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极目天舒--毛泽东登山纪事
内容
编辑推荐

登山,是毛泽东一生的爱好。万水千山连着中南海。但在战争年代,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与他所走过的万水千山,却不是本书正文所要介绍的内容。边学祖编著的《极目天舒——毛泽东登山纪事》所要介绍的,是毛泽东作为游览和健身所进行的登山活动。也就是说,这些山,岳麓山,泰山,白云山,五台山,玉泉山,北高峰,莫干山,庐山……,是毛泽东健身锻炼所依托和征服的对象。同中流击水时边游边聊的习惯一样,毛泽东登山时也是边走边谈,兴趣盎然。他不止一次地说:“爬山就是前进,使人步步登高,可以尽情地享受山中的新鲜空气、阳光和无限风光,锻炼身体,舒畅胸怀。爬上山顶,举目四望,会有胜利在握、心旷神怡的感觉。”“爬山是全身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观赏风景,还可以使人心胸开阔,只有这样才能看得远,这是一举三得。”

内容推荐

“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其独有的、卓尔不凡的个人魅力,使普普通通的登山健身活动,成为如诗如画的休闲文化之旅,成为多少人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边学祖通过《极目天舒——毛泽东登山纪事》这样一本书,来记述毛泽东的全部登山健身活动,择其主要的,做一番大体上的回顾与梳理。

《极目天舒——毛泽东登山纪事》中插入了一些图片,主要是由领袖文学作家杨庆旺先生在“追寻毛泽东的足迹”的考察采访过程中拍摄的。

目录

前言:仁者乐山

一、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登东台山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二、卅年仍到赫曦台——毛泽东登岳麓山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

 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

三、人在沩山不见山——毛泽东登沩山

 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

 什方密印寺,飞落白云间。

四、此处奇峰便不同——毛泽东登昭山

 乱峰空翠晴犹湿,山市岚错近觉遥。

 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从此不须招。

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毛泽东登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六、不平世界飓摧云——毛泽东登梁山

 好汉登高一擂轰,不平世界飓摧云。

 到头反被奸人笑,两字招安覆了军。

七、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毛泽东登蛇山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一际流。

八、追陪黄紫近天颜——毛泽东登万花山

 好呈雨露时滋息,莫遣儿童浪折攀。

 只恐和根移上苑,追陪黄紫近天颜。

九、山门无锁白云封——毛泽东登白云山

 北有白云山,南有黄鹄矶。

 人说矶上鹄,我谓山更奇。

十、佛土休将人境比——毛泽东登五台山

 沉沉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

 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十一、山下泉流似玉虹——毛泽东登玉泉山

 山下泉流似玉虹,清冷不与众泉同。

 地连琼岛瀛州近,源与蓬莱翠水通。

十二、又来南国踏芳枝——毛泽东登越秀山

 岁登大有,人乐春台,览胜直穷千里目;

 海不扬波,山皆献瑞,筹边时上五层楼。

十三、名山与高士,人地两相倚——毛泽东登云龙山、九里山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十四、黄河岸边伟人情——毛泽东登邙山

 山静闲云夹树飞,樵人相对总忘机;

 息柯且说山中事,共指长河落日晖。

十五、此中听得野莺啼——毛泽东登杭州诸山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十六、回首峰峦人莽苍——毛泽东登莫干山

 盛暑来兹颇若秋,紫薇花静翠篁幽。

 晨登塔岭亲吴越,夜看银河贯斗牛。

十七、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登庐山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后记

试读章节

密印寺内外不乏含有故事传说的景物。寺内有一块高五丈、围二丈的黑色石,上有二孔,相传为裴休之妻陈夫人斋僧处,一孔出油,一孔出盐,称为油盐石。寺外还有回心桥、来木井、养生池、仙人献宝、龙王井、芦花水、镜子岩、狮子岩、万人床、白果含卡云等“沩山十景”。寺周山环水绕,灵秀所钟,景致不凡。

吃过午饭,他们一路欣赏奇峰怪石、秀丽山色,走走停停,直至黄昏时分才来到密印寺山门。二人提出要谒见方丈,门口的和尚见是求乞的,巧言拒绝。毛泽东写了一张便条,请和尚送给方丈。不一会,年近半百的方丈将二人请进了禅房。

方丈禅室清静简朴,四壁摆着经书。面目慈祥的方丈合掌施礼,请两位青年入坐。他注视一番来客,然后用手指指着说:“这位施主是毛泽东,这位施主是萧瑜(即萧子升)吧?”

