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方古代文学(上中下)/文学名家名著故事全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东方文学不同于拥有共同的渊源、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学,具有多元性特征。亚非各国的文学发展史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有彼此间相互的影响。

张竹筠编著的《东方古代文学(上中下)/文学名家名著故事全集》主要通过讲述东方古代时期文学家、文学作品的故事,再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全貌。

内容推荐

《东方古代文学(上中下)》为文学名家名著故事全集之中的外国卷,讲述了东方的古典文学,主要包括:《埃努玛埃立什》:世界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希伯来——“从河那边来的人”、犹太民族的悲吟:《耶利米哀歌》、最初的诗《梨俱吠陀》和古印度人的生死观、伊斯兰世界的基石——《古兰经》、“心香一瓣终无穷”:柿本人麻吕和高柿黑人的创作等。

《东方古代文学(上中下)》由张竹筠编著。

目录

总序

序言

1.刻在泥板上的两河流域文明

2.追溯苏美尔一巴比伦文学

3.色彩斑斓的苏美尔一巴比伦神话世界

4.苏美尔一巴比伦的冥界神话

5.苏美尔的创世神话和洪水神话

6.《埃努玛埃立什》:世界最古老的创世神话

7.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先声

8.《吉尔伽美什》中恩启都的文化内蕴

9.古埃及神话风貌

10.太阳神天际泛舟

11.不死的奥西里斯

12.尼罗河畔的歌声

13.《亡灵书》:专门给死人看的书

14.古埃及故事中的大千世界

15.魂系枝头花:古代埃及的变形故事

16.希伯来——“从河那边来的人”

17.风和日丽的伊甸园

18.大洪水和挪亚方舟的故事

19.希伯来民族的始祖

20.“与神角力的人”雅各

21.苦难人生的悲喜剧:约瑟的故事

22.摩西率众出埃及

23.可歌可泣的士师参孙

24.三王国统一的盛世:三王史传

25.犹太民族的悲吟:《耶利米哀歌》

26.纯朴炽烈的爱情绝唱:《雅歌》

27.犹太巾帼英雄以斯帖和犹滴

28.印度古代祭祀与吠陀本集

29.古代印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30.《梨俱吠陀》与吠陀神祗

31.吠陀创世神话与族源神话

32.最初的诗《梨俱吠陀》和古印度人的生死观

33.《罗摩衍那》的诞生

34.世代传唱的罗摩故事

35.“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悉多

36.《罗摩衍那》中的仁君与人猴大将

37.伟大的婆罗多之歌

38.震天撼地的“俱卢大战”

39.两大史诗万古流芳

40.从伊朗高原吹来的强劲的风

41.写在牛皮上的古经:《阿维斯塔》

42.优美的古代伊朗神话

43.伊朗高原的英雄之歌

44.《往世书>与印度教文化信仰

45.《往世书》中的印度教三位大神

46.关于出生的故事——《佛本生故事》

47.生命在善恶轮回中延续

48.不胫而走的《五卷书》

49.表达穷苦文人心声的《三百咏》

50.《三百咏》中的“艳情”与“离欲”

51.古代印度最伟大的作家迦梨陀娑

52.迦梨陀娑诗歌览胜

53.飘飘《云使》寄深情

54.净修林之花《沙恭达罗》

55.《沙恭达罗》与印度仙人文化

56.从《优哩婆湿》看迦梨陀娑的戏剧

57.反映现实的剧作——《小泥车》

58.苏尔达斯和他的《苏尔诗海》

59.大神黑天的人间牧歌

60.被供奉于庙宇的诗人杜勒西达斯

61.独特的印度古代文艺理论

62.异军突起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

63.不断成长的阿拉伯文学

64.大漠雄风乍起:蒙昧时期的阿拉伯诗歌

65.来自“悬诗”的“七星诗人”

66.“格西特”体与“悬诗”

