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谈简朴生活--张炜散文
内容
试读章节

书院的思与在

有朋友从远方来是让人特别高兴的事。近处的朋友更是经常来,他们和我们一起工作。远远近近的热心人聚集到这里,还有不定期来此工作的“义工”。我想可能因为这儿是书院的缘故吧,所以才有了一些友谊的、精神的聚会。我以前谈到书院时,曾试着说明白她的一些特质,就借用了楚辞里的一个词,说“书院”这两个字当中有一种“内美”。我想现在不是别的,正是这种“内美”将一些朋友吸引过来。当然这种“内美”还需要今后我们一起去发现,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些什么。

我以前想象的书院不是热闹地方,不是庙宇,不是旅游景点,不是一个机关或什么事业单位。她清寂单纯,就像一个粗手大脚的劳动者微笑着站在野外。说是这样说了,她美好的内容还需要许多人去一起挖掘。

但是我也知道,这种工作千万不能急躁,不能焦躁,也不能因为有人不理解,来参与她的事情,就不高兴。因为大家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理解的现象。相互启发,用美好的心情吸引对方,事情就会逐步干好。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我们在寻找一座现代书院,一座现代书院也在寻找我们。这是一种双向选择式的、人与事物的一场美好遭遇吧。

有人说既然是继承古代书院,那就依样去做就行了,只要不走样就行了。其实哪有这么简单。现在毕竟不是古代了,再说古代的书院也有各种主张,倾向也不一样。历史上一度书院很多,多到了泛滥的程度,但这并不等于学术和教育的繁荣。一些家族私学,一些简单的藏书之所,都冠以“书院”的大名。比如现在,连一些书法和画画的场所也叫什么“书院”,在概念上真是荒唐得可以。当然,关键问题还不是名称。

最美好的东西,一些人物,一些理念,在历史上由最优秀的书院传下来了。书院有一些伟大的主持人,当时叫“山长”。就因为他们的精神在那儿,书院也就在那儿了。关键是坚持和专一,头脑既清楚又执着。从古到今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生活在任何时代里的人都要有爱心,都要爱得深刻,然后做事情的目标也就有了,态度也就有了。如果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不关心人,不忧患世事,没有文化上的坚定性和责任感,只想有点“说法”,就会成为一个酸腐文人,就没什么意思了。

一想到书院就想到诵经。经是经典,当然不会是一般的佛经。是需要诵经——读经。书院如果不守住中国文化之根,那就非常可疑了。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中,中国文化之根并非是逐步强固的过程,这个毋庸讳言。可以想象,我们的现代化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一批深入研习中国文化的年轻人,而且能蔚然成风,我们的民族就好了。这才是时代的觉悟。许久了,博大精深的文人或者无声,或者做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并且因此而得到了不适当的推崇。长期以来,我们不仅没有了钱穆这一类人,就连南怀瑾这样的先生也没有。所以我们今天的书院不得不再一次强调:从头读读四书五经吧。

现在有些文学人士,一开口就是杜拉、杜拉,昆德拉、昆德拉。总这样“拉”也不行,因为太简单了,太偏食了。谁还能指望这样的文学有什么深度呢。中国的文学必然是从自己的沃土上茁壮而生的,这个不必怀疑。

当然,就书院来讲也有个面向世界的问题。全球化时代不是我们的理想,却是一个潮流。我们在这个时代里将有自己的对应,所以还是要听到窗外的风雨之声。所以我们的书院没有建在山东腹地,没有在邹县和曲阜这种地方立足。但问题是这儿海风太强,摇摇欲坠,中国文化的砖石更要好好垒起来才行。也许我们根本就不能做成什么大事,既不能惊天也不能动地,但我们为一种文明的传承坚持了,做了,尽力了,这就很好吧?这也可以算是过去说的“大事”。书院存在下去,这真的是一件大事。

从历史上看,书院是高级形态的研究和教育机构,不是培训班之类的,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她首先需要相当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能够与一个时期最高层次的思想和文化对话。没有这种能力,也就成了遍地皆是的私学和官学,或者狭隘,或者办成平庸的庙堂。她屹立于天之一角、一隅,正好得之于偏僻。她有时也可以沉默,可以不发声,但是她要存在那儿。她任何时候都要有自己的磁力线,要辐射和切割,要生电。P9-11

目录

美丽的万松浦(代序)