“你怎么知道?”毛泽东不胜惊讶。

“两位施主是签了名的,”方丈瞟了一眼桌上他们签名的纸条说:“毛施主一个字要占两三格,而萧施主一个格能写两个字,字如其人的道理贫僧略知一二。”

方丈留他们一起吃了晚饭。“我们身上一文没有,有一次到了沩山寺,讨得一顿斋。那寺庙好大哟,方丈是个很有学问的人。”饭后聊天,方丈问:“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走呢?”

萧子升说:“我们有心不费一文钱。来自远方的挂单和尚不是也都一文不名的吗?”

毛泽东则说:“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草根百事可做。有道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方丈讲了一番佛教的美德,而后目望毛泽东:“毛施主,贫僧敢有一问,佛教何以在中国千年不衰?”

“自然有人信它了。”毛答。

“简单了。”方丈说,“第一,它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人生哲学,对世间的普遍真理有重要的阐扬。第二,历史上中国的帝皇有宗教的天性或哲学倾向。”

毛泽东不以为然:“我以为不是天性,是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帝皇有宗教的天性,”方丈坚持道:“特别是唐代帝皇,封孔子以王的称号。封老子为道家始祖,又派玄奘取回佛经,寺院遍及全国各地。这样,儒教、道教和佛教共存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由……”

“是的,中国没有像其他国家用那样的宗教战争,一打就是几百年,”毛泽东说,“几个宗教和谐地共存,对国家来说不是坏事。”

“阿弥陀佛!”方丈望定毛泽东郑重地说:“只望毛泽东施主记住这句话,日后不要忘记!”

“这是什么意思?”毛泽东不解。

“阿弥陀佛!”方丈闭目垂首,再不作答。

王兴国在《毛泽东与佛教》一书中这样记述:“开始,方丈以委婉的态度赞颂佛教,并力图唤起他们对佛教的兴趣。毛泽东虽早年受到佛教的影响,但这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对宗教的热情已逐渐减退。所以他们对这种谈话兴趣不大,但仍然有礼貌地倾听着。后来,方丈谈到了孔子和老子,这是毛泽东等人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题目,于是他们也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意见。最后,他们就佛教在中国的组织情况,向长老提出了一些问题。

当毛泽东问及寺里有多少僧人时,长老说,大约一百人属于本寺,但经常有些远方来的游僧,所以寺里通常住有三四百人。游僧一般住上几天便上路了。

毛泽东等问:数千里外的和尚,跑到这里干什么?方丈说:他们是来听经和受戒的。本寺方丈素以说法著名。本寺物产甚丰,招待挂单和尚停留数日不成问题,全国僧人大多知道本寺。他们也知道,和尚是出家人,所有寺院都是他们的家。云游四海,在各寺内谈经论道,彼此都可以得到启示。

问:全国有多少和尚?方丈说,这没有确切的数字。除蒙古和西藏外,全国至少有几万和尚。蒙古和西藏的僧人比例极高,加上他们,就约有几十万,甚至更多些。

问:全国有多少像沩山这样的讲经中心?方丈说,至少有上百处。如果算上规模小的地方,那大约有千处左右。

问:有什么佛教方面的书籍出版吗?方丈说,有的,而且还很多,尤其是在上海、南京、杭州这样的中心。

问:我们打算探访一些大寺院,您是否可以给我们写些介绍信?方丈说:这不必要。你们不需要任何介绍信,不管到任何寺院,都会受到在这里一样的欢迎。

毛泽东一行在密印寺除与方丈进行了两次谈话外,还交了一个15岁的小和尚朋友,名叫法一。他说不清自己的身世和籍贯,只知道1岁时即到寺里来。他很会说话,也会写字,还能背诵一些唐诗。他希望除佛经外,能学习一些儒家著作和诗篇。毛泽东等勉励他多读些书,可以向寺里有学问的和尚多多请教。晚上,萧子升还用他最好的书法,给法一题了一首诗。第二天拂晓,毛泽东一行便离开密印寺向安化进发,小法一还一直把他们送下山。”