67.伊斯兰世界的基石——《古兰经》

68.阿拉伯散文的一代宗师伊本穆格法

69.译著并重的《卡里莱和笛木乃》

70.阿拔斯王朝诗歌撷英

71.来自“半人”或“非人”的歌唱

72.阿拉伯民族诗人穆太奈比

73.中古阿拉伯散文大观

74.伊斯兰民间文学的一座丰碑

75.永不停息的追寻的脚步

76.《一千零一夜》中的女人们

77.动听的八音故事盒:《一千零一夜》的艺术特色

78.盛开在南欧的阿拉伯文学之花

79.在异族语境下的中古波斯文学

80.来自王宫中的咏唱:波斯的宫廷诗歌

81.波斯诗歌之父鲁达基

82 .中古波斯文化与阿拉伯—伊嘶兰文化

83.波斯伟大的史诗诗人菲尔多西

84.往昔的岁月在菲尔多西笔下复活

85.《列王纪》中的四大悲剧

86.以战盔为王冠的波斯勇士鲁斯坦姆

87.死于父亲手下的少帅苏赫拉布

88.伊斯兰苏菲教派与苏菲文学

89.波斯苏菲文学的宗师莫拉维

90.中古波斯叙事诗巨擘内扎米

91.波斯帝王之恋:《霍斯陆与西琳》

92.伊斯兰的“梁祝哀歌”:《营莉与马杰农》

93.波斯鲁拜大师海亚姆

94.海亚姆:“一条嗑咬教义的毒蛇”

95.云游四方的“诗圣”萨迪

96.在人生旅途上盛开的“蔷薇”

97.伊朗杰出的抒情诗人哈菲兹

98.“设拉子夜莺”的抒情之歌

99.“乌兹别克文学之父”纳沃依

100.格鲁吉亚的“诗圣”卢斯达维里

101.富士山的神韵:日本古代文化与文学

102.日本神话:从神祗到皇族

103.扶桑之国的汉风 ——日本古代的汉诗

104.用民族语言歌唱:日本和歌的历程

105.“茂叶深深绿”:和歌总集《万叶集》

106.“心香一瓣终无穷”:柿本人麻吕和高柿黑人的创作

107.“忧患兮人生”:社会抒情诗人山上忆良

108.大自然的咏唱者山部赤人

109.世界最早长篇小说的孕生:物语文学

110.物语文学的开山鼻祖:《竹取物语》

111.宫闱深处写春秋: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112.“光君”源氏与“灵通宝玉”

