞行时他和教员谢鲁金喝得酩酊大醉,不辨东西,飞机因而失控坠毁。

一种理论说加加林遭遇外星人,他本人在坠机后幸存,1990年死于苏联一家精神病院。  一种理论认为同机的教员谢鲁金出于妒忌杀了加加林,然后自杀。

一种理论说加加林策划了死亡假象,随后进行了外科整容,逃遁国外。

一种理论认为苏联领导人厌倦了加加林日甚一日的风头,谋杀了他。

一种理论说加加林的飞机被美国中央情报局击落。因为当时在明处是美国宇航局与苏联航天部门竞争,在暗处则一直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与苏联克格勃之间在斗争。他们无时无刻不想让对方的宇航员(航天员)出丑……

总之,一切皆有可能!

P48-53

序言

关于趣味及科学精神的传播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

兴趣是探索之门,是创新之萌芽,什么事情有趣了才好,科学普及尤其如此。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讲解科学知识,不能没有“趣味”。有趣味的科普文章就如带糖衣的药片,甜甜地吃下去,疗效很好。若是直接一大块苦药片,药效虽好,不见得人人都能吞下去,最后可能白费工夫。所以,我们应该把趣味放在科普文章的首位。

我们有不少科普文章依旧“苦得难以下咽”,这是为何?我觉得我们可能弄错了中国科普文章的主旨,那就是我们究竟要“普”什么?在我看来,我们的科普文章若是把“科学精神”的传播优先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也许会有一个美妙的收获。

近代科学源于西方,在西方国家有已成传统的科学精神,而在我们中国,尚缺这种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源泉,它往往表现在科学家(科学机构)身上,属于人的故事,其背后彰显的是浓郁的科学人文精神;而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虽很重要,却不免晦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社会大众,我们要侧重于哪一个,似乎是已经不言自明。

对科学精神的着力传播,能使我们的科普文章更具人文内涵,趣味点也好营设。而纯粹讲解科学知识的文章,除非这知识本身易于理解,’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否则写出来只怕是供人遗忘的。在缺乏科学精神的情况下,单纯传播的科学知识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我很高兴这本书的作者龚钴尔和我有相似的见解。我了解的龚钴尔是一个“80后”科普编辑,学地理出身,曾多次针对中国的“嫦娥工程”做过跟踪报道,是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这次他另辟蹊径向国内读者介绍美国宇航局就是一个有创意的好想法,因为在国内,人们还真不了解这个世界最大的航空航天机构。

美国宇航局成立于1958年,先后领导美国人实现了“水星”和“双子星座”载人航天、“阿波罗”载人登月、航天飞机、国际太空站、太阳系无人探测等壮举。它击败了曾在太空屡创第一的前苏联,壮大了美国的科技实力,延伸了人类认识宇宙的触角,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政府机构。

龚钴尔通过翻译整理大量资料,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写就的这本《别闹了,美国宇航局》(全新修订版更名为《别逗了,美国宇航局》),图文并茂,讲述了美国宇航局的诸多故事,其中包括它的成就,也包括它的教训,是一本值得向大家推荐的科学人文佳作。

听说龚钴尔是写小说出身的,这大概是他文字轻松有趣的原因吧……好了,话不絮繁,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本有趣的书,开启人类太空探索之旅吧!

书评(媒体评论)

国人写的好玩科普、罕见,适合“幼儿园”到“敬老院”的所有读者……更像是太空探索历史的完美总结与回顾,比较容易阅读,基本不步及航夫界的晦涩名词。

——网友 mictian

作者在文中,采取了一种《史记》咻的“互现”手法,在相对集中的基础上,将同一。个人的不同事迹、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放在书中的不同部分加以展现,从而加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分散而不凌乱,分割而合情合理。尤其是对于科罗廖夫和冯.布劳恩两位航天界大牛的描述,在前面多次展现,却始终身影飘忽,最后在《两个人的战争》中精彩现身,宛若电影:中经过层层铺垫之后的高潮,畅快淋漓,惊心动魄。

——网友 老孙

通过幽默简洁的文字,把NAsA的来龙去脉、干什么的、吃什么的说的清清楚楚。时不时就会让你放下书静静想象一下那些外太空美妙的场景……以前经常有个场景出现在我脑子里,可能有个超级超级大的人在显微镜里观察我们,而我们只是一堆微生物而已!

——网友 峰想当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逗乐美国宇航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龚钴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347220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2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航空航天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V4-097.12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