P28-30

序言

仁者乐山

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慧的人物通达事物规律,而行事畅通无阻,像水一样灵动,似乎更喜欢水。仁义的人遵守行为规范,朴厚稳重而不改变主张,像山一样庄重,似乎更喜欢山。当然,这只是对人的性格、情趣等内在品质的划界与形容,而自然界却总是山水相连、山水相通的。没有江水流淌,高山也会落寞;因为高山滋养,江水才会歌唱。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则确实有喜水的“弄潮儿”,有乐山的“跋涉者”之情感指向之差异。一代伟人毛泽东,既爱山又喜水,哪怕是在闲暇之中,也依然透露着他那灵动如水、庄重如山的情怀。“高山仰止”不是他的性格。看见山峰就希望予以征服的毛泽东,渴望把自己像水一样灵动的智慧,融合到厚重的山岳之中。

在中国人眼里,“山”受到特别的重视,华夏的祖先们甚至对它顶礼膜拜。作为炎黄子孙又兼革命领袖的毛泽东,更因其特殊的经历与豪迈的个性而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1910年,走出韶山冲、走向东山学校的毛泽东,借用(改动二字)日本西乡隆盛的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送给父亲,以表心志。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登山成为毛泽东的一大运动爱好。与湖南一师隔江相望的岳麓山,见证了毛泽东从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个职业革命者。课后,毛泽东常和同学们漫步岳麓山,或在半山腰的爱晚亭中读书、谈天,或登上峰顶,俯瞰湘江两岸的美丽风光。他们也常在雨天、雪天,甚至风雨交加的深夜去登山,在山间奔跑,实行他们的雨浴、雪浴、风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远大的抱负,高昂的爱国激情,充盈在岳麓湘江的山水之间。

毛泽东成长于山,跋涉运动于山。他率领群众从山里闹起了革命,在山里打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胜仗,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所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简明扼要的最好概括就是“依山而战”。在莽莽苍苍的井冈山,毛泽东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反“围剿”破来敌,转战湘、赣、闽、粤山区,播下了燎原的星星之火。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他不知翻越了多少大山,攀登了多少险峰。他后来回忆说:“我这辈子爬了不少山,累不坏,井冈山那么大,还不是靠两条腿走过来的!”

万水千山连着中南海。但在战争年代,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与他所走过的万水千山,却不是本书所要介绍的内容。本书所要介绍的,是毛泽东作为游览和健身所进行的登山活动。也就是说,这些山,是毛泽东健身锻炼所依托和征服的对象。

毛泽东登山的习惯是不走回头路。上山走一条路,下山走另外一条路。没路的时候,就硬是走出一条路来。张耀祠回忆说:毛主席爬山就像他游泳一样,谁也甭想打乱他的计划。他的意志坚强,轻易不愿改变初衷,哪怕途中遇到荆棘或坎坷等,他也都向上爬去。杭州北高峰爬了三次,下着雨坚持按计划爬完。他说:“不要因为下点雨,就干扰了我们散步的计划……我们人民解放军从来都是风雨无阻的嘛!”同中流击水时边游边聊的习惯一样,毛泽东登山时也是边走边谈,兴趣盎然。他不止一次地说:“爬山就是前进,使人步步登高,可以尽情地享受山中的新鲜空气、阳光和无限风光,锻炼身体,舒畅胸怀。爬上山顶,举目四望,会有胜利在握、心旷神怡的感觉。”“爬山是全身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观赏风景,还可以使人心胸开阔,只有这样才能看得远,这是一举三得。”

崇山峻岭中,跋涉着毛泽东伟岸的身影……

后记

“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其独有的、卓尔不凡的个人魅力,使普普通通的登山健身活动,成为如诗如画的休闲文化之旅,成为多少人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但仅仅通过这样一本书,来记述毛泽东的全部登山健身活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是择其主要的,做一番大体上的回顾与梳理。这是必须要说明的。

书中插入了一些图片,主要是由领袖文学作家杨庆旺先生在“追寻毛泽东的足迹”的考察采访过程中拍摄的。个别不可缺少的经典的历史图片,则在文中予以特别交代。在此,向这些前辈们表示真诚的敬意和谢意。

本书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李艳、胡正宽、于伯文、韩忠宝、张闯等参加了编写,朱琦瑞、葛子瑜、任永强等亦有贡献。

书中或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13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极目天舒--毛泽东登山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边学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38188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2013102300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9:03:34