113.“颜色如花命如叶”:《源氏物语》中的女人们

114.贵族阶级的精神没落史:《源氏物语》的主题

115.纤纤细笔诉幽怨:日记随笔文学

116.武士文学的扛鼎之作——《平家物语》

117.古典戏剧世界:能乐与狂言

118.且将余兴遣小诗:日本的俳句

119.“渗入岩石的蝉声”:“俳圣”松尾芭蕉的创作

120.“浮世草子”话人生:井原西鹤的创作

121.近松门左卫门与净琉璃

122.追寻祖先的印迹:朝鲜的神话传说

123.朝鲜的汉诗文与诗人崔致远

124.朝鲜最早的长篇小说:<九云梦》

125.《沈清传》:感天动地孝女情

126.朝鲜文学的宝贵遗产:《春香传》

127.朴趾源和他的短篇小说

128.绚丽多彩的印尼马来神话

129.来自岛国的咏唱一印尼马来诗歌

130.马来民歌“板顿”诗

131.“惟一地道的马来故事”《杭杜亚传》

132.跨越千年的叩问:越南神话

133.越南“民族的天才诗人”阮攸

134.《金云翘传》:越南古典文学的一座丰碑

135.在佛教和想象间往还的泰国神话

136.大城王朝四诗赋

137.大城王朝中期的宫廷诗人们

138.大城王朝覆灭前后的文学

139.曼谷王朝的古典文学

140.《拉马坚》:泰国的《罗摩衍那》

141.《伊瑙》:来自印尼爪哇的班基故事

142.“塞帕文学”的顶峰——《昆昌昆平唱词》

143.婉通与昆昌、昆平的婚恋悲剧

144.“格仑之父”顺吞蒲

145.神奇瑰丽的缅甸神话传说

146.南国袅袅佛音:缅甸佛教文学

147.“缅甸的莎士比亚”吴邦雅

试读章节

【1.刻在泥板上的两河流域文明】

1872年的一天,一件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大英博物馆罗林逊工作室里发生了,英国排字工人、东方文化的爱好者乔治·史密斯,偶然在一些泥板文书的残片中译读出大洪水的故事轮廓,竟和他从小就稔熟的《圣经·旧约》中的大洪水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些泥板出土于西亚两河流域,属于公元前7世纪亚述首都尼尼微城巴尼拔王王宫图书馆的馆藏,上面记载的是公元前2000年古代巴比伦人的传说,而《旧约》的编纂晚在公元前5世纪,因此他断定《圣经》的洪水神话来自巴比伦。同年年底,他把结论公布于世,震撼了西方,也受到教会的围攻。为了寻求更多的证据,史密斯两次来到尼尼微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又从废墟中收集到几千块泥板文书的残片。经过细心的整理复原,他得出结论,认为这些泥板文书记载的是一部久已失传了的古代巴比伦史诗。泥板共有十二块,而他识读的大洪水故事只是其中第十一块泥板中的一段插话。继史密斯之后,考古学家云集两河流域原亚述王国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使一大批埋没已久的古代城市、宫殿、神庙、墓葬、艺术品、数以万计的文字泥板重见天日。鉴于这些被誉为“19世纪伟大的荣耀”的考古发现,自希罗多德至黑格尔的传统历史观为之一变,一部世界史必须重新改写了。跨进20世纪后,人们也没有忘记在这块土地上寻宝淘金,1960年美国考古队在尼普尔又发现了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文学泥板《什尔帕克的教训》。相信随着新泥板的出土和破译,我们对两河流域古代文学的认识会更加充实的。

史密斯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在他之前已有学者默默无闻地进行着破译泥板上古老文字的工作,并取得了进展。然而他们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欺诈”,他们本人也被认为是不务实际的“空想家”。直到1857年英国皇家亚洲协会举行的一次著名的测试才还给他们清白。四名被挑选出来的研究者分别破译一块刚出土的碑文,完成后译文被密封上交。经考核委员审核,四份译文答案基本一致。在确凿的事实面前,恶毒的非难从此平息,研究工作进展顺利。随后国际学术界诞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亚述学(研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使用楔形文字的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的学科)。这四个人中就有史密斯的老师罗林逊,十五年后史密斯正是站在这些先辈的肩膀上才得以一鸣惊人,发现了《吉尔伽美什》中的洪水神话。史诗《吉尔伽美什》的成功破译拉开了一个重新发现一个沉睡了五千年的伟大的古代文明的序幕,这就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一巴比伦文明。

两河流域地处交通要道,加之地势平坦,历来是兵家必夺之地。这里战事不断,充满了民族部落之间的纠纷与兼并,王朝更迭频繁。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后期,这里开始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苏美尔城邦出现到统一的阿卡德王国兴起,在巴比伦尼亚地区先后出现过几十个城市国家(城邦),其中主要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等。

这些城邦都是由几个农村公社围绕着一个中心城市组成。城市的中心建筑是神庙。城邦首脑叫做“帕达西”或“恩西”,平时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祭司,战时是最高统帅。城邦还保存长老会和民众会两个民主机构。

公元前2371年,阿卡德城国王萨尔贡一世征服苏美尔各邦,第一次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公元前2230年,东北部的库提人侵入,消灭阿卡德王国,统治两河流域近一个世纪。趁着库提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原苏美尔城邦的乌鲁克人、乌尔人重新崛起,乌鲁克人赶走了库提人,乌尔人又取代乌鲁克人,建立了统一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第三王朝。