·上篇·

万松浦书院开坛

书院随谈

书院的思与在

课堂:文学的盛宴

从国际艺术村谈起

谈简朴生活

文学散谈四题

万松浦纪事

它们

时代之蛊和东夷之风

写作和行走的心情

·下篇·

从春天到冬天

齐文化及其他

匆促的长旅

诗歌时段

文苑三探

上路和远行

国学热的联想

线性时间观及其他

谁读齐国老顽耿

学习的旺季

附录:筑万松浦记

序言

美丽的万松浦(代序)

这个秋天我住在万松浦。这是我多年来第一次住在一个恍若梦境的地方。

书院有一个不大的院落,它约有一百余亩。说它不大,是指它坐落在两万余亩的松林里,在大海之滨,在一条长河的旁边。我的写作与读书处就在松林里,就面向了大海。一抬头就是松海之绿,就是波涛之上的各色船只。鸟儿们不停地在窗前嬉戏,探头向里观望,这使我愉快中反而不能专心,。倒是远方的天际苍茫之色,引发我的邈远之思,让我想到此地此时的深意和情缘。我不能不一次次梳理心绪,沉浸和缅怀,于无尽的苍穹之间、极目之处,寻找自己的来踪与归路。

我心中是从未有过的清澈和安定,也是从未有过的多思和想念。许多事情想从头做起,又有许多事情想从头再做一遍。因为我有把握做得比以前更好。这时候没有过多的奢望,却有了更多的劳动的欲望。我和同伴们在读书写作之余一起盘算,想每人学一份手艺:有的学园艺,有的学陶工,有的学装裱;我则学木工。我想做一条很大的三桅帆船模型,还想做一些常用的器具。除此而外,依照原来的约定,我们还要每天到野外做一些工作,如除草、修剪、耙地、种植,侍弄茶园。这种活计每天不得少于五十分钟。与每天的苦读一样,这一切都是我们书院的功课。

很快,大家的皮肤比过去更黑了,举手投足问倒也少了许多呆气。思维也较过去直率单纯,并且有力。有客人说这真是个“桃花源”、“乌托邦”啊。可是我们林中人却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倒是充实自然得前所未有。我们劳动,体力脑力并用,室内野外兼顾,乐而忘返,总是于太阳落山之际方记起收工用餐。

有一天,下午四点钟左右,我携锹具走向院子,不意间打扰了七只公野鸡:它们正在墙边草地上觅食,胖躯长尾缓缓挪动,见了我一齐飞起,掠起的风都是笨重的。那七彩长尾啊,只有童话中才有。如此看,美丽的自然离我们原本不远,仅仅是稍加看护,它就呈现出这般奇异。我于感动中连问数个朋友:你们可曾有过这样的机遇,一次竟发现七只公野鸡?他们摇头。

有一天早晨,一个朋友在书院松林上空看到了四十多只盘旋的雄鹰。

有一个下午,另一个朋友在书院的水杉树上一口气数到了一百多只喜鹊。

这儿不是“桃花源”和“乌托邦”,这儿是北方自然中的一隅。它在围困之中,它在等待之中,它在保护之中,它更在希望之中。不远处即是嚣嚣之声,幸有徐徐海风将其吹散,有涛涛松音稍稍覆盖。有什么美妙的情愫在这里孵化,然后就是艰难和欢乐交织的养育。

松枝上,我不时会发现一处修筑得十分结实的鸟巢——风起时它们仍然完好无损。

我在心里为这些鸟巢祈祷和祝福。

内容推荐

《谈简朴生活--张炜散文》是张炜十年来的散文随笔集,分上、下篇两部分。内容广泛,从万松浦书院的地理开始,谈文学、谈生活、谈动物、谈古代书院、谈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万松浦书院开坛、书院随谈、书院的思与在、文学的盛宴、从国际艺术村谈起、谈简朴生活、文学散谈四题、万松浦纪事、它们——万松浦的动物们、写作和行走的心情、齐文化及其他、诗歌时段、上路和远行、国学热的联想及筑万松浦记等等,文字优美,篇篇精彩,字字透着哲学的光芒。一起来阅读《谈简朴生活--张炜散文》吧!

编辑推荐

《谈简朴生活--张炜散文》是张炜10年来的散文随笔集,分上、下篇两部分。内容广泛,从万松浦书院的地理开始,谈文学、谈生活、谈动物、谈古代书院、谈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包括“万松浦书院开坛”、“书院的思与在”、“课堂:文学的盛宴”、“从国际艺术村谈起”、“谈简朴生活”、“文学散谈四题”、“万松浦纪事”、“国学热的联想”等等,文字优美,篇篇精彩,字字透着哲学的光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谈简朴生活--张炜散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68117
开本 16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