公元前2006年,埃兰人和阿摩利人灭乌尔王朝。埃兰人退回原居住地,阿摩利人居留下来建立几个小国。公元前1894年,另一支阿摩利人占据巴比伦,建立古巴比伦第一王朝(公元前1894—1595),这就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开端。与此同时,两河流域北部的另一国家亚述也逐渐强盛起来,形成了亚述文明。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漠拉比重新统一苏美尔、阿卡德地区,制定了已知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它被雕在黑色的石碑上,上部是浮雕,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把象征着帝王权力的权标授予恭谨地站在面前的汉谟拉比;下部用楔形文字刻着法典全文。公元前7世纪亚述成为西亚第一个包括西亚北非在内的奴隶制大帝国。他们开发扩建了新都城尼尼微。公元前605年,迦勒底人(闪族)灭亚述帝国,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05一公元前562,又称迦勒底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是其中最强大的国王,他摧毁了犹太王国,把那里的人掳掠迁移至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他修建两河平原长城;建造高达二十五米的皇宫“空中花园”,被希腊人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公元前538年,在伊朗高原上崛起的波斯人占领巴比伦,存在了八十八年的新巴比伦王国从此被并人波斯帝国版图。以后古老的苏美尔一巴比伦文明没能再独立延续发展下去,甚至一度非常流行的文字和泥板文书也被遗忘的黄沙所掩埋。

古代两河流域最伟大的文化成就就是楔形文字的发明。最初的苏美尔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一说公元前4000年末),苏美尔人开始用半干的泥板作书写材料,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管、骨棒、木棒当笔,书写好后用火烘干或自然晾干。因在泥板上书写图形文字很不方便,所以便用笔在软泥板上压出竖、横、斜的各种符号,从象形文字向线形文字转化。由于落笔处印记较为宽深,提笔处较为狭细,形状像木楔,故得名“楔形文字”。以后它为两河流域的其他国家广泛地接受,公元前2000年中期成为国际外交使用的文字体系。腓尼基人(是外来的迦南人与当地的胡里特人的融合,其居住范围基本上是现今的黎巴嫩一带,希腊人称这里为腓尼基,闪族语称之为迦南)在创建他们的文字时也吸取了楔形文字的部分因素。到了公元前后,楔形文字渐渐被废弃遗忘。目前已知的最晚一块楔形文字泥板制作时间大约在公元75年。P1-4

序言

人类文学像尼罗河和恒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黄河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浩瀚壮观,至今已经历五千年的历史风云。

它最早出现在古老的东方:古埃及文学、古恩比伦文学、古印度文学、古中国文学、古希伯来文学……这是文学的“人类童年时代”,也是人类文学的发祥地。

古代东方各国文学都在各自的土壤上独立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然而,人类文学的多源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并没有妨碍它们的共同性,因为它们都是从非文学转变为文学,都是从宗教、历史、哲学、法律和伦理的统一形态中逐渐脱颖而出,都是同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而且首先出现的均为神话传说、诗歌和史诗,并都以人民的口头创作为基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随着岁月的流逝,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古代东方各国文学之内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地区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如世界最早的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不仅继承了苏美尔文学的遗产,而且其中关于大洪水的神话也影响到希伯来的《旧约》。后来,一个地区之内的联系与交流逐渐扩展到另一个地区,另一个洲,以致全球。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作为欧洲文学摇篮的古希腊罗马文学,就明显地受到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伯来等文学的影响。而以意大利为发祥地的14至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也受到中古时代拜占庭文学的启迪和推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及其往后数百年西欧文学、斯堪的那维亚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的高度发展与繁荣,先后对东方文学和世界其他各国文学起了与大而深远的促进作用。近代以降,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停滞,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属国、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它们的文学虽然还有所创造和成就,但从整体上看,已失去其古代和中古时代的辉煌和领先地位。直到:20世纪中叶,拉丁美洲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异军突起,风靡全球;以至大撒哈拉沙漠以南和非洲民族文学的崛起,才得以改变世界文学的格局,使世人刮目相看。——这就是世界各国不同文学对话的一个历史轮廓。

基于各国文学之间以及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之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密切,并且变得愈来愈不可分离,1827年1月31日,歌德在一次著名谈话中首次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而在这次谈话前四天,他在致友人书中写道:“我确信世界文学正在形成。”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科学的历史观出发,深刻地论述了世界文学的成因。他们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由此不难看到,世界文学的变化和发展的历程,以及歌德、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都表明各国各民族文学的发展除一定时期之外,都不是孤立地、封闭地、平行地前行,而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网形中向前推进,并且共同地在创造着世界文学的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人类文学在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行程中,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变化和进步,大体上经历了漫长的人类童年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古典主义时代、启蒙主义时代、浪漫主义时代、现实主义时代和以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为主潮的20世纪多元文学时代,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灿若群星的天才作家,诸如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莫里哀、歌德、拜伦、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普希金、托尔斯泰、惠特曼、托马斯’曼、乔伊斯、卡夫卡、海明威、高尔基、肖洛霍夫、鲁迅、泰戈尔、川端康成、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他们以自己卓越的才华,不懈的努力,执著的追求,开创性的探索,为人类的文学宝库作出了巨大而独特的奉献,创作了无数卷帙浩繁、主题新颖、形式迥异、体裁多样、流派纷呈的不朽作品;它们不仅审美地反映了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生活,也多角度地展现了人民的思想与感情、苦难与欢乐、愿望与憧憬,乃至历史前进的足迹。

每个文学时代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学发展的相异,都各有自己时代的文学经典。尽管没有一套恒久不变的标准适用于各个时代的文学经典,但是,铸成每个时代文学经典的那些基本要素诸如高超的艺术、永久的魅力、巨大的社会内容和历史深度、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的涵义等,则是不可或缺的共同条件。历史和实践一再表明,任何一个时代的名家名作都不会随着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相反,其蕴含的客观真理、生活经验、审美价值、艺术智能等,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连,从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所以,马克思写道:“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其实,不仅是古希腊的艺术与荷马的史诗具有永久的魅力,而且四轮马车时代或蒸汽机时代那些文学述作也如此。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曾写道:“普希金不是随着生命之消失而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而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意味着,文学经典随着生活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可以而且需要不断地阐释,这正是构成它的基本品格之一。

人类文学成果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一个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不能也不可能置身于世界文明大道之外。相反,我们只有认真了解和充分掌握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的全部知识”及一切文明成果,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崇高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才能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机遇从来是赋予那些在各方面都准备好了的人。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套十卷22册的《文学名家名著故事全集.外国卷》,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国内十余所高校数十位老师竭尽全力撰写而成。顾名思义,这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常见的外国文学通史或断代史,也不是一部专论外国文学进程、思潮流派、作家作品、文体风格或文学技巧的著述;而是一部另辟蹊径,叙述数千年来外国文学史事,展现外国文学进程中所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以及作家生涯、作家创作历程和艺术世界的著作,书中特别汇集了那些少为人知而富于文学意味、生动感人、给入以启迪和思考的重要史料、故事、逸闻和佳话等,当中的每篇史话均在三五千字之间,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力求轻松活泼其外,深邃智秀于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犹如一条由许许多多美丽珍珠镶成的外国文学之链;一部由无数色彩缤纷的特写镜头连缀而成的外国文学系列片;也是一部别开生面,异彩纷呈,具有独特视角的外国文学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方古代文学(上中下)/文学名家名著故事全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竹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28826
开本 16开
页数 60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66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99
CIP核字 2009039368
中图分类号 I109.2-49
丛书名
印张 39.125
印次 2
出版地 吉林
240
172